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庄建西论坛 //www.sinovision.net/?38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未名斋--小城纪事7 文昌阁---兄长的佳作,感到格外亲切

已有 1129 次阅读2011-2-15 17:06 分享到微信

未名斋笔记.小城纪事7.文昌阁

(2010-09-14 22:44:02)
标签:

杂谈

文昌阁

文昌阁又叫琉璃阁,高高矗立在古城东南角外的古塬上,是那时小城的地标式建筑。当人们坐着白蓬红裙甲虫一样的票车(那时的人们对长途客车的称呼),从“繁华的城市”新乡到小城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它。一条河水从百泉流出,从古城的北面和东面绕过,向西南拐了一个弯,经文昌阁脚下,向东南流去。据说那就是冯玉祥驻军小城时,捐资兴修的人工河“孟庄渠”。 “孟庄渠”开挖得非常之深,非站在渠边堆积的红土之上伸头向下望,就看不见深沟里的河水,可见当时工程之艰巨。由于“孟庄渠”的阻隔,使得琉璃阁在我们儿时眼里,可望而不可即,孤零零的矗立在塬上的庄稼地里,与古城隔河相伴。后来,紧挨文昌阁修起了县粮库和县面粉厂,在人们口语中文昌阁成了面粉厂的代名词:去琉璃阁换面?。面粉厂高大的库房机房挡住了文昌阁,使得它更加偏僻,除了种地、护秋的人偶至之外,罕有人迹。

但是,在中国考古界,小城的文昌阁却享有盛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曾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活动,据说是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首次。那次活动,发掘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古墓,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学界人称“文昌阁战国古墓群出土文物”。文昌阁以东的红土塬上,古墓很多,记得幼时随家人去塬上上坟烧纸,路沟土崖边,不时见有经雨水冲刷露出的坑洞,大人说那是古墓。听父亲讲,旧社会这一带的人盗墓成风,塬上有一个村子,土改时没有一家被划为贫农,都是靠盗墓和倒卖文物发了家,解放后,不少人因此而获刑。

据民间传说,自小城的东门向东至汲县城西门,这几十里的红土塬上,埋有战国时期十八个国王的墓葬。著名的战国早期的水陆攻战纹铜鉴,即是1935年在汲县西南的山彪镇出土的。我到过山彪,村子很大,就在这片土塬的边上。1973年到1975年,我在新乡水泥厂的矿山上干了两年苦力。当时,承包开山和挖运矿石工作的,是山下山彪大队和索屯大队的社员。我凭着哥哥是矿山上国家正式工人的关系,有幸成了他们其中的一员。十八个国王墓葬的传说就是听他们讲的。他们说,听老辈人讲,抗战时期,日本人曾在这一带挖掘了其中一个国王的墓葬,墓葬是在晚上被打开的,据说墓中的黄金把天都映亮了。日本人戒备森严,开挖墓葬的民工必须脱光衣服一丝不挂才能下去干活。即使这样,也有把黄金夹在屁股沟里偷带出来发了财的。

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深秋的下午,我才完成了儿时的心愿,爬越沟壑,翻过残垣,走近文昌阁,拜访了这个旧时代的建筑孑遗。当时的记忆已经模糊,有无匾额和碑刻全不记得了,只记得阁门紧锁,油漆剥落,台阶上尘土鸟粪、狐兔鼠迹满布,廊庑下有看秋人用秸秆铺就的卧处,秋风瑟瑟,残照当楼,远处传来种地人响亮的鞭声和吆喝牲口的声音,正是“四围秋(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时空的错接,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惆怅。遥想楼阁当年,文人学士雅聚,清茶薄酒甘美,春花秋月盛明,面酣耳热长啸,诗词歌赋比兴。旧时的文昌阁,是风调雨顺的太平年间,小城文人们抒发雅兴的地方。在阳光明媚的春日或风清月朗的夜晚,经常有人挑着装着酒食的食盒,到楼阁上品茶饮酒、观景赏月。听祖父给我们讲过,清朝末年,小城的秀才们曾经组织过一次抗交官府苛捐杂税的造反举动,举事前秘密会议的地址,就在文昌阁楼上。祖父的曾祖庄敬之也是一个秀才,也参加了议事。据说,那次造反声势很大,全县百姓群起响应。当时卫辉府的府尹,以结为亲家为名,把领头造反的老秀才诱骗到卫辉府衙捕杀了,造反行动归于失败,印证了“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古话。

又是几十年过去了,小城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古城荡然无存,成为宽阔的马路,文昌阁早已淹没在马路边的楼群之中无从寻找。

非为怀古,不是伤今,谨以此文,为逝去的那段生活,留下一点记忆。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