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牢骚怪论 //www.sinovision.net/?484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牢骚怪论:道德,一言难尽的话题!

已有 992 次阅读2010-5-6 05:25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有关木桶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认识和引用,早已有之,并不新鲜,本文在此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地再作诠释。当然,在社会发展中究竟哪快木板最短最朽,这是见仁见智的选择与解读,只要你讲得有理,就会得到支持和认同。近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危机,早已成了社会各界仁人志士重点关注的严肃问题,那么道德是否是中国社会发展中最短最朽的一块木板呢?笔者在此从另一种角度说说自己的拙见。
  道德究竟是什么?还得先从道德的本义说起。先圣孔子对道德的主张:“志于道,据于德”《论语•述而》,这里的“道”,指理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指立身根据和行为准则。根据唯物辩证的认识,只要存在“国家”和“意识形态”概念,道德就具有阶级性、民族性、民俗性、区域性和共通性。由此不难看出,道德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东西,它包括了良心、诚实、信用、原则、责任、语言、意志、意识、义务、认识、选择、修养、行为、信念、情感、品质、评价、判断、手段、理想、境界、教育、规范、观念、关系、范畴、标准、活动等等现象。因此,从古至今也没有任何人能把道德二字说清楚,这对于人类来说,的确是一种遗憾,因为道德的全部含义几乎无法达成全人类的共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为“以德治国”的最高境界而奋斗,但由于阶级性、民族性、民俗性、区域性的差异,都没有完全成功的先例,最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另一种管辖范围内的、具有共通性的道德标准来治理国家――法律。因此,笔者只好把道德的认识暂时理解为没有文字记载的默默无“文”的民间契约,这种民间契约道德是没有实质性约束力的,人们全凭一个抽象的词来遵守它――良心。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管子•七法》曰:“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由此可见,法律是在国家概念下的、具有整体公众都必须接受的共通性道德,以“白纸黑字”记载的格式化道德规范标准,它对任何人都具有法定道德约束力。虽然法律就是共通性道德,但笔者更愿意把法律叫做“道德紧箍咒”。这个“道德紧箍咒”是千百年来,人们不断突破没有约束的民间契约道德而自己戴在自己头上的,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难以“以德治国”而故意制造的“道德紧箍咒”。法律这个不得已而为之的“道德紧箍咒”,实际上也是民间契约道德的副产品。
  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要不断突破民间契约道德而自找一个个不属于自己的“道德紧箍咒”戴在头上呢?这还得从伴随和考验人们几千年的一个字说起,那就是繁体字――“渑”。由于我们今天无法考证当年仓颉造“渑”字的用意,在此只好用“八卦”意识来解释。“渑”字是由“金”字和两个“戈”字构成,这里的“金”就代表用以物品交换的货币(渑),两个“戈”字代表用以搏斗的武器,该字的寓意就是要想获得货币(渑),就必须持“戈”相搏。由此可见,“渑”字从出生起就带着浓浓的血腥味,为渑而搏斗得血腥四溅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仍处处可见。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为渑而搏斗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无数凭借良心坚守民间契约道德的君子,在今天道德沦丧的社会中,此类君子仍然存在。在这里笔者向他们深表敬意,因为他们从良心深处在传承和维护默默无“文”的民间契约道德,为此笔者在这里力荐各位观看《央视国际》于2004129日播放过的、具有民间契约道德的七集大型人文片《晋商》,该片展现的是先人们光辉的道德风采,结合当今道德沦丧的社会,该片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现实的教育意义。
  “小人爱财,得于无耻”。我们看到了在道德沦丧的今日社会中,无数小人也在为渑而搏斗,他们运用各种各样的无耻手段,不断突破民间契约道德的底线、突破具有强制共通性的“道德紧箍咒”――法律,把一个好端端的社会搅得乌烟瘴气、“渑”腥四溅。在“以渑为本“的现实社会中,吾等草芥百姓除了对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谴责和无奈外,剩下的只能是悲叹和哭泣。

“渑不是万能的,没有渑是万万不能的”。好一句世俗名言,但在现实社会的发展中,我们看到的却是断章取义的运用这句名言――“没有渑是万万不能的!”今日之社会,再也找不到不说渑的事情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策,把说渑推向了极端,把所有能够变渑的东西都冠以资源的名义,而后上升为资本,就连女人的美色都作为资源,以资本运作的手段称之为“美女经济”;将神圣的爱情作为资源,以资本运作手段称之为“爱情经济”;将黄色淫秽的地下三陪,称之为具有服务性质的“陪侍经济”••••••,就连具有民间契约道德的“信用”也不能幸免,称之为“信用经济”,……。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抽象幽默的“良心究竟值多少渑”的问题也将会有答案:把“良心”资源变成“良心资本”和“良心经济”!如果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继续下去,我们还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看到更多的匪夷所思的“谎言经济”、“媚俗经济”、“绯闻经济”、“性欲经济”、“恶搞经济”(例如眼下两省三地争夺“西门庆故里”的闹剧)……。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主流传媒在“以渑为本”的精神指导下,从来没有放弃对“没有渑是万万不能的”大力宣传,尽管几年前中央某某最高领导人就呼吁“以德治国,德法并治”,但时至今日我们看到的仍然是社会发展中最短最朽的一块木板就是――道德!造成这块木板最短最朽的原因除了“以渑为本”外,就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号下,我们忽视了具有维护道德功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忽视了劳动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忽视了维护公共利益的机制的建设,忽视了对民族传统道德的制度性宣传教育,致使众多的人不得不违心地突破民间契约道德和“道德紧箍咒”,而为了生存去搏斗“渑”,这难道不是道德沦丧下的社会悲哀吗?
  评判社会道德的好与坏,并不是看我们喊了多少口号,作了多少秀,而是要看影响社会发展的道德行为。“子不教,父之过”,在传统的道德意识中,我们往往把道德失真的责任归罪于成年人教育不力,那么我们要问,当今社会的“德之丧,谁之责”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故人”。中华民族从来都不缺乏优秀的道德传统,我们的先人们恪守民间契约道德的优良品质为世代赞美,他们愿意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头上把民间契约道德发扬光大传承下去。然而遗憾的是,我们今天的社会道德却趴在了他们的脚下,真不知我们的先人们在九泉之下能否安息?今日社会道德的沦丧,我们又拿什么寄希望于我们的后人站在我们的肩头上评判今天的道德溃败呢?也许只有两个字――汗颜!
  平心而论,实话实说,在社会发展中道德并不是万能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没有道德的社会将是可怕的,而社会的失序也只是时间的早迟而已了。今天,我们走入了一个误区,认为“道德紧箍咒”似的法律越多越好,其实这正是民间契约道德溃败的结果,一种理想的社会,只能是法律的“道德紧箍咒”越少越好,民间契约道德越多越好。笔者的这一观点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也许会被某些人认为是无稽之谈、岂有此理。
  “道德,一言难尽的话题”。人类社会每前进一步,无不充满着理想与希望,今天的社会进步正是人类追求奋斗的结果。鉴于中国社会目前的道德沦丧现实,不得不大声疾呼:拯救道德,更待何时?修复当今社会发展最短最朽的一块木板――道德,已是头等大事的当务之急,我们必须改变过去的“从娃娃抓起”的推卸责任的做法,摒弃“没有渑是万万不能的”恶意炒作,批判“以渑为本”的人生哲学,重塑道德首先从统治者做起、从政府做起、从成人做起、从全社会做起,让我们的后人踩着我们的肩头朝着“以德治国”的理想社会迈进,到那时,伴随民间契约道德的“道德紧箍咒”――法律,也许真的会越来越少,这个道德的副产品将会最终消失。回头再看笔者今日的观点,也许会感觉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牢骚怪论,岂无此理”了!
                                 
                                       
201056日星期四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