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民间小军校 //www.sinovision.net/?49795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兵家权谋 •诡道

已有 2573 次阅读2015-8-16 04:04 |个人分类:军事谋略|系统分类:军事分享到微信

                                                                                           作者:李炳彦 

    交朋友全凭信义,斗顽敌应通诡道。军事斗争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宋襄公对敌人讲仁义,结果使自己丧军败旅。

兵不厌诈,古今常理。如果说诳骗和撒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易所里是常见的事,那么,在战争舞台上它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在互相用诈的战争场合,如果你不能欺骗敌人,那必然为敌所制;如果你不能识破敌诈,那就会陷入敌人的圈套。

行诡道之术,首先要设法伪装自己的真实企图,以假象掩盖真象,以形式掩盖内容,以枝节的、次要的过场冲淡主要的“剧情”,给对方造成虚幻的错觉,使敌手难以料定我的本意。诸如此类的示形用佯,都可以收到示假隐真的效果。

凡诡道之法,都与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相违背,都力求从相反中求相成:或反我内心的目的而行动;或反事情的真实面貌而行动;或顺应着敌手的某些主观愿望而行动;或根据驾驭的需要而行动,等等。

行诡道之术,指挥员的决策思维忌“直线运动”。联想法、反想法,最能跳出敌手料想判断的圈子。

批亢捣虚,围魏救赵,堪称战争史上的用兵佳篇。然而,田忌当初却没有想到这一点。

人人知道“釜底抽薪”是个好办法,但许多指挥员在敌人大兵压境时,还是只想到了“扬汤止沸”这一招。避实击虚,拣弱敌打,人人都知道这是个以弱胜强的妙策,可是,一旦置身于纷纭复杂的战场,并不是每一个将军都能够从敌人的薄弱处开刀。

原因在哪里?从指挥员的决策思维讲,就是只注意从眼前、当面的威胁想问题,而丢掉了广泛的联想,其决策的制定,也就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思维的“直线运动”和“惯性运动”,是按照旧轨道向前延伸,所以不能摆脱传统和习惯的束缚;而寻求制胜的坦途,则必须在思维的开始就勇于另劈蹊径。

     用而示之不用

将飞者翼伏,将奋者足跼,将噬(音适)者爪缩,将文者且朴。(引自《古诗源》)

〔译文〕跼:即局,弯曲。将要高飞的,先把翅膀低伏下来;将要跳起的,先把腿脚弯曲下来;将要吞咬别的东西的,先把爪子收缩起来;将要掩饰自己的,先要涂掉自己的本来面目。

〔浅释〕此属隐蔽伪装用兵企图的计策之一。解语四句,出自古谚语,讲的都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却颇能反映指挥员用诈示形、迷惑敌人的道理。

凡事有其名而无其实者必败,有其实而匿(隐藏)其名者则胜。所以,善用兵者,谋不外泄,志不哗众。

用而示之不用,目的是让敌手不疑于己,无备于己,以待时机成熟,向敌发起突然袭击。

西晋末期,羯族人石勒占据了黄河以北许多州郡后,盘算着进而鲸吞割据幽州的王浚。他采用谋士张宾的计策,抓住王浚迫切希望四海归附,急于自立皇帝的心理,先表示忠于归顺王浚,拥戴他自立,再待机而取。当王浚派使臣去答谢石勒拥立的好意时,石勒把精兵强将调出城外,以老弱残兵和破甲瘦马留在军营,借机表明自己实力弱小,无所作为。同时,他还把王浚赐给的一个拂尘挂在接待宾客的大厅里,一日三拜,表示自己归附的赤心。王浚的使臣返回时,石勒又派亲信陪同使臣前往奏事,给王浚上书说:万望陛下身登帝王之位时,能让小臣参加拥立大典。他还给王浚周围的一些重臣写信,请其劝王浚封自己为并州牧、广平公,表示自己胸无大志,绝无他求。王浚因此以假当真,把老虎当作绵羊精心喂养。

后来,石勒趁幽州遭受水灾,民怨沸腾、众叛亲离之际,亲率精兵轻骑,日夜兼程向王浚的都城蓟州进发。这时,幽州一些将领发现形势不对,提议尽快调集兵力,以防不测之变。但王浚却说:石将军对我忠心不二,现领兵前来,为的是在寡人登基时以壮声威,再有人敢说发兵抗御的杀。

公元三一四年四月初,石勒兵临蓟州城下,守城将士生怕待慢石勒吃罪不起,急忙打开城门,弄得石勒竟疑心城中有埋伏。为此,石勒命士兵驱赶着为庆贺王浚登基大典献礼的数千牛羊首先入城,充塞大街小巷,以堵伏兵的机动道路。直到石勒领兵包围了城中的军营和宫室之后,王浚才如梦初醒,明白自己上了石勒的圈套。

野心和自私是偏见的根源,而偏见本身就是一种心理上的“色盲”,当然也就看不透事物的本质。王浚想当皇帝,自信石勒“不用”之形,何疑其中暗藏的“待用”杀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西方国家迷恋于绥靖主义,幻想着偏安一隅,也就只见希特勒胸前插的“橄榄枝”,不见他背后已经磨得非常锋利的屠刀了。

用而示之不用,就其形式来说,表现也是多方面的,如进示退,速示迟,取示舍,彼示此等,情况不同,用法各一,但都是为了创造战机。

将无权难以成功,兵无机难以称雄。战机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然而,最有利的战机是敌手无防之时,不备之处。高明者总能让自己的行动走在敌手思想的前头。

    能 而 使 之 不 能

鸷鸟将飞,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引自《六韬·发启》)

〔译文〕弭:弓两头末端弯曲处,这里比喻向后抿贴的样子。雄鹰恶鹞准备向猎物发起袭击,先收缩着翅膀盘旋低飞;凶猛的野兽准备捕捉食物,先抿着耳朵把身子贴俯在地上不动;聪明的人准备进行大的举动,常常表现出一副愚笨无为的样子。

〔浅释〕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的朋友要离,个子虽然又瘦又小,却是一个无敌的击剑手。他在和别人比剑时,总是先取守势,待对方发起进攻,眼看那剑锋挨着他的身子时,才轻轻一闪,非常巧妙地避开对方的剑锋,然后突然进攻,刺中对手……。伍子胥向他请教取胜的诀窍,要离说:“我临敌先示之不能,以骄其志;我再示之以可乘之利,以贪其心。待其急切出击而空其守,我则乘虚而突然进击。”

从击剑到用兵,有条共同的道理——欲要能胜人,必得先示之以不能胜人,使敌人心骄志懈,而我则积极准备,伺机乘隙。

一般来说,两军对垒之中,好汉都想呈英豪,能而使之不能,常在造成敌人轻视自己的同时,也会使自己队伍里的人看不起。为将者若图一时的虚荣,便难成大谋。这里用得着郑板桥的一句处世名言:“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

智者所谋远,所图大。积水不流,为的是流则必决,一泻千里;引而不发,为的是等待时机,瞅准要害再发;能而使之不能为的是最后一举成功。

战国末期,赵国将领李牧戍守代郡(今山西省代县),防备匈奴。他一面操兵练武,积极防范,同时又给部队规定:若遇匈奴入侵抢掠,只许退守营寨,不许擅自与敌人战斗。匈奴以为李牧懦弱怯战,就连赵王也误认为李牧无能,把他调回,另换别人作守将。新将改换了策略,结果作战连连失利。赵王只好又请李牧再去戍边。李牧到任后,仍按过去的一套约束部队,直到匈奴骄而不备,赵国士兵群情激奋,纷纷要求和匈奴决一死战。于是,李牧精兵十余万,准备破敌。

一天,李牧让边郡的居民都出去放牧,人畜遍野。匈奴见此光景,立刻派了一支部队前来抢掠。李牧假装败退。匈奴首领亲自率主力前来追杀。这时赵军主力突然从左右两翼迂回过来,两面夹击,斩杀匈奴十几万人,并一鼓作气击破东胡,降服林胡,扩地千里,匈奴首领逃之夭夭。此后十几年,赵国边境安然无恙。

假痴不癫,大智若愚。《三国演义》写刘备困于曹营,整天在后园种菜,曹操煮酒论英雄,测试刘备的志向,刘备则“巧借闻雷来掩饰”混过了关。电影《知音》中的蔡锷为了掩饰自己报国的大志,故意装作迷恋酒色,无所作为,最后在小凤仙的掩护下逃出牢笼。这些韬晦之计,都是对能而使之不能的运用。

     远 而 示 之 近

彼阻水以守,我阵而佯渡,潜遣偏师,别取它津,衔枚迅济,出其不意,彼自惊乱,大兵乘之,鲜不获胜。(引自《历代名将事略·下册·守险》)

〔译文〕敌人利用江河防御,我从当面布阵造势先示形佯渡,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暗中派遣一部兵力迂回到其它渡口秘密渡过,出其不意地从敌则后杀出,敌人自然会惊慌混乱,然后主力乘机抢渡,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

〔浅释〕远而示之近,古人多解作在突破江河防线时,隐蔽登陆点的谋略。不过,在具体用法上,有把“远”作为主攻点的,也有把“远”作为助攻点的。

示形用诈,目的在于隐蔽自己的行动企图。但真正的隐蔽处不是敌人视线的“死角”,而是敌人心智迷乱的“时刻”。

人们通常是按照形式逻辑思维判断情况的,而善于创造奇迹的将军,则往往不按形式逻辑行事。

一九四五年的远东战役前夕,日军统帅部估计苏军不会在雨季发动进攻,因为从形式逻辑的观点看,雨季不适宜机械化重兵集团的行动,苏军要待到天气转好再发动进攻,最早要在九月中旬。在判定主攻方向时,日军认为,苏联装甲部队不可能穿越沙漠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因为那里是机械化重兵集团行动的禁地。可是,苏军偏偏违反逻辑常理,不仅把进攻时间选在了还处于雨季的八月九日,而且让担任主攻的坦克机械化兵团从日军意料不到的蒙古东部翻越大兴安岭,穿森林,过沙漠,直逼沈阳。据当时亲自参加拟制这个作战计划的什捷緬科将军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与形式逻辑相反,山脉、原始森林和沙漠也成了苏联军队的盟友”。

远而示之近的成功,也常常在于它违背人们一般不会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的形式逻辑。

一九五〇年九月十五日,美军在朝鲜西海岸进行的仁川港登陆,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起初,对麦克阿瑟提出的仁川登陆的作战方案,无论华盛顿的军事首脑,还是美远东军总参谋部的高级将领,以至美海军方面都不赞成。其主要理由是:一、仁川距离朝鲜的釜山战场太远,登陆部队容易形成兵力分散,被对方各个击破。二、仁川的地形和水文条件都不适合登陆作战。三、因受潮汐的水文限制,登陆船只只能选在大潮高涨时节的黄昏接近仁川港岸。据推算,大潮时节只有九月十五日、十月十一日、十一月二——三日……,这就非常不利于隐蔽登陆时间。而且,十月以后,上陆海滩和黄海因受强烈的季节风影响,给航渡和上陆作战带来很大困难,登陆时间就只能定于九月十五日。四、推算九月十五日的大潮涨落期是十六时五十九分到十九时十九分(日落是十八时四十四分),由于潮差过大,物质器材必须在两小时内全部上陆,否则,舰艇将搁浅在敌方岸上火力网控制内的泥沼之中。五、仁川港的入口处有海拔一百零五米高的月尾岛扼守,该岛防御设施坚固,要保障仁川登陆,需对该岛进行长时间的火力控制,以免影响登陆作战的战术突然性。……于是,在决策会议上,纷纷要求“取消危险的仁川登陆,改为安全的群山登陆”。

可是,麦克阿瑟却坚持说,……诸位认为不能设施仁川登陆所列举的各点,却正是取得奇袭效果的理由所在。因为敌方的司令官一定没有料想到我们竟会进行如此鲁莽的作战。奇袭,是战争中取得成功的最大因素。……

仁川登陆终于确定下来。

为了隐蔽仁川登陆点,美军采取了一套“远而示之近”的迷惑手段。

登陆前,美军对朝鲜东海岸的三陟和西海岸的镇南浦、达阳岛实施火力准备。为了造成主要登陆点选定在东海岸的假象,九月十三日(仁川登陆前两天),美“密苏里”号战列舰在数艘驱逐舰的伴随下,突然出现在朝鲜东海岸的三陟海面,并对海岸上各重要目标进行火力袭击。于此同时,英国轻型航空母舰“海伦那” 号和美国重巡洋舰“凯旋”号,攻击了平壤外港镇南浦和清川江口的达阳岛,并在群山实施佯动登陆。

美军在精心摆布迷魂阵和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战中,还利用各种报刊和广播,公开散布美军登陆作战的一些情报,并故意透露登陆点可能在仁川。企图用“十月份以后”的假情况掩盖九月十五日这个真实的登陆时间,用公开透露“登陆点可能在仁川”的真实情况,竭力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卖瓜的不说瓜苦,做贼的口无直言。公开说在仁川登陆,实际登陆点决非在仁川。

经过一系列的主观努力,麦克阿瑟的这一行动成功了。

    近 而 示 之 远

凡与敌战,我欲近攻,反示以远,使敌备远,我乃近袭。(引自《百战奇略·近战》)

〔译文〕凡是和敌人作战,我计划从近处进攻,就故意装出从远处进攻的模样,以诱使敌人转移兵力去防备远处,我便乘机从近处袭击。

〔浅释〕从空间概念讲,此策和上一策——远而示之近,都属于隐蔽进攻路线、主攻方向和攻击点的谋略。我欲从此地攻,佯装从彼处攻;我计划在这里袭击,佯装从那里袭击。象我们常说的声东击西,声南袭北,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都是对这一战策的具体化。

公元前四七八年,越王勾践率军大举攻吴,吴王夫差率军迎击,双方于笠泽(今江苏苏州东南吴淞江)夹水对阵。越军决定从当面渡江攻击但为了隐蔽企图,故意派出小股部队从距敌较远的左右两侧利用夜暗鸣鼓佯渡。夫差错误判断敌情,上当受骗,急忙分兵迎战。越军主力趁吴军“两拳分开,胸膛露出”之际,迅速渡江,出其不意地实施正面突击,大败吴军。

从时间概念讲,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又属于隐蔽攻击时间的谋略。近即现在,远即将来。本来计划马上发起攻击,却装作条件不成熟,准备将来攻击。

据报载:一九四四年春,美英联盟正在准备规模庞大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为了迷惑德军,出奇制胜,盟军在一系列的“示形”活动中,还挖空心思设计了一个冒名顶替的欺骗战术。即故意让德国人拿到一些“证据”,证明英国指挥登陆作战的司令官——能征善战的蒙哥马利元帅这一时期离开英国本土,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视察去了,以便给敌人造成不像马上进行登陆作战的样子。为此,英国情报部门精心物色了一位蒙哥马利元帅的替身——陆军中尉杰姆士,来扮演蒙哥马利元帅。

杰姆士中尉相貌和蒙哥马利元帅特别相似。他在二次大战前,曾是一个有二十五年历史的职业演员,富有精彩的表演艺术。英国情报部门在非常保密的情况下,利用较短的时间对杰姆士进行训练,使他很快熟悉了蒙哥马利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甚至连吃饭时麦片粥中要不要放牛奶和糖等细节都了如指掌。然后,又安排杰姆士同蒙哥马利元帅生活在一起,进行模仿和体会,直到使人无法辨别真伪。

一切准备好了,在诺曼底登陆作战即将开始的前十天(五月十五日),这位假蒙哥马利元帅在高级将领的热烈欢送中,搭乘首相专机飞往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于此同时,英国情报部门又放风说,蒙哥马利元帅到直布罗陀和阿尔及尔的重要使命是编组英美联军,准备向法国南部海岸登陆。纳粹德国得悉这些情报后半信半疑。为了证实真伪,特派两名受过盖世太保训练、被希特勒极为欣赏的间谍,前往直布罗陀进行侦察。由于杰姆士中尉的表演逼真,有时还故意在容易泄密的场合谈论一些有关英美联军登陆作战的问题,并且在确知有德国间谍混入的群众集会上露面,使德国间谍确信蒙哥马利元帅真到了直布罗陀。甚至连直布罗陀总督、蒙哥马利元帅的密友沙拉尔将军也以假当真,以为蒙哥马利元帅这次突然前来视察是临时改变了登陆作战计划。

这一冒名顶替的欺骗活动,积极配合了盟军其它方面的战役伪装,使德军统帅部错误地判断盟军的登陆作战还不会马上开始。当诺曼底登陆作战的炮声已经打响时,德军许多高级将领还在安然休假,根本没有料到盟军登陆作战会来得这么快。

     虚  则  实  之

耀能以震敌,恒法也。惟无有者故称;未然者故托;不足者故盈,或设伪以疑之。(引自《兵经百篇·张字》)

〔译文〕用显示威力来震撼敌人,这是常用的办法。特别是在没有力量的条件下,尤其要故意虚张声势;不打算行动时,则故意装作要行动的样子;力量不足时,则故意力量有余,或故意虚设疑阵迷惑敌人。

〔浅释〕在古代战争中,虚则实之属于败战计中示形迷敌之法,多用于突围或撤退。如以“悬羊击鼓”,明留其势,暗中撤兵的金蝉脱壳;以寡示众,以弱示强的“増灶法”等,都属于对这一谋略思想的运用。

三十六计走为上,然而,在我和敌人贴得很近时,怎样才能走得脱呢?这是需要指挥员用番心计的。

据《南史·檀道济传》记载,宋文帝元嘉八年(公元四三一年),檀道济奉命率军征魏,“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当打到历城(今济南市郊)时,因粮草不继,只好准备退兵。不料这时宋军有人降魏,把宋军中缺粮的事告诉了魏军,宋军为此非常担忧,生怕魏军乘隙穷追,走不脱。檀道济面对军心不稳和极为不利的形势,心生一计:当夜幕降临之时,他命令士兵以斗量沙,并要大声报数,故意弄的远近皆闻。尔后,檀道济又让把军中所剩不多的一点米拿出来,撒在所量的沙袋上,放置路旁。天亮后,魏军发现路上有粮,联想到昨夜听到的量斗声,确认宋军并不缺粮,便把投降的宋军误让为间谍斩首示众,并停止追击,远远地围观宋军动静。此时,宋军尽管十分疲惫,上上下下笼罩在一片饥饿与恐惧的气氛中,檀道济却镇定自若,像个没事人似的。他一面命令将士们披甲执锐,全副武装,一面自己身穿洁白的衣服,悠然自得地坐在车子上,举止坦然,谈笑风生,缓缓地带领队伍前进。魏军看到这番情景,怀疑宋军有埋伏,更加不敢接近。宋军安全撤退。

在进攻作战中,虚而实之常可以作为慑服敌人或诱敌就范的谋略运用。公元前二〇七年,刘邦带领几万兵马攻秦,兵至峣关。在双方力量相当的情况下刘邦采用张良的计策,派士兵在峣关左右的山头上插了无数旗子,作为疑兵。然后打发郦食其带着厚礼去见守关的秦将说:“沛公有几十万精兵,攻关不费吹灰之力!……”郦食其采取威胁利诱、软硬兼施的两手,迫使秦将答应立盟反戈。刘邦乘其不备突然袭击,迅速夺取了峣关。一八一二年拿破仑进攻俄国。有一次,法俄两军在马洛雅罗拉维茨城郊战斗之前,拿破仑企图强迫库图佐夫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一次大会战。当时,两国军队遥遥相对。夜间,双方的营地燃起一堆堆篝火,对于有经验的指挥员来说,正可以根据这些篝火判断出对方兵力多寡的大致情况。库图佐夫命令所有分队都多点一倍的篝火。于是法国人认为俄军得到了大量援兵,便不战而退。库图佐夫乘机展开了有利的反击。

     实  则  虚  之

虚实在我,贵我能误敌。或虚而示之以实;或实而示之以虚。(引自《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译文〕我的虚实布势,重要的是使敌人发生错误。有时用真实向敌人显示虚假,有时用虚假向敌人显示真实。

〔浅释〕实则虚之,是当我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时,为诱歼敌人所采取的谋略思想。

实则虚之,在实际运用中多种多样:

此处本设有圈套,故意卖出破绽,示以虚形,诱使敌人上钩,特别是在骄横之敌急于寻找我决战时,此种示形每用皆灵。孙膑减灶赚庞涓,白起示弱诱赵括,都是成功的例子。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虚晃一枪,以虚充实;敌开始以假当真,当它应付扑空,必然思想麻痹,我再进行真实的行动,敌手就可能以真当假,不加防范了。这些都是示虚诱敌之法。

一九四四年,美英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企图在圣玛丽埃格利兹进行伞降。为了掩护这次军事行动,盟军在预定伞降地域的两翼,先接连投下几批带有音响装置和实弹射击模拟器的假伞兵。当这些假伞兵接近地面时,即发出同真实战斗一样的音响,诱使德军包围伞降地域。这样连续几次,德军都扑空,便麻痹大意起来。此时,盟军趁机实施真的伞降,德军还以为又是假伞兵落地,未能迅速作出反应,从而使盟军的空降兵部队毫不费力地站稳了脚跟。在现代战争中,为了能保障军队的最大活力,攻防双方都非常重视采取真假结合、虚实相兼的手法疑敌误敌。例如,防御者采取真工事与假工事相掺杂,真阵地与假阵地相策应,虚部署与实部署相变换,明火力与暗火力相辉映;进攻者采取真基地与假基地,真导弹与假导弹,真飞机与假飞机等虚实并用或交替出场的办法,使战场上的示形用诈更加丰富多彩。

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初,英国第八集团军为进攻德军在利比亚和埃及边境设置的防线,于空旷无际的沙漠里建立了一个大型铁路终点站,准备卸载和储备大批的汽油、弹药和轻重武器装备等作战补给品。为了迷惑德军,减少德军飞机对这个终点站的轰炸,英军总司令部在该站前方不远的地方,秘密设立了一个假补给基地,并且在真终点站与假补给基地之间,按正常的筑路速度铺设了假铁路,铁路上设有一辆辆机车、煤水车、棚车还有槽车,这些车辆时常重新编组,造成一种运输繁忙、车队流动不停的现象。基地的空地上,整齐地停放着大批卡车、装甲车、坦克和其它补给品,这些作战物资经常变换位置,给人一种货物搬运频繁,旧去新来之感。不过,基地内所有的车辆和作战物资都是假的,机车只是个模型,上面生了一个火炉,昼夜冒烟、喷火。于此同时,英军还特地安排卡车运输队不停地在假基地内来往通行。假基地周围还配置了几个高炮连,既给假基地增强了真实感,又有效地阻止了德军侦察机的接近,以免看出破绽。英军摆下这个“实则虚之”的迷魂阵,使德军果然中计。假基地牵制了德军大批轰炸机,不仅掩护了终点站的安全,还促使德军对英军的作战行动作出了错误的判断。

   虚  而  虚  之

虚而虚之,使敌转疑以为我为实。(引自《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译文〕本来空虚又仍然表示空虚,使敌人反而误认为我暗中作了充分的准备。

〔浅释〕看过京剧《空城计》的同志,无不为诸葛亮智退司马懿的谋略天才叹服。这是一个“虚而虚之”的典型例子。诸葛亮设“空城计”的事,纯属文学家的虚构。不过,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倒有一个赵子龙设“空城计”,智退曹操的故事。

据史书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春天,曹操率大军自长安出斜谷,直逼汉中。刘备凭险固守,不与交锋。一次,曹兵在北山运粮,黄忠领兵去劫粮,没有按时回来。赵云带领数十轻骑出营侦察敌情,正碰上曹操的大军出动,两军仓卒遭遇,狭路相逢。赵云当机立断,急忙率领这几十骑主动攻打曹兵,且战且退。曹操的兵马一直追到赵云的营前。赵云退至营寨,明知自己兵力空虚,难以抵挡曹军的来势,却故意命令士兵将营门大开,偃旗息鼓。曹操怀疑营中有埋伏,随即撤军。这时,赵云命令守营士兵擂鼓呐喊,并用强弓劲弩追射,假装伏兵杀出。曹兵大惊,夺路奔逃,自相践踏,很多人落水而死。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营中视察作战的地方,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的确,兵临城下,将至壕边,明明自己力量空虚,却又不作防备,倘若没有一点胆量是不敢用此谋的

勇与胆,对于愚者来说,是鲁莽的代称;对于智者来讲,却可开出智慧的花朵。敌人猜想我一贯用兵谨慎,不可能冒此风险,我则突然打破寻常习惯,专以冒险的行动战胜敌将的心理,正是智者高出一筹的表现。

感性的直观,容易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经验的习惯印象,也常会把判断引入错误的迷宫。当战争的航船在茫茫的雾海里行驶时,军人的胆略,是通向胜利彼岸的罗盘。

苏联在卫国战争期间,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一天黑夜,一架苏军飞机在德军机场上空中弹起火。当机场附近的德国法西斯向火焰熊熊的飞机奔去时,谁也没想到苏军飞行员用降落伞也降落到了这个机场上。如何冲出敌人的巢穴?这时,苏军飞行员发现前面灯光通明,在停放着一排飞机的地方,不时传来嘈杂的人声,而相反的方向则又黑又静。他分析:黑暗和寂静是未知的东西,因而也就隐藏着更大的危险。于是,他毅然沉着地经过敌人机场勤务人员所住的小屋,向那灯光通明的地方走去。

那里,一架德国飞机正准备起飞,乘客们已经坐好了,然而驾驶舱里却空无一人。显然,敌人的飞行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耽搁了。这位苏军飞行员迟疑了片刻,整了整他那与德军飞行员相仿的飞行衣,走过聚集在飞机跟前的人群,勇敢地坐入驾驶舱。

飞机开始起飞、爬高,已经看不见机场上掀起的慅乱。蒙在鼓里的乘客们在后面安详地坐着,谁也没有注意他。

黎明时,这位苏军飞行员驾驶着德军飞机,降落在自己的机场上……。

     实  而  实  之

实而实之,使敌转疑以我为虚。(引自《草庐经略·卷六·虚实》)

〔译文〕本来属实,仍故意表示出实的样子,使敌人反而以为我是虚的。

〔浅释〕《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智算华容”的描写,说的是曹操赤壁兵败之后,向南郡溃逃。曹操投南郡,除华容道外,还有一条便于通行的大路。大路稍平,但远五十余里,华容道路窄山险,坎坷难行,却近五十里。曹操令人上山观察敌情虚实,回报说“小路山边有数处起烟;大路并无动静”。究竟走哪条路安全?众将都认为:“烽烟起处,必有军马”。可是,饱读兵书的曹操,却搬出本本上“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原则分析说:“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中他计!”于是,命令部下走华容道。结果,恰恰中了孔明的妙计——遇到关羽的伏击。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真不愧是位精通兵法战策的文学家,他虚构出这段“诸葛亮智算华容”的故事,不仅在艺术情节上合乎情理,而且也完全符合军事辩证法。

实战中,我要料敌用兵,敌也在料我定策;我想到此谋,敌有可能想到破此谋。只有算出敌人是怎样算计我的,我才能高敌一筹,出敌所料。诸葛亮的智谋,就在于他不仅算了天时、地利,算了自己,而且也算了敌手是如何算计我的。他针对曹操深知兵法、多谋善断的特点,反兵法原则而用之,才有了算敌所未算的效果。

北宋如许洞,在他撰写的《虎钤经》中讲道:如果敌将对于前人的兵法十分熟悉,那么,对待这种敌人,就要“逆用古法(以)待之”。他指出:“用兵之奇,莫奇于设伏:设伏之奇,莫奇于新智。新智者,非不师古也,因古而反之尔。”如果说“负负得正”,是数学计算中的一种情况;那么,真真变假则是人们的心理变化特征。实而实之,正是利用了人们这一心理特征,来实现欺骗对方的目的。

一般地讲,奇迹是从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中创造的,然而传统和习惯又有一种强大的引力,常常使战争的骏马无法摆脱历史的缰绳。在古人的“智囊”里,固然有许多现成的奇谋方略,但知古而不循规,继承前人而勇于创新,才是善于运用谋略的聪明指挥员。

实而实之,即可用于防,诱敌就范;也可用于攻,出其不意。公元三九四年二月,后燕王慕容垂准备进攻西燕(今山西南部),以一部兵力进驻滏口(今河北武安县南),一部兵力进驻壶关(今山西长治县东南),自率所部进驻沙庭(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慕容垂令军队各自进入配置地域的同时,公开进行战争宣传。西燕王慕容永得知敌军压境,便分兵把守各路关口,并囤兵积粮于台壁(今山西黎城县西)派兵万余守护,准备应战。经过一个多月对峙,慕容垂故意在沙庭按兵不动。慕容永见此光景,顿生疑心,认为太行山正面太宽,敌人可能要从南方迂回。于是,他除留置部分兵力于台壁外,其余各部都集结于轵关(今河南济源县西北),防守太行山口。当西燕主力南调以后,同年四月,慕容垂亲率主力乘隙由太行山北端出滏口,攻入天井关(今河北武安县西)。五月,继续攻占台壁。慕容永仓卒回师应战,大败。

实而实之,使敌人反以为虚,也可以说成真则真之,使敌人反以为假。例如,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某师向三所里实施战役穿插,一夜疾进一百一十五华里。当他们到达松洞时,天已蒙蒙亮。为了对付敌机的空中威胁,顺利走完最后的三十里路程,师长命令去掉各种伪装,沿公路成纵队跑步前进。几十架敌机在他们上空活动,居然把这支志愿军的穿插部队,误认为是从德川撤退下来的李伪军。更有趣的是,敌人还立即通知三所里的守军,准备了米饭、咸鱼、开水,等待犒军。就这样,该师在敌机的“护送”下,及时到达三所里,先敌地面部队五分钟抢占了有利地形,堵住了南逃北援之敌,为志愿军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逸  能  劳  之

敌能战,应不与战,专以走疲之,则可常活。(引自《太平天国新军的运动战·张宗禹语》)

〔译文〕敌人战斗力强,就不和它打,专用走的方法来拖垮它,这样,就可以保存自己的力量,争取主动。

〔浅释〕战争实践证明,逸可养精蓄锐,劳则士气沮丧,战斗力必然减弱。因此,疲惫敌人,已是兵家普遍注意的谋略思想。

《聊斋志异》中有一则寓言故事,说的是两个牧童进深山,入狼窝,发现了两只小狼崽。他俩各抱一只分别爬上两棵大树,相距数十步。片刻,老狼回来,寻找其子。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畜生嗥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咬乱抓。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急忙拧怀中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嗥叫,老狼又闻声赶去……。这样调动老狼奔波于两树之间,往返数十次,终于累的它气绝身亡。若以这则故事比喻用兵,那么,疲惫敌人,根本在于能调动敌人,使其在乱冲乱闯中失掉行动自由。

劳和逸,与部队的思想情绪有密切关联。古人说:“凡人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形者,身体;神者,精神。在战争的艰苦环境中,指挥员善于活跃部队,则能悦其神而减其劳。那些死气沉沉的部队,最容易被弄得疲劳不堪。

疲惫敌人,掌握战机非常重要。北宋时,名将曹玮领兵和党项羌族作战,党项军初次交锋受了些挫折,为了避实待机,主动撤退。曹玮想同敌人决战,以求全胜,但他没有引军追击而是见敌人走远后,让自己的部队赶着缴获的牛羊和军需品,缓缓回返,部队弄得松松散散,很不整齐。这时,已经撤退了几十里地的党项军,听说曹玮军因贪图牛羊之利,队伍散乱,急忙乘机回兵还击。曹玮得知后非但不慌,反而命令部队更加放慢速度,待来到地形有利之处,才停下来整军迎战。可是,当敌军接近后,曹玮又使人告诉他们的首领说,你们远道而来,一定很疲劳,我们不愿意乘你们疲困之际打仗,请你们休息一会再决战吧。党项兵听了都很高兴。他们哪里知道,休息片刻之后,心劲一松,锐气大减,曹玮率军冲杀,大败党项军,随即整军凯旋。宋将不理解这次制胜的奥妙,曹玮说:“敌军撤去,我以贪图牛羊辎重的假象,引敌再返回来寻我作战,他们这一去一返,连续走了近百里路,已经相当疲劳了。但如果马上交战,敌人的锐气尚未完全消失,取胜还需付出大的代价。你们知道,走远路的人,如果稍微休息一下,顿时就会感到双足麻木,腰酸腿疼,打仗的勇气也就随着消失了。这时我们再与他战,那自然如虎趟羊群一样。

现代战争中,敌人已是高度机械化,履带代替了两条腿,虽千里行军不会再有腿脚麻木之苦了。但机械化受地形和摩托小时的限制,在广阔的战场上,如果能调动它盲目奔波,同样会使它疲惫难支。况且,劳师还包括精神上的不振,以计劳其神,也可达到疲其力。

    饱  能  饥  之

我为主,敌为客,则绝其粮道而饥之;我为客,敌为主,饥敌之术,在临时应机。(引自《十一家注孙子·计篇》)

〔译文〕我在本土防御,敌远离本土入侵,可袭击敌人的后勤补给线使其断绝粮草;我进攻敌人,敌人在本土防守,打击敌人后勤补给的战法,应当根据情况随机应变。

〔浅释〕兵无粮草,军心大慌;饥饿之兵,不战自溃。在两军对垒中,破坏敌人的后方补给,常能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因此,不仅古代兵法中少不了这一条,现代西方的战略研究专家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也都大量引证战争史上这种迂回到敌人后方“打屁股”、“断尾巴”的成功战例。

袭击敌后方补给基地和运输线,是为了配合正面作战,目的在于后发制人。公元前一五四年,周亚夫奉命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当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叛军,兵多粮足,企图从函谷关西进,夺取西汉的都城长安。周亚夫根据敌军精强的实际情况,听取部将赵涉的建议,避开敌人设伏区,秘密迅速地迂回到洛阳,先敌控制了荥阳的军械库和敖仓的粮秣。这样一来,汉军有险可守,有粮可食,有器可用,利于持久作战。然后,周亚夫派赵涉进兵昌邑,以掩护汉军主力左侧的安全,截断吴楚与齐赵的联系。此时吴楚之兵正进攻梁国,梁王派人向周亚夫求救,亚夫自不出兵,让梁王坚守,以迟滞吴楚兵西进。后来梁王上诉于汉景帝,景帝下诏命令周亚夫出兵救援。周亚夫从实际出发,只派遣一支轻骑兵出淮泗口断绝吴楚粮道,主力集结于下邑坚壁不出。吴楚军攻梁不克。又急于迅速击破汉军主力,就挥师攻打下邑周亚夫的军队。吴楚连续强攻不能成功,采取声东击西的计谋又被周亚夫识破,直到军队粮尽饥疲,士兵散乱,被迫引军东撤。这时,周亚夫乘机率军追杀,打破吴楚联军。

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这是一条普遍原则。但注意乘隙消灭敌人的后方辎重,即通过歼其“无生”,达到制其“有生”,也是我们不可小视的一环。“有生”是依赖于“无生”的,“无生”是保障其“有生”的。如同贾宝玉脖颈上的石头,丢掉了“无生”,其有生力量就会不击自灭。而且,从“无生”开刀,常可省力而奏效。

现代战争中,物质消耗量空前增大,加之攻防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军队机动快,战线不稳定,主客位置随时变换,以及在犬牙交错的战场上,新的军事技术被广泛运用,都会使敌我双方施展“饱能饥之”的谋略,破坏对方后勤补给的斗争更加精彩激烈。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为加速太平洋战争的进程,针对日本这个岛国虽然工业发达,但资源贫乏,大量的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等都依赖进口的弱点,制定了一个“饥饿战役”,即对日本实施大规模水雷封锁的作战计划。这个计划从一九四五年三月二十七日开始实施,很快造成日本近海海域无法通航,重要港口不能进出,切断了日本与外界的航运,急需的石油、煤炭和粮食等战略物资严重短缺,很多船只和飞机因得不到燃料而停航停飞,军工厂关闭,造船厂停工,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国民陷入一片饥饿之中,整个国家濒于瘫痪状态。“饥饿战役”达到了加速日本军国主义彻底崩溃的目的。

     安  能  动  之

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必救也。(引自《孙子兵法·虚实篇》)

〔译文〕敌人虽然有坚固的防御工事,但是他又不得不脱离良好的阵地来寻我作战,这是因为我攻击了他必然要来援救的地方。

〔浅释〕安者,指凭障驻守之敌;动者,指运动之敌。战争经验表明,打运动之敌,要比打驻守之敌易。特别是在武器装备低劣,破障能力差的情况下,更应着眼于调动敌人脱离良好的阵地或城防工事,于运动中歼灭之。象公元前二六〇年发生的秦赵长平大战,公元前二〇四年汉赵井陉之战,秦将白起和汉将韩信,都是把敌人诱出坚固的防御阵地,或引敌就我之范,或乘隙翼侧迂回,抄敌后路,从而创造了流传千古的业绩。

夺敌所爱,攻敌必救,这是“引蛇出洞”、调敌出笼的有效战法。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把这一战法发展成围点打援、攻点打援,夺点打援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同样创造出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例如,一九三八年三月,我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山西东南部与日军作战时,针对敌人一处受袭,他处必然出援的行动规律,以及对后勤保障基地非常敏感的特点,于三月十六日拂晓,用一部兵力袭击邯(郸)长(治)公路枢纽处的重要兵站黎城,从而诱使潞城之敌出援。在这同时,师首长把三个团的兵力预先埋伏在潞城到黎城之间敌人必经的神头岭。九时,潞城援敌主力纵队进入我八路军伏击区,派骑兵向四周侦察搜索,马蹄几乎踩到我八路军战士的头上,但由于战士们伪装良好,沉着冷静,敌人并未发现脚下集结着重兵。于是,敌人的大部队继续向前开进。九时三十分,当敌人的主力全部钻进“口袋”后,我八路军如同神兵天降,突然发起猛攻,先是掐头、断尾,将敌军截为数段,接着展开了白刃格斗。激战两小时,歼敌千余人,随后又击退了潞城、黎城陆续来接应的敌人。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围点打援,“目的不在于打围敌,而在于打援敌”。攻敌所必救,目的在于击其救者。攻敌必救,应着眼于能够调动敌人,使安敌变动敌;击其救者,妙在选择战场,隐蔽行动企图。

《百战奇略》中有一“安战”,说:“凡敌远来气锐,利于速战。我深沟高垒,安守勿应,以待其敝(等待敌人兵力疲惫)。彼虽以事挠我求战(如果敌人用各种办法挑逗我同他决战)亦不可动(也不可轻动)。”这就是兵法上说的:安守待机,沉着冷静地对付敌人——“安则静”。由此可见,谋略的运用也像《封神榜》中的群仙比宝一样,有攻法就有破法。你要诱我出战,施展“安能动之”的法术,我则安守静待,引你碰壁而不受其调遣。在这种双方指挥员以谋略进行的“拔河”比赛中,谁能高出一筹,代表战场主动权的“标志结”,就会移向谁方。

    利  而  诱  之

凡与敌战,其将贪利而不知害,可诱以利;愚而不知变,可设伏以破之。(引自《百战奇略·利战》)

〔译文〕在与敌人作战时,敌指挥官若贪图利益而不善察其中的危害,就可以用小利去引诱他;如果敌指挥官勇敢而无谋,,不知临机应变的道理,就可以预设埋伏来击败他。

〔浅释〕示利诱敌,设伏布袋,先要察敌将性情嗜好,以便因势利导,诱其就范。计中讲的利,应该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军队的辎重粮秣,国家的珠宝财物等物质利益;另一种则是指战场上某一局部出现的歼敌小股有生力量的有利战机。

军事对垒的双方,无不是为利而战,为利而夺。乘隙取利,捕捉战机,应该说是每个指挥员所共有的主观愿望。

利与害总是紧密相联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孙子讲,“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即每个军事行动都要考虑到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在利思害,在害思利,方可减少盲目性。

两利相衡从其重,两害相权从其轻。高明的指挥员,一方面能全局在胸,一眼能看三步、四步棋,善于权衡利弊,趋利避害,不因小利而受大害,不为争吃一子而丢全盘。另一方面又能在掌握住主动权的情况下,故意卖出破绽,设下圈套让敌人来钻。而那些鲁莽之将,贪功图利心切,缺乏战略头脑,计胜而不计败,知利而不知害,见得而不见失,见小而不见大,明于现在而昧于将来,得于有形而失于无形。在复杂的战场上,这种人必然要贸然行事,逢利便争,见隙即钻,以致顾头不顾屁股,难免上当受骗。

俗话说:香饵可使鱼忘钩,利欲能令人智昏。对于功利心强的敌将,以利诱之,设伏击之,常能出奇制胜。

孙膑减灶擒庞涓,是示敌以战机之利;唐代名将裴行俭运用“后台演戏”,以兵车伪装成粮车,暗藏甲兵诱杀突厥军,是示敌以财物之利。二者形式不同,谋略原理同属为一。

《韩非子·说林下》记载了一则“愚人误国”的寓言故事,说的是晋国的执政官知伯要去攻打接邻的仇由国,因道路艰险阻塞,无法行军。若派兵劈山开路,又会暴露军事企图。于是,知伯心生一计,他先铸造了一口贵重的大钟,赠送给仇由国君。仇由国君非常高兴,准备开辟通路,迎取这口大钟。此时,仇由国大臣赤章曼枝向国君谏议说,这件事非同小可,赠送贵重的礼品,一般都是小国服侍大国的作法,现在一反常态,大国给小国送重礼其中必然有诈,我们万万不可接受。仇由国君不听忠言,执意接受知伯赠送的大钟。赤章曼枝预见形势不妙,悄悄地跑到齐国去了。事过七个月,仇由国果然被知伯发兵灭掉了。

仇由国君知利而不知害,自取灭亡。知伯示利诱敌,不出自力,不使敌备,实现了进攻作战中开辟通路的目的。这则故事所寓的深刻道理是值得重视的。

    乱  而  取  之

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武之善经也〔注〕。(引自《十一家注孙子·始计篇》)

〔译文〕拣弱敌打,进攻指挥愚昧无知的军队,突然袭取失去控制的军队,乘胜追歼败逃之敌,这都是作战中容易取胜的经验之谈。

〔浅释〕乱:一指阵势混乱,即部队无节制;一指智谋惑乱,即司令部意见分歧,主帅决心难下。二者互相联系,前者常常是后者的结果,后者往往是造成前者的主导原因。取:含有容易得手的意思。

用兵作战,要靠协同一致的整体力量。行列不齐,步调混乱的乌合之众,必然不堪一击。

乱而取之,包含有待机、乘机的内容。在复杂的战场上,敌军或因深入我境,抢夺财物致乱;或因天时突变,误入迷谷致乱;或因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忘战无备致乱;或因部队久困断粮,争抢食物致乱,等等。然而,也有设计乱敌军,乘隙袭取的。例如秦晋淝水之战中,晋军前锋都督谢玄,针对秦军大都是沿途收拢的和新招募来的杂牌军,内部不稳,纪律松懈,主将骄而无谋等弱点,用激将法让秦军后撤,待晋军渡过淝水决胜负。秦军主帅苻坚企图趁晋军半渡淝水之际发起进攻,同意后撤,没想到前面的军队一撤,便阵势大乱,加上降军朱序反戈大呼:秦军败了“!后边的士卒便闻声而逃。晋军乘势追杀,大败秦军。”投鞭断流“的苻坚,由此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笑谈。

乱生于内,形于外。设谋乱敌,最有效之法莫过于钻进敌垒内,乘机搅混水。

公元前二一六年八月,在意大利发生的坎尼之战中,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针对罗马军队的布局,巧妙地利用当地每天中午常刮强烈的东南风的自然条件,将四万步兵背向东南布成一个半月形的阵势。汉尼拔令一部步兵在半月形的中间突出部占领宽大正面,“示弱”以诱罗马军队从中央部位突破。又令五百名精壮士兵,身藏匕首,准备在必要时向罗马军队假投降,借机混入敌阵,待机从内部打乱敌军。于此同时,汉尼拔又将一万骑兵配置在步兵半月形阵势的两侧,保卫两翼安全,并准备从侧后包抄敌人。

八月二日上午,激战的序幕拉开了。罗马军先发制人,集中兵力向汉尼拔半月形步兵阵的中央突出部猛攻。经过一番鏖战,汉尼拔即令五百名深藏匕首的士兵,跑到罗马军阵前交出自己手中的剑、矛和盾牌,表示投降。罗马军队信以为真,就把他们置于阵后,继续攻击。这时,在汉尼拔布置的半月形阵势中,中央突出部的步兵逐渐后退,两翼的骑兵连续向前出击,半月形阵势逐渐翻转过来,变“下弦月”为“上弦月”,又由“上弦月”逐渐形成一个口袋阵势。而罗马军只见敌方有的降,有的退,不知其中有诈,反以为敌方溃败,遂令后续梯队的步兵一齐加入战斗,发展进攻。眼看着罗马军全部进入了口袋,汉尼拔急令两翼的步兵主力猛攻其侧翼,骑兵从则后包抄过来。战至中午时分,东南风大作,飞沙走石,刮得罗马士兵两眼难睁,即不能准确地使用自己手中的投射武器,也不能灵活避开从汉尼拔军队里顺风投射来的密集箭矢和石头,处于十分不利的境地。正在这时,五百名假装投降的士兵从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首先刺死了当面的敌人,随手从死者身上拿过剑、矛和盾牌,在罗马军队内横冲直撞,四处厮杀。罗马军冷不防受此一击,顿时大乱,战至天黑,彻底败北。七万罗马官兵死于汉尼拔布设的“口袋”之中,亲临前线指挥的罗马执政官伊米里亚斯也未能幸免,死于乱军之中。汉尼拔仅以六千人的损失最终赢得了坎尼之战的辉煌胜利。

纵观古今,聪明的指挥员都善于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适时、适地、适情地创造“以治待乱”、“以静待哗”的得意之作。

〔注〕解语本属军阀混战、列国争雄中弱肉强食的霸权主义战略思想。兼:吞并;侮:欺负。此处是借用过来,从选择战术目标的角度,引出积极的含意。

    实  而  备  之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外。观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引自《十一家注孙子·始计篇》)

〔译文〕角:角斗、角逐、较量。有余:实力雄厚。不足:力量空虚。同敌人争锋,先得弄清它兵力布势的虚实强弱。发现它力量空虚就立即进攻袭击;看到它力量充实,我就蓄力待发。

〔浅释〕总括历代兵家所言,对“实而备之”可以从攻防两方面解释。作为防御的策略时,指我与强敌接壤,发现它尚武利器,修正整军,对外又奉行扩张政策,则当居安思危,有备无患。作为进攻的策略时,若分析敌手的力量还很充实,应先养精蓄锐,待机而动。古人讲:“日中必慧(把东西拿出去暴晒),操刀必割,执斧必伐,贼人将来(反来伤害自己);涓涓(细流)不塞,将为江河;荧荧(小火光)不救,炎炎(熊熊大火)奈何;两叶(初生的枝杈)不去,将用斧柯(砍伐)。”(见《六韬》)这都是反复强调:其时不可错过,而事则不可早图。

在封建割据、列强争雄中,“实而备之”作为伺机待攻之策,其中的“备”,不仅包括扩军备战,推行实力政策,同时也包括运用间谍、外交及各种渗透手段,破坏敌国的经济发展,解除其精神武装等。如春秋时期,吴越相争。在吴强越弱、敌实己虚的形势下,越国谋臣范蠡、文种,向越王勾践献了“內补外泄”的九大计策:一、尊天地、事鬼神以专百姓的信仰。二、对于吴国多进献珍宝以骄吴王夫差之心,三、用高价多买吴国的粮食,使他们民无余粮、国库空虚。四、献美女迷惑吴王的神志,虚弱他的身体,破坏他的智谋。五、进贡巧工良材供吴王大造宫殿器物,耗费他的财物。六、送给吴王一些善于承欢取乐的尤臣。七、千方百计离间吴国佞臣与谏臣之间的关系,使佞臣得势,忠谏谋臣被排挤。八、越国要同时富国强兵,暗中准备战争物资。九、操兵练马,待时攻吴。勾践照此而行,逐渐削弱了吴国实力,使自己一天天强大,最后果然灭亡了吴国。

 毫无疑问,在范蠡、文种的九条计谋中,包含有许多封建糟粕,然而今天的霸权主义者为实现其全球战略,不是大大丰富了这些糟粕吗?

 实而备之,古人最强调内紧外松,暗中积蓄力量。为了不引起对方的疑心,最忌那种未战就示人以武,未富就眩人以丰的做法。主张秘其谋而不露其象,顺其辞而和于众。这样就可以进而不蹈其险,退而不陷于伏,在敌手毫无猜忌中加强自己。

 公元十一世纪初叶,北宋王朝和我契丹民族建立的辽国,缔结了“澶渊之盟”〔注〕,雄州(今河北雄县)成了与辽国接壤的边境城市。雄州的北郊,居住着不少宋朝的百姓。由于没有边城环护,难以防范敌人的军情刺探和侵扰蚕食。北宋有意“强而备之”,扩筑北城,可又怕辽国寻衅。因为当时的军事形势辽强宋弱,北宋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苟且偷安的气氛,边防斗争稍有纰漏,都可能成为敌人诉诸武力的借口,引起外患内怨。担负雄州防务的地方官李允想了一个“移花接木”的办法,他先用白银铸造了一个大香炉,放在北郊的一座庙宇里,故意不设人看守。没几天,银香炉被盗。李允煞有介事地四处张榜,悬赏捉拿盗贼。这本属“醉翁之意不在酒”却弄得满城风雨,丢失银香炉的案件也没有侦破。于此同时,李允乘机放风说,庙中器物屡次丢失,非得筑城墙围护不可。在这种舆论的掩护下,他征集民夫,急修北城,工程不出十日而就。当强敌还没有悟出李允筑城的军事用意时,雄州已成了与辽国对峙抗衡的防御堡垒。

这则故事记载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颇有远见的科学家沈括借此事评述说:“大都军中诈谋,未必皆奇策,但当时偶能欺敌而成奇功。时人有语云:‘用得着,敌人休;用不着,自家羞’。斯言诚然。”沈括评语,意指奇谋并不是奇在使人玄而难思,而是奇在以符合情理的形式自然行施,从而获得欺骗敌人的功效。

〔注〕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定和约。公元一〇〇四年(景德元年),辽军南下,寇准力请宋真宗亲至澶州(河南濮阳)督战,宋军获胜,并射死辽大将萧挞凛,士气大振。辽恐腹背受敌,提出议和。真宗软弱,竟与辽在澶州订立屈辱和约,由宋每年输辽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因澶州亦名澶州郡,所以史称“澶渊之盟”。

   强  而  避  之

凡用兵者,攻坚则韧,乘瑕则神。攻坚则瑕者坚,乘瑕则坚者瑕。(引自《管子·制分》)

〔译文〕韧(音刃):牢固。凡进攻作战,打强点就会碰钉子,打弱点就容易成功。攻击敌人的强点不克,其弱点也会变成强点;乘机先击破敌人的弱点,其强点也会变成弱点。

〔浅释〕避:避开,回避。在这里,其本意不是避而不打,旨在拣弱敌打,避免不利决战。或避强击弱,或避长击短,都包含着积极的内容。

《水浒传》中有个浪里白条张顺斗黑旋风李逵的故事。陆上交锋,张顺不是李逵的对手。张顺为了发挥自己的优势,诱使李逵到水中相搏,结果“黑旋风”的长处无法施展,被呛得直翻白眼。

强而避之,常常表现为以退求进,以屈求伸的辩证形式,诱敌深入,待机破敌;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剪枝弱干,削敌股肱等等,可根据情况不同,灵活运用。

公元前二〇二年,在北非的奴隶国家迦太基本土发生的札马战役中,二十三岁的罗马将领西庇阿,打败了赫赫有名的迦太基军事统帅汉尼拔,创造了避强击弱的典型战例。

西庇阿(公元前二三六年至一八四年)出身于古罗马的将门之家。早在他父亲任罗马的军事统帅时,就几度随父亲征战沙场。在汉尼拔大歼罗马军队的坎尼战役中,他当时作为一个低级军官,侥幸逃生。为了报仇雪恨,西庇阿以敌为师,改革军队,联盟结友,进行了长期的准备。

公元前二〇五年,西庇阿当选为罗马执政时,汉尼拔正驻兵在意大利南部,与罗马军对峙。西庇阿为调动汉尼拔撤军本土,便主动率军秘密渡过地中海,与盟友马西里萨的军队在迦太基的北部登陆会师,很快歼灭了迦太基本土的一部兵力,并以奇袭作战,打败了迦太基的盟友西法克斯的军队。接着又加紧围攻迦太基的首府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迫使汉尼拔应召急忙回救本土。

公元前二〇三年,汉尼拔回到迦太基,沿途大力扩充骑兵,军事实力很快增强。于是,急速对位于迦太基城南侧的西庇阿军队发起南北夹击的钳形攻势。

西庇阿鉴于汉尼拔来势凶猛,且自己的盟军又暂回本国镇压叛乱,形势对自己不利。他便断然决定,解除对迦太基城和乌提卡城的围困,率军向迦太基的腹地转移,摆脱背腹受敌的局面,诱使汉尼拔西进。

当西庇阿转移到札马后,找到了十分有利的战场条件。同时,盟友马西里萨的军队回国平叛结束又及时赶来。战局转变,西庇阿准备马上同汉尼拔决战。

尾后急急追赶而来的汉尼拔发现敌情有变,自己的军队又十分疲惫,处于险恶的形势中,于是提出要同西庇阿当面谈判,以作缓兵之计。西庇阿将计就计,在谈判中故意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子,以激励的言辞伤害汉尼拔的尊严。汉尼拔一气之下,匆匆列阵要与西庇阿马上决战。

汉尼拔摆列的是个头硬屁股重的阵势。他把军队列为三线,把八十头战象都部署在第一线部队的前面,一字排开;精锐部队放在最后;骑兵配置在左右两翼。作战企图是:用战象一举突破西庇阿军队的正面,以减少第一线进攻部队的阻力,鼓舞第二线部队的勇气,依靠第三线的精兵和两翼骑兵包抄夺取最后胜利。

西庇阿观察了汉尼拔的阵势,便随机应变,摆出一个相应的方阵。他也把军队列为三线,但打破了通常用一线各连去掩护和填补前一线各连间隙的鱼鳞排列法,而是将三条阵线上的各连都重叠排列,在阵中留出一条条通道,并在通道中配置少量的准备相机后撤的轻步兵,以便在诱使汉尼拔的战象从中穿过时,仍能保持自己阵容的稳定。同时,西庇阿还将盟军强大的骑兵也相对配置在左右两翼,以便对汉尼拔的军队适时进行反包抄。另外,西庇阿还令第一线的步兵多带号角,必要时以突发的号角声惊退汉尼拔的战象。总的作战意图是: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交战开始了,先是双方的骑兵进行了一些零散接触。接着,汉尼拔为了先发制人争取主动,就出动战象进行冲击。可是,当战象冲进西庇阿军队的阵前时,被突然而来的号角声惊恐,有的停滞不前;有的转身向后乱冲,倒使汉尼拔的军队先乱了阵脚;有的战象则顺着西庇阿军中预先留出的通道穿过……。

汉尼拔最凶的一招被破了,部队开始慌乱。西庇阿趁机指挥强大的骑兵从两翼出击,迅速击败了汉尼拔的骑兵。汉尼拔的第一线部队见骑兵败退,也急忙向后退却,而后面的步兵则又不许他们通过,以致相互残杀,一片混乱。

这时,西庇阿又迅速调动第二线和第三线的兵力,会同第一线的步兵,向汉尼拔军队正面猛攻,两翼骑兵迂回包抄,从侧后袭击汉尼拔的第三线部队,对敌人形成合围态势,在盟友军队的有力协同下,大败汉尼拔军队。汉尼拔在少数骑兵保护下落荒而逃,其余部队除阵亡者外全部被俘。善于避强击弱的西庇阿从此威名大震。

   卑  而  骄  之

凡敌人强盛,未能急取,须当卑辞厚礼,以骄其志,俟其有间可乘,而后破之。(引自《百战奇略·骄战》)

〔译文〕当敌人的力量强大时,不要急于进攻,应以恭维的言辞和丰厚的礼物示敌以弱,助长敌人的骄傲情绪,等待它弱点暴露有机可乘,再出其不意地击破它。

〔浅释〕将骄必败,已是历史经验。曹操“横槊赋诗”,遭赤壁之惨败;苻坚“投鞭断流”,落淝水之危难。所以,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吴子告诫后人:“出门如见敌”

大凡将骄,多因修养未成。如:火气太盛易骄;学问不足易骄;自恃兵力强盛而轻敌,骄心必生;屡战屡胜而懈怠,矫情必长,有骄将必有骄兵。《汉书·魏相传》里说:“恃国家之大,矜(音今,指自以为)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

在骄傲的根苗上,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呢?只能是一无谋,二无备,三是思想僵化而丢失创造精神。骄傲的指挥员,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过低估计对方的力量,头脑膨胀,麻痹大意。进攻时孤军冒进,防御时疏漏百出,造成对方可乘之隙。

卑而骄敌,意在夺其心,乱其谋。强而示之弱,有为示之无为。敌将骄心生,必不能正确判断我情,客观地进行力量对比。所以有为之将,不怕敌人看不起自己,反而常常故意设法让敌人轻视自己。

公元前二〇七年,在匈奴的单于部落里,太子冒顿杀父自立。兵力强盛的东胡部落首领派使者前来无理地索取千里马,冒顿以睦邻邦交为由,说服群臣,恭恭敬敬地把一匹珍贵的千里马送给了东胡。东胡首领以为冒顿不敢惹他,便得寸进尺,又向冒顿索取美女,冒顿仍不顾群臣的反对,又把心爱的美女送给了东胡。东胡首领越发骄横了,接着又提出了领土要求。冒顿觉得该是制止东胡的欲望的时候了,于是跃马挥刀,领兵袭击东胡。东胡压根就轻视冒顿,毫无戒备,结果使冒顿的突然袭击成功,东胡随之灭亡。

当然,示弱骄敌,不一定全靠卑辞厚礼,有时靠老成持重,战术上示弱,暗中积极创造制敌而不制于敌的条件,也是古代名将常用之策。例如战国末年,赵将李牧带兵防备匈奴的袭扰,他一面带领部队“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侦察人员)”,一面告诫部众:若遇匈奴来犯,立即退守,不可与敌交战。如此数年,匈奴以为赵军懦弱怯战。于是,李牧利用匈奴骄傲轻敌情绪,选精兵出其不意地歼灭了匈奴军十万余骑。

能骄敌,而己不骄者,方为俊杰。

骄将必败,而防骄贵在知败,这也是经验之谈。春秋末期,吴王阖闾让伍子胥操练部队,加强战备。伍子胥练兵有一个特点,他不是带领官兵先练打胜仗,而是先练习如何打败仗。吴王阖闾问其缘故,伍子胥说,知败者为知胜之母,知胜者明胜之因,这将立于不败之地。用兵之前,先把可败的道理多想一想,再一一做好应付败局的准备,然后仔细研究制胜的方略,从可胜中再求得可败的道理,而后以必胜的信心率三军而作战,虽胜不可必决,而败则无全溃,战之最终必能全胜。伍子胥还说,善战者,要先立于不败之地,而等待敌人可败的机会,因其时,因其势,一鼓作气而平之。知败而防败者必无败;知胜而不防败者,虽然一时胜了,结果还是要败的。……

伍子胥和孙子是好朋友,他们同朝称臣,在领吴兵对楚国和越国作战中,始终贯彻了这一防骄破满、谨慎用兵的思想,不打无把握之仗,部队所向无敌,几乎灭亡了强大的楚国和越国,使新兴的吴国随之成为称雄于诸侯的一代强国。

    怒  而  挠  之

彼将刚忿,则辱之令怒,志气挠惑,则不谋而轻进。(引自《十一家注孙子·始计篇》)

〔译文〕挠:挑逗、引诱、刺激。敌指挥官性情暴躁,就故意辱骂挑逗使他发怒,他受到情绪的挠乱而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必然不认真考虑后果而盲目用兵。

〔浅释〕脾气暴躁,是指挥员性格上的缺陷。怒而挠之,正是针对敌将思想上的这一弱点,所采用的一种“激将法”。

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而自尊心过强,就变成了虚荣心。大凡容易发火的人,容易感情用事,从而不顾客观实际去盲目行动,以致误入对手的圈套。俗话说:激石成火,激人成祸。春秋时期的晋楚城濮之战,楚军统帅子玉被晋文公扣留楚军使者宛春的策略所激怒,一时感情冲动,在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与晋军决战,弄得败军丧旅,使楚国丢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二〇三年,楚汉相争正酣,汉军乘项羽东攻彭越之机,围攻成皋。楚将曹咎起初按照项羽的告诫,坚守不出。后来经不住汉军连续讨敌骂阵,一怒之下,率部出击,汉军趁楚军半渡汜水之际,发起攻击,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古人用兵,有弱守强攻的说法。处于战略守势的军队,主张持久作战,后发制人;处于战略攻势的军队,最怕旷日持久,钝兵挫锐,喜欢采取“迅雷不及掩耳,卒(突然)电不及瞬目(眨眼)”的行动,速战速决。激将法,多是指进攻一方诱迫防御者放弃持久待机的企图,盲目出阵,进行不利条件下的决战。

太刚易折,过直必蹶。“夫君子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能忍人所不能忍者,才能为人所不能为。远谋方有深韬略,方能趋利避害,而不为一时的感情用事。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一文里讲到“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时说,即在战略反攻阶段的我军,直至打到鸭绿江边,都是如此。这样,我可始终立于主动,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不为其所动。抗日将士们有这样的坚定性,才算是勇敢而明智的将军。那些“一触即跳”的人们,是不足以语此的。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相反,“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才是英雄本色。战争中会出现各种复杂的现象,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聪明的指挥员既要善于刺激敌人在不利的条件下决战,更要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作到急而能安,缓而不辍,即便在最激动的时候,又能按下“心头火”,沉着冷静地考虑问题。

电影《林则徐》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林则徐为了克服脾气暴躁的弱点,在横匾上写了“制怒”两个大字,每当情绪激动时,他就抬头看看这块横匾,有意识地加强性格陶冶。这对于刚忿易怒的指挥员,颇有启迪。

     亲  而  离  之

凡敌有谋臣良将,须伺其隙以离间之。使彼猜贰而去,我必得所欲。(引自《百战奇略·离战》)

〔译文〕如果敌方有足智多谋和善于用兵打仗的文臣武将,就需要制造和利用他们的内部矛盾进行离间,使他们受到君主的猜疑而被调离指挥岗位。这样,我就达到了从组织指挥上削弱敌人的目的。

〔浅释〕此谋的原意指:用离间的权术,使敌国的谋臣良将失去君主的信任,从而使自己赢得战场上的之利优势。因离间在军事谋略研究琐记之七“用间”的权谋中还要专门讲,这里可侧重理解它的引伸意——针对敌阵营内各种势力对我的不同立场和态势,采取分化瓦解和积极争取的斗争策略,通过“伐交”,使敌手失去军事同盟。

公元前六三〇年,秦晋合兵攻郑。兵临城下,郑国陷入危机,郑文公选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当时,秦军驻于城东,晋军扎营城西,两军虽合兵攻城,但都各不相照。于是烛之武趁夜缒下城墙,直奔秦国军队的营门放声大哭。秦穆公听说此事,让部下捉来盘问:

“你是什么人?”

“我叫烛之武。”

“为何大哭?”

“我哭俺郑国快要灭亡了。”

“那你为什么在我们秦军营门前哭?”

“老臣哭郑,也哭秦。因为俺郑国灭亡在所难免,并不可惜,可惜的是秦国呀!”接着烛之武分析说,秦晋合兵攻郑,就是胜利了,对于秦国也是无益而有损。因为秦国在晋国的西面,与郑国相隔千里,所以你们无法跳过晋国来占领郑国的一寸土地。而郑国与晋国相连胜利后领土利益必然全部归晋。你们两家本来力量相当,势均力敌,可是晋国若得到郑的地盘,力量就会大大超过你们。且晋国历来言而无信。这些年他们天天扩军备战,日务兼并。今日拓地于东,灭郑;它日必然会拓地于西,攻秦。君不见,晋国假途伐虢的历史教训吗?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如梦初醒,就接受了郑国愿做未来“东道主”〔注〕的条件,马上倒戈背晋而盟于郑,除留下三员大将领兵两千帮助郑国守城外,秦穆公带领主力悄悄地班师回朝了。晋国军队知道后,非常生气,自觉孤掌难鸣,也只好撤兵回国去了。

烛之武哭退秦师,妙就妙在抓住了秦晋两国利益上的根本矛盾。他从关心秦国的前途进入话题,顺水推舟,就坡骑驴,轻而易举地把晋国的盟友拉向自己国家一边。这种分化敌人,争取同盟的“伐交”策略,很值得研究。

电影《东进序曲》中,我新四军黄主任去争取江东二刘的策略运用,就是针对当时国民党各派系军队之间的矛盾和对待抗日的不同立场、态度,分化争取,区别对待的。通过孤立和打击顽固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团结主张抗日的国民党左派,确实收到了对敌“亲而离之”,对我“疏而亲之”的效果。

当然,破坏敌方的军事同盟,不只有“伐交”一手,有时候,抓住敌人阵营中各派力量在利益上的矛盾,展开心理战,同样可收“亲而离之”之效。例如,在一九四三年的欧洲大战中,德国法西斯为了争得地中海作战计划的支持者,同他们的意大利盟友进行秘密谈判。意大利海军弱点很多,在战争初期就连连受挫,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并对德国的合作要求抱有抵触态度。英国海军上将克尼汉了解到这一情报后,决心用心理战来阻挠德、意的合作。为此,英美海军心理战部门开会,研究制定了一个周密的计划。依照这个计划,英美盟国通过对外广播,向意大利进行了长达一年零五个月的攻势宣传。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德国人把意大利人当炮灰,意大利商船将被征用来撤退德国的隆美尔军队,同时,把意大利军队抛弃,让他们去听天由命……这场出色的政治宣传,终于使意大利海军没有干涉英美海军占领直布罗陀的军事行动,并且在后来完全按照规定的具体方式投降了。

〔注〕东道主:意思指东路上的主人。郑国原来臣服楚国,烛之武在讲清秦晋攻郑,与秦有害无益的利害关系后,提出秦若退兵,郑国就脱离楚国,结好秦国。今后秦国在东方若有政事或兵事,,郑国就是你们前进的立足点、仓库和接待站,可以随时供应秦军使用的衣食,以免千里馈粮之劳,故称“东道主”。后泛指居停主人。亦称以酒食请客者为东道主,请客为作东,作东道。

    攻  其  无  备

凡战所谓奇者,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交战之际,惊前掩后,冲东击西,使敌莫知所备,如此则胜。(引自《兵镜吴子十三篇》)

〔译文〕大凡在战法上所说的出奇制胜,都是要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与敌人交战的时候,惊扰它的前面而袭击它的后面,佯攻它的东面而突击它的西面,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备,这样就能取得胜利。

〔浅释〕攻其无备与出其不意,是孙子“权诈之兵”的精髓,也是进攻作战发起阶段谋略运用的要旨,战术选择的总则。

战争历史表明,在敌手失去戒备或者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实施突然袭击,能在军事上和心理上取得巨大效果,并使对方在慌乱中作出错误的判断,制定错误的计划,采取错误的行动,以致连连失败。

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军队的武器装备比较原始,机动力和打击力很低,攻其无备一般适用于战术范围——短距离的袭击、偷袭、奔袭,只有在特殊的政治、军事、外交伪装的配合下,才有可能在战略范围内实现攻其无备。古人讲:“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这是因为军队长途跋涉,耗费时间多,军事企图容易暴露,即所谓“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加之那时的战争准备比较简单,一旦企图暴露,对方的“无备”就会很快变为“有备”。当今飞机和坦克出现后,高速突击兵器迅速发展,以“闪击战”为样式的突然袭击应运而生,攻其无备才能真正开始向战略敲门。

总的讲,战略上攻其无备,在于迫使敌人实行错误的计划和方针,采取错误的战略行动,以保证首次打击的效果。其做法多是通过政治军事欺骗,包括歪曲事实真相,蒙蔽、迷惑敌人的情报,以及蛊惑人心的宣传,使对方在思想上完全陷入混乱而无法统一作战行动。

战术上的攻其无备,常指战场上采取大胆而坚决的机动,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和空间,以创新的战术使用现有的兵力、兵器,抓住战机,乘敌之隙。在这里,战术手段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大凡新的第一次使用的东西,敌手是难以预料的。那些在战场上创造奇迹的英雄,不是新手段的创造者,便是以创新的方式使用某种手段的第一人。

一九四〇年五月十日,法西斯德军奇袭埃本·埃马耳要塞,是个在战术上攻其无备的范例。埃本·埃马耳要塞,是比利时艾伯特运河防线的南部支撑点。这个名闻欧洲的现代化军事设防,与当时的马其诺防线齐名。德军要突破艾伯特运河防线,征服荷兰、比利时,进而绕道入侵法国,首先需要打开这把“锁”。

为了达到攻其无备,德军一反传统的袭击方式,在没有实施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准备的情况下,一支仅有百余人德国伞兵小队于夜间乘坐滑翔机孤军深入,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这个“雪花盖顶”的奇袭战术,突破了军事家们思维判断的旧框子,一千多名比利时守军,虽有充分的抗击德军地面进攻的准备,却没想到夜色蒙蒙之中,祸从天降。

    出  其  不  意

有猛兽失险,童子曳戟而追之;蜂虿人袖,壮夫徬徨而失色。以其祸出不图,变速非虑也。(引自《诸葛孔明异传·卷二·应机》)

〔译文〕猛兽一旦失去凭借,小孩子可以拿起兵器去追赶它;蜂虿(虿:音钗,蝎子一类的毒虫)突然钻入袖中,精壮的人也会仓皇变色。其原因就在于祸患的发生出于意料之外,事变的速度使人来不及考虑。

〔浅释〕出其不意,即行动抢在对方思想的前面。

李愬雪夜袭蔡州,是正确选择了敌手不意的天候。

韩信暗渡陈仓,是正确选择了敌手不意的路线。

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空军遭受最初打击之后,急忙将幸存的轰炸机转移到距以色列九百公里之外的卢克索和巴纳斯机场。这个距离超过了以色列飞机的作战半径,埃军因而疏于戒备。可是,以色列空军一反传统的作战原则,选用作战半径最大的“秃鹰”飞机,选择了最有利的速度和高度,先关闭一台发动机保持单发飞行,待接近埃及机场时再采用两台发动机全速突防,再次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位于埃及腹地的两个机场。

一九八二年发生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攻击部署在贝卡谷地的叙利亚防空导弹阵地时,先用无人驾驶飞机引诱叙利亚雷达开机和发射导弹,随后用飞机施放强烈干扰,使叙军的雷达迷盲,导弹制导失灵。接着,以军飞机乘势发射空地导弹。仅六分钟,叙军防空导弹阵地被摧毁殆尽。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凡使敌手不意之法,多出于常规、常法、常识之外。

克劳塞维茨说过,进攻者能够运用奇袭的手段,“是以敌人犯了重大的、决定性的、少有的错误为前提的”。对于防御者来说,各种错误之最,莫过于因固执于传统的偏见而失去警觉。诸如残存在头脑里的和平幻想、侥幸心理、绥靖思潮以及先入为主的成见等,都会使防御者解除精神武装。

敌方的不意和我的行动突然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突然的行动,难以捕捉敌方的“思想空隙”;若行动全在敌意料之中,也就无突然可言。但军事逻辑的另一特点是:一切隐蔽企图的伪装,同时又是暴露企图的表象2.真正的隐密,在于扰乱敌人的注意力。

战争的爆发总是有个酝酿过程。一般来说,如果战争爆发于危机的顶峰(即国际形势最紧张时刻),它将会失去突然性。进攻者要么制造假顶峰,并使危机缓和,然后当对方神经松弛时再发起进攻;要么在危机发展到顶峰之前,当对方认为还有时间进行准备时就立即动手。

在侦察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进攻者的战略战役行动总会被对方发现某些征候。因此,进攻者除进行各种伪装之外,还要尽可能把这些征候搞得模糊不清。例如,进攻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军事演习,使人们对动员和集结习以为常;可以把部队调动解释为正常调防,或者说成经济与安全的需要。倘若对方针锋相对地进行动员,就给他扣上“挑衅”的帽子,倒打一耙。进攻者还可能采取突然解除动员的方法,使对方怀疑自己原来的判断而放弃准备——因为战争准备毕竟是一件大量耗费人力财力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