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李树身狼头长啸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549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埋下伏笔,直到最后”当否?

已有 570 次阅读2022-2-6 02:05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昨(5)日深夜,新华社发表《全球连线|独家报道:张艺谋团队详解冬奥会开幕式一朵雪花的故事》视频报道。

“埋下伏笔,直到最后”当否?

图片:来自新华社发表的原文

该报道称,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及主创团队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这样说“伏笔最大的就是火炬,我讲了一朵雪花的故事。”“从倒计时开始,我们的这朵雪花就出现,就埋下伏笔,一直到最后。”“全世界的雪花今天汇聚在北京,我们大家成为一朵雪花,代表了更团结这样的一种理念。”

张艺谋说,一朵小小的雪花成为贯穿开幕式始终的线索,形态各异的雪花凝聚在一起,构成“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动人景观。全世界万千“雪花”团结在一起,诉说着“一起向未来”的美好愿景。

开幕式的总导演张艺谋不仅“讲了一朵雪花的故事”,还补充说一朵雪花构成了“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动人景观。

张艺谋讲的“一朵雪花的故事”,实在饱含丰富的诗情画意!笔者相信,多数文学爱好者都晓得,张艺谋所说构成北京冬奥会动人景观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引用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北风行》中的诗句。

请看这首诗的全文。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笔者认为,张艺谋采用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似乎是欲达到与西方俗语“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相映成趣的效果。而且,确实也是张艺谋埋下的一大“伏笔”。

西方俗语“世界上没有两片雪花是相同的”,其中蕴含着西方哲理,笔者难以解析,就此搁置不予评说。但对李白的诗句“燕山雪花大如席”,倒是基本上可以读懂的。

首先,笔者认为读者不可将“燕山雪花大如席”孤立起来片面理解,因为此句应是与全诗融会贯通为一体的,所以要解析全诗才能彻底明白“燕山雪花大如席”的真实含义。

去繁就简,我们单就“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两句诗而论,它究竟表达的是怎样的诗意情境?

愚以为,若是译成白话文,基本上应该是:“燕山的雪花真够大的呀,大得宛如一张张床上的席子。它们零零碎碎,一片一片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相信大家读完这首诗,哪怕是对文言文不是太熟悉的朋友,因其浅显也会关注到这首诗里的“日月照之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蜘蛛结网生尘埃”、“人今战死不复回”这样的场景,反映出的岂不是悲苦、压抑、生离死别的气氛吗?

何况,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恰好又正是虎年的大年初四,还是立春节气,不知埋下这样的“伏笔”并“一直到最后”,当否?

本文旨在与张艺谋先生作简单的学术讨论,更无片言涉及政治。请“杠精”们稍息吧。

“埋下伏笔,直到最后”当否?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