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司马当的博客 //www.sinovision.net/?4270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长征与远征

热度 2已有 1308 次阅读2012-1-4 20:57 分享到微信

——腾冲读史录系列之七

 

 

 

说起国军的远征,就容易让人联想起当年红军的长征。有一个说法是,红军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我觉得很可笑。因为在长征开始时,抗日战争还没爆发,并且陕北也没有日本鬼子。我比较赞同的说法是,红军被国民党打得没地方去了,才冒死爬雪山、过草地,逃到了陕北,又乘抗日战争爆发,得以发展状大。有资料说,红军长征开始时有8.6万人,到陕北三大主力会师时,还有3万多人。还有资料说,红军长征开始时总人数达20.6万,沿途补充兵员1.7万,长征结束时还剩5.7万。仅牺牲在长征路上的营长以上干部就达432人。这些资料都是我在百度上搜到的,并不具有太高的可信度。但红军长征中非战斗减员的人数应该不会高于4万,就是在这减少的4万人中,还有相当多是开小差离队的。真正因为路途艰难,气候恶劣而死亡的人数,应比中国远征军在野人山的死亡人数低得多。

当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人数为10.3万,战斗减员仅1万多人,在撤退时死于野人山的就有4万多人,幸存者4.6万人。其中第五军的200名女兵,翻越野人山之后,仅存5人。

19424月,远征军在接替英军防务,并掩护英军撤退后,中国远征军副司令杜聿明拒绝了战区参谋长史迪威要他撤往印度的命令,决定率军撤回云南。59日,杜聿明得知滇缅公路上的密支那已被日军占领,就命令各部向西北穿越野人山回云南。孙立人当即表示反对,认为绕过密支那经野人山路途较远,且道路艰难,给养困难。而当下远征军尚有四个师,不如集中兵力,趁敌立足未稳夺回密支那,沿滇缅公路回国。杜聿明不听,反而命令部队抛弃战车火炮等重武器进入野人山。

到了汽车无法行走的地方,为了给部队减轻负担,一千多名伤兵用汽油集体自焚。一位远征军老兵说,野人山人吃的东西不多,可吃人的东西不少。蚂蟥、蚊子、蚂蚁、毒蛇和各种野兽都能伤人。遇到山洪爆发,有时整个一个班的人就被冲走了。

没有吃的,加上疟疾,再强壮的小伙子得了病过不了三天就得死。走在前面的人要开路,死亡很多,可走在后面的人更惨,因为路上可吃的东西已被前面的人吃光了。唯一的好处是不会迷路,因为死人太多,路边全是死人,只要沿着有尸骨的路走就不会错。

19428月,一架执行任务的美国侦察机,偶然发现了一堆中国士兵熏马蜂燃起的烟火。不久,一架美国运输机飞到这里,投下了许多食物和药品,还有一部电台,这只失踪已久的孤军,才与外界取得联系。随即这支队伍也撤到印度,与孙立人的新38师整编成驻印军,由史威指挥,准备日后反攻。

当远征军撤退,面临何去何从的决择之时,作为弗吉尼亚军校毕业的孙立人将军从军事出发,选择了进入印度这条伤亡最小的撤退路线,而杜聿明则十分讲政治,他坚定地执行蒋委员长让远征军撤退回国的命令,但最终也没能实现尽早回国的愿望。

如果说当年红军长征是迫于中共前领导人只讲政治不懂军事的瞎指挥,导致红军的重大损失,从而不得不选择长征,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那么中国远征军则是因为杜聿明只讲政治而不讲军事导致了惨重损失。

由此可见,政治这玩艺儿就是权势者让下属盲从的花棒锤,专门用来忽悠人的。只是历史的教训如此惨重,今天仍有人拿着“讲政治”这玩艺儿欺骗百姓。

长征与远征

                                        座落在国殇墓园的陈纳德和史迪威铜像

我的更多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东洋魔鬼
下一篇: 寸性奇将军传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LionKing 2012-1-15 21:03
我觉得杜聿明在但是丢兵折将,连连败退的情况下,实在害怕再被日本军打败了,于是挑一个绝对碰不上日本人的地方跑,可是这竟把部队带上绝路,何等悲痛啊。我看了'凤凰卫视'纪录片,实在太悲惨了。
回复 今又是 2012-1-4 23:22
哈哈哈。事实是长征时生死结果都不清楚,主要目的是生存下来在去壮大,这点没错的。抗日呢是决心。
湘江一战死亡近五万,这个说法在当地还有老人说,史书也有相近的记载,中央纵队过于臃肿和庞大是因素。没有想过是一个长期的周转,而不是短期的换地。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