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编剧赵华 //www.sinovision.net/?350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编剧赵华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把瓦格纳歌剧之婚礼联想为“送葬”方舟子牛!

已有 1852 次阅读2011-3-25 12:44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听说乐盲方舟子每年元旦要靠贝多芬的音乐壮阳,我笑了

亦明

January 02, 2011

.

.

1993年11月,方舟子写了一篇散文,题目是《是音乐之中无声的力量》。一年后,这篇文章在台湾的《中央日报》上发表。它写的是什么内容呢?文章说,方舟子在到美国留学之初,去听了一场交响音乐,被其中的一支乐曲所感动。说实话,这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跌宕起伏,文笔也相当不错,在方舟子的“诗文集”中,算得上是少见的“佳作”。方舟子自己对它也相当得意,把他列为《方舟子诗文集•方舟子散文选》的第一篇。可惜的是,对于稍微了解西洋音乐的人来说,方舟子对音乐的无知、以及定向的联想,把这篇文章破坏得惨不忍睹。让我们先看看方舟子当时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

“突然我听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声音,从不为人知的心灵深处缓缓地流出,在寂寥的星空下凝聚,如风,吹拂过每一片麻木的土地,所有被埋葬了的苦难,在刹那间一一呈现;如水,在卵石与冰块之间呜咽穿行,来自源头的热望,在冷却之中挣扎,等待着,那爆发的一瞬,惊心动魄。

“然后我见到一片云彩飘来,带来远方湿润清新的消息。远远地,那位美丽的公主,坐在山坡上遥望,那匹白马没能如期而至。多少年后,她成为一座石像,冰冷而圣洁。送葬的队伍绵绵不绝,送葬的歌声绵绵不绝。苦难之后还是苦难,最嘹亮的一声不是震撼山河的预言,而是葬歌唱完之后无边的沉默。

“魔笛响起了,时候到了,那一双双眼睛,在绝望中睁开,黑压压犹如暗夜。人群涌来,寻找那一丝历代相传的灵光,而新点的火苗在人们杂乱的脚下成为一缕轻烟飘散,无影无踪。枪声大作,四散的人们最后的惨叫隐隐传来。

“帆扬起了。那等待在彼岸的,究竟会是什么?

“而无法压抑的是永生的力量,狂风呼啸,山洪奔流,公主复苏,眼睛闪亮,火种重生。生命,在火光之中四射,展开,弥漫,无边无际。宇宙间所有的声响,一起迸发,所有的光亮,一起闪耀,所有的生命,一起歌唱。”([www.xys.org])。

能够把一段音乐绘声绘色地描写成这样,确实很不简单。那些没能亲临现场的读者,在读过这段文字之后,大概都会对这首乐曲“心向往之”,至少会打听一下“这是谁的乐曲”,以便找来录音带或者CD欣赏一下。是啊,这是哪个作曲家的哪篇作品呢?方舟子告诉我们说:

“然后我听到了掌声,痴痴地,无动于衷。当我举起手鼓掌的时候,一切都已沉静下来,前面的听众转过头来,盯着我。

“我发现我的眼泪早已夺眶而出。

“我看了下节目单,刚才演奏的是瓦格纳Elsa\'s Procession to Cathedral的管乐改编曲。那是我第一次听到瓦格纳的曲子。”

看到最后一句,笔者不由得被方舟子“夺眶而出”的眼泪逗得哈哈大笑。Elsa\'s Procession to Cathedral是瓦格纳的歌剧“罗恩格林”(Lohengrin)第二幕中的一个片段,长约七分钟。当时的剧情是,女主人公、新娘Elsa及其随从走向教堂,在那里与男主人公罗恩格林成婚。也就是说,方舟子所想象的什么“美丽的公主,坐在山坡上遥望”,什么“多少年后,她成为一座石像”,什么“送葬的队伍绵绵不绝,送葬的歌声绵绵不绝”,什么“人群涌来,寻找那一丝历代相传的灵光”,什么“枪声大作,四散的人们最后的惨叫”,什么“公主复苏,眼睛闪亮,火种重生”,统统都是他自己的“妄想症”在那一刻的突然发作。

或许有人说,音乐的含义本来就有不确定性,每一个听众都有权做出自己的理解。方舟子不知道这个歌剧、不知道其中的故事情节,他根据乐曲本身作出上面的“浮想”,并没有什么不妥。

确实,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古人云,“诗无达诂”。白纸黑字尚且如此,何况转眼即逝的音乐?但问题是,方舟子想象出来的那些故事情节,根本就与那段音乐毫不搭界。这首乐曲的前三分之二主调基本十分平缓、优美,就是新娘行列的缓慢行进,正常的人根本就听不出有什么“麻木”啊“苦难”啊“热望”啊“挣扎”啊,更不要提什么“送葬的队伍绵绵不绝,送葬的歌声绵绵不绝”、“苦难之后还是苦难”。乐曲的后三分之一,因为新娘行列接近及进入教堂,而变得越来越高亢激昂,不过是显示教堂的庄严宏伟,以及婚礼的盛大和神圣,不仅没有什么“狂风呼啸,山洪奔流”,更听不见什么“眼睛闪亮,火种重生”。最为有趣的是,笔者极力地想从乐曲中寻找方舟子所说的“魔笛响起了,时候到了……枪声大作……最后的惨叫隐隐传来”那一段乐曲。我最后不得不对自己听力和想象力的低下而感到万分的惭愧。

总之,方舟子的想象力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层次低,没有创造性,全部局限于联想范畴;

第二,他的联想,具有范围狭窄和方向单一的特点。换句话说就是,方舟子的联想,就象是一只在坟墓中飞舞的蝴蝶,无论它如何忽闪自己的翅膀,它都逃不脱死亡和黑暗的笼罩

Elsa\'s Procession to the Cathedral:
[www.youtube.com]

http://www.rainbowplan.org/bbs/topic.php?topic=147572&select=&forum=1

.


【拒吃大豆油,抵制转基因,不当小白鼠】

【反转基因大本营:http://www.wyzxsx.com/

转基因专题网站:http://www.zhuanjy.com/

.

【简明资料: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就是把A生物比如昆虫、动物、细菌的一部分基因,转移到B生物比如蔬菜、水果、粮食中去,改变B生物的自然特性,达到人的要求。例如,科学家将北极鱼体内某个有防冻作用的基因抽出来植入西红柿里,制造出耐寒西红柿,就是一种“转基因食品”。例如,把细菌中的有毒基因植入水稻中,水稻就能产生抗虫毒素,杀死水稻害虫。对人有剧毒的转基因食品三大危害:一代致病,二代致傻,三代绝育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928ef80100jk9g.html

.

揭露方舟子、抵制转基因博文专辑(持续更新)

http://www.blogchina.com/201010191026403.html

赵华:方舟子造假铁案专辑(55案,持续更新)

http://www.blogchina.com/201011241049164.html

中国学术评价网“方舟子真相”论坛

http://www.2250s.com/list.php?2

.

被新浪和谐博客中国收留博文

http://www.blogchina.com/201011021035431.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一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1051047961.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二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1211083010.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三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1291085914.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四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2071088165.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五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2071088182.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六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2081088451.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七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3151105505.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八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3161105509.html

博文网刊《绝顶阅世》第九期

http://www.blogchina.com/201103171106117.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