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李树身狼头长啸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549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

已有 463 次阅读2021-3-26 08:08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注:此文的原题为《随笔:120年后仍坚信“刘君未死!” 》,原创于2018年11月底,分别发表在“强国论坛”、“博客中国”等10余个自媒体平台。今天,笔者因身体出了些状况,不思创作,只得将此文稍做修正并改换标题发表,旨在避免天天关注着我的网友和粉丝们误会我失联了。特此说明

有关“戊戌变法双甲子”的这个话题,在史学界展开热烈讨论,各类文章颇多。笔者在读过中纪委推荐的《历史的教训》一书后,也于2018年2月28日发表《戊戌年发生过的大事》一文,参与讨论。不料,在2018戊戌年快到年末之际,此话题在自媒体上再度热络起来。

由于维新变法时期的重要人物——“ 戊戌六君子之一 ”的刘光第(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赵化镇人)是笔者的自贡同乡人,所以今天有必要撰写此文,旨在纪念生逢1898年(旧历戊戌年)这个中国近代史上大事件的这位故人。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图1-1

百度图片:戊戌六君子

“戊戌变法”,又名“戊戌维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等多个不同的称谓。但若要谈论戊戌变法,那么就不能不提及“公车上书”。因“变法维新”的要求开始于1895年北京发生的“公车上书”,故其又称“戊戌变法的序幕”。

关于“公车上书”在《辞海》里的解释是:“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派李鸿章赴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引起全国人民的反对。5月2日,康有为联合各省正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余人签名上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史称‘公车上书’(笔者注:对“公车上书”之称,在史学界至今存疑)。”

查阅最新资料得知,有关“戊戌变法双甲子”这个话题的最新文章,应是2018年11月16日“残疾人联合信息网”所发表的《 戊戌变法双甲子暨革新开放四十周年岁 》一文。笔者虽认同该文的“二零一八年是戊戌变法双甲子周年,又是革新开放四十周年,适逢这两大周年是应该有所纪念”这一主题思想,但对全文表达的某些观点却表示不能“照单”收下,谨用“君子和而不同”的态度对待,不予置评。

正如有朋友寄语所称的那样,笔者亦有“流光易逝,日月如梭”之类慨叹。的确,2018年这个戊戌变法双甲子之年将转瞬即逝,但在回顾发生于1898年(旧历戊戌年)这个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件时,笔者还是感到有许多芜思杂感,正在心的深处涌动起来。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是“戊戌六君子”之首谭嗣同先生留下的豪放派诗作《绝命诗》,相信它仍然在激励着时逢2018戊戌变法双甲子之年中,那千百万力倡改革开放的朝野间志士仁人。

史载,201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曾一度劝说谭嗣同随自己一起去日本使馆暂避风头,但谭并未接受。在被捕的前一天,又有几位日本志士苦劝谭嗣同去日本避难,谭仍不听。他答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他终于没有出逃。殉难之前他在刑场上对围观的民众朗声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尤其是这“死得其所”四个字,从1898年9月以来,在神州大地如春雷般轰鸣不停。

反观今日,国人之中某些有头有脸人物,一旦觉察改革开放阻力甚大并将危及自身之时,便或当“墙头草”,两边倒;或作“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壁上观姿态的“吃瓜群众”;或有条件者投奔国外,苟安一时见风使舵。平时这些同胞常自翊为“ 爱国者 ”,可是在他们之中,有谁又具备谭嗣同那种义薄云天伟丈夫、真英雄气概的一丁点儿血性呢?

话题回到纪念刘光第。

刘光第自幼喜爱文学,著有《衷圣斋文集》和《衷圣斋诗集》。“衷圣斋”为刘光第自命之名。经后人增补,共收录有包括家传、墓志、游记、杂感等在内的散文54篇,诗歌260首。据说刘光第常常是“积稿逾尺厚”,他自己生前也说“新诗满竹树,未肯与人传”。于此,便可知其作品散佚者甚多。

史载,那是在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维新运动,经过两年多的酝酿逐渐走向高潮。康有为发起以救亡图存为宗旨的“ 保国会 ”,刘光第偕同友人杨锐等欣然前往参加。光绪帝在维新派的推动下,遂下诏“明定国是”,并钦命康有为参赞新政,开始变法。

当年七月,湖南巡抚陈宝箴以“ 器识宏远,廉正有为 ”,向光绪帝保荐刘光第。在召见时,刘光第向光绪帝力陈“ 国势艰危,与中外积弊,非力矫冗滥,无以图治 ”的变法主张。由于对论详直,甚为光绪帝所赏识。次日,光绪帝授予刘光第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行走,与谭嗣同、杨锐、林旭合称“军机四卿”,参与维新新政,总揽朝廷的纳谏大权。

笔者认为,之所以自贡人多有敢谏言者,或因以刘光第为榜样有关系。比如,1989年前后那位敢讲实话的时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兼社长、笔者的远房亲戚(自贡“胡慎怡堂”)的胡绩伟便是姣姣者。

光绪的军机处,实际上成了变法维新的参谋部。当时光绪帝变法之心甚切,下诏求言,广开言路。因此,每日上奏的条陈多达数百起。刘光第与谭嗣同同值一班,整日批阅奏文,拟出处理意见呈光绪帝裁夺。

在维新派的辅佐下,光绪帝颁布了“裁官、汰冗、节费、练兵、改科举之举,弛八旗之禁”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诸方面一系列诏书,以“决去雍弊”,使得“民心大振”。

依笔者之浅见,之所以今天的改革开放也困难重重,若究其原因,或与维新变法之难,何尝没有几许相似之处呢?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变法维新运动,最终因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致使朝廷内部斗争加剧。

此时的刘光第,目睹“国脉一丝悬鬼手”的局势,深切地感受到了“亲贵握权,母后掣肘”的严重性。所以才会一方面憎恨以慈禧为首的守旧势力而欲摆脱“ 当关老虎 ”,希望变法尽早获得成功;一方面又想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希望洁身自好。

这种心态,反映在刘光第写给弟弟的信中尤为明显。他曾谈到由于自己居官清廉,不接受官场风行的“ 炭别 ”之类贿赂,而在争权夺利的朝廷中处境困难的事;说军机处官员每年可分银五百两(贪婪者远不止此),而他不愿分一文,往年倒赔之数尚小,现在“每年须于赔五百金”。

另外他谈到在为军机处领班的亲王做寿时,同僚们都去祝贺唯有他不往。可见此时的刘光第已有“罢去返乡井”的打算,但苦于无钱,并寄望于“现在皇上奋发有为,改图百度”的一丝希望,即认为变法尚有成功的可能,自己或会再次受到信任。因此,他才说道:“急切不忍去耳。”

可是,刘光第的一丝希望彻底破灭了。湖南守旧党曾廉给康有为、梁启超罗织很多“ 叛逆 ”罪状,上书请杀。光绪帝交谭嗣同按条驳斥。谭嗣同表示愿“以百口保康、梁之忠,若曾廉之言属实,臣嗣同请先坐罪”。

刘光第在一旁,见了也挺身而出,在谭嗣同的驳语后边写上“ 臣光第亦请先坐罪 ”。后来,梁启超曾说:“裴村(刘光第)以死相救。呜呼,真乃古之人哉!古之人哉!”

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八月初六(9月21日),由于袁世凯的出卖,慈禧太后采取突然袭击将光绪帝软禁,并用皇上的名义发布诏书,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

三天之后,刘光第在军机处被捕入狱。他坚信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神态自若。翌日,在京做官的四川人联名“具疏”,要求释放刘光第、杨锐等人。刑狱因狱词未具,欲审不能,见此便着慌了。

但刘光第的生命还是终于走到了尽头。光绪二十三年(1898年)八月十三日(9月28日),在未加审讯的情况下,慈禧下令行处斩。刘光第提出强烈抗议:“未讯而诛,何哉?”

在去刑场的路上,刘光第叹息道:“吾属死,正气尽!”在临刑时,他又一次提出质问:“祖制虽强盗临刑呼冤,当复讯。吾辈纵不足惜,如国体何?如祖制何?”监斩者无言以对。刽子手强按他跪下,他却挺立不从,后人赞曰“神气冲夷,谵定如平日”。而且他的头虽被砍了但身躯还“挺立不化”,围观有莫不为之惊心动魄,有的甚至拿出香蜡纸烛为他招魂。

刘光第死后,乡人把他的灵柩寄放在莲花庵内,外省来吊唁的人数以百计,而且京城的吊唁者则更多。人们都说:“刘君未死!”

请参阅网址
https://hxlongxing.blogchina.com/664687157.html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图1-2

《历史的教训》读后感_图1-3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