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zhenbaobe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49396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千山灵岩寺土古钱珍宝币介绍

已有 1854 次阅读2015-7-20 02:38 |系统分类:杂谈| 珍宝币 分享到微信

千山灵岩寺土古钱珍宝币介绍
       1997 年在千山灵岩寺遗址施工时,意外发掘出 30余万枚, 77 种钱文的古钱珍宝币, 历史跨度在两汉至金代之间, 笔者在参加此次发掘时,对其情况有了一些大致的了解。 通过这些古钱珍宝币和发掘出的建筑遗址, 可反应出当时寺庙的规模, 并对窖藏钱币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同时, 这批古钱币数量大, 品种多, 它的发现,对研究鞍山地方史, 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千山是佛家圣地,现存古寺 6 座、 宫 3 座、 观 6 座、 庵 6座。千山佛教徒出现可追溯到北魏时期,但开始阶段,都栖身于古洞之内。据碑文记载:传说晋隋之际开始建立禅堂,至唐代,唐太宗亲征三韩,率兵至辽东,在千山驻跸,并游览了龙泉寺等五大禅林和玉佛顶。因而寺庙已形成规模,但因年久失修,多已坍塌,现存寺庙多为明清重建。

(一)两汉时期古钱珍宝币
         此窖藏两汉时期的钱币出土数量不多,其中有西汉时期所铸的四铢半两钱,该钱始铸于西汉文帝五年、 郡国五铢钱,始铸于武帝元狩四年。另有新莽时期铸造的 “货泉”、“大泉五十” 钱。还有东汉时期铸的五铢钱等。
(二)唐代古钱珍宝币
        唐开元通宝钱出土量比较大,仅次于宋钱。 此钱为唐武德四年( 621)始铸。另有晚唐会昌开元通宝钱,背有代表会昌年号的 “昌” 字,及标明铸地的二十余种文字。 还有 “乾元重宝” 平钱,折二,折三钱。
(三)五代十国古钱珍宝币
       五代时期钱币有: “汉元通宝” 平钱,五代后汉高祖乾祐元年( 948)始铸。“周元通宝” 平钱,五代后周显德二年( 955)铸。
(四)宋代古钱珍宝币
         宋钱是这次出土窖藏古钱珍宝币中数量最多的,约占总数的 80﹪,从年号上看,几乎涵盖了两宋时期各个历史朝代,其中北宋钱有: “宋元通宝”平钱,为北宋开国货币,太祖建隆元年( 960)始铸。“太平通宝” 平钱,宋代第一次年号钱,太宗太平兴国年间( 976——983)铸。

(五)辽、 西夏、金代古钱珍宝币
        辽代通用宋钱,自铸年号钱不多,因此传世和出土钱历来罕见,这批窖藏古钱珍宝币中,辽代年号钱有 “重熙通宝” 平钱,兴宗重熙年间( 1032——1055)铸。“清宁通宝” 平钱,道宗清宁年间( 1055——1064) 铸。“咸雍通宝”平钱 , 道 宗 咸 雍 年 间(1065——1074)铸。“大康元宝”、“大康通宝” 平钱,道宗大康年间 ( 1075——1084) 铸。“大安元宝”平钱,大安年间(1085——1094)铸。“寿昌元宝” 平钱,寿昌年间( 1095——1100)铸。“乾统元宝” 平钱,天祚帝乾统年间(1101——1110)铸。
二、 关于这批窖藏钱币的一点启示
      从古钱珍宝币收藏角度看,千山出土的这些古钱珍宝币目前尚未发现类拟辽钱中 “天” 字头的珍稀品种,这不免给人多少带来一些遗憾,但从出土钱币的数量和埋藏地点上看,却使我们在地方史研究中得到一些启示。这批窖藏古钱珍宝币出土在千山灵岩寺遗址内,灵岩寺建于辽金时期,元末明初因暴发山洪被冲毁。
        明初寺僧移地重建寺院,改灵岩寺为现存的祖越寺。 今尚存有二塔(无憧塔、 玲珑塔),石砌八宝琉璃井(外径 21.6 米、 内径1.4 米)等历史建筑。 而钱币出土地点则位于灵岩寺遗址东南,无憧塔左下方,即八宝琉璃井东部山脚下的二级台地上。 台地东西长约 100 米,南北宽约 50 米,面积约 5000 平方米。与钱币同时出土的还有条石和阶石等不规则大石块;条石长 190厘米,阶石两块,长 163 厘米,上阶宽 42 厘米,下阶宽 21 厘米,阶高 12 厘米;还有一些布纹瓦、 沟纹砖、 褐釉缸胎瓷片等辽金时期遗物。 从以上出土情况看,当时此处应是寺僧居住和修炼的地方,两缸古钱就埋在寺僧居住的房内。 通过这些建筑遗物,可见当时寺院建筑规模、 分布范围还是相当可观的。
据金代御史王寂的 《鸭江行部志》 记载: “——辛卯,大雪,复登此山之正观堂。 堂,太后大师之故居也。 太后乃睿宗之后,世宗之母,可谓富贵极矣;早年厌弃荣华,喜修禅定,落发披缁。初居辽阳之储庆寺,又是人事纷纭,疲于应接,乃幽隐于此。凡六阅周星,潜修精进,始终惟一。” 这里所说的 “太后大师” 即指金世宗之母贞懿太后李愿。 金世宗登基后曾诏李氏法号为 “通慧圆明大师” ,赐紫衣,拨内府金钱二十余万。“正观堂” 即灵岩寺,因李愿曾在此修行,灵岩寺也成了当时的皇家寺院之一。 王寂于明昌辛亥年( 1191)二次南巡时曾到过千山,对金世宗多次到千山会见其母后李愿时居住过的灵岩寺做过考证。 他在 《鸭江行部志》 里记载: “——是时世宗尚居潜邸,末几留守辽阳,凡伏腊休沐躬诣焉,问安视膳或留信。” 在灵岩寺遗址内,当年金世宗住的建筑址 “蛰龙亭” 尚存。 位于无憧塔南约 1000 米,八宝琉璃井西约 500 米孤峰上。从上述史料记载中,我们隐约可见,灵岩寺出土数目如此之多的窖藏古钱珍宝币,应与金世宗及其母后李愿有关。可以说金世宗完颜雍之母贞懿太后于皇庆五年( 1145)出家时从辽阳到千山幽隐,捐巨资给灵岩寺僧,不是没有可能。这批窖藏古钱珍宝币下限为金代 “大定通宝”钱,由此可初步确认埋藏时间应是金世宗大定十八年( 1178)之后,应不晚于金代末年。从钱币出土情况看,寺僧是有计划、 有目的地将这批钱币穿成串,摆放有序地装进缸内,埋在室内地下藏匿。 其埋藏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少数知情寺僧为防匪盗,后因突发自然灾害,山洪将地面建筑连同知情者一并摧毁埋藏地下至今;二是据史料记载,金代战乱频繁,铜材缺乏。
      贞  元二年( 1154)后,大量印发行交钞。 (纸币)又无兑现保证,导致贬值,造成通货膨胀,铜钱实价高于原值。 为避免损失,民间大量铜钱匿而不出,存放起来,而不是用于市面流通,当然寺庙也不例外。
     总之,千山灵岩寺旧址出土这批窖藏古代钱币,数量大、品种多、版别繁杂、时代长远、流通广泛、内涵丰富。它的发现,对研究鞍山地方史,特别是千山的历史、 文化、 宗教,以及中国古代钱币流通、发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