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北京四合院 //www.sinovision.net/?34424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一座城,两扇门,几座院落,数条胡同,组成历史的记忆。这才是我熟悉的北京,挥之不去的记忆!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北京的老规矩——怹、忌讳和使声儿

已有 1427 次阅读2014-6-12 09:09 |个人分类:北京规矩| 北京 分享到微信

北京的老规矩——怹、忌讳和使声儿(文/屈直) 
 
      一说北京的老规矩,我想到的是一个很多人都不太认识的字:“怹”。
      小学时候的一个中午,我跟表哥在姥爷家的大厅里跑闹。闹得欢的时候,表哥突然扳过脸来跟我说:“诶,小点儿声,姥爷在隔壁睡觉呢!”我正闹得欢,哪儿管这个:“没事儿,吵不着他。”话一说出口我就觉得有点儿别扭,不过还是表哥反应得快:“你敢管姥爷叫‘他’?”指着我无辜的、睁圆了的大眼睛,“我告诉姥爷去,你敢管姥爷叫‘他’!”
      听见这话,我立马儿吓得坐在了地上,涨红了小脸儿,哇的一声哭了出来。这么一折腾隔壁能不被吵起来?姥爷一进门儿,一边儿是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我,一边儿是表哥,手指着我:“姥爷,屈直管您叫‘他’。”姥爷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儿了,坐下来点了一只烟,回了一会儿神儿,把我抱起来,冲表哥来了一句“边儿去”,跟我慢慢地说:“来教你个字儿。”
      读到这儿想必各位也猜出来了,这字儿就是“怹”。“怹”读作“滩”,是“他”这字的敬称。就像“您”之于你,“恁”之于“你们”。不过据我姥爷说,“怹”这个称呼解放前还都这么叫,后来都称“某某同志”了。“恁”也慢慢不这么叫了,只留下了唯一一个带着老北京味儿的敬称:“您”。
 
      我在上海上大学的时候,上海朋友老这么问我:“那北京人哪能那么客气的啦!老说‘您’怎样怎样的。”
      我就得解释,“嗨,倒也不是客气,习惯了。”边说边哪筷子夹了个生煎包儿。
      “再说了,您这字儿有时候也不是敬称,倒是带着点儿讽刺。”恶狠狠地咬了一口生煎包儿,“比如说我周末大中午的还懒在床上,我妈就该这么冲我嚷了:‘您老人家是打算躺到摸黑了怎么的?麻利儿给我起来!’所以你看,我不是我妈的长辈,但我妈这不是也管我称‘您’?”说完以后又蘸了点儿醋,吃起来一脸陶醉。
      “你们知道这玩意儿在北京叫什么吗?”
      “不叫醋吗?”
      “错喽,叫‘忌讳’。不过我姥爷说也就解放前这么叫。”
      “干嘛叫‘忌讳’呢?”
      “你看啊,假如我上饭馆儿,跟伙计说‘诶,您给来点儿醋。’伙计说:‘哦客官您要吃醋啊?’这不是找打吗?”
      “哦这样啊。”
      “不过要真这么问我,我还真有点儿吃醋上海这地方。虽然这儿吧,空气跟北京一样操蛋。但生煎包儿真不错,跟北京的门钉儿肉饼有的一拼!”
 
      再回来接着说规矩,除了“怹”和“忌讳”这类口头儿上的规矩以外,北京还有一个现在差不多“失传”了的规矩:使声儿。比如说你上公园儿遛弯儿,看见一个老相识正跟一女的抱在一起卿卿我我欲火焚身呢。你打招呼吧,显得尴尬,不打招呼吧,又显得不礼貌。过去有这么规矩:咳嗽一声,声明一下你的存在,然后再跟什么都没看见似的,打声儿招呼。
      这个技巧现在没什么人用了,但适用于很多场合,比如班主任进门看见自己的班乱成一锅粥的时候,比如你回寝室发现室友正声情并茂地欣赏草榴网新番的时候,比如女孩子在门外听到自己的两个闺蜜正咬牙切齿议论自己的时候,等等。这个技巧能让当事人在尴尬的现场保持冷静。不失体面,也表示了向对方的一种宽容和尊重。
 
      北京的规矩现在渐渐的都已经消失了。有人借此说,现在世风日下人心民心不古。年轻人称长辈不称“您”,出门不打声儿招呼,吃饭的时候大声聊天儿,一点儿规矩都没有。有人又说,北京的规矩其实象征北京的旧制度和旧文化,比如小孩儿吃饭不能跟大人同桌,这就是不平等;比如见面先要寒暄几句才说正事儿,这既虚伪又没有效率。对于这两者,我倒是都不敢苟同。
 
      首先,北京的规矩不单北京有,而且大多数北京规矩都是从外地来的。比如“忌讳”,这本身是山东胶东的方言,北京人觉得好用就用了。比如“您”和“怹”,这两个字其实华北地区古时候都这么说。(不过“您”字的讽刺意味,可能倒是北京人的原创)再比如这个“使声儿”,别说外地了,大多数国家的人其实都有这个传统,只不过只有北京人叫它“使声儿”罢了。北京的老规矩,其实也是各地的老规矩。只不过是北京人,起了个带北京味儿的名字而已。
 
      其次,老规矩该不该保留,这问题有点儿大。别说北京人在争了,美国保守派和激进派也在争论(当年南北战争的导火索之一也是这个),英国也分激进的工党和务实的保守党(撒切尔夫人的经济改革,名为改革,实为向旧时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的回归),印度也在争论(印度2014年大选也有关于这个的辩论),中国近代史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也在争论(鲁迅、王国维、胡适、辜鸿铭等等都发表过观点)。这问题太大,可能考场上刚刚写完阅读题的孩子们,根本没精力去想清楚,也没时间去写清楚。
      不过不写清楚,考官也没法儿给分儿不是?
      不如这样,就说怎么对待北京的老规矩。我的建议是:见面还是称“您”,但对不称“您”的人甭指手画脚;说话的时候尽量避免“忌讳”,但别人无意中犯了您的忌讳,别因此计较或者生气;撞见尴尬的场景先使一声儿,但别人不“使声儿”可别怪人家不礼貌,可能人家只是不知道。总而言之,北京的老规矩,咱们要继承的是对人的尊重。但千万别用这些繁杂的规矩套牢了自个儿,甚至去干预别人“不守规矩”的自由。
 
 
屈  直
2014年6月7日
感于2014年北京高考作文题
作于美国密西根州安娜堡集博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