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北京老百姓 //www.sinovision.net/?5446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来自中国的真实声音--欢迎转载,无版权限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世行报告的背后:借私有化“休克”中国 狙击“共同富裕”

已有 1437 次阅读2012-2-28 06:50 |个人分类:中国改革|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1、世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开“药方”引领中国改革  

2、一则有价值的报道:世界银行承认拉丁美洲90年代的私有化失败  

3、世界银行名为世界 实际上却是60年来美欧世袭制下的“行骗工具”  

4、世界银行和IMF是怎样通过“华盛顿共识”搞垮拉丁美洲的?  

5、瓜分国有资产?看看俄罗斯的“500天纲领”和财富“蒸发”  

6、推荐书籍:“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在世界的蔓延

  

7、中国走共同富裕引领世界还是自废武功?

  

  

1世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开“药方”引领中国改革  

日前,一则“世界银行北京记者会现闹场者 高喊国企不能私有化”新闻成为公众焦点,随即微博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和关注。  

原来是今天世行行长佐利克今日在北京举办中外记者会,为中国提建议来了。就在昨天,世界银行发布了世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其中建议中国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提到中国需要进一步重组国有企业部门,拆除竞争性行业中垄断和寡头垄断企业,此外,还需降低所有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其实,这些美好辞藻堆出来的话语的背后无外乎“私有化”的本质。  

其实早在23日媒体就有预告,世界银行和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将发布《2030年的中国》(China 2030)的报告。世界银行(World Bank)与一个中国政府智库联合编制的研究报告称,中国如果不进行深层次改革,可能会面临经济危机。报告敦促北京方面缩减庞大的国企规模,使之在运营模式上更接近商业公司。  

该报道引发热议并非孤立事件,目前舆论热议的人民日报的《宁要微词,不要危机》,誓将改革进行到底,与另一则报道“新36条”贯彻落实工作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国家发改委221日召集45个相关部门举行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工作会议,要求各部门制定时间倒排表,抓紧制定细则,确保6月底前按时完成任务。),联系起来,不由让人浮想联翩。  

不过,网友的反应是热烈和鲜明的:  

  

  

事实上,这些新闻并不新奇,历史上比比皆是。世界银行也曾经给拉丁美洲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开了不少药方,但是,很可惜人们容易忘记历史,或者是某些专家学者们有选择地忽视历史忽悠民众。  

比如,在223日,我就看到了非常醒目的新闻:  

  

陈志武张维迎许小年黄亚生齐呼分发国有资产  

http://business.sohu.com/20120223/n335630172.shtml?pvid=tc_business&a=&b=%E9%99%88%E5%BF%97%E6%AD%A6%E5%BC%A0%E7%BB%B4%E8%BF%8E%E8%AE%B8%E5%B0%8F%E5%B9%B4%E9%BB%84%E4%BA%9A%E7%94%9F%E9%BD%90%E5%91%BC%E5%88%86%E5%8F%91%E5%9B%BD%E6%9C%89%E8%B5%84%E4%BA%A7  

文中称“分发国有资产”是近年来众多经济学者一再提出的建议。除了最早在媒体上提出建议的陈志武之外,包括张维迎、黄亚生、谢国忠等经济学者都曾公开呼应这一意见。”  

  

2、一则有价值的报道:世界银行承认拉丁美洲90年代的私有化失败  

人民网2009313日讯 据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消息,世界银行拉丁美洲首席经济学家德拉托雷日前承认上个世纪90年代拉丁美洲的私有化浪潮失败了。这是他在推出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报告时向记者发表的讲话中说的。  

德拉托雷说,90年代曾有过私有化的企业在基础设施特别是公共服务的所有部门将取代国家的前景,但是这并没有出现,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看到,不论是在银行内或是银行外。  

他认为现在世界银行的观念不是白与黑,它感兴趣的是计划是有效的,有更大的社会效益。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把它们的“处方”强加给本大陆,实施结构调整计划和掀起私有化的浪潮。这在阿根廷导致社会爆炸和德拉鲁阿总统政府的下台。那些政策向私人资本和跨国公司敞开大门,使其成为电信、港口、机场、航空、电力的生产和输送、燃料的销售甚至水的供应等战略部门的主人。结果是损害了这拉美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管彦忠)  

  

这则报道很简短,但是意思非常明了,即就在不久前的90年代,太平洋彼岸的拉丁美洲曾经实行过剧烈的私有化,当然药方也是世界银行开的。结果是拉丁美洲失去的十年,给拉丁美洲国家带来了剧烈的社会分化和动荡。

  

3世界银行名为世界 实际上却是60年来美欧“世袭制”下的“行骗工具”

  

据百度百科介绍: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这些机构联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低息贷款、无息信贷和赠款。   

名字是一个漂亮的代表“普世价值”的货色,但是,世界银行因何而成立,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揭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之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两家金融机构的建立为的是确立美元的世界货币霸权地位。当1971年尼克松宣布中止黄 金与美元的关系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历史使命其实就已经终结了。不过,国际银行家很快就为它们找到了新的定位: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全球化  

根据美欧之间达成的一项默契,美欧分别把持世行和IMF两大国际金融机构的最高领导人一职。60多年来,这一格局从未被打破。美国财政部拥有世界银行17%的股份,拥有世界银行行长的任免权和一票否决权,  

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他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年会的前一周,发表了针对这两个最大国际金融机构的强烈抨击,然而,紧接着就被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强制退休了。  

  

4、世界银行和IMF是怎样通过“华盛顿共识”搞垮拉丁美洲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华盛顿共识”,其实质上是以新自由主义学说为依据,主张自由化私有化的一套政策,由华盛顿三大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政府共同形成,并在拉丁美洲“试验”。  

“华盛顿共识”的大致目标是:1、限制财政赤字,并在债券市场筹集资金以弥补赤字;2、保持独立的中央银行且实施利率市场化;3、放松对外国直接投资的限制;4、贸易自由化;5、发展地方债券和股票市场;6、国有企业私有化,尤其是对亏损的国有企业;7、改革税制,使增值税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8、让市场决定汇率或者美元化;9、资本自由流动。   

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以借钱援助为名,提出一系列私有化的“药方”,。将目标国家的命脉产业如石油、电力、矿产、电信等私有化,然后早已张开饕餮大口的跨国公司立即接管,这个国家的经济控制权就掌握在了他国之手。  

  

拉美的借鉴与反思:拉丁美洲革命现场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1007/168005.html   

  

5、瓜分国有资产?看看俄罗斯的“500天纲领”和财富“蒸发”

  

前苏联曾经搞了个500天纲领”,这是一个大刀阔斧的经济行动纲领,得名于《民主俄罗斯》小报上刊载的《国家向市场关系过度的500天纲领》,该书由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以及叶利钦共同组织撰写。其浓缩版的第一句话强调,迄今人类尚未找到任何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的经济纲领的两个关键词是“经济非国有化”和私有化。值得注意的是,“500天纲领”发表前,征求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意见。  

苏联正是响应了“陈志武张维迎许小年黄亚生齐呼分发国有资产”的号召。当时苏联原有的国有企业被平分给了每个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当时每个苏联公民大概分到了10~15万卢布左右的国有资产,当然是以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和证券化的形式。10~15万卢布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一大笔财富,约合4万美元左右。但是,一场财富的公开掠夺由此开始。  

在实行了国企私有化、金融自由化之后,苏联的经济金融在外资的操纵和摆布下无任何还手之力,美国用少得可怜的美元买入了苏联的国有资产,将苏联人民积攒70年的财富掠夺殆尽,是近代史上最大的金融黑幕。  

经济学西化: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500天纲领引发的思考  

http://www.wyzxsx.com/Article/finance/201104/230784.html   

《金融殖民》——前苏联被洗劫,70年财富灰飞烟灭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1104/224591.html

  

6、推荐书籍:“休克主义”——灾难资本主义在世界的蔓延

  

要认识过去几十年的世界政治经济演变以及今天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有一个字眼是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发明”的自由主义理论和美国财团政商的政治经济一结合,立即产生了一种可怕的“魔力”,几十年来培养了世界各个国家的大批信徒们,并迅速扩张,至今还在对世界发生深刻的影响。今天的中国更是不乏这种声音,如张维迎的“市场的逻辑”,当然,在此之外,这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们更是明目张胆亮剑——要政治改革之后经济改革才能启动,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很多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们总是在有意无意迎合美国的需要,凡是于中国人民长远利益有益的,他们就反对,凡是于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战略有益的,他们就拼命鼓吹,高调亮相,打着“教授”“经济学家”“论坛”“研究所”之类的光鲜牌子四处“为民奔波”。  

“休克主义”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描绘了私人财团与政治权利结盟,以新自由主义为思想旗帜,利用战争、政变乃至自然灾害造成的休克状态,实行激进彻底的自由市场和私有化政策。其结果往往不是带来民主和繁荣,而是加剧社会断裂,人民生活悲惨。自撒切尔——里根推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几十年来,我们鲜明地看到了如下事实:拉丁美洲的经济主权丧失和社会分裂,欧洲愈演愈烈的债务危机、国家破产和工人罢工,美国的贫富分化、寅吃卯粮和“占领华尔街”运动。全球金融危机是新自由主义的直接后果,这一轮结构性的震荡将会使世界力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7、中国走共同富裕道路引领世界还是自费武功?

  

今天发生在中国的事情有非常多荒谬之处,媒体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总是玩弄概念,不讲道理,顽固地欲让“国之重器”国企彻底瓦解,实在不能不让人怀疑其真实目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金融资本垄断世界的时代,是跨国公司垄断的时代,一些人将“垄断”和“国有企业”两个概念混在一起本身是极其混账的逻辑。中国目前的新36条是比苏联和拉美更激进的私有化重组,历史的殷鉴并没有过去多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所以才有微博上网友对世界银行集体说“滚出中国”。  

前些日子,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中央企业业绩增长来自改革创新,而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是靠垄断利润。根据数据统计,2011年央企累计实现净利润9173.3亿元。邵宁还表示,中央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企不仅不是垄断,而且是中国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唯一保障。私人垄断和跨国公司垄断的利润跟中国人民是毫不相干的,而国有企业无论问题再大,依然在矜矜业业地履行社会责任,一旦私有化,便是迅速的国有资产流失,外资迅速进入。国有企业的腐败问题必须在社会主义的框架下不断完善才是改革正途,而非引进民营资本竞争、市场化的方向。  

而国有企业也正是外资眼里的最后一快眼中钉肉中刺,是其完全控制中国经济的最后绊脚石,看不到这点,就不明白世行报告披着漂亮的辞藻给中国经济发展方向开药方的背后用心。

另外,笔者认为,重庆的“共同富裕”实践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国有企业贡献巨大,这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事实。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是太多了,而是由于多年来的政策,在私企和跨国公司挤压和打压下缩减厉害,据商务部2006年统计,中国开放的28个产业有21个产业被外资控制,如今只能是更甚之。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保持独立自主的前提都是拥有“国之重器”,这并非只是适合于中国的选择。拉丁美洲在经历了私有化之后慢慢开始反思,摆脱美国后院的尴尬地位,将之前私有化的领域慢慢国有化,但是,这个过程的代价是及其悲惨的。俄罗斯至今经济还没有缓过神来。

共同富裕和自废武功,关乎中国将来几十年的发展方向,大多数人的生存也将与此息息相关,中国仍然要重蹈覆辙吗?

注:很多理论问题和现实状况在很多学者那里都有详实的研究,本人只是简略表达个人的观点,并参考了许多乌有之乡的文章,欢迎补充和批评。

  

另,关于国有企业的性质地位和未来,请参考:《共同理想的基石——国有企业若干重大问题评论》:简介与摘要  

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10/201202/294810.html   

前言: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基石  

评“民营经济主体论”  

评“国有企业垄断论”  

评“国有企业腐败论”  

评“国进民退论”  

评“国有企业低效论”  

评“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论”  

评“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论”  

评“全民均分国有资产论”  

评“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  

论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  

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  

论国有经济的性质和改革方向  

论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改革  

论国有企业是维护国家安全的“经济长城”  

论国有企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  

论解决两极分化必须大力发展国有企业  

论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