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天上芳林 //www.sinovision.net/?3419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2014-10-03

热度 3已有 5207 次阅读2014-10-3 04:02 |个人分类:文学评论|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止水深澜

                                            —— 点赞散文集《漫生活》

                                                               抱峰

                 

     我手擎一只青花瓷大碗,就像捧着秋日岭南孩童的脸颊,那肌肤,凉森森却又温润淳朴。碗里盛着抒情、叙述、哲理佳肴,风味独特,牛筋一般很有嚼头。这大碗从选料到脱胎到描绘到烧制以及菜品的慢火小煮无不出自一个人的辛勤劳作;烟辣气息尚扑面而来。噢,这不就是民窰精品么!

     ——读了散文家李家淳的散文集《慢生活》油然生成这样的印象。

     李家淳成长在跨世纪民族复兴的阵痛和初创期。自幼喜读课外书籍,跟随父母经营几亩薄田,后来到深圳谋生。由于边远山区客家人较为牢固的民族文化生态,造就的性格就像他的名字。面对激变的尤其欲望与欲望交换的社会环境很不适应,可又要混迹其中养活一家老小,万般无奈。业余时间经常到郊外散心,对世界名著爱不释手,钻研书法,听中外名曲,与灵感为伍;恬淡的生活态度,放慢的生活节奏,求得厚重的生活积淀——用汉语自由构筑立体的镜像,从而,人与社会深沉的婵变清晰可见。《慢生活》一书首页引用了弗兰茨·卡夫卡的名言:“你没有走出屋子的必要,你就坐在你的桌旁倾听吧,甚至倾听也不必,保持完全安静和孤独好了,这世界将会在你面前蜕去外壳,它不会别的,它将飘飘然地在你面前扭动。”从而止水深澜的文学创作态度和方法与卡夫卡有着某种契合。

     我偶尔也编织松散的文字在网丛晾晒,但不敢归类散文范畴,勉强列入规定的“杂文”、“随笔”栏目。若较真,散文是什么,怎么写,一问一尬巴嘴。从前,凡李家淳发表在文学网站上的散文,包括成集出版的《私人手稿》,我是见一篇读一篇,拍案叫绝,而绝在哪里,并没去多想。以后就如马航客机“失联”了,一晃四年。其间他的散文建树多多,经常在全国性文学刊物如《散文》《文学报》上露面,全国最佳散文集收入了他的佳作,此外还获得过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我在仰视和懵懂之余,翻开他的第二个散文集《慢生活》,希图顽石开窍,然而嚼不动牛筋最里层的脉线,只能生破勿烂。

                  

     姑且挂一漏万抄录几段《慢生活》的文字供诸君品评,并帮我释疑解惑。而更重要的是抛砖引玉,群策群力,继承唐宋以来的散文传统,为现代散文的繁荣造势。

150-151页:

母亲打开光明的出口。

母亲用汗水交换活着的尊严。

     我的听觉天生敏感,还在娘胎,耳朵就懂得打探消息。记得那天,我折腾了很长时间,刚想休息会,就听到母亲心脏跳得厉害,“怦怦怦”,接着是血脉的颤音。母亲身体的抖动由内向外幅射,节律分明。我隐伏在一个迷宫里,被电波似的暖流挤压,身体失去了安然和平衡,我需要救赎——黑暗和迷茫中,母亲打开一个出口,有微弱的光照投射进来,将我吸附。我被某种力量推搡到了通道尽头,置身在阳光……我像一只小狗崽,蜷缩在被子里,小手乱挠,小腿也乱蹬,哭声像羔羊那般“咩咩”地叫。三个月里,我醒来就咬住乳房不撒。可是奶水少,饿,使我整天哭闹她急得掉眼泪。准确地说,外婆前脚去世,我就后脚出生,中间隔了两天不到,我在母亲哭声里早产。

     迟缓生长的身体,到五岁那年,终于学会了走路和说话……就在那间厅屋角落里,摆了硕大的石磨,粗麻绳挽在磨具上。母亲夜里弯腰推磨,磨豆腐。“硿硿硿”,研磨声沉闷、粗粝,碾压着时间;豆浆汩汩淌下水桶里,像黏滞的日子……每天,她挑豆腐桃子沿村叫卖,用廉价的汗水兑换活着的尊严……追随母亲的身影,我四处晃当,像个野孩子。

134-135页、140-141页 :

年幼无关生命的游戏。

抗争之后命定的结局。             

     现在,我要说说一个少年伙伴。

     那是一头黄牛犊……鼻孔上光溜溜不穿牛拴。除了偶尔被我用竹梢撩一下屁股,说它几句,信条和规矩对它毫无作用。它沉溺在游戏中。在邻家,有一只上窄下宽木制鸡吃盆……牛犊竟然对雏鸡好奇,把脑袋伸向盆内,拔不出来。这个结果使它慌乱。它狠甩着头,不辨路径地狂奔。一脚踏空,它摔下沟坎,木盆也被摔得粉碎。小鸡们惊动未定,望着牛犊发呆——这是无关命运的游戏。

……

     从一只牛犊到一头耕牛,这是抗争之后命定的结局。起先,拒绝规定路线。它弯腰、踢腿、扭臀、嘶叫,甚至破坏牛轭,在白水田里狂乱奔跑。挣脱的结果是纷至踏来的鞭笞……反复的教训中,黄牛学会了做牛的道理。做一头耕牛,就是做一个低眉俯首的奴仆。它的处世哲学,是把头颅低到尘埃,才能活在这个世上。

黄昏前,母牛被社员瓜分精光——我远远地注视了一个下午。我没有勇气靠近。对于乡村的饕餐者来说,生产队的墙根下,刚刚经历了一次欢乐——我却从腥臊的空气里,嗅出肉体溢出的悲情。

121-125页:

生存下去是永恒的主题。

另一种生活正在重建。

     稚童无知,捧来溪水灌入巢穴。像一个遭遇外敌突袭的国度,顷刻间,群蚁陷入动乱。被淹的出口处,蚂蚁呈难民状四处流散。骚乱过后,地上凋零着一些断肢残腿——那些痉挛细长触角,扩大着灾难的倍率——蚂蚁部落似乎经历着行将毁灭的历史。

     ……时间过去很久,“蚁后”和“工蚁”一直守在被毁坏的巢穴外,我们无法获知其中隐藏的秘密,或许,它们像废墟上的国王和将领,正在作出种种复兴和重建的打算吧。那些原本逃窜出去的蚂蚁,此刻开始顺原路返回,集结在“蚁后”周围,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拆不散的部落……生存下去,这是蚂蚁们唯一的且是永恒的主题。

     ……后代们几乎全部外出打工,田地荒落,山上的树木被毁得支离破碎。留下几间老房子,孩子们都不愿回去……贤明呐呐地和我絮叨着,那只眼睛茫然地注视着地面。地上,几只蚂蚁正大摇大摆爬过他的脚背,往墙根列队而去。一种村庄史开始尘封,而另一种生活史正在重建,我们深处其中,遭逢着所有的幸福和忧伤。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无论写人,写蚂蚁写牛。

散文作为一个文体,离不开用语言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紧紧把握人性的主题。上述文字鲜明地表现出了文学的基本特征。

     但散文有其独特的个性。正如在《慢生活》“从现实到灵魂的过渡”篇所指出的那样:散文的伦理流派纷呈,“从个人旨趣来说,我倾向于俯察大地,探究生活内核与个人心灵本质的散文格调。”(99页)亦如梁实秋先生所言,“散文是没有格式的,是最自由,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99页)据此,如果不见笑,鄙人斗胆对散文的个性作这样简单描述——情骋笔真,自由挥洒。情是艺术理念及其外化,是作者掩饰不住的心灵本质。自由是情的自由,人格思想的自由。情的驰骋拉动散文上坡下岭,蹈海翻江。

     李家淳说,“‘写作是作者对命运的承诺’。譬如这样的夜晚,写作者摒弃了物质的羁绊,剩下精神,游历在漫漫荒野中——时间、空间的荒野。荒野点亮一盏灯,世界在混沌中趋于明亮……一切的肤浅、轻贱、庸俗、无聊、炫技行为,关写作何事?”(22页)这里,他对自己的思想人格也就是心灵本质坦露无遗,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众多人物,贤明、母亲、妻、罗正权、三胖和显、杨子和清子,包括蚂蚁、牛,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写得那么情真意切,栩栩如生。那些乐天泒的打工仔春节回不了家,竟然在集体宿舍集体大哭,催人泣下。而写人、人的命运是他的强项。可以想见,他是与众多人物一起生活,或哭或笑,或悲或喜的。他柔弱的胸怀拥抱着地位卑微而又精神崇高的书中人物——大地的精灵,文化的根基,民族的脊梁。

     李家淳说,“散文,是个体的精神搭建过程,是内心的梳理”。当然,这个搭建和梳理是用语言进行的,所以,可以理解为散文语言的搭建和梳理。而整个过程“诡异无形,难以捕捉”,就要求注重“那些隐藏着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东西”——这在他的散文中贯彻得很自觉,很充分。以上述引文为例。胎儿在迷宫里“打探消息”,“我需要救赎”等已经是成人化的语言。他舍弃习惯的任何人都能想到的用语,信手拈来,比比皆是——“信条和规矩对它毫无作用”“反复的教训,黄牛学会了做牛的道理”“把头颅低到尘埃”“嗅出肉体溢出的悲情”“辗压着时间”“像黏滞的日子”“时间、空间的荒野”等等。也就是所谓“隐藏”的语言。牛犊和母牛的兴亡,蚂蚁部落的灾难和重建都隐喻了人与社会,贤明等人的命运宛如中国农民的命运。这就是语言背后的事。这样的叙述含蓄,生动,耐人寻味。追寻隐藏的语言和语言背后的事可以帮助作者开掘语言的潜力,揭示人与社会的本质特征。相信这样做了,都将从中获益。

     李家淳很注意散文与其它文体的区别,极力发挥散文独有的行文气势。但也离不开对其它文体的借鉴,有时散文就是自由诗,像小说那样强化人物性格,像骈文那样词藻优美以至对偶。这些,在《慢生活》里可以清楚看出脉络。

     这是学习心得的简单叙述。避免不了收稻混稗之嫌。可是自认顶回一箩稻种。                  

                                                                                                                            (2014101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3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今又是 2014-10-5 11:50
谢谢介绍和分享。有空一定去寻找和拜读。
记得孙甘露长久沉浸后写了个集子,应该叫《比时间更慢》,那种比更慢还慢的缓慢,是一个哲学类的思考。对于我来说,那是一种杂于散里的轻述。。。。。。。一种类似思考里继续思考的不由自主。就算我得罪他人一次吧,东西不够纯。散文之纯只有两个基本形式:玩思的纯,或者仅玩技术的纯。否则就是烂写解闷了。不能算作作品。除非脸厚。呵呵。

散文我写过一些,体验是,散文是可以也应该被归类的文种,从乐赋和骈文里找见章法。当然,把骚体和楚韵及更早的诗经风式纳入或间或其间也是可以的。再如,假使很多人写得不上不下掉在半空中了,那么不妨这样去梳理心态、过程和意念的大致模样,逐一去归拢。
我就我的体会大致说说吧。为了交流。

中国文坛对散文的理解好像从来没有统一过,所以出版过很多的散文集,汇入了许多根本不是散文的文字。蛮纠缠的事。至于散文走过近代到了现代后的文学地位,中国和西方的文人看法和说法都不一样,原本大体的顺序是:诗歌散文小说,后来是小说散文诗歌。呵呵。

文字过散而为了主题内容牵引旁论、旁证、旁说太多的话,可以是出于说事的一种需要,那么就是杂文了,走动里格式不是需要也不是限约;
文字不能对话太多,超过10-15%就成小小说了,这是个毛病,中国近现代里好多著名的散文经常犯下的错误,人家地位冲天,名誉天下,我就不多说了;
文字不能借用照搬记录太多,尤其是走动过程里的那类,太多的实际、实记和直描,即便带了许多的情感入于韵文的编说,也是不能算作散文的,归在游记里比较好。我个人以为,在游记和散文间错乱是最普遍的文字或文述的现象;
还有就是时间和事发事件如眼见的过程的时间条理性特强特明显的,不能归在散文里,因为那样的文字更趋向于报道性的直述,或少带自我的直白。很多时候,还会因为记叙的不好,所以连记叙文都算不上,只好归在杂文里;
散文可以对比,拟化和喻变,但是散文必须是诗意般抒情的,音乐般具有节拍和节奏的,如果无意有意间加重了评断的个诉,或者加大了正反两说对于事情的剖析和争辩,那就会很容易滑入记叙文和评论文的道道里去,做成夹生饭。这在实际和具体上,是非常难把握好的事。细微的差别我在这里无法一一罗列,散文名家的东西我读了很多,混杂的是多数,抱峰有空可以读读司马相如的东西。那才是散文的标柄!
如此粗粗地说下来,游记、杂文、报道、记叙、评论、小小说、人物地理风情等书篆之外的,带有明确格式、韵味、节奏和喻比的文字才能基本属于散文。其中,韵文二字非常重要。散文的原本是要借助和打入条式经典的,这一点上我有不同的看法,因为我比较个私,我不喜欢多借,更不喜欢被人用文作的绳子套紧了脖子去做文述的呼吸。
散文的内在是非常精致的。写得章式清新、正宗大气,优美生动、就表及里、由深浮远的人,天下寥寥无几。这里还有个标准问题。说下去可以很多的。我就介绍一位现代散文写得真正出色的人,黎巴嫩的纪伯伦。早些点的,便是英国的蒙田。
尼采卡夫卡之类的只能算作是哲念性杂文写手了,他们当然有思想,内底非常远大深厚。他们在散文上都比不过纪伯伦,因为文字的无韵,我的个趣如此,不能也无法强加给他人。纪伯伦的东西因为他不常用英文写作,所以在文字的音韵上我无法去读到他的原本,但是从文字格式的排列和行走里,我能感觉得到,他和莫泊桑尤其和泰戈尔一样,文字会是充满乐感和灵性的。这当然不是散文的关键,至多是一种格式格调,要点是,不可以没有这样的格式格调,否则如何“散文”?
纪伯伦之高高在文字内容的广大深厚里,初读会是一片凌空的空旷,他文字的意境和情感的厚挚才是华美的绝伦,不过多甚至就是不借由一切常人能见能识能用的表象,把一切文字所要表述的事物情状的本质,不带偏颇、刻意落中、不受累于扭捏和鞯袢地双手举起。他是非常懂技术的人,但是文字显得非常地不技术,由而觉悟而又灵性地完成了文字之于文学最高的使命之一:自然。这就是一种纯粹的崇高了。其它的,都无法相比划的了。还是要重复,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我无意去推却和抵御天下世界乱哄哄的写法。
最近碎事多,一会又要赶出去。只能匆匆如此了。望不介意,并予以核正。
哦,散文大手笔里,贾平凹写过两篇不错的;还有就是二月河的手笔,我非常佩服的。
谢了,问好!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