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今又是 //www.sinovision.net/?3355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向着你心灵的大殿 我 辉煌的剧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今又是《浅说中国绘画之线脉》

热度 23已有 3398 次阅读2011-12-26 14:26 |系统分类:文学| 绘画, 壁画, 中国 分享到微信

说到中国绘画,竟也是渊源的流长,从新石器时期的陶罐纹饰到夏商周的壁画岩画、鼎记铭刻(我把它归在绘画里了,属于纹饰),走到今天,起码有上万年可见的历史了。
 
中国的绘画由情喻理、出景倾心、离怀笃志。除了修养生性外,也是文化流传的介质与媒体。对中国艺术为体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了解这样的历史,对于整体地了解一个民族的和世界的绘画,不仅是必需的更是必要的。
 
中国的绘画画幅行制大致为:长卷、横批、条幅、手卷、中堂、册页、扇面和团扇八类。其中七项比较容易理解,最后的团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比较陌生。点穿了的话其实也简单,总分为圆扇、纨扇、宫扇,分别归于民用、氏族绅士淑女实用和配饰、还有就是宫廷样式和此类艺术作品的制作及收藏。“随风团扇影,莫教袖里藏”,里的“团”字虽然是“拢入“”的意思,和“团圆”之“圆”没有大牵连,却也道出了了这种实用兼艺术的物品的形体、用场和使用的不同级别层次的划分。
 
画作技巧在中国又被分为以下主要六种: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在这里,浅绛要加点说明。浅绛是一种水墨画法或画技。简短地说,就是先用色度不一的墨色分段分度地蘸水化色于锦帛丝绢或纸笺上,然后用赭色石粉“波皱”在介质上渲染底衬的色度与线条的变化,最后以辅以青绿红黄皂为主的色,点染整个的画局。一般这个过程开始于布局之后,动笔画上主题之前,属底托或衬托。
 
中国的绘画我一直以为以南北划分比较合适。如工笔画之南北画派的划分。这比较符合中国中原文化为主的脉动和根据发掘归类的分析结果。这也是因为,中国古代东西横向上由于复杂地势造成的“阻断”,使得东起滨夷,西至羌戎的文化不容易被交融。
 
中国北方古代的画,究其根本,形制顺飘纤长,吴道子之“吴带当风”影响甚远,到了唐朝后,开始变化成为“丰腻”也是走过了千年的变化,这种变化还可以从经由古希腊和拜占庭传入中原的一些古币头像和原始“佛像”瘦削的“本相”上看到。至于佛像的“变异变形”是和中原人不同时期的审美价值有关。因为佛教最原始的宗旨之一是“无偶像崇拜”,即便是从最早发现的经由古希腊爱琴海流域传进中原的佛祖像和莲花座上去看,也是纤细瘦削为主,线条非常简单流畅。
 
中国南方古代的画,以楚地出土文化样本为考证,呈现为,宛转细巧。“楚腰柳细”和“吴带当风“应该比较概括和生动地阐述了中国绘画南北两方最初的不同和区分。到了秦朝,中原文化和蛮帮文化经由战争和统一的触动形成的汇集融合,这可以在秦汉诸多的艺术作品和建筑行制中找见筋脉和大批的样例。汉代壁画流畅阳刚与楚地漆器飞扬柔婉图案之不同和某些地方的合一,也说明了秦汉之时,中国出现了文化包括绘画的一次大交流、大变化和大的融合推进。唐时的“丰”和宋时的“瘦”,明清时期意在空远清幽的“化”,最后发展成泼墨之大小写意,复到精绘细描的工笔画(包括刺绣),其实都是不同时间里、在承继秦汉古风的前提下不断的演化和推进。
 
总的来说,北方还比较崇尚“山石”,南方呢,比较侧重“水木”。但这都不是画技画法上面硬性组派,而是环境使然里的不明确划分。因为一切都是在交错并存中相互影响、变化和助动的。了解这一点,将有助于对画风之底气的了解。我们必须认知和理解,任何时期的画法、画技和绘画的布局其内在的根本毕竟是一个地理区域里政治形态、经济状况、人文面貌和社会文化精神指向的具体反映。南北的绘画,不管如何交流融会,都是可以在具体的作品里找到其特有征象的。甚至,我们可以在近代和现代的一些具体的作品里看见南北贯通后依然显见的不同笔触、画意和情态。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14

雷人
2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7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38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2-1-8 00:06
暗香疏影: 阿哥,说实话,以前我几乎不看类似这样的文章,更多的是直接看图,因为对美术方面的理论确实看不太明白,看了你的评论后,我现在开始关注了,虽然感觉理论和自己 ...
你可知道你第一张照片里的东西是什么吗?就是实意的幻虚空灵。吴道子是中国画最早的大理论家。她的画角“吴带当钩”。就是说,画的线条流畅如带,飘凌挥洒,线条讲究纤细里透着刀锋般刻下的印记。你去网上查看他的笔式就一目了然了。后期唐代的东西讲究丰腻肥硕,和吴道子的东西相比差劲了很多。
回复 暗香疏影 2012-1-7 23:39
阿哥,说实话,以前我几乎不看类似这样的文章,更多的是直接看图,因为对美术方面的理论确实看不太明白,看了你的评论后,我现在开始关注了,虽然感觉理论和自己离得很远,有些还是看不明白,但多少还是能了解一些。受教了~~
回复 今又是 2012-1-2 20:49
纽约桃花:    把你已经当老朋友啦!
知道,是我的荣誉,心里存下了,也是冬梅一朵,春桃一片。谢!
回复 纽约桃花 2012-1-2 20:36
今又是: 问好。Text message收到。非常特别的纪念,非常感谢你的馈赠。一个开心健康的整体。为你高兴。祝好,握手了!
   把你已经当老朋友啦!
回复 今又是 2012-1-2 20:16
liuxiaoyu: 从大框架上写出了中国画的脉络,呵呵,关于中国画还真是有些地方可以和先生探讨一二呢,以后博客里面一一发出来,还请多多指教(*^__^*) ...
是。原来是直接写画评的,想想不对,前面少了个帮衬的话,东西不全了,头绪差了的话,不容易说清楚。所以就大线条地走了下,还分成了两个部分。时间有限的关系。请多多补充指正。谢谢。
回复 今又是 2012-1-2 20:14
暗香疏影: 对画真是不懂。学习了~~
我也就懂一点点。呵呵。祝好。期待新年里看到你更多的大作。
回复 今又是 2012-1-2 20:13
纽约桃花: 学习啦!问好!
问好。Text message收到。非常特别的纪念,非常感谢你的馈赠。一个开心健康的整体。为你高兴。祝好,握手了!
回复 liuxiaoyu 2012-1-2 18:00
从大框架上写出了中国画的脉络,呵呵,关于中国画还真是有些地方可以和先生探讨一二呢,以后博客里面一一发出来,还请多多指教(*^__^*)
回复 暗香疏影 2011-12-29 07:29
对画真是不懂。学习了~~
回复 纽约桃花 2011-12-28 09:16
学习啦!问好!
回复 今又是 2011-12-27 20:47
王璨: 拜读、欣赏今又是兄的大作。
多谢多谢。希望来年看到你继续上大片。握手。
回复 抱峰 2011-12-27 19:19
今又是: 是。主要是没人愿意被人画。即便在现在你去很多地方,很多人不愿意被你拍照(可以理解,稍微有点不同),很多人愿意积极地给人看照片,但不愿意自己的“肖像”公 ...
好的。我努力是了。读书少要读透,也力争。谢谢先生指教。晚安!
回复 王璨 2011-12-27 19:13
拜读、欣赏今又是兄的大作。
回复 今又是 2011-12-27 14:23
maryyang: 受教了!谢谢!
你好。问好,希望你天天都好。握手了。
回复 今又是 2011-12-27 14:23
琴心明月: 多才多艺
多谢。今天的文章到现在只落下个标题。哈哈哈。儿子放假在家,老爸忙死。管吃喝点心就要好几个小时。没办法啊。问好明月了。
回复 今又是 2011-12-27 14:21
抱峰: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绘画虽然在艺术理论上与西方相通,有很高的成就,可是不擅长画人,尤其人的脸。这样看对吗?
我在写作业,老子的道德观。能补点什么就补点什 ...
是。主要是没人愿意被人画。即便在现在你去很多地方,很多人不愿意被你拍照(可以理解,稍微有点不同),很多人愿意积极地给人看照片,但不愿意自己的“肖像”公开。
老子墨子鬼谷子看了的话,其他人不看也没关系的。此三人是一个立体的学识点做成的结构:自然法、技艺法、辨析/论法。鬼谷子很少有人去读的。而且读得时候不能乱也不能散。会有很多“名人”干扰在里面的。其实抓到根本就是学会如何辨析。之后的王运恺、王阳明、朱熹等不看丝毫不会失去什么的。去看呢,也就是历史上不同文人的“见地”和“解释”。很多文人不归人文,都太过地属于社会和社会阶层,那样的人出来的东西会在理论水平上差了一大截。有时间读点的话,也是好的,能形成比较。我一直以为,书读多不如读透。好的朋友真本质的益处是,你不会去“烂读”,会有一条经验过的脉络,慢慢扎实地走去。我就知无不言了。握手!
回复 今又是 2011-12-27 14:10
越国诗梦: 我爱欣赏您的文章!
早上起来不见留言,却在这里看见了一些。还得学习运用啊。呵呵。谢谢了。
回复 maryyang 2011-12-27 14:08
受教了!谢谢!
回复 琴心明月 2011-12-27 08:25
多才多艺
回复 抱峰 2011-12-27 08:05
我一直以为,中国的绘画虽然在艺术理论上与西方相通,有很高的成就,可是不擅长画人,尤其人的脸。这样看对吗?
我在写作业,老子的道德观。能补点什么就补点什么。
早安,先生!
12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