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社科家 //www.sinovision.net/?39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是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大陆的工业化进程?

已有 1101 次阅读2010-5-6 22:37 分享到微信

   是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大陆的工业化进程?


什么是工业化?
工业化是工业化生产力的简称,它是相对于落后的手工生产力而言的。
所谓工业化就是指:
人们运用自然能,如化学能(煤炭、石油)、电能(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热核能发电)去取代人的体能和畜力;运用机器、机器人去取代手工操作,来为社会创造出尽可能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到目前为止,人类经历了三种工业化生产力的历史阶段。1、大工业生产力——以燃煤蒸气为主要动力的大工业生产力,约200年;2、电气化生产力,100多年;3、以及处于正在进行式的电子自动化生产力。
社会工业化的程度与人民的幸福指数是成正比的,工业化程度愈高,如电气化、电子自动化,则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就愈高;反之,工业化程度愈低,人民的幸福指数也就愈低。
举实例说明:西欧一些工业化程度高的国家,那儿的监狱可比我国的高档宾馆,就是说,那里的人民即使失足犯了法,还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又如在日本,丧失劳动力的老年人,仍可在老年公寓享受比天堂还要天堂的美好生活。
而在我国呢,还有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有的甚至不堪生活重负,而过早的谢世。据媒体报导,一位85岁老人饿死了,村干部还说风凉话,谁叫他没有儿子。
  其实,我国早在孔、孟时代,就提出了感动人的空想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迄今为何只有发达国家才能办到,而我国还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呢?因为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太低、太低。这就告诉我们一条真理:要使空想思想成为科学现实,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400年前,就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而我国的工业化据中央人民政府温总理预测,尚需100年,前后差距500年之久。
是哪些因素阻碍了中国大陆的工业化进程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古语云:知过能改,善莫大焉;改的前题是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否则,就会无的放矢,就不可能知己知彼,就难以稳操胜券。
是中国人的智商不如外国人吗?
看一看窃巨资外逃的华厦儿女,他们在发达国家生活得有模有样,并不比外国人傻;
再看一看国内一夜暴富的大款们,他们住豪宅,抱二奶,过着穷奢极欲的靡烂生活,是智商低能儿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
第一阶段:
从1840年,上溯到秦统一六国,乃至春秋战国时代。
西洋阿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与我国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同时代人,西洋自阿氏以后,科学家几乎囊括了所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与发明,大家知道,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工业生产力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长时间科学家们新发现与发明的必然成果。
而我国呢,自孔子以来,我们除了(四大发明)以外自然科学领域的新发现几乎是趋于零而不等于零罢了,只发现了一个园周率。(这种不重视科学家新发现的惯性,延续至今,人们只崇尚权、贵,而瞧不起在科学领域作出重大发现的科学家)。
造成上述的原因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一家之言,可容不同见解)。
西洋是海洋文化,而我国与俄国都属大陆文化。
诚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
俄国和中国,两个国家都很落后,中国则更落后。
古代中国,不同于现代中国,是沿海经济发达,而内地经济落后,古代能统一中国的强秦,不在沿海,而在内陆。
大陆文化的主要特徵是:闭关自守,固步自封;个人迷信,乱杀无辜。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历朝历代的文字狱;俄国十月革命后的(铁幕)时期,都是大陆文化的突出表现。
第二阶段:
1840年至1949年
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虽被轰开了,但随之而来的是帝、官、封三座大山强加在中国人民头上,诚如孙中山查觉到了的,先生老是欺侮学生,(所以,孙先生晚年,提出以俄为师)。外国的资本主义是不允许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搞工业化的,五四运动破不了坚冰就是明证。
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只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历经30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对外摆脱了列强侵略,对内形成了良好放手搞工业的和平环境,没有了任何形式的内战,从1949年到1956年,在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依法治国,先是《共同纲领》,1954年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短短6年间,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打下了工业化的坚实物质基础,制定出拿10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计划,工业化这一新生婴儿,呼之欲出,然而,好景不长,紧接着开始了:
第三阶段
上述短短6年,新中国百废待兴大规模建设期间,大量的农民小生产者(含农民、城乡手工业者及其知识分子)都进入到党、政、各个部门,这些小生产劳动者,特别是其中活动能量较大的为数众多的小生产知识分子,习惯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并没有如革命前辈那样,经历过革命战争洗礼,小生产者的弱点,没有洗掉;于是,中国原有的大陆文化又得以繁衍生息;乱杀无辜,个人迷信,又风靡神州大地了,成为阻碍中国大陆工业化的第三阶段。其具体表现是:左、右摇摆,都来源于对外国人的个人迷信;由于迷信:世界观只有两家,资产阶级一家,无产阶级一家,因而有时左,左得出奇,如:十年浩劫;因为没有搞清楚,什么是资本主义,因而右,又右得离谱,如:全民经商,用大力制造富豪,来取代加速农民向工人转化,浪费资金、浪费资源、浪费人才、登峰造极。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可喜的是由乱杀无辜,到尊重生命了,杀人要严格法律程序已成为全民共识。
当前,摆在思想理论界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国家宪法、法律允许条件下,帮助教条主义同胞,从长期沉醉于对外国人的个人迷信解放出来,要帮助他们一分为二看待历史伟人,特别是马克思,作为新兴的社会科学创始人,毕生既作出了两大科学发现,辩证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也要受时代限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阶级局限,他没有和农民阶级打过交道,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空想错误认识,比如:社会主义只有当全世界各国的工业无产阶级都起来革命才能取得胜利,被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发展了;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被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学说发展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都必须遵循统一的一种模式:原始无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消灭阶级。这一错误认识被中国人民花几十年时间培养出来的社会科学家袁德云提出的:
<工人阶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了。
打开电脑主页,点击百度、新浪、网易、--输入 社会科学家袁德云 字样,就可搜索到袁的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已传遍海内外。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创建了人类社会第一个工、农执政的新型国家,功不可没;但列宁也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创建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不符合俄国国情,也不符合中国国情。
总之,宇宙万物是在不停运动,不断发展着的;人类社会是在以(阶级)为单位,不停运动,不断向前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理论创新,也要与时俱进,才有可能减少失误。
  我们回顾历史,目的只有一个: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把话说白了,我们老祖宗做得不够好的,新世纪华夏儿女就要做得更好一些;我们犯过的错误,就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
  下面举实例加以说明。
  1840年上溯到春秋战国,两千多年间,西洋的科学家,他们的发明、发现、一个接着一个;而我国除了四大发明外,科学发现是一片空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者,他们只停留在:
      讲<道德>,说<仁义>
一丁点儿也不重视科学,留给子孙后代的是:
      <<落后挨打>>!!!!
  从1840--1949年,整整一个世纪,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承受过的苦难、蒙受过的奇耻大辱,是举世罕见的,宝岛台湾同胞还在鬼子铁蹄下当过半世纪的亡国奴!
  痛定思痛,应该重视科学家的新发现了吧。
  举例说明科学新发现的重要性:
  没有哥白尼发现地球是在围绕太阳转,能有天文科学的春天吗;
  没有列宁帝国主义学说新发现,工、农阶级能上升为国家主人吗?
  中国人民化几十年时间培养出社会科学家袁德云
,作出了重大发现:
  其一,物质运动双重性规律
  该发现解决了,包括毛泽东在内所有历史伟人均未解决好的问题。
  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文中指出,
  看问题要从多方面看,而不能只从单方面看;
  可就是同一位毛泽东,他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中,就是从单方面去看问题,为他晚年犯错误埋下伏笔,并流毒至今。
  其二,发现了 工人阶级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
  近两百年来,人们都一直认可:人类社会发展都必须遵循统一的一种模式:
  原始无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消灭阶级
  上述理论把一个真实的、科学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告知了人们。
  ----------------
  不少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都力举在书、刊上发表袁的文章,宣扬袁的学术成果,可我们的教条主义同胞,出于少数、集团利益,对袁无情打压,也是这些教条主义同胞,天天喊着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容不下科学新发现,令人啼、笑皆非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