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SAMCMO严晓东:VP:Victory.Premie ... //www.sinovision.net/?3422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人文北大.汉学第一.北大EMBA在华人中跨国攻略的一个聚宝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在WSJ华尔街中文网,SAMCMO严晓东这营销专家PK美国高级金融家的:中国高储蓄率深层原因草稿文章之毛估估

已有 3217 次阅读2011-2-17 02:21 |个人分类:国内点评与PK&DIALAGUE。分享到微信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

去掉百分之30%左右的低龄与高龄无劳动能力人口;九亿人中弱势群体与残障并下岁人口又将去了近两亿;

1.高房价与物价的过快上升造成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国家安居工程还有待时日;

2。收入的不可预期与大多数人的收入不理想;

一会儿是用工荒,一会儿是经济危机企业停业,工人下岗;一边是熟练工低薪水一边是劳动技能无法马上提高;这部分人口约占七亿人口中的百分之四五十;

3。物品保值率低,贬值快;

4.高收入人群集中在一小部分,这当中并有相当部分人属于灰色收入,故属于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又要投资忌光;

在三点五亿左右的具较好收入能力以上水平的人群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需承担近十亿人口中属于自己亲属的人口负担,这里不是要去了一两亿就至少要去好几千万,最后只有两亿多人口处在一个较好的并具消费力的中产水平上,而国家政策对这部分人群中的杀伤,又会去了好几千万人口,最终这部人口可能会出观望的状态,最终只有一点五亿左右的人口会具有也愿意进行良好消费。而这当中的五千万左右人口是有相当的灰色成份,所以真正有实力与消费愿望的人口只有在一亿左右,并且那灰色收入的五千万人口可能会更多的趋向于在国外投资与消费。

5.国家政策下的中产阶层的困局;

因为国家生活成本的不对称,给中产阶层的消费成本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安全与实用,比如电器的价格、小车的价格和已接近并有高于发达国家房价水平的国情及医疗问题饮食与人身安全、国家的行政问题等;---最终这部分人群也不得不拿出一部分余钱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6.国民文化习性的省吃俭用与仇富心态;

这对于只有一亿消费者的中产阶层来说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就是众怒难犯,财不外露。故综合以上更项就可看出中国的储蓄率高是有深层次的传统与社会原因的。

 

 

去掉百分之30%左右的低龄与高龄无劳动能力人口;九亿人中弱势群体与残障并下岁人口又将去了近两亿;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始终较大,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据了解,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始于今年4月1日,现场入户调查5月31日结束。调查内容包括全国各类残疾人的数量、结构、地区分布、致残原因、生活状况及康复、教育、就业等多方面情况。根据去年12月1日发布的第一批调查结果,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4.高收入人群集中在一小部分,这当中并有相当部分人属于灰色收入,故属于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又要投资忌光;

在三点五亿左右的具较好收入能力以上水平的人群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需承担近十亿人口中属于自己亲属的人口负担,这里不是要去了一两亿就至少要去好几千万,最后只有两亿多人口处在一个较好的并具消费力的中产水平上,而国家政策对这部分人群中的杀伤,又会去了好几千万人口,最终这部人口可能会出观望的状态,最终只有一点五亿左右的人口会具有也愿意进行良好消费。而这当中的五千万左右人口是有相当的灰色成份,所以真正有实力与消费愿望的人口只有在一亿左右,并且那灰色收入的五千万人口可能会更多的趋向于在国外投资与消费。

5.国家政策下的中产阶层的困局

央行对中国国50个城市的储户调查更不乐观,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包括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及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值。

人民日报分析中国百姓为何不愿花钱时间:2011-05-04 19:37:41  来源: 人民日报 

按国家的人口134亿这份分析有19亿以上的人口:倾向于更多消费

而我结论:最终只有一点五亿左右的人口会具有也愿意进行良好消费。而这当中的五千万左右人口是有相当的灰色成份,所以真正有实力与消费愿望的人口只有在一亿左右,并且那灰色收入的五千万人口可能会更多的趋向于在国外投资与消费。 (2011.5.5.8:56-9:补充:若以国外消费的五千万人口的良好消费,买房购车与家人大学和旅行购物的固定消费投资40-60万美元与10万美元一年及月均3000左右美元,国内的一亿不到的人口以100-130%以上为高,71-100%为相差不多,50-70%为国内良好水平.固定消费投入两百万到三百万人民币,年均消费40-60万人民币就是国内的良好消费.30-50%的固定消费投入为:100-200万人民币,年均消费25-40万人民币.)

人民日报分析中国百姓为何不愿花钱?

人民日报分析中国百姓为何不愿花钱?

  时间:2011-05-04 19:37:41  来源: 人民日报  点击:0  [    

越来越富裕为何越来越不敢花钱?越提倡消费怎么越不愿消费?说到底,还是制约消费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加剧的倾向。...

  为何总是不花钱?有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老问题——缺少花钱的底气,没的花、不敢花

  不花钱,就是不花——“扩大消费说了这么久,今年中国一季度的各项数据显示:多数老百姓还是不配合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结果表明,消费者信心指数在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后首次回升,但消费意愿仍处于较低历史水平。

  央行对中国国50个城市的储户调查更不乐观,85.8%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包括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变相储蓄及储蓄存款,只有14.2%的居民倾向于更多消费,创下了十年来的最低值。

  越来越富裕为何越来越不敢花钱?越提倡消费怎么越不愿消费?说到底,还是制约消费的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在某些方面甚至有加剧的倾向。

  花不花钱,先要看钱包做不做主。单看统计数据,过去几年,劳动者工资远比CPI“跑得快,但仔细分析,多年来统计部门监测的主要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如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职工等。直到2010年,我国才首次发布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工资状况,这部分劳动者平均工资2009年为18199元,一个月约为1500元,仅相当于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的55.6%,相当于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的51.9% 

  或许有人会说,现在有钱人也不少,一出手就是LV、拉菲。但总体上看,这毕竟是少数,真正的消费主力是大量中低收入者,而这部分人工资绝对水平还偏低,消费能力没有根本性提升。月工资2000元左右,再怎么想扩大消费,又能有多大余地?就算今后快马加鞭,一年涨15%,也只多出300元,其消费状况又怎么会有大的改变?

  花不花钱,还要看老百姓未来的支出风险有多大。从幼儿园起就可能要交赞助费、上指定的培训班,大学收费一年年看涨,有机构测算,目前我国中等城市居民培育一个大学生至少要付出20万元的成本,谁家能不攒点钱?工作不好找、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更难找,一想到孩子将来可能要无奈啃老,工薪阶层的父母,谁敢敞开来花钱?看病最让人害怕,就算有医保,万一家里有人得了大病,还是吃不消。人生莫受老来贫,某经济学家没有500万元存款无法养老的标准不敢奢望,但谁都希望退休后生活质量不要有明显下降,较高的通胀预期和不够给力的保障水平,让普通人只能选择尽可能地多存钱。至于房子,虽然在统计上不列入消费范畴,却实实在在地占去收入的一大块、挤压着消费……

  有经济学家测算,如果按GDP支出法测算,过去10多年中国居民消费增速并不低,始终保持在8%以上,GDP增速大致相当。之所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明显,关键在于人们的消费过分集中于教育、养老、住房、医疗等硬性的、强制性的方面,其他消费欲望被压抑或者吞噬掉了。

  为何总是不花钱?有消费习惯、消费环境的因素,但说到底还是老问题——缺少花钱的底气,没的花、不敢花。如果说,刺激消费是从老百姓那里,那么解决这些制约消费的根本性问题就要,实实在在地通过增加民生投入提高收入水平、化解后顾之忧。否则,只靠以旧换新、家电下乡等刺激性政策,恐怕效果有限,消费也很难真正走出低谷。

1.高房价与物价的过快上升造成基本需求难以满足!国家安居工程还有待时日;

这里将造成相当一部分人急着储蓄赶上房价的基本底位,又因国家政策的不明确造成一部分人观望。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07-05/28/content_6165404.htm

 但还有一类弱势,则可能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处于绝对弱势,既使加大投入到足以缓解贫困状况,但最终告别弱势地位仍有一道鸿沟阻隔。那就是由于教育之落后以及教育的差距,在全球化和知识社会降临之际,因知识贫困所导致的知识弱势群体http://www.fsa.gov.cn/web_db/sdzg2004/news/hot/d003.htm

汪丁丁认为,今天的“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扩展为下一个社会的“知识鸿沟”,跨越这一鸿沟的惟一途径是尽快和尽量成功地推行教育体制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其中教育体制面临的挑战对中国而言尤显严峻,因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从而现代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几达10亿之众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顺利地转移到工业及服务业里来。后者则主要取决于教育体制能否提供足够的经济激励在未来20年内将农业劳动力培养成为具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要的知识结构的劳动者。

所谓“知识鸿沟”,就是一方面闲置着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这些劳动力却因为知识储备不足而无法被吸收到最具价值创造潜力的、占国民经济比重高于70%的经济过程中去,从而不得不拥挤在只占国民经济价值总额30%以下的传统农业和工业部门内。汪丁丁指出,传统的“失业率”指标,就失业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而言,直接可以视为是一个社会的劳动存量的闲置率。当这一比率随生育率迁移过程的接近尾声而逐年上升时,我们知道,整个社会正在无可奈何地浪费着宝贵的人力资源,正在无可奈何地走向“知识鸿沟”另一端的“低收入均衡”的陷阱。而这也正是中国弱势群体的陷阱。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2002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 http://www.hudong.com/wiki/%E5%BC%B1%E5%8A%BF%E7%BE%A4%E4%BD%93

弱势群体-构成

       

时刻不要忽略弱势群体时刻不要忽略弱势群体

 

第一,贫困的农民。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提高农副产品价格两个因素的双重作用之下,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一度迅速提高,1978—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57元增加到397.6元,平均每年增长16.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15.2%。紧接着,在城市中的企业仍然被旧体制严重束缚的同时,乡村中由改革释放出来的“自由流动资源”,因无法流入体制封闭的城市而在乡村中积聚起来,造成了乡镇企业的暂时繁荣。这种暂时的繁荣和生机,使人们误以为中国农村的发展出现了真正的契机,一些学者也将其概括为“离土不离乡”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模式。然而好景不长,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的能量基本释放完毕,农民的收入增长幅度便开始明显放慢,1986—199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23.76元增加到708.55元,平均每年增长10.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2.7%;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走到强弩之末。加之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的持续下降,农民的“弱势”特征开始逐渐表露出来。

第二,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因为弱势群体的含义不仅仅是经济的,同时也是社会的。农民工就是一个典型的由经济和社会双重因素造就的一个底层群体。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到目前(2008年年底)为止,从农村涌向城市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上亿人的规模。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3亿人,平均每年转移591万人;动态地看,据"农村劳动力流动课题组"的研究结果,今后几年,每年新增外出打工农民将不少于800万人,即使考虑到回流因素,新增外出打工农民的数量也不会少于600万人。

第三,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阶层。90年代以来,中国失业下岗的问题日益严重化。在城市中,失去职业意味着基本生活来源的断绝。因此,在最近的几年间,在中国的城市中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失业下岗人员为主体的新的贫困阶层。对于城市失业下岗人员的人数和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在官方和学者中有着差异非常大的估算。比如,就失业率来说,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教授就指出,现在,甚至连失业率到底是多少都搞不清楚,有人说1.7%,有人说17%,相差10倍。” 

第三,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自然人,其从生理到心理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自我保护的意识、力量均有限,相对于成年人而言,属于明显的弱者。

第四,老年人,老年人在中国主要是指年满60周岁的男人或年满55周岁的女人,他们的生理机能与此前相比,有很大的下降,在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维持生计的能力方面不可避免地要依赖他人或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保护。与青壮年相比,他们属于明显的弱势群体。

第五,残疾人,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们。他们需要社会提供全方位的便利,给予关怀和保护。与心理、生理健全的人相比,他们处于弱势地位,在各种竞争活动中,他们的利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第六,妇女,妇女由于其生理特点和肩负的哺育人类后代的责任,与男性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在就业方面。故应将其归入弱势群体,照顾其特殊性。[3]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inlang=zh-CN&newwindow=1&client=aff-avalanche&hs=7wb&tbo=d&channel=searchbox&q=%E4%B8%AD%E5%9B%BD%E6%88%90%E5%B9%B4%E5%BC%B1%E5%8A%BF%E7%BE%A4%E4%BD%93%E6%80%BB%E5%8F%A3%E9%87%8F&btnG=Google+%E6%90%9C%E7%B4%A2&aq=f&oq=

 

未来10年两亿农民要脱离土地。“十五”发展过程将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规模转移的过程。按照已经写入″十五″计划的数字,在此期间,将有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

4000万是个什么概念?2000年末,我国城镇从业人员为2.12亿人,全国职工人数为1.12亿人。这4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相当于″十五″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数和职工人数的18.87%和35.71%。

事实上,从农村的发展需要和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要求看,5年转出4000万剩余劳动力还是远远不充分的。我国在未来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内,每年需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出1500万到20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就是说,在未来10年左右的时间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出的总规模,需要达到1.5亿到两亿人才行。
只有实现这样一个转出规模,我们才能保证留在土地上的农民,其收入增长速度跟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才能保证城乡之间的利益矛盾不致激化。

上述估计并不夸张。我国的可耕地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按照世界平均的农业生产率大致推算,我国的种植业最多只需要4000万到5000万人。而2000年末,我国乡村就业人数为4.99亿人!

2。收入的不可预期与大多数人的收入不理想;

一会儿是用工荒,一会儿是经济危机企业停业,工人下岗;一边是熟练工低薪水一边是劳动技能无法马上提高;这部分人口约占七亿人口中的百分之四五十;

3。物品保值率低,贬值快;

http://www.google.cn/search?client=aff-avalanche&channel=searchbox&tbo=d&ie=gb2312&oe=UTF-8&hl=zh-CN&q=%D6%D0%B9%FA%B9%AB%CE%F1%D4%B1%D3%EB%B9%FA%BC%D2%B5%A5%CE%BB%D4%B1%B9%A4%D7%DC%CA%FD&aq=f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inlang=zh-CN&newwindow=1&client=aff-avalanche&hs=myw&tbo=d&channel=searchbox&q=%E4%B8%AD%E5%9B%BD%E5%85%AC%E5%8A%A1%E5%91%98%E6%80%BB%E6%95%B0&revid=857841508&ei=L02AS_PFCcyIkAWG2KHoBw&sa=X&oi=revisions_inline&resnum=0&ct=broad-revision&cd=1&ved=0CEUQ1QIoAA

据说是7个公民养一个公务员 就是13/7亿

最佳答案 - 由提问者2006-12-20 08:57:08选出截止2003年底,中国公务员的总数是636.9万人 2006-12-18 12:01:26 - 检举 据官方公布数据,目前全国公务员总数约800万人,主要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干部、党派机关专职干部和主要人民团体专职干部等。另有专家根据国际通行标准测算,中国的公务员和准公务员(如国家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人员等)实际上多达数千万人,“官民比”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从1986年到2005年中国人均负担的年度行政管理费用由20.5元到498元,增长23倍,明显快于人均GDP和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中国行政管理费用超常规增长与政府浪费现象有关

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inlang=zh-CN&newwindow=1&client=aff-avalanche&hs=ieH&tbo=d&channel=searchbox&q=%E4%B8%AD%E5%9B%BD%E5%9B%BD%E5%AE%B6%E5%8D%95%E4%BD%8D%E4%BA%BA%E5%91%98%E6%80%BB%E6%95%B0&btnG=Google+%E6%90%9C%E7%B4%A2&aq=f&oq=

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在5300万以上
2009-03-15 21:13

媒体称估算中国财政实际供养人数在5300万以上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06日 17:40 投资者报
 5300万人在吃财政饭?

投资者报(研究员 闫新)从可比测算看,中国每单位GDP的财政供养人数居世界前列。

根据2008年的GDP等数据,大致可估算出:中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2.3人,美国每百万美元GDP供养1.57人,法国为1.70人,日本为1.14人,英国为0.88人,加拿大最少,为0.41人。

早在2007年3月,温家宝总理就要求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但目前情况仍让人不满意。

2008年5月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2008年版《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中国内地的竞争力排名从第15降至第17,其中一个子项排名:政府效率从第8下降为第12。固然政府效率下降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其中包括了对资源使用效率的下降。

目前,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官民比例优化、如何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更引人关注。

 

 

4.高收入人群集中在一小部分,这当中并有相当部分人属于灰色收入,故属于真正有消费能力的人群又要投资忌光;

在三点五亿左右的具较好收入能力以上水平的人群中肯定有相当一部分需承担近十亿人口中属于自己亲属的人口负担,这里不是要去了一两亿就至少要去好几千万,最后只有两亿多人口处在一个较好的并具消费力的中产水平上,而国家政策对这部分人群中的杀伤,又会去了好几千万人口,最终这部人口可能会出观望的状态,最终只有一点五亿左右的人口会具有也愿意进行良好消费。而这当中的五千万左右人口是有相当的灰色成份,所以真正有实力与消费愿望的人口只有在一亿左右,并且那灰色收入的五千万人口可能会更多的趋向于在国外投资与消费。

5.国家政策下的中产阶层的困局;

因为国家生活成本的不对称,给中产阶层的消费成本将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安全与实用,比如电器的价格、小车的价格和已接近并有高于发达国家房价水平的国情及医疗问题饮食与人身安全、国家的行政问题等;---最终这部分人群也不得不拿出一部分余钱来储蓄以备不时之需。

6.国民文化习性的省吃俭用与仇富心态;

这对于只有一亿消费者的中产阶层来说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也就是众怒难犯,财不外露。故综合以上更项就可看出中国的储蓄率高是有深层次的传统与社会原因的。

 

以下为全国人口状况的摘要:

http://www.gov.cn/test/2005-07/26/content_17363.htm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08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8.3%,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又上升了1.3百分点,表明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仍在进一步发展(见表1,表2)。 3、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保持增长态势,就业压力始终较大。未来十几年16岁及以上人口的规模始终较大,总量在9亿以上,2013—2020年将超过11亿,并呈增长趋势。劳动年龄人口基数大,高峰持续时间长,对人口就业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落实就业促进法,实现城乡就业统筹,促进就业增长。2009―2010年,新增1800万城镇就业人口,转移1800万农业劳动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就业问题。 ━━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到2010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过2.23亿,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4亿,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2亿,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4亿,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亿。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的人数逐年增长。 ━━2010年预定达到的主要健康指标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4.9‰以内,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17.7‰以内,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城市和农村分别达到95%以上和90%以上。http://www.gov.cn/test/2009-04/14/content_1284725_2.htm ━━有效控制传染病流行。加大艾滋病防治力度,加强重点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县级以上和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网络直报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报告的完整率和及时率达到90%以上。强化计划免疫,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发病率比2007年下降50%,乙脑、狂犬病、出血热等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比2007年下降30%。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种类,落实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的预防接种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在校生等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切实加强对寄生虫病等地方病的防治,力争所有流行县(市、区)都达到控制传播标准。 ━━制定出台食品安全法,建立健全与食品、药品相关的生产许可、强制检验、市场准入、召回以及进出口检验检疫等制度,并对贯彻实施情况加强检查监督,确保严格执法,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在2009年再解决6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实现联合国确定的“2015年前无法可持续获得安全饮水人口比例减半”的目标。 ━━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力争到2010年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1.4平方米,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公共体育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制定到202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提高公民总体受教育水平。 ━━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净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继续扫除青壮年文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4%以下。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基本能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适龄儿童基本能接受学前3年教育,农村儿童学前1年受教育率有较大提高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建设2000个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实训基地,扶持建设一批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和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中央政府投入专项资金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211工程”(注4)和“985工程”(注5),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加快校外教育发展。2009―2010年,中央政府将筹集彩票公益金30亿元,用于支持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运营,力争到2010年实现全国每个县(区)都有一所校外活动场所的目标,保障未成年人享受校外教育的权利。 ━━进一步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助学政策,扩大受助学生覆盖面,提高资助水平。(六)文化权利 采取有力措施,发展繁荣文化事业,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实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有大剧院、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群众艺术馆,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院,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社区有文化中心。在中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2.67万个综合文化站。每年建设农家书屋7万家左右,到2010年底,全国共建设农家书屋23.7万余家。国家财政投入11.15亿元,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到2010年底,实现县县建有支中心、村村建有基层服务点,完成100TB数字资源建设任务。 ━━全面推进广播影视数字化。构建全国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卫星直播及移动多媒体广播系统,推进“三网融合”,构建海量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和内容集成分发交换平台,建立电影数字节目集成等平台,推进农村流动数字放映进程。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依法发展文艺经纪代理、无形资产评估鉴定、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 ━━鼓励支持文化创造和普及。设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和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扶持传统剧种新剧目的创作、人才培养及公益演出,扶持公益性、示范性文化艺术活动。鼓励国有文艺表演团体深入基层演出,2009―2010年,国家财政投入1亿元,为剧团等基层文化机构配备流动舞台车300辆左右,开展流动文化服务,使文化下乡活动小型化、经常化。国家安排资金34亿元,运用卫星直播技术,到2010年底实现71.66万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一村一月放映一场。 http://hi.baidu.com/tt0459/blog/item/c9a3b6d47d46ad0ba08bb752.html 令人费解的是中国对M型社会的反应。中国也跟着在惊咤M型社会到来! 奇了怪了!难道中国不是低收入一贯制直到今天?难道中国中产阶层曾占过就业人口半数以上?要知道,所谓“中产”在中国占的比重,到2008年也未必会超过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就业总人数的10%!即使中国的“中产”全完,即5%升到高收入阶层, 5%堕到中低收入阶层,也不过是让高收入阶层比重占到10%,中低收入阶层比重占到90%——这算哪门子的M型社会? 中国的国情完全不同于日本和美国。中国既不可能“建设”成“橄榄型社会”,更没有可能“发展”到 “M型社会”,中国的社会结构就是一颗大图钉(pushpin),中国是地地道道的“图钉型”社会——中低收入者占就业总人口85%以上! 据官方统计,2008年中国城乡就业人员总数是7.75亿,其中乡村就业人员4.73亿,占61%;2008年分摊到每个乡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是4760.6元(包括人均工资性纯收入1853.7元,工资性收入中含进城农民工收入),7.214亿乡村居民的总收入就是3.43万亿,相当于每个乡村就业人员年收入7252元;余下占总就业人数39%的城镇就业者收入就没有那么容易计算了。因为,国家统计局每年根据国家劳动统计规则统计的“职工工资总额”、“职工平均工资”只是指在城镇“单位”中就业的称得上“职工”的那部分人的工资,而这里指的“单位”又是不包括私有企业的。2008年,不包括私有企业的“单位职工”的工资总额是3.37万亿元,其全国范围内的平均工资是31005元,但不包括私有企业的“单位职工”只占城乡就业人员总数的14.9%、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38.1%。也就是说,占中国城镇就业人员61.9%的那部分人,他们的收入从未见公布。“那部分人”中,私有企业职工占城镇就业人员的17%,个体就业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12%,在“单位”中就业但不属于“单位职工”的占1.5%,还有31.4%是“单位”、“个体”、“私企”都不属于的其他类就业人员。(统计部门对就业人员定义:“在一定年龄内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但这部分哪都归类不上的“其他类就业人员”,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占到仅次于“职工”的多数, 2008年人数为9505万人! 因此就难怪,每当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年度“职工工资两位数增长”,总会遭到猛烈抨击——本来,只占城镇就业者38%的那部分“职工”的收入,已经既不能代表“城镇”,也不能代表“职工”,而还有一个使大家每每对“工资增长”产生困惑的原因则是大家不容易知道的:1995年时,也就是职工大下岗的前夜,“企业单位”的职工占全部职工之比是76%,“事业单位”职工占比17%,“机关单位”职工占比7%;到2007年,“企业单位”职工占比66%,“事业单位”占比24%,“机关单位”占比11%。1995年时,企业的平均工资是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97%,机关的平均工资是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101%;到2007年,企业的平均工资是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96%,机关的平均工资是全部职工平均工资的115%。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解答大家对“平均工资”增长的疑问了! 不过,虽然统计部门没有能统计到“私有企业”职工收入,但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07年开展了全国第六次职工调查,由于全总的调查将“职工”范畴扩大到了私有企业,由此调查到的职工平均工资是16395.48元,其中普通工人的平均工资是13870.56元,这比国家统计局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口径所统计的2007年职工平均工资24932元要低44.4%。全总第六次职工调查还发现,72.4%的普通工人收入低于全国职工平均收入,普通工人中55.5%的人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 这样,我们就有依据估算2009年城镇包括私有企业在内的“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根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城镇包括私有企业在内的“单位职工”是17096万人,根据全总调查资料提供的包括私有企业在内的单位职工平均工资,2007年是16395.48元,现根据官方宣布的2008年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增长17.2%,将2008年包括私有企业在内的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定为16395.48×1.172=19216元,那么,19216元乘以17096万人= 3.29万亿就是1.71亿个城镇单位职工(包括私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总收入(其中也包括在“单位”工作的进城农民工工资)。 2008年中国城镇还有3609万个体劳动者,他们的年收入以平均3万计算,总数算为1万亿。那些什么类都归不上的9505万城镇就业者,就按全总调查的普通工人人均工资13871元计算吧——收入总数是1.32万亿。 将包括私有企业职工在内的城镇单位职工总收入(其中包括在“单位”工作的进城农民工工资)、城镇个体户总收入、“什么都归不上的” 9505万城镇就业者收入和农民全部纯收入相加(农民纯收入中亦包括进城农民工的打工收入),这就是中国城乡居民的总收入,专用统计术语称其为“劳动者报酬”。我们将“劳动者报酬”列成算式:3.29万亿+1万亿+1.32万亿+3.43万亿=9.04万亿,但“9.04万亿”已经重复计算了在“单位”工作的农民工工资收入。重复计算的收入是多少呢?2008年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28.4%,2008年农民全部收入是3.43万亿,3.43万亿的28.4%是0.97亿,设在单位就业的农民工工资收入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50%,那就需要扣除0.49亿重复计算的工资收入。这样,我们就得到了2008年中国劳动者报酬总貌:9.04万亿-0.49万亿=8.55万亿。 唯有把2008年的8.55万亿元的劳动者收入与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即GDP)30.0万亿放在一起对比,才能知道劳动者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的份额之低!7.75亿的中国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8.5%,每个劳动者的平均年收入11032元,月收入919元——中国的国民消费之所以难以启动,根源不就在此吗? 2007年,中国有条件地参与了共有147个国家参加了的“国际价格比较”项目,国家统计局向世界银行提供了全国11个市的城区和农村涉及到的1000多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根据这些数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在2008年发布的《国际比较计划》中修正了此前对中国GDP和购买力水平的评价,承认高估中国GDP 达40%,对中国购买力水平的评价因之下调。报告认为,2004年中国有2亿人平均每天实际消费水平不足0.42美元(2004年美元汇率8.277,每天实际消费水平不足3.48元人民币),按世界银行标准,这就是2亿赤贫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比重达15%! 所以,中国就是一个“大图钉”社会:钉面是“尚能维持温饱、勉强维持温饱以及还不足以维持温饱”的大多数,钉杆是富起来的少部分人,顶尖是“因得势而致富”(哈耶克语)的极少部分人。中国不但与 “M型社会”无关、与“橄榄型社会”无关,与“宝塔形社会”也还无缘,我们离“宝塔形社会”还得努把力呢! 这不是悲观,更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事求是,是老老实实。在一个到2008年乡村人口还占54% 、但农民收入只占劳动者收入40%的中国,在一个到2007年末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口还要占到全国六岁及六岁以上人口40%的中国,在每年都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难找到工作的当前中国,能通过几十年时间的努力建设成一个“小底部”的宝塔型社会,就是了不得的进步! 中国国民“民穷”久矣!如果说,中国近代史从积贫积弱的晚清开始,到 1949年以后,中国的“国”已不再弱,“民”却继续“积贫”。中国农民人均储蓄在1955年才0.95元,到1979年,占总人口81%的农民人均储蓄还到10元——那时大城市里50公斤大米15元,一件女式羊毛衫24元!是八十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才使得农民人均储蓄在1986年破了百元大关,到1997年,占总人口68%的乡村人口人均储蓄又破了千元大关, 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储蓄应该超过了四千元(2006年是3908元)——不过也就相当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7年“单位职工”两个月的工资。即使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储蓄按4500元计算,7.275亿乡村人口(2007年)的储蓄总额也不过是3.27万亿,仅占2007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7.25万亿的19%,而中国农民人数要占2007年总人口的55%!鉴于这样的国情,十多亿中国底层社会成员想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就非易事,“民富”就非易事;但民若不富、特别是绝大部分农民若不富,“国强”的意义又何在? “M型社会”是富贵症,与中国无关!而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结构只能出现在大部分人都从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业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对中国而言,在很长时间内将可望不可及。对此我们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才能抛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少发虚幻的梦呓。特别要认识到,美国在尚未步入“知识产业经济”的1980年代前,也并不是“橄榄型”社会!到1969年,美国年收入七千美元以下的家庭占比32.3%,七千~1万美元家庭占比21.7%,1万~1.5万美元家庭占比26.7%,1.5万美元以上家庭占比19.2%,收入最高的5%的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收入的14.7%!——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还是一个宝塔型社会!所以,在中国今后几十年中,我们努力建设的只能是一个底部收得小些的宝塔型社会,而不是其他。但只要这点做到了,就是中国了不起的进步! 告别“图钉型社会”,脚踏实地向“小底部宝塔型社会”的方向努力! http://www.google.cn/search?client=aff-avalanche&channel=searchbox&tbo=d&ie=gb2312&oe=UTF-8&hl=zh-CN&q=%D6%D0%B9%FA%C9%CB%B2%D0%C8%CB%BF%DA%C1%BF&aq=f

http://hi.baidu.com/%CE%C2%BD%AD%C6%E6%BC%A3%D3%B0%CF%F1%B5%EA/blog/item/d1aaf3c2b122a33de4dd3b27.html

    “尽管残疾人总数增加,但数量结构性减少。”中国残联副理事长程凯说。公报显示,5-20岁低年龄组和75岁以上高年龄组残疾比例均有明显下降,特别是遗传性疾病、发育畸形、营养不良等先天因素导致的智力残疾的现患率由1987年的1.6‰下降为2006年调查时的0.82‰,比例降低了一半左右,智力残疾人口规模减少180万左右。

    此外,与1987年比较,视力残疾中一、二级重度残疾的比重分别由28.77%和14.10%下降到23.12%和9.57%;精神残疾中一级残疾的比重由47.53%下降到23.83%。

    程凯说:“这些变化反映出近2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条件改善和优生优育、计划免疫、健康教育和康复所取得的成绩。”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寿命的延长,人口的伤残期延长,残疾发生的风险也在逐步增大。从残疾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全国残疾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4416万人,占53.24%;60岁以上的老年残疾人增加了2365万,占到新增残疾人口数量的75.5%。

    针对这种现象,程凯解释说,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以及和老年人口相对应的致残因素的增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4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5,并以每年3%的速度快速增长。同时,生理机能衰退、心血管病、老年痴呆等致残因素增加,也导致了致残风险的提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