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重求思考 //www.sinovision.net/?5671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1、考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先

已有 479 次阅读2020-9-22 02:50 分享到微信

考证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祖先


清朝历史,从努尔哈赤就已经开始编造,比如隐瞒自己真实姓名与明朝和朝鲜打交道。到了乾隆更是把历史抹杀篡改的一塌糊涂,关于温都部、鄂模惠、夹谷姓氏的历史都作了抹杀篡改误导。
清朝灭亡后,日本人稻叶君山在一九一四年出版了《清朝全史》,据说是第一部全面叙论清朝历史的学术著作,对清朝的历史地位作出了比较公允的评价。这部书应该还是有历史学贡献的,但是,是不是有别的企图呢?日本想在东北建立傀儡应该是早有打算的。
其中,爱新觉罗氏并不是什么建州卫,并不是猛哥贴木儿的后裔,而且还有许多民间传说,事实真相应该是不难考证的。

扈伦四部的前身扈伦国势力范围包括鄂模惠和姑里甸。乌春说“来流水以南、匹古敦水以北,皆吾土也”,完全包括在乌拉部范围内。所以,努尔哈赤斥责布占泰:“尔我先世,俱系一国之裔,载籍甚明。尔纵不知百世以前的事,岂十世之远亦不知耶”!当时还“载籍甚明”,从皇太极开始,特别是乾隆,就大肆篡改的云山雾罩莫名其妙。


江边人
爱新觉罗氏起源
既得利益阶级社会喜欢神化统治者,编造历史,搞文字狱,愚民术,假神圣。以为这样好控制人的精神思想,好进行统治。其实控制不住人的精神思想,反而把人的精神思想搞乱了。

结果是真的好的有用的没有公开流传,假的骗人的有害的泛滥成灾。

爱新觉罗氏的起源云山雾罩讳莫如深,比孛儿只斤氏的历史更不知所以。充分表明了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越来越不良的倾向,太多的事实实质是难以公开的。很多事实真相当时不敢公开,后来难以公开。很多真相不能摆在桌面上,很多事实是虚荣心所必须掩藏的。

清朝的四库全书就被改的面目全非。

清朝删改使用楯车的史实
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在统一满洲各部、进攻玛尔墩山城时便使用了楯车。后来对楯车进行了改进。明人范景文《战守全书》记载,八旗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具有较强的防御力。清军甚至定下了“遇敌若无楯车,切勿出战”的军令。建立清朝后,在史籍中尽可能抹去明清战争使用楯车的记载。有记录的《满洲实录》等书籍也几经删改,让读者难以发现满洲军队使用楯车的记录,以防人们发现其中的奥秘。

这就明白了,清朝是大量删减篡改历史。颚多里没有什么神秘,就是敦化市黑石乡的某个遗址,鄂模辉之野就是黑石乡到沙兰镇以南一带。
努尔哈赤之前的家族成员就没有真心实意的要搞清楚布库里雍顺,把爱新觉罗氏的真实来历弄得云山雾罩。金史元史明史关于鄂模惠鄂多里的记载,鄂模惠鄂多里温都部觉罗是怎么回事,历史资料的原文应该记载的清清楚楚,被清皇室删改的面目全非。

布库里雍顺家族的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行径更严重,因此出现弊端更多。

而且布库里雍顺在当时就一定严守秘密,对契丹辽这样,后来与完颜部敌对。所以真实的历史记载本来也不多,再加上各种原因。


笔者之前已经有几篇努尔哈赤祖先的考证,经过新的资料对比验证,发现有一些细节不准确,发现需要搞清楚的问题有很多。


笔者依据比较靠谱的历史资料这样分析:
布库里雍顺建立了温都部。温都部的发展壮大,引起了辽政权的不安,因此受到遏制。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布库里雍顺的家族更多的存在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各种弊端,结果当然注定是失败的。
清朝所以在篡改《金史》中没有贬低完颜部,是因为从明朝开始,人们以为完颜女真与爱新觉罗氏同宗。
鄂多里城失守只有一个范嗏逃出来,这个范嗏最有可能是金史记载的窝谋罕,也可能是窝谋罕的儿子孙子。当时温都部姑里甸已经众叛亲离,很多人投奔完颜部,这些人成了攻打温都部和窝谋海的先锋。
金史被乾隆篡改的一塌糊涂,温都部窝谋海姑里甸是什么关系让人莫名其妙,乌春窝谋罕如此亲密同仇敌忾是怎么回事让人莫名其妙。

可能是担心辽朝的猜忌,所以温都部与窝谋海表面上分裂,其实还是一家人。

温都部一些人应该逃到朝鲜半岛。金朝时完颜勖上书皇帝:“我朝多年来所索要的户口,都是前世犯法作乱和叛离逃亡的人,是乌蠢、讹谟罕、阿海、阿合束之流的绪裔······”

元朝灭亡金朝的过程中,不排除这些后代帮助元朝,可推测是这个时期来到长白山图们江一带。明朝时图们江两岸就流传青蛙水獭娶土豪女生下努尔哈赤祖先的传说。这些延边东部的努尔哈赤祖先传说,很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反映。元朝灭金,把鄂模辉和吉林市呼兰河的人们迁往依兰,扈伦四部的人们南下占领了空出来的地盘,这时努尔哈赤先人又回到鄂模辉和吉林市呼兰河,因此与扈伦四部结缘。元朝后来征服朝鲜半岛,还有忽必烈讨伐乃颜叛乱,应该对窝谋罕的后人有影响。爱新觉罗氏先人到了明朝初时可能因为归附明朝有军功,来到抚顺县境内的社河流域和大伙房水库之间。在这里,几乎重新沿用了温都、鄂模惠、沙儿浒的名称。

明政府于成化三年(1467)、十四年,两次征调朝鲜军队与明军夹击建州三卫,使其遭受毁灭性打击,原来建州卫的族众一蹶不振。
1488年努尔哈赤先人率领喜塔拉氏先人来到赫图阿拉抢夺地盘。很可能是孟特木来到赫图阿拉,抢夺了建州卫的地盘。俄朵怜的名称源自鄂多里,应该是元朝把鄂模惠的人们迁往依兰的。到赫图阿拉抢地盘也算是报家族以前的仇。

赫图阿拉山下有苏子河,吉林省额穆镇东面也有苏子河这个地名。福陵觉尔察谱书记载,先人索尔火来到长白山叫觉尔察的地方。赫图阿拉附近的觉尔察城,是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长兄德世库所建的城寨。这应该不是索尔火的觉尔察,是纪念祖先所在地而沿用的名称。

【觉尔察的最初所在地有可能是———亦里察河卫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五年(1407)二月,与哥吉河等4卫同时设立,在亦里察河流域。《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正统后设之亦力察卫皆改作伊拉齐河卫。并说清代吉林城(今吉林市)西90里有伊拉齐河。今有人定其在一拉溪河流域。】

努尔哈赤先人在元初来到图们江一带。后来又回到鄂模辉之野,也到过吉林市的呼兰河。应该是联系辽代末期的兄弟部族。元末明初,北元势力在辽东溃散,这些部族包括扈伦四部南下来到辽东。

比如,明朝之前,还有宁古塔氏。分布在宁古塔和今吉林市一带。应该是明初南下,来到今辽宁省抚顺大伙房水库一带。
[萨尔浒城] 建州女真苏克素护河部属城。满语“壁橱”,又作萨尔湖,索佳氏、伊尔根觉罗氏、纳喇氏、李佳氏、塔塔喇氏、宁古塔氏世居地,今辽宁省抚顺大伙房水库西北隅萨尔浒城。
明初宁古塔的人们南下,直到清朝这里受到重视,政治经济人口得到发展。


建州卫第一代首领阿哈出,现在姓啥都莫名其妙,或姓金,或姓古伦,或姓童。猛哥帖木儿,或姓夹温或姓佟。还有所谓的努尔哈赤也姓佟。
为什么姓佟呢?比如努尔哈赤的原配妻子佟佳氏·哈哈纳扎青,冒姓佟 (明代佟姓汉人乃辽东望族,不少佟佳氏女真人冒姓佟,以佟姓汉人自居)。万历五年(1577年)与年仅十八岁的努尔哈赤结婚。 努尔哈赤是佟氏的赘婿,努尔哈赤本人也并不讳言,当时明朝政府亦称“佟努尔哈赤”,于佟氏去世后才改回姓爱新觉罗。但皇族后代后来受汉俗影响,认为开国皇帝曾经入赘是件不光彩的事,转而加以避讳。



本节完成于2020-4-1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的对比


1、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
都督孟特木生二子,长名充善,次名除烟。充善生三子,长名拖落,次名脱一莫,三名石报奇。石报奇生一子,都督福满。福满生六子,长名德石库,次名刘谄,三名曹常刚,四名觉常刚,五名豹郎刚,六名豹石。
觉常刚第四子塔石嫡夫人乃阿姑都督长女,姓奚塔喇,名厄争墨气。生三子,长名弩儿哈奇即太祖···

这个传承关系是:
孟特木——长子充善——三子石报奇——福满——四子觉常刚——四子塔石——努尔哈赤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的记载是:
始祖索尔火——二儿子考巴烟——阿古善巴烟——芳阿拉巴烟——三子孙扎七飞扬武——阿金那穆都——二儿子班布理

班布理家为什么没了红带子,谱书记载,觉尔察家的一个家奴逃入努尔哈赤院里,努尔哈赤否认,因此发生争执———“从今日以后,再不来汝家内,不系汝红带子”。第二天努尔哈赤召集族人,给觉尔察家定罪,但“仍姑念同宗之情,仍应从班布理以上写七代,立七代册子。于是,往上写恩诏七代玉牒后,兼记抽了红带子,嗣后为陈满洲觉尔察氏”。

谱书没有说是哪个辈分的与努尔哈赤冲突不要了红带子。应该是班布理的父亲,倚老卖老,不像是班布理本人。而且红带子制度,是皇太极时才出现。也许,这个家奴是努尔哈赤的眼线,班布理父亲也是心知肚明。因为这个冲突,努尔哈赤把觉尔察家的地位做了降级。

谱书很明显的说明班布理与努尔哈赤是一辈的堂兄弟。“我高祖班布理拦阻谏诤,曰‘这些新顺之人,不知他是何心,岂可轻往。若是有事,应当定期商议。不然带到我的村议论。兄长不可去,恐其有奸计也’。”

也就是说,班布理家族是红带子,班布理的爷爷应该是觉昌安的哥弟之一,努尔哈赤与班布理有一个共同的曾祖父。

比较《福陵觉尔察氏谱书》《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班布理和努尔哈赤的先人传序是这样:
孟特木———充善———锡宝齐篇古———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努尔哈赤
索尔火——考巴烟———阿古善巴烟——芳阿拉巴烟——孙扎七飞扬武——阿金那穆都——班布理

努尔哈赤与班布理起码是一个共同的曾祖父,如此:
孟特木 应该是 索尔火,充善 应该是 考巴烟,锡宝齐篇古 应该是 阿古善巴烟,福满 应该是 芳阿拉巴烟。而且,充善是孟特木的长子,考巴烟却是索尔火的次子。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的五世阿古都督,也叫图合卓太妈法,是努尔哈赤生母的父亲。努尔哈给长子褚英赐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阿尔哈图图门是满语音译,即足智多谋之意。考巴烟、阿古善巴烟、芳阿拉巴烟,带有“巴烟”的称呼可能是尊号。巴烟 就是 巴晏  女真语富人、富翁之意。蒙古语的“巴彦”,汉文的意思就是“富”。蒙古语的“赛音”,汉语意思就是“好”。




谱书记载芳阿拉巴烟生了三个儿子———长子莽太,次子马钮,三子孙扎飞扬武。
实录记载福满是六个儿子———德世库、刘阐、索长阿、觉昌安、包朗阿、宝实。如果全面对比,有更多的对不上号。

所以出现了———根据当代学者的研究,福满和锡宝齐篇古可能是虚构的人物。

无独有偶,现在发现有两部《纳拉氏宗谱》,均修于清初。在记述家族兴衰的档册上,也记有努尔哈赤斥责布占泰的话:“尔我先世,俱系一国之裔,载籍甚明。尔纵不知百世以前的事,岂十世之远亦不知耶!此世数不远之明证”。内容所记,除此一项与《实录》相合外,其他均差异很大,无一同清代史书对号,可见修谱之人并没有套用官方史料,是更接近史实的家族秘传。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的传序关系是:
一世昂文都理巴彦德——长子二世都力根——长子三世都力绩 兴祖直皇后之父——长子四世参查——长子五世阿古都督 图合卓太妈法 显祖宣皇后之父 (努尔哈赤生母喜塔喇宣皇后)——长子大舅达格 次子二舅多甘扎钦 三子三舅抓古。

阿古显然不是王杲,阿台也不是努尔哈赤的舅舅。

喜他拉氏三世的都力绩是福满的岳父。喜他拉氏五世的阿古-图合卓太妈法是塔克世的岳父。{福满是兴祖,觉昌安是景祖,塔克世是显祖。}


喜塔腊氏的最初所在地有可能是
希滩河卫———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永乐六年(1408)二月,女真野人首领贾令哈、火秃等56人来朝,以其居地置卫,与弗朵秃河等56卫同时设立。《满洲源流考》改作喜塔尔河卫,并说清代有喜塔尔河,在宁古塔(治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境内。在今宁安县东北方向,牡丹江右岸支流七客滩河流域。




2、
努尔哈赤需要掩饰的因素毫无疑问应该是更多的,包括觉尔察谱书也应该受到了很多的干扰。觉尔察谱书应该更接近史实。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
彼时有一人,名灼沙纳,生九子,皆强悍。又一人名加虎,生七子,俱骁勇,常身披重铠,连跃九牛。二姓恃其强勇,每各处扰害。时觉常刚有才智,其子李敦又英勇,遂率其本族六王,将二姓尽灭之。自五岭迤东,苏苏河迤西,二百里内,诸部尽皆宾服,六王自此强盛。

这个加虎,谱书记载与觉尔察班布理有着共同的祖先:始祖索尔火——长子阿喀——长子阿古力呼色——讷图克多隆武——加虎——七个儿子(都绝嗣)。加虎是索尔火长子阿喀后代,班布理是索尔火二儿子考巴烟的后代,那么加虎与努尔哈赤也是一个祖先。

这说明,努尔哈赤先人占领赫图阿拉后,自己人出现了自相残杀,这也是当时社会背景的反映。不同家族的争斗会更严重。

按《实录》记载,觉昌安的六弟豹石次子阿哈纳被东果部首领克辙误以为是杀儿凶手。觉昌安的三哥曹常刚耍小聪明被克辙识破,所以起了冲突。曹常刚的次子武太又反对集中兵力,因此向哈达部借兵,但是从此以后,觉昌安兄弟六人的实力出现衰落。

觉昌安和塔石的死,以《东夷奴儿哈赤考》的记载最为可信。觉昌安和塔石父子效忠明朝,先是给哈达部王台引路捉拿王杲,王杲的儿子阿台把觉昌安拘禁,威胁觉昌安共同谋反,觉昌安不同意。塔石担心父亲安危进城,结果觉昌安被烧死,塔石被误杀。

实录记载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大儿子的女儿,这也是可信的。但是,认为王杲或阿台是塔石的岳父则是不可信的,应该是误传。

觉昌安的家风好一些,是顺民,不是疯狂做强盗的。努尔哈赤的父亲塔石不顾安危的跟随父亲。努尔哈赤起兵复仇,觉昌安哥弟五家后代却势利眼的投降外人,还嫉妒加害努尔哈赤。

成吉思汗父亲有侠义,帮助王罕,和扎木合的父亲是好朋友,所以,王罕和扎木合帮助了成吉思汗。

社会黑,黑社会,一定是引起灾难的。明朝晚期,也是盗匪无赖泛滥成灾。

人是不能为非作歹的,为非作歹没有好下场。做人要正派,既要本分,也要反对不合理的邪恶压迫。黄帝、成吉思汗、努尔哈赤都不是为非作歹的家风,都是严格整顿社会反对邪恶压迫,风清气正是积福大功。刘邦就是搞了约法三章。社会黑黑社会在风清气正的队伍面前是必然失败的,风清气正的队伍才有真正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

《金史》记载“是时,诸部不肯用条教”。成吉思汗、努尔哈赤在斗争中有很多阻力,应该都是不肯风清气正的。正义正路的事业往往就是这样,会有许多对抗的,但是,风清气正是大多数拥护的。


3、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边臣曰:“尔祖父之死,因我兵误杀,故以敕书马匹与汝,又赐以都督敕书,事已完矣。今复如是,吾誓助尼康外郎筑城于甲板,令为尔满洲国主”。于是国人信之,皆归尼康外郎。其五祖子孙对神立誓,亦欲杀太祖以归之。尼康外郎又迫太祖往附,太祖曰:“尔乃吾父部下之人,反令我顺尔,世岂有百岁不死之人?”终怀恨不服。

这说明,努尔哈赤如此执着的复仇,不仅仅是家仇,更是因为地方官要厚此薄彼的另立山头,直接威胁了努尔哈赤家族的根本地位利益。这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建州卫是你争我夺,加上外部内部各种因素的干预。

所以,建州卫受到明朝打击之后名存实亡。努尔哈赤的先人应该是部落首领,带领人马占领了赫图阿拉一带,也夺取了一些建州卫的权利。总之,当时的社会是很乱的,各部落互相摧毁,一个家族时间长了也自相残杀。努尔哈赤结束了这样的局面。

实录记载:“六祖豹石之子康嘉与绰其达焦鄯等同谋,请哈达国兵令浑河部招加城主李岱导引(李岱亦宗人,与努尔哈赤一个祖先),劫太祖所属之胡吉寨而去。” 

努尔哈赤先人应该就是大伙房水库社河一带的温都卫,满洲是努尔哈赤先人的温都的转音。

那个努尔哈赤的复仇对象尼堪外兰和喜塔拉氏家族,都是觉昌安的部属。

喜塔拉氏家族是跟随努尔哈赤先人的,是长期稳定忠于爱新觉罗氏的。

就如努尔哈赤打着复仇的名义起兵,《实录》说孟特木是为先人复仇。但是否存在建州卫的人曾经劫掠了孟特木先人在大伙房水库的族人,建州卫一度比较强大,这样的事情是很可能的。这样的矛盾,加上祖上的事情,旧恨新仇一起算。从扈伦四部的史料和努尔哈赤先人的线索判断,应该是明朝打击建州卫以后,占领了建州卫和一些建州卫同伙的地盘。



4、
努尔哈赤先人来历的一些线索

实录记载的传序是
布库里雍顺——后代范嗏——孙子 孟特木 肇祖——充善——锡宝齐篇古 正皇帝——福满 兴祖——觉昌安 景祖——塔克世 显祖——努尔哈赤
“都督孟特木生二子,长名充善,次名除烟。充善生三子,长名拖落,次名脱一莫,三名石报奇。石报奇生一子,都督福满。福满生六子,长名德石库,次名刘谄,三名曹常刚,四名觉常刚,五名豹郎刚,六名豹石”。实录记载,福满的六个儿子与东果部长克辙的冲突中损失很大,出现衰落。

谱书记载班布理的先人传序是
始祖索尔火——二世是索尔火二儿子考巴烟,生了一个儿子阿古善巴烟——三世的阿古善巴烟生了一个儿子芳阿拉巴烟——四世的芳阿拉巴烟的第三个儿子孙扎七飞扬武——五世的孙扎七飞扬武生了一个儿子阿金那穆都——六世的阿金那穆都,有四个儿子,二儿子是七世班布理。

注意,班布理的觉尔察是陈满洲觉尔察,可能与别的觉尔察不是一回事。就如带有觉罗的姓氏并不是一个家族。

努尔哈赤与班布理的先人的来历,被弄得很模糊。满族一些家谱也是对祖先的来历语焉不详,有的干脆就说已经不可考了。

《谱书》记载:考查从瓦尔喀以来,觉尔察之高祖,兄弟二人,兄名福各,弟名福押努。福押努不知有后无后。其福各生子一人,名他克什。他克什生子七人,知道四人之名,其三人之名不知道。四人之名,长索尔火,次图木布鲁,次塔察飞洋武,次塔郎阿。此四人原住在长白山之东,花脸山迤北,卧漠河、必罕、鄂多理、和陈,即长白山东边旧城,并谋呼阿喇等处居住。其大祖索尔火,率长子阿喀、次子考巴烟等,由旧城迁于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

索尔火兄弟曾经在吉林市呼兰河流域生活。呼阿喇——吉林市霍伦河,为松花江水系细鳞河的支流。“霍伦(胡论、活龙)”为满语,有威武、巍峨、雄伟之意。后又称呼兰河,“呼兰”满语为“烟筒”之意。发源于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境内张广才岭山脉东大杠东北侧。河流经舒兰市境内的新安、开原、青松、七里等4 个乡镇,于平安镇汇入细鳞河。干流全长128 千米,流域面积1502 平方千米。流域内共有各级支流16 条。金史:“乌春、窝谋罕据活刺浑水,今吉林市的呼兰河”。流域位于旧宁古塔姑里甸的北部西部。顺治定都北京后不久,就封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把它尊为“本朝发祥之圣地”,这包括了鄂模辉和吉林市呼兰河南部。

通过谱书可以发现家族一些人要么下落不明,要么绝嗣,可见存在很多原因导致人口损失流散。

索尔火的父亲叫他克什,他克什的父亲叫福各。索尔火的三弟塔察飞洋武和四弟塔郎阿的后代,谱书还知道一些信息。

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
图们江由南向北流经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珲春市。北部方向就是包括延边-双城子-牡丹江。

元朝灭亡金朝的过程中,不排除努尔哈赤先人帮助元朝,可推测是这个时期来到图们江一带。明朝时图们江两岸就流传青蛙水獭娶土豪女生下努尔哈赤祖先的传说。这些延边东部的努尔哈赤祖先传说,很可能是这个时期的反映。努尔哈赤先人应该来到图们江,然后又回到鄂模辉一带和吉林市呼兰河南部。明初南下至抚顺大伙房水库社何一带。这个时期,扈伦四部也开始南下。建州卫南下很可能时间要晚一些。


5、
努尔哈赤先人所属族群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在1636年成书。比康熙、雍正和乾隆历次据以改修的《清太祖高皇帝实录》更真实一些。

时夜黑国主纳林卜禄,遣部下宜儿当阿、摆斯汉二人来谓太祖曰:“兀喇、哈达、夜黑、辉发、满洲总一国也,岂有五王之理?尔国人众,我国人寡,可将额儿泯、架孔木二处择一让我。太祖答曰:“我乃满洲,尔乃虎伦,尔国虽大,我不得取,我国虽大,尔亦不得取。”

时满洲长白山所属朱舍里、内阴(纳殷)二卫,同引夜黑(叶赫)兵,将满洲东界叶臣所居洞寨劫去。太祖正坐楼上,诸将闻而告之。太祖曰:“任伊劫去,岂有水能透山,火能逾河之理?朱舍里、内阴是我同国,乃敢远附异国之夜黑,劫掠我寨,盖水必下流,朱舍里内阴二部终为我有矣。”

努尔哈赤认为朱舍里、内阴(纳殷)与自己的历史渊源更近,是超过扈伦四部的。朱舍里部就在今延边地区。很可能,努尔哈赤这个时期与周边各部往来已经自称满洲。注意,“满洲”是族名不是地名,建州是地名不是族名。

扈伦(一作胡笼、呼伦、忽喇温)河(今霍伦河·呼兰河)一带。扈伦四部先人应该曾经在这一带生活。
扈伦四部是挹娄-胡里改的后裔。元朝灭金,把鄂模辉到吉林市呼兰河的人们迁往依兰,扈伦四部的人们南下占领了空出来的地盘。努尔哈赤先人又回到鄂模辉和吉林市呼兰河,因此与扈伦四部结缘。

乌拉部在今吉林市北15公里乌拉街,叶赫部在今四平市铁东区叶赫镇,哈达部在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辉发部在今吉林省辉南县东北17公里辉发城镇。顺治定都北京后不久,就封禁乌拉街方圆五百里,把它尊为“本朝发祥之圣地”。乌拉部最盛时,拥有今吉林省中部,北至东流松花江南,南到盘石县一带,西达德惠、双阳县一线,东抵图们江上游,即今延边和龙县一带。

清皇室从皇太极开始,关于爱新觉罗氏的族源就有一些明确的说法。其中就有:与锡伯女真都没有关系,与扈伦四部——乌拉、哈达、辉发、叶赫同根共祖,与鄂温克鄂伦春是同根共祖的。
皇太极天聪八年清军征索伦,今爱辉黑龙江北,{包括鄂温克鄂伦春}。皇太极对将领的谕旨有这样的话:“切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必来,皆可以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
天聪九年(1635),皇太极改“诸申”为“满洲”,“我国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名,向者无知之人往往称为诸申。夫诸申之号,乃席北超墨尔根之裔,实与我国无涉。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

满族温都氏,亦称文都氏、温敦氏、温屯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温都部,以部为氏,满语为Wendu Hala,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乌苏里江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皇太极把满洲作为自称,是因为爱新觉罗氏祖先的部族名称是满洲。“其国定号满洲,乃其始祖也,南朝误名建州”。注意,满洲是族名,建州有史以来就是地名。“建州”是明朝建州卫的名称,清皇室是不认可的。 皇太极很清楚自己祖先和建州女真的区别,所以,爱新觉罗氏的江山当然应该是自己祖先的族名——满洲。





6、
努尔哈赤的外公 2020-4-3 

王杲(1528~1575)·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王杲比努尔哈赤大31岁,如果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公,这个外公31岁就当了外公,即使当时早婚,这样的可能性也小。

努尔哈赤18岁有长女东果公主(1578—1652)。孝庄(1613年3月28日-1688年1月27日)16岁生长女雅图(1629—1678)。孝慈高皇后(1575年—1603年10月31日)17岁生儿子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


清太祖外祖父阿古都督史迹新发现
作者:李凤民
摘要:自20世纪初日本稻叶君山提出清太祖外祖父“阿古都督即王杲之转音”以来,“史无阿古其人”、“阿古是建州枭雄王杲”等说法几成业内主流。80年代笔者与李荣发依据《喜塔拉氏舅舅之孙子家的谱》,提出“阿古都督非王杲”。
·····
最近,笔者又发现《阿古都督传》、“阿古都督坟” 和“阿古都督宗祠碑” 三件史料。在清太祖福陵附近“中水泉” 一带,是显祖后族喜塔拉氏聚居地,不仅有“宗祠”、“阿古都督坟”,还有“达格都督坟”、“音达珲坟” 等遗迹。综合记载和遗迹,可确证阿古其人真实存在,并且是景、显“二祖” 时期建州左卫重要人物。其曾与弟裴扬武、长子达格都督等人分守“浑河沟”、“清河沟”、“两面城” 等建州要塞,“奋建奇功”、“积劳病卒”,葬于沈阳辉山。阿古的现身,使清开国史研究胶着长达百年的“阿古都督与王杲问题”真相大白。
·····图氏还有一部载有阿古都督历史《喜塔拉氏宗谱》(下称《宗谱》)鲜为人知。20世纪20年代金毓黼等人编纂《奉天通志》 曾搜集到这份《宗谱》,并将其中《阿古都督传》 等相关传记收入《人物志》(只是传文言简。不知原文如此还是编者摘要?但毕竟瑕不掩玉,事属仅见。)现援引其文,并作简要考按。
传记谱系简述
1、阿古都督
阿古,喜塔拉氏,宣皇后之父也。镇守佛他罗珲地方,都督,代管错草沟山口。明弘治元年(1488) 随景祖过江,至赫图阿拉,后至两面城镇守。又从显祖至辽东征伐,奋建奇功,积劳病卒。赐八户守墓,以牛羊礼祭。子达格、孙富汉查罕。
————————————————————————————
这些资料应该是这样
喜塔拉氏一直是努尔哈赤先人的部属。明弘治元年(1488年)喜塔拉氏先人跟随努尔哈赤先人过苏子河占领赫图阿拉一带。阿古还辅助女婿塔克世。

《永陵喜他拉氏谱书》的五世阿古都督,也叫图合卓太妈法,是努尔哈赤生母的父亲。努尔哈给长子褚英赐以“阿尔哈图图门”尊号,阿尔哈图图门是满语音译,即足智多谋之意。考巴烟、阿古善巴烟、芳阿拉巴烟,带有“巴烟”的称呼可能是尊号。巴烟 就是 巴晏  女真语富人、富翁之意。蒙古语的“巴彦”,汉文的意思就是“富”。蒙古语的“赛音”,汉语意思就是“好”。

喜塔腊氏有蒙古的影响,这应该是元朝时期形成的。这样的情况在满族姓氏中存在一些。

图合卓太妈法———图和卓 太玛法

图和卓  太玛法,在和卓之前加的“图”,是阿古的一个名称,可能是父母所起小名之类。在玛法之前加太,应该是强化尊重,是后代续写家谱时所为。具体什么含义,还需要考证。

和卓,伊斯兰教对有威望人物的尊称。中国《元史》、《明史》译作“火者”,清代史籍多译为“和卓”。又译“霍加”、“华者”、“华哲”、“虎者”、“和加”、“呼加”、“霍查”等。波斯语音译,释义主要指:老爷、先生;长官、官吏;宦官、太监;富人、财主;商人;老师;长者,老人等。该词原为波斯萨曼王朝的官职称谓,后演变为对权贵和有身份之人的尊称。该词引入维吾尔语是从察合台语开始的,使用历史很长,已成为维语的基本词汇。现代维语中该词释义为“主人”、“主子”、“东家”、“掌柜”;加bol构成动词后,有“作主”、“主宰”、“当家”、“称霸”之意。
“玛法”在满语里有老爷爷的意思,是对老人的尊称。
比如  汤若望(1592 - 1666年),在中国生活47年,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康熙朝封为“光禄大夫”,官至一品。在科隆有故居,塑有雕像。在意大利耶稣会档案馆有他大量资料。由于他学识渊博,深受顺治帝母子信任,孝庄太后称汤若望为“义父”,顺治帝称他为“玛法”,即“爷爷”之意。



************************************************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的发现,对研究努尔哈赤先人的历史起到了很大拨云破雾的促进。当然,对完全搞清楚爱新觉罗氏的历史,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考察。

请参考:《福陵觉尔察氏谱书》,《永陵喜塔腊氏谱书》与《谱单》。

有的人把《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与《清太祖武皇帝实录》牵强附会的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没有真正的研究意义。

清皇室的官方历史,觉尔察氏的族谱,都明确他们远祖的故乡,都是在广义的长白山大地。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氏族原住在长白山之东,花脸山迤北,卧漠河、必罕、鄂多理、和陈,由此迁到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因此为氏”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民国十八年铅印本)》:“长白山之东,花脸山迤北,卧漠河、必罕、鄂多理、和陈,即长白山东边旧城,并谋呼阿喇等处居住”。后来始祖索尔火,率领长子阿喀、次子考巴烟等人,由旧城迁到了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以地名为姓,称觉尔察。

清皇室所说的长白山之东的长白山和《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的“长白山之东”的长白山,在珠尔多河源头,地处长白山北麓张广才山脉老白山(原名老爷岭),海拔高度为1696.2米。地处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自然保护区,西北与黑龙江五常市交界,属于长白山脉张广才岭,是东北第三高峰,山顶积雪时间长,故称老白山。

爱新觉罗的各个族谱,故意模糊长白山的概念。鄂模惠鄂多里的长白山是今张广才岭老白山,其他的长白山应该是今长白山保护区一带的长白山,
(广义的长白山是指中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东部山地以及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半岛诸多余脉的总称。狭义的长白山是指位于白山市东南部地区,东经127°40'~128°16',北纬41°35'~42°25'之间的地带)。


花脸山——很可能是额穆镇西南6.5公里的宝花山,需要调查考证。注意,小北湖(鄂模惠湖)东边直线距离10公里有一个花脸目屯。

卧漠河——鄂模惠河——珠尔多河,也可能是其支流额穆索河,需要调查考证。珠尔多河是牡丹江一级支流,发源于吉林省敦化市额穆镇张广才岭山脉老爷岭西南,流经额穆镇,在敦化市黑石乡丹南村西北入牡丹江。有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1条,其中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为:威虎河、东北岔河、额穆索河、大石头河、小威虎河。

也许是这个意思——花脸山迤北卧漠河——可能是额穆镇桦树林子村背荫砬子古城遗址,额穆镇西北8公里。


必罕——宁安市沙兰镇尔站村,清代设必儿汉必拉驿站

鄂多理——敦化市黑石乡的金沟遗址,或是额穆镇北大秧附近的帽儿山古城遗址。

和陈——笔者试提几个可能性1、“和陈”即长白山东边旧城,今额穆镇北大秧附近的帽儿山古城遗址,就在老白山东边。2、额穆镇桦树林子村背荫砬子古城遗址,额穆镇西北8公里。3、黑石乡金沟屯遗址。和陈是爱新(金)的转音词。4、[鄂克敦·阿克敦城]今敦化。5、以班布里家谱说法位置延续———和陈可能是旧宁古塔东的觉罗城,或是温春镇长江村觉罗洼,或是新旧许宁古塔再往北。
应该不是敦化额敦山

额穆镇在渤海时代,现在的板石顶子为白石县。在额穆镇西8.2公里。额穆镇是渤海国曾设的汤州灵峰县,为中京显德府所辖。

呼阿喇——吉林市霍伦河,为松花江水系细鳞河的支流。“霍伦(胡论、活龙)”为满语,有威武、巍峨、雄伟之意。后又称呼兰河,“呼兰”满语为“烟筒”之意。发源于吉林省舒兰市新安乡境内张广才岭山脉东大杠东北侧。河流经舒兰市境内的新安、开原、青松、七里等4 个乡镇,于平安镇汇入细鳞河。干流全长128 千米,流域面积1502 平方千米。流域内共有各级支流16 条。金史:“乌春、窝谋罕据活刺浑水,今吉林市呼兰河”。这里就是宁古塔姑里甸的北部西部。

呼阿喇也可能是———[库雅拉][夸喇 即 库雅拉]  东海女真库雅拉部属地,又作库尔喀,亨奇勒氏、阔绰里氏、钮瑚特氏、颜扎氏、喜塔腊氏世居地,今以图们江为中心的日本海沿海北至绥分河,南至朝鲜咸镜道镜城地区。

宁古村东北25.5公里,在海浪河下游段右岸,海林市海南乡沙虎村,有辽、金萨尔虎古城遗址。满语萨尔虎或沙儿浒,为民居“隔板”、“碗架”之意。而“浒”之一字,寓意古城在海浪河“水边”。


自从金太祖与高丽国议和以来,凡女真入高丽籍的,金朝都向高丽索要户口。完颜勖上书皇帝谏议说:“···我朝多年来所索要的户口,都是前世犯法作乱和叛离逃亡的人,是乌蠢、讹谟罕、阿海、阿合束之流的绪裔···”,这个谏议被采纳了。
——————————————————————————
温都部逃亡的人有很多跑到平壤以东,后来回到长白山。


“后来始祖索尔火,率领长子阿喀、次子考巴烟等人,由旧城迁到了长白山觉尔察地方,践土而居,后以地为姓,称觉尔察”。
——————————————————————————
应该是布库里雍顺的后裔“范嗏”,先逃到平壤一带,因为平壤以西不安全。然后在金末元初,范嗏的后代来到图们江,然后又回到颚多里一带。索尔火和两个儿子来到长白山的觉尔察。
永陵镇的觉尔察城是纪念前人居住的觉尔察,而且觉尔察城距离界藩山的温都卫更近。


以上是2019-01-30 16:26先期发表的。现在详细整理内容发表。



%%%%%%%%%%%%%%%%%%%%%%%%%%%%%%%%%%%%%%%%%%%%%%%%%%%%%%%%%%%%%%%%%%%%%%%%%%%%%%%%%%%%%%



这个《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也存在大量讳莫如深的现象,应该也有大量删减。
这个长白山觉尔察之地应该考证是什么地方?
觉尔察这个词音词义与觉罗是否有关系?


族谱还记述了顺治元年(1644年)8世祖兄弟达喀穆、他察受命护守沈阳福陵,其余各支系都随军入关进京。后护陵子孙受命回新宾护守永陵。约于道光初年,即1821年前后,16代族人融春(福陵掌关防官职)为了后世子孙排定辈分,确定了名字排辈20字···

13世孙富昌等于嘉庆十二年(1807年)续修,17世孙多伦等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
——————————————————————————
第8代到16代间隔177年,第13代到第17代间隔97年
按照清皇室的家谱——孟特木 董山 锡宝齐篇古 福满 觉昌安 塔克石 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生于1559年。
从孟特木到塔克石6代应大体在130年左右,是明朝永乐之后。锡宝齐篇古 福满 两个讳莫如深,甚至可能是虚构编造的。



长白山是中国名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发源地。因其诸多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1949年以前全部属于中国,后来被割送一半给朝鲜。在金日成欲“建立朝鲜革命圣地”的多次恳请下,1962年中朝鲜政府重新划定边界,中国国界线在天池地段后退30千米。
从山海经的记载到元朝,朝鲜半岛的领土历史是很明确的。渤海国时期的疆域,南以浿江(今大同江)和泥河(今龙兴江)与新罗为界,北抵今三江平原一带,与北黑水靺鞨相接,东临日本海。
——————————————————————————
布库里雍顺的归属地是十分明确的


满洲实录开篇:
長白山高約二百里週圍約千里此山之上有一潭名闥門週圍約八十里鴨綠混同愛滹三江俱從此山流出鴨綠江自山南瀉出向西流直入遼東之南海混同江自山北瀉出向北流直入北海愛滹江向東流直入東海此三江中每出珠寶長白山山高地寒風勁不休夏日環山之獸俱投憩此山中此山盡是浮石乃東北一名山也。
满洲源流。
滿洲原起於長白山之東北布庫哩山下一泊名布勒瑚里初天降三仙女浴於泊長名恩古倫次名正古倫三名佛庫倫浴畢上岸有神鵲銜一朱果置佛庫倫衣上色甚鮮妍佛庫倫愛之不忍釋手遂銜口中甫著衣其果入腹中即感而成孕告二姊曰吾覺腹重不能同昇奈何二姊曰吾等曾服丹藥諒無死理此乃天意俟爾身輕上昇未晚遂別去佛庫倫後生一男生而能言焂爾長成母告子曰天生汝實令汝以定亂國可往彼處將所生緣由一一詳說乃與一舟順水去即其地也言訖忽不見
————————————————————————————
这是指长白山天池一带。清皇室选择一个山川名胜作为自己祖先发源地,还自称是仙女的后代。但是,努尔哈赤祖先的大体地域是明确了。


其子乘舟順流而下至於人居之處登岸折柳條為坐具似椅形獨踞其上彼時長白山東南鄂謨輝【地名】鄂多理【城名】內有三姓爭為雄長終日互相殺傷
——————————————————————————
这里的这个长白山是指额穆镇的张广才岭老白山,东北方向恰恰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东南就是鄂模惠之野。很明显,布库里雍顺传说在暗指祖先来源。

布库里雍顺最初的来历:
尔勒在满语是同音,玛尔胡哩—布勒瑚里,布葛山—布库哩山。今宁安市南面的卧龙河水库和榆树沟山。这一带正是位于长白山天池东北方向。
玛尔瑚哩窝集:在城南(宁古塔新城宁,今宁安市)一百五十里,嘎哈哩河发源于此,岭上有古庙一所曰关帝庙,此涧长十余里,树木稠密。
玛尔胡哩河:在城西南五十里,与下阿布河并源出玛尔瑚哩窝集,北流汇胡尔哈河,注于镜泊。
布葛山:在城西南一百十里,在镜泊湖北岸,高五里,周围一百里。很可能是榆树沟山。
宁安市南面的卧龙河水库和榆树沟山,很可能是布库里雍顺出生地,跟随父母曾经在此隐居。布库里雍顺知道胡里改的三仙女传说,借着这个故事也说自己是三仙女后代。后在牡丹岭沿牡丹江漂流来到敦化市黑石乡丹南村,这里是鄂模惠之野的南部。
布库里雍顺的布库里之名,应该是他想加入这些胡里改部落。这也间接说明他了解了胡里改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历史。也是为了掩蔽自己的身份。
牡丹江是渤海国的母亲河。布库里雍顺当然对牡丹江做了全面考察。牡丹江源头的江源镇布库哩山应该是布库里雍顺的出发点。


挹娄胡里改的三仙女传说的布勒瑚里池和布库哩山

黑河市区到逊克县的黑龙江对岸,夏、商、周时期属肃慎之地。秦、汉、三国、两晋时期属挹娄辖境。南北朝时期属勿吉辖境。
注意,这里历史悠久,有很多历史遗迹和记载。


清朝的盛京通志和一些地图,标明黑龙江城{旧瑷珲城}南七十五里处有薄科里山,东南六十里处有薄和里池。
瑷珲,有旧瑷珲和新瑷珲之分。瑷珲旧城,在今爱辉镇外二道沟屯(爱辉区三一一省道)黑龙江对岸俄国的维肖勒伊村。瑷珲新城,在今天的爱辉镇(包括镇辖的一些村屯)。
康熙年间绘制的《盛京通志》记载:“黑龙江城(旧瑷珲城·维笑勒伊村)南七十五里处有薄科里山、东南六十里处有薄和里池”。
乾隆年间绘制的《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记载:“薄科里山,城南七十五里,薄和力池,城南六十里”。
嘉庆年问重修的《大清一统志》记载:“博和哩山在黑龙江城南七十五里。博尔和哩泊在黑龙江城南六十里”。
清朝绘制的《皇舆全览图》和《布特哈衙门管辖图》中都可以在黑龙江北岸找到这座山和这个湖。
这些史籍都将传说中的布库里山和布勒霍里池标记在江东旧瑷珲城南。

按照清政府官方说法考证
爱辉国家森林公园黑龙江对面11公里应该是薄和里池。
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政府的黑龙江对面偏南是薄科里山。
这一带所以没有了过去的传说,是因为沙俄对原住民的驱赶,特别是江东六十四屯惨案。


从同治光绪的地图就说在新瑷珲城南了。
屠寄(1856—1921)在《黑龙江舆图说》认为:“黑龙江既会精奇里江,左岸次南曰伯勒格尔沁河,西南流百二十里径江左五十五屯间来注之。次东南有博科里泊。水南流注黑龙江,次东南有水自博科里城西南流折东南,流七十里来注之”。布勒霍里池标在江东旧瑷珲城南的布科里城附近,即当时的江东六十四屯境内,将布库里山和布勒霍里池分别登记在黑龙江南岸和北岸。
屠寄的说法与康熙年间的地图是不符合的。布勒霍里池应该是旧瑷珲城东南。布勒霍里池到布库里山的历史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的历史。

事实上,挹娄胡里改最初完全是在黑龙江北岸,是蒙古人种发展到西伯利亚的后裔。

三仙女传传说反映了祖先在母系社会的记忆,并且开始发展壮大。也反映了挹娄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


挹娄人从黑河市一带东南来到牡丹江流域东到沿海,是生存环境和渔盐之利的需要导致的。

满族包括胡里改,温都部就是胡里改后裔,源自挹娄。胡里改的三仙女传说是在黑河市到逊克县一带,是挹娄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反映。
布库里雍顺虽然不是明确的胡里改人,但是与各个觉罗都是依靠胡里改温都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而且渤海国时代,各个族群已经互相联系很密切了。


唐·张建章《渤海国记》:“渤海国以粟末靺鞨建国而兼有朝鲜、濊貊、沃沮、夫余、高丽、弁韩、挹娄、铁利、拂涅、越喜、汩咄、安居骨诸国(部)种族”。这里的“诸国”并非国家之国,而是指部族而言,可见渤海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薄科里山、薄和里池的位置

2019·7·8

瑷珲,有旧瑷珲和新瑷珲之分。瑷珲旧城,在今爱辉镇外二道沟屯黑龙江对岸俄国的维肖勒伊村。瑷珲新城,在今天的爱辉镇(包括镇辖的一些村屯)。外二道沟屯,在瑷珲古城北直线距离6.5公里,距黑河市火车站南直线距离21.3公里。

薄科里山和薄和里池的位置,最有历史可信度的是天聪九年(1635年),虎尔哈部的穆克什克所说。
旧满洲档记录关于满洲祖先故事的最早版本,是天聪九年(1635年)农历五月初六,后金举行了出征虎尔哈部将领的庆功仪式,宴请归降的头领和老百姓。归降的人当中有一位名叫穆克什克的人说:”吾之父祖世居于布库里山(bukūrialin)下布勒霍里湖(bulhoriomo)。吾之地方未有档册,古时生活情形全赖世代传说流传至今。彼布勒霍里湖有天女三人——曰恩库伦、哲库伦、佛库伦,前来沐浴。时有一鹊衔来朱果一,为三女中最小者佛库伦得之,含于口中吞下,遂有身孕,生布库哩雍顺(bokoriyongshon)。其同族即满洲部是也。彼布勒霍里湖周百里,距黑龙江(helongkiyang)一百二十至三十里。生吾等二祖后,由彼布勒霍里湖起行,住于撒哈连江(sahaliyanula)之名为纳儿浑地方“。

黑河市的黑龙江流域东岸,是挹娄人曾经生存起居的地方,是胡里改各部的祖先发源地。布库里山和布勒霍里湖应该是泛指,如果要明确虎尔哈部的穆克什克所说的“布库里山”“布勒霍里湖”的位置,布勒霍里湖应该是今瑷珲镇东面直线距离41公里以东的地方,这里在过去可能是连成一片的大湖。布库里山应该是布勒霍里湖附近的山岭。


历史记载,虎尔哈部在今黑河市东南方,萨哈尔察部在黑河市的西北,索伦部在萨哈尔察部的北面。清代称鄂温克族、达斡尔、鄂伦春等族为索伦部。
皇太极天聪八年清军征索伦{鄂温克鄂伦春},皇太极对将领的谕旨有这样的话:“切此地人民,语音与我国同,携之必来,皆可以为我用。攻略时,宜语之曰:尔之先世,本皆我一国之人,载籍甚明”
天聪九年(1635)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的那道著名诏谕说:“我国之名原有满洲、哈达、乌拉、叶赫、辉发等,每有无知之人称之为诸申。诸申之谓者,乃席北超墨尔根族人也,与我何干?嗣后凡人皆须称我国原满洲之名,倘仍有以诸申为称者必罪之。”

皇太极很明确的否认自己是女真的直系后裔,也否认与建州名义。但是,明确的认为虎尔哈部与自己同根共祖,与哈达、乌拉、叶赫、辉发同根共祖。很明显,觉罗、叶赫、乌拉、哈达各部是胡里改,是古代一些挹娄人南迁的后裔,与原住民肃慎混居。其实,挹娄人也是肃慎的后裔,并且与蒙古先人也有血缘关系。

努尔哈赤与叶赫部,都认为自己是同根共祖,他们所说的一“国”的国,应该指的是共同的祖先部族。这些挹娄人后裔的主体是胡里改各部,语言习俗与女真越来越接近,但是应该还有一些各方面的不同。

明朝时期,朝鲜有时候就称建州卫为“金”,建州卫在李满住时代即以“大金”为号。李朝成宗二十四年(1493 )收到“三卫野人致书”。这封信的文字殊不雅训通顺,但其中出现不止一处“金皇帝”之语。可见这时的三卫大约仍以“金”自号。

李满柱的祖父阿哈出,是世居在黑龙江伊兰境内的女真人。元朝在此地设有胡里改万户府,他的先辈就担任万户,后阿哈出袭得此职,明初归附。这个胡里改万户府是因地名而设,阿哈出不一定就是胡里改人。

注意,努尔哈赤为了声望名义之类的动机,明显的利用建州和金代的名义,到了皇太极就放弃了。

事实上,古代的东北与西伯利亚的融合是一直没有停止的。金代女真就包括一些蒙古族姓氏,满族姓氏就有一些是蒙古族姓氏。金代女真南迁后,胡里改的比例就上升了。清代的一些“窝集”,应该是肃慎女真勿吉的直系后裔。


2020-4-4
博勒哩屯·历史词典解释:
又作博和里屯。明末清初索伦部屯寨,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赞卡村一带。《清太宗实录》 卷51: 崇德五年 (1640) 三月,萨穆什喀等讨博穆博果尔乱,“及我兵大捷后,果博尔屯之温布特、博和里屯之额尔喷、噶尔塔孙屯之科奇纳、木丹屯之诺奇尼、都孙屯之奇鲁德、兀剌喀屯之博卓户、得都尔屯之科约布鲁七屯之人,已归顺额驸巴尔达齐”。即此。咸丰八年 (1858) 通过不平等的中俄 《瑷珲条约》 被俄割占。

托摩河,亦作托马河。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结雅河支流托木河。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8:托摩河“国语,令其栖止也。(黑龙江)城东北三百七十里,源出兴安岭,南流入精奇哩江”。17世纪中叶,沙俄殖民主义者波雅尔科夫入侵至此,俄《历史文献补编》第3卷关于波雅尔科夫文件:“从托马河到达斡尔酋长巴尔达处,一昼夜。”

也就是说,布库里的名称至少到达结雅河支流托木河。

百度百科解释
布库尔氏复姓是达斡尔族、满族、锡伯族、鄂伦春族共有姓氏,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卜氏、库氏、博氏、达氏、鄂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齐齐哈尔、莫力达瓦、塔城为郡望。
就如额尔古涅昆是通古斯语,但是住着蒙古族先人。



肃慎一些分支在上古时期向西伯利亚发展,成为通古斯人,通古斯一部分后来南下成为挹娄。挹娄后裔在金代是胡里改人。胡里改的后裔,一些成为满族,一些成为蒙古族,还有一些在乌苏里江以东。胡里改人沿牡丹江南下,因此牡丹江在古代被称为胡里改江。{牡丹江流域的群力岩画,有考证认为是西汉时期居住在牡丹江流域的挹娄人所绘。}

随着鲜卑的兴起,东北很多人口南下,唐朝之前已经没有了肃慎的称谓。隋唐时期的靺鞨又受到多次战乱的打击,因此肃慎又出现了,转音词为女真。

渤海建国的领导层是“粟末靺鞨”,但是当初跟随大祚荣东逃的只是粟末靺鞨很小一部分。渤海国在建立和发展中,还吸收了一些别的部族,而且这些部族在人数上是多数。

布库里雍顺明显不是低阶层子弟,而且,清皇室明确指出祖先源自长白山。清皇室把布库里雍顺的身世援引胡里改的三仙女传说,这表明,布库里雍顺与胡里改人的关系密切,而且又来自长白山。综合各方面因素,布库里雍顺很有可能是渤海国的王公贵族子弟,加入了胡里改族群,成立温都部。



“额穆赫”满语意为水滨。
额穆镇原称额穆赫索罗(“额穆赫”满语意为水滨,“索罗”为十人戍所)
俄谟贺之野是今黑石乡、额穆镇到牡丹江市,牡丹江与海浪河之间。
俄谟贺湖可以确定是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小北湖。
[萼漠辉河]是珠儿多河还是其支流额穆索河?或是哪条河?需要考证

珠儿多河总长80.1千米,河源高程1450米,河口高程366米,河道坡度3‰。流域面积1750平方千米。有流域面积2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11条,其中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支流自上游至下游依次为:威虎河、东北岔河、额穆索河、大石头河、小威虎河。

清朝篡改后,金史和元史都模糊了鄂模惠鄂多里窝谋海的详细位置和历史,凡是可以明确人事物的记载完全模糊。可见清朝在编写历史的时候做了刻意的抹杀隐瞒。



鄂模惠之野,完全是温都部所在之处,因此布库里雍顺建立的满洲部,只能是温都部。
温都部曾经是当时当地最大的,但是内部阶级压迫和各种矛盾导致每况愈下。鄂多里的名称在元代已经扩散,元朝设立俄朵怜万户府。
温都部大而不强,鄂多里的名声大而不强。
温都部:辽、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属胡里改女真。分布于来流水(今松花江支流拉林河)以南,匹古敦水(今蜚克图河)以北地,境内有星显水,阿斯温山。地产铁,民居有以锻铁为业者。
这个温都部的来龙去脉完全没有记载,温都名称的来龙去脉也没有记载,怎么回事?


有一条线索:
小白山满语称“温德亨”或“温德赫恩”,意为“祭祀板”,源于清王朝在此遥祭祖宗发祥地长白山。小白山下的温德河得名于小白山的“温德亨”或“温德赫恩”,它的上游是发源于肇大鸡山的五里河。在吉林市松花江与温德河交汇处,清朝时称“哈达部、温德卫”——是明、清两朝海军“水师营”所在地!
辽河干流东辽河支流二河子的支流也有一支温德河,主流发源于公主岭市玻璃城子乡大柳树南,经川头村小长岭子屯东、幸福村孙家窝棚西,丰吉屯东、温德屯东到汲水泡子与浪洞子汇流。
如果温都的名称也是源自“祭祀板”,就一定有不忘祖先的含义。如果是布库里雍顺建立温都部,就更证明他是渤海国的人。




十一
鄂多理的位置

2019·7·8

通过清朝历史就可以发现,古代的文字记录和具体历史很容易被破坏。所以,商朝以前的文字竟然被破坏的几乎荡然无存了,历史事实也被抹杀的七零八落。到了清朝,竟然也很容易做到。

其实,清皇室对自己的家族历史很清楚,但是,或者抹杀,或者云山雾罩,或者故作糊涂,总之是有着各种难言之隐。

注意,现在有各种鼓捣历史的,有专业的混日撞钟的,也有业余嘚瑟的,胡言乱语,拿着已经被篡改的历史继续胡言乱语,特别是有一些是别有用心的。


其实俄多里城的位置被记载的很清楚
《盛京舆图》:“俄多里城,城东南三里许,牡丹江北岸。周围约四里,尚存土基。长白山东南俄漠惠(辉)俄多里,三姓人共奉布库里雍顺为主,定号满洲,南朝误名建州”。
————————————————————————————
很明显,这是延边黑石乡自安村西南1公里处的治安遗址,位于牡丹江北岸,江水自西往东。隔江与黑石古城相对。


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
又名《盛京舆图》。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阿桂等奉命绘制,共二十五张。附录上谕及御制诗一张。该图以乾隆《皇舆全图》即《乾隆十三排图》为蓝本,根据《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核实增添,测算道里,用满汉文字标注清统一东北地区战迹。北至精奇里江源、乌第河;南至鸭绿江、辽东半岛;西至尼布楚、车臣汗;东至库页岛及日本海,标注战迹一百四十四处。山脉、河流、岛屿、湖泊、城、堡、屯、卫、台站、门、陵、部落、中俄界碑、牧场、柳条边等,无不备载。惜未采用经纬度定位,地理位置不够精确,制图人员又缺乏历史知识,故存在不少错误。此图藏于内府,秘不示人。至1935年才由日人和田清根据大连满铁图书馆收藏本影印出版。


康熙四十七年(1708)《御制清文鉴》:“[先祖]至白山之日出方向鄂谟辉野地之名为鄂多理之城子,平息其乱。以满洲为其国之名。由彼复移住赫图阿拉,今亦为发祥之地”。
——————————————————————————
这个白山,就是额穆镇的张广才岭老白山,其日出方向,就是黑石乡。

《皇朝通考》:“我朝发祥长白山,自远祖定三姓之乱,居俄漠惠之野。鄂多里城在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三百余里,国号曰满洲,是为开基之始”。

《八旗通志》:“本朝先世发祥于长白山。……树峻极之雄观,萃扶舆之灵气。……山之东有布库里山,下有池,曰布尔湖里。相传有天女降池畔吞朱果,生圣子。生而能言,体貌奇异及长,乘舟至河岸……”
——————————————————————————
这可能是布库里雍顺早期曾经随长辈在牡丹江上游一带活动。
尔勒在满语是同音,玛尔胡哩—布勒瑚里,布葛山—布库哩山。今宁安市南面的卧龙河水库和榆树沟山。
也可能是敦化江源镇的布库里山。


《鸡林旧闻录》:“满清之始,居俄漠辉之野,鄂多里城,即今鄂摩和站(额穆索)”。




窝谋罕城可能是俄多里城
1、
布库里雍顺最有可能在黑石乡丹南村上岸。
鄂多里是风口之意,从记载的情况看,应该是距离丹南村不会太远新建的小城。当然,布库里雍顺后来一定尽可能的扩展,乌春所说的“来流水以南、匹古敦水以北,皆吾土也”。

《钦定满洲源流考》明确指出——“始祖居长白山东俄莫恵之野鄂多理城城在兴京东一千五百里寜古塔城西南三百三十里勒福善河西岸”。从字义上看,应该是在牡丹江沿岸,不太可能是额穆镇西北岔村的古遗址。

三姓应该有三个城,加上布库里雍顺的,可能是四个城堡。

契丹辽灭渤海国,不可能让渤海国的城市出现兴旺,渤海国的城市或者废弃,或者是契丹辽的官府军队族人占据。布库里雍顺建立的鄂多里和一些小城堡,应该规模不大。金代兴旺的城市,应该是驱逐契丹辽后,原来渤海国城市又兴旺起来的。但是,不太可能是温都部窝谋海姑里甸的小城,因为金代不允许。
牡丹江流域右岸的渤海古城数量多于牡丹江流域左岸的渤海古城数量————关于温都部窝谋海姑里甸宁古塔觉罗树林,都在不繁荣的牡丹江左岸,这是辽代的政治环境决定的。辽契丹占据原来繁荣的地方,左岸这些就是生女真的地方。因此辽代的可能性最大。

2、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下册)·第七十六章 金太祖
围攻窝谋罕城(今吉林敦化额穆镇东南)。

国学大师网关于“窝谋罕城”的解释是:辽建,在今吉林敦化市北黑石乡。《金史·世纪》: 世祖率诸军皆至,“窝谋罕弃城遁去。破其城,尽俘获之,以功差次分赐诸军”。即此。在今吉林省敦化市北额穆镇东南黑石屯村。金为上京路地。
————————————————————————————
所谓的窝谋罕城在“黑石屯村”是不准确的,黑石古城不可能是鄂多里城。黑石乡有一个“金沟遗址”,却最有可能是窝谋罕城,布库里雍顺最初所在的鄂多里。

《额穆县志》记载:“实今旧县城北四十里北大秧地,帽儿山下有古城,适合佛纳赫之方隅里至,当即古之鄂多哩···”。这个鄂多里,也许是布库里雍顺建立的一个后方基地。

3、
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 
乌春传 乌春曰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 是乌春即胡里改之证 考乌春之境在宁古塔以南越乌纪迤东之地 则胡里改南境接【接:直】 跨今马尔胡里岭 【 即金史把忽岭之音转】 又南则抵大小海兰河与合懒接界矣 其南{疑有误,应该是北}境之西则与窝谋罕接壤 即今俄漠惠是已

《东北舆地释略卷二》
○窝谋罕
窝谋罕 又作窝谋海 按即今俄漠惠 亦作鄂模和 古今译音之转变也 今设额穆县治 地在色齐窝集之东南 与乌春相近 色齐窝集岭即青岭 亦曰乌纪岭 腊醅传云过青岭东与乌春窝谋罕交结 乌春传曰世祖过乌纪岭至窝谋海邨 即窝谋罕也 世纪云窝谋罕弃城遁去 破其城或即额多力城矣 俗名敖东城 腊醅传云窝谋罕以姑里甸兵百有十七人助之 乌春传云德邻石以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 此是举窝谋罕所属之地 以卸己过 则瑚尔喀河之西德邻石之北属于窝谋罕之明证矣

4、
布库里雍顺的后裔范嗏逃亡,有几种可能。可能是发生在乌春窝谋罕之前,因为乌春只是温都部的一个分支部长,与窝谋罕和夹谷各氏族,已经出现松散的状况。也可能窝谋罕就是这个范嗏,范嗏也可能是窝谋罕的儿子或孙子。

《太祖实录》:
历数世后,其子孙暴虐,部属遂叛。于六月间,将鳌朵里攻破,尽杀其阖族子孙,内有一幼儿名范嗏,脱身走至旷野,后兵追之,会有一神鹊栖儿头上,追兵谓人首无鹊栖之理,疑为枯木桩,遂回。于是范嗏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州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祖故不加害。
——————————————————————
金世祖完颜劾里钵(公元1039-1092年),在攻破窝谋罕城后患病,辽道宗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卒。窝谋罕城被攻破应该是在四月底到五月初。
完颜劾里钵(公元1039-1092年),在辽道宗大安八年五月十五日亡故,这个是史实的可能性较大。而清朝《太祖实录》的“于六月间,将鳌朵里攻破”,可能是史实,可能是家族记忆有误,可能是篡改了。也可能是完颜部撤兵后,鳌朵里被自己的部属洗劫。
也可能是温春镇南的觉罗洼遗址,窝谋罕逃到这里,在六月又被内讧攻破。



十二
完颜部从仆燕水迁徙到阿城,应该是受到温都部排挤。金史记载乌春的不良,但是对窝谋海提及甚少。金史隐晦了温都部是完颜部最大的死对头,清朝进行篡改是考虑各族团结的政治考量。

仆燕水,辽代河名。亦称仆斡水,渤海时称忽汗水,皆同名异译。即今牡丹江。女真语音译,“仆燕”为“恶疮”之意。
应该是辽灭渤海国后,给忽汗水改为很不好的名称。而完颜女真与温都部夹谷部敌对,也沿用仆燕-恶疮的意思。

金史记载完颜石鲁因为厌恶仆燕的名称所以不肯休息,很可能是在这里没有达到目的,而且受到攻击受伤。

金昭祖完颜石鲁应该是投靠辽,建立秩序,受到辽的支持,所以狐假虎威耀武扬威。结果在姑里甸受到加古部的攻击而死。

完颜部受到温都部排挤,明智的躲到阿城,而且依附大辽,一个劲的打击各个对手。温都部这么大,一定会让辽政权忌惮的,乌春之前的温都部应该受到过打击,所以表面上分裂为乌春部和窝谋海部。

当然,温都部的内部弊端也很严重,出现离心离德的倾向。



十三
据《金史 卷六十七 列传第五》记载,乌春与窝谋罕共同对抗金世祖完颜劾里钵。窝谋罕是窝谋海村首领,失败后逃跑。
窝谋海就是俄漠惠,现在的额穆镇黑石乡。窝谋罕是窝谋海的首领。分析史料发现,乌春是温都的一个部落长,窝谋海的窝谋罕应该是鄂模惠、温都部、姑里甸的总首领。乌春的温都部在今额穆镇与敦化市之间。窝谋海的窝谋罕统领着今额穆镇黑石乡到宁安市一带。
乌春与窝谋罕同仇敌忾,就像是血缘很近的同族兄弟,乌春应该是亲近的分支。分析史料发现,乌春的温都部在额穆镇与敦化市之间。

金史:加古部乌不屯,亦铁工也,以被甲九十来售。乌春闻之,使人来让曰:“甲,吾甲也。来流水以南、匹古敦水以北,皆吾土也。何故辄取吾甲,其亟以归我”—————乌春能这样说,完全证明他与窝谋罕的血缘关系是很近的。

乌春曾经借口饥荒歉收投靠完颜部,应该在此之前,温都部在与完颜部的斗争中已经处于下风。因为完颜部内部斗争,才让温都部又出现对抗完颜部。

删除窝谋罕的身世来历,不说姓甚名谁,只是用地名代替他的姓名。窝谋罕是什么来历?窝谋罕是否是“鄂谟汗”的意思?这个窝谋罕是不是布库里雍顺的后代?
布库里雍顺与宁古塔的觉罗遗址有什么关系?
觉罗树林的来历?觉罗古城的来历?与布库里雍顺的关系?与爱新觉罗氏的关系?宁古塔旧城附近敖东村地名的来历?

有资料记载觉昌安六兄弟被称为宁古塔贝勒,是因为宁古塔的宁古是六的意思。还有资料记载只有居住在赫图阿拉的觉昌安继承了宁古塔贝勒的称号。
笔者认为这样的可能性大一些:因为布库里雍顺——范嗏的先人在宁古塔,应该就是宁安的觉罗城遗址,拥有宁古塔称号是布库里雍顺正统传人的身份。努尔哈赤先人出现了争夺,福满和儿子们战胜了加虎分支,争得了宁古塔称号。

这些都需要考证。



十四
完颜函普与布库里雍顺是不是同时代的?
温都部和完颜部是同时代,他们能够在这些地方存在,都是符合辽代初期的民族政策。
金朝时完颜勖上书皇帝谏议说:“臣听说有这样的话:德莫大于乐天,仁莫先于惠下。我朝多年来所索要的户口,都是前世犯法作乱和叛离逃亡的人,是乌蠢、讹谟罕、阿海、阿合束之流的绪裔······
布库里雍顺来到鄂模惠之野建立鄂多里城和满洲部,是否在乌春窝谋罕以后?这个可能性不大。
从金史看,乌春和窝谋罕完全步调一致同仇敌忾。乌春与窝谋海的关系是怎么回事?
完颜函普以后一百多年,生女真的社会政治经济句发生了极大变化。出现了城墙城市。窝谋海村已经是有城墙的城市。这个窝谋海村是不是鄂多里?



十五
温都部窝谋海的失败

腊醅既败,世祖尽得乌春姑里甸助兵一百十七人,而使其卒长斡善、斡脱往招其众···。世祖使欢都为都统,破乌春、窝谋罕于斜堆,故石、跋石皆就擒。···至阿不塞水,岭东诸部皆会,石土门亦以所部兵来。
窝谋罕自知不敌,乃遁去。遂克其城,尽以赀产分赉军中,以功为次,诸部皆安辑焉。
————————————————————————————
众叛亲离,而且带兵的斡善、斡脱还反戈一击。


《金史》:当时,乌春在此之前已经死了,窝谋罕向辽国请求,说是愿意和解。可是和解后,又来袭击世祖,金世祖完颜劾里钵于是出兵包围了窝谋罕驻地。窝谋罕弃城逃跑不知去向。世祖的军队攻破了窝谋罕的城池,将他的人马全部俘获,于是按功劳大小奖赏各路军队。破城之后,世祖与众人商议对渠长生杀之事,那些渠长都跪在那里,当时辽国使者也在座。忽然,有一个人佩带长刀冲上前,离世祖近在咫尺,对世祖说“:不要杀我。”辽国使者及世祖左右的人见状吓得全走开躲起来了。世祖面色一点不改,抓住那人的手,对他说“:我不杀你。”于是斥责左右躲开的人,说:“你们这些人怎么敢丢失身份啊!”斥责完了,才慢慢让人把抓住的冲上前的人杀掉。世祖胆勇果敢镇事的本领就如此之大。
——————————————————————————
是否爱新觉罗氏的灭族灾难是这一次?弃城逃跑不知去向的窝谋罕是否就是范嚓?后代孟特木在蒙古灭金时期复仇。

金世祖完颜劾里钵(公元1039-1092年),袭位之初,内外溃叛,缔交为寇。世祖乃因败为功,变弱为强。既破桓赧、散达、乌春、窝谋罕,基业自此强大。
攻破窝谋罕城后完颜劾里钵病死。

金穆宗完颜盈歌:1053年—1103年,1094年—1103年在位。
三年丙子,唐括部跋葛勃堇与温都部人跋忒有旧,跋葛以事往,跋忒杀跋葛。使太祖率师伐跋忒,跋忒亡去,追及,杀之星显水···
1097后追杀温都部人跋忒。

温都部的乌春被完颜部消灭,鄂模惠的窝谋海被完颜部消灭,温都部人跋忒被完颜阿骨打消灭。这些是不是范嚓逃跑的历史真相?
温都部已经有些众叛亲离,部属被俘后都效忠完颜部。布库里雍顺后代被部属攻破,难道是完颜部帅人攻破的?

给窝谋海城最大的打击就是窝谋罕的大失败。范察可能是窝谋罕本人,也可能是窝谋罕的儿子或孙子。

乌春之后的温都部一些族人为温敦氏


也许完颜女真南下,爱新觉罗祖先家族没有受到进一步打击,结果在金代末年被部族推翻,范嚓逃亡,后代孟特木在元末明初复仇。是不是这样呢?

孟特木是更早之前的祖先呢还是来赫图阿拉抢地盘的这个祖先?需要考证。


至于宁古台姑里甸的觉罗遗迹——觉罗树林、觉罗古城、觉罗洼子,也因为乌春窝谋罕的失败带来全面失败。


这些觉罗遗迹——觉罗树林觉罗古城觉罗洼子,可能是某个觉罗或几个觉罗共同的据点。
觉罗树林传说是爱新觉罗祖先的发祥地,应该有一些可信度。因为布库里雍顺一定会努力发展到这里。




十六
 
宁古塔旧城(即石城,今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宁古台(今古城村东四里龙头山村),宁古塔新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
天聪十年(1636年),吴巴哈巴图鲁始筑石城,原住宁古台山下的居民随迁入城。张缙彦(1599-1670)在《宁古塔山水记·宁古台》记载:“老人言,百年前居民不过数家,依山而处,后移此城,故至今仍之”。
《宁古塔山水记·石城》:“又闻之,老人云自灰泊而迁。或言城在宁古塔(宁古台),后移此地,然图籍无可考矣”。就是说,宁古塔最早的居民,是来自一个叫做“灰泊”的地方。灰泊、灰扒即辉发,今松花江支流辉发河《大明一统志》记作灰扒江。这些人家是来自辉发河流域还是辉发部所在之处,张缙彦也没有搞清楚。

也就是说,明朝中早期,宁古塔一带是人烟稀少的。

康熙五年(1666)迁建宁古塔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区。




十七
瓜勒佳氏的先祖,明朝前期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地区。明朝以后,为求得生存和发展,部族数次迁徙,分布于东北的苏完、叶赫、讷殷、哈达、长白山等地。据清史学者李林先考证,瓜勒佳部原始住地“原是辽代五国部辖地,金代改称胡里改路,即依兰县境内又南迁至辽东各地”。

在《氏族通谱》满文版之中,“瓜尔佳”的穆麟德转写“gūwalgiya”,金代的女真时期,写作“加古”、“夹谷”、“谷里夹”、“古里夹”,源自女真加古部。与完颜出自完颜部,且完颜或作部名或作地名相同,加古亦或作部名或作地名,不过这个地点位于现在东北的何处,仍在考证。
——————————————————————————
瓜尔佳氏就是古里甲氏,应该是渤海国时期在姑里甸的原住民。这里是渤海国的核心区,辽灭渤海国必然迁徙这些原住民。有一小部分就逃亡北面,来到黑龙江松花江。在金代元代同样不可能让他们回到姑里甸。到了明朝,这些瓜尔佳氏的人口增长,因此南下扩散。
布库里雍顺必然会发展到这里,联系渤海国遗部。


《吉林通志》:加古部在今五常境内。
金史:加古部乌不屯,亦铁工也,以被甲九十来售。乌春闻之,使人来让曰:“甲,吾甲也。来流水以南、匹古敦水以北,皆吾土也。何故辄取吾甲,其亟以归我。”
——————————————————
金史———姑里甸的加古部蒲虎夺走完颜石鲁的棺材·····
加古部应该属于温都部。也许金史原话就是“加古部乌不屯”,也许清皇室删除了是哪个姓氏的加古部。
《金史》卷六十五《谢库德传》:“又有胡论加古部胜昆勃堇···”,证明应该有几个姓氏的夹谷部。


《金史》卷六十五《谢库德传》:“又有胡论加古部胜昆勃堇、蝉春水乌延部富者郭赧,畏乌春强,请世祖兵出其间,以为重也”。胡论即今拉林河上游之支流活龙河。加古部,分布在黑龙江五常市境内拉林河上游的活龙河流域。《吉林通志》:加古部在今五常境内。
溪浪河:发源于吉林省蛟河县秃头山,元代称活沦水。上游有细鳞河、呼兰河(霍伦河)、珠琦河等几个支流,流至舒兰县的平安附近汇合,向北流入本县,称溪浪河,至五常灌区二道通拦河坝上注入拉林河。在本县境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130平方公里。
————————————————————————————
胡论加古是不是呼伦觉罗?胡论夹谷(加古)内部出现分裂,有的投靠了完颜部。




十八
夹谷(加古)氏最有可能是觉罗,是辽代来到姑里甸的。可能是布库里雍顺集结了一些渤海国遗民,共同以觉罗为姓。夹谷(加古)不是瓜尔佳古里甲,是清朝把史书上的觉罗改为夹谷(加古),掩人耳目。并且把夹谷瓜尔佳混为一谈。

但是,夹谷与瓜尔佳应该有关系,都是渤海国人。渤海国灭亡后,古里部北逃的人为了掩饰自己身份就改姓瓜尔佳。瓜尔佳的意思或许是古里的什么,或许是姑里甸的转音。

甸汉字汉语发音,可能是渤海国吸取中央政权的文化,古里部的地方在渤海国时期称之为姑里甸,是上京龙泉府的远郊。可能是渤海国灭亡后,后来人因为这里曾经是古里部所在地。就称之为姑里甸。


郑天挺先生分析,“觉罗就是夹谷”。


“姓”来自母系,区分不同的血缘部落。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以“氏”为血统区分。《通志·氏族略》:“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所以,不同的觉罗氏可以通婚。


布库里雍顺建立的温都部,部民是胡里改部落,并不是来自渤海国核心族群。怎么办,必然要寻找一些自己的铁杆力量,因此收揽一些渤海国的上层后代,在姑里甸成立一些夹谷(加古)部。


夹古被异写为“瓜尔佳”,最早见于金元时期,如比较著名的元代“兴元省瓜尔佳公神道碑”,就是最权威的实证。
——————————————————————————
元代的“兴元省瓜尔佳公神道碑”应该是“兴元省姑里甸公神道碑”,证明夹谷氏曾经生活在姑里甸。夹谷的词音词义不是瓜尔佳,而是在辽金时代居住在姑里甸。


瓜尔佳氏在努尔哈赤时代又来到姑里甸,成为姑里甸的瓜尔佳氏的。

后来在努尔哈赤时期来到宁古塔的一些人,以地为姓也称自己为瓜尔佳。

夹谷(加古),应该是清朝篡改金史原来的词音词义,把觉罗写成夹谷。这证明乾隆对金史的有关记载完全进行了删改篡改抹杀。

篡改编造家谱不仅仅是爱新觉罗氏一家的现象,而是普遍的现象。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即使明确什么,也不会太到位。云山雾罩,讳莫如深。

唐代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时曾经指出:“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

黄宗羲在《南雷文定三集·淮安戴氏家谱序》中指出:“天下之书,最不可信者有二,郡县之志也,氏族之谱也。”

清代钱大昕在《钜野姚氏宗谱序》中认为:“宋元之后,私家之谱大登于朝,于是支离附会,纷纭踳跤,私造官阶,倒置年代,遥远华胄,徒为有识者喷饭之助矣。”

谭其骧教授在《湖南人由来考》一文中就说:“天下最不可信之文籍……厥为谱牒……谱牒之不可靠者,官阶也、爵秩也,帝皇作之祖,名人作之宗也。”


朝鲜李朝的《龙飞御天歌》称猛哥帖木儿为“夹温猛哥帖木儿”,并明确说“夹温”是姓。这就使问题更复杂了,因为在女真老姓和满族姓氏中没有“夹温”这个姓。孟森把“夹温”和同一书中出现的另一个姓“古伦”,解释为满语“爱新”的“互异其翻音之字”,就是说同词异译。但稍了解满语的都知道,金初,金太祖曾建立勃极烈官制,其中就有国论勃极烈一职。满语古伦“Gurun”为国家、部落之意,它同时也是满族姓氏“郭罗氏”,其汉字姓为“国”。“夹温”一词与满语鹰“Giyahun”有关,是不是觉罗“Gioro”的异译或误译尚有待考证。
————————————————————————————————————
至少证明夹温不是古伦。
夹温的汉姓是“同、童、佟”。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妻子姓佟
夹谷不是佟。金史把夹谷也称之为佟是清朝的篡改,特别是乾隆时期。努尔哈赤就含含混混的让明朝和朝鲜以为自己是佟,掩饰自己身份和来历,也是贿赂明朝朝鲜官员蒙混过关的。子孙心领神会。
1523年,建州卫的原来首领后代就没有见历史了

日本人继续编造努尔哈赤是猛哥贴木儿的后代,是有某些企图的




十九
爱新
爱新就是按出虎的简音,是爱新觉罗氏用金来彰显自己的尊贵,应该与按出虎水无关。
《金史·百官志》的黑姓白姓记载,有一个“爱申”的姓氏。不知道什么来历,而且这个“爱申”氏没有任何记载。
《满洲金石志》:“金史虽有爱新氏”但在金代“未为著姓”。
满洲源流考记载辽金时期有“爱襄”。
考察爱新觉罗氏的历史,与历史上的东北任何金姓{爱申 爱襄}都没有关系,

2020-4-1
明朝和朝鲜的有一些史料记载努尔哈赤曾经自称姓佟。
朝鲜主簿申忠一在《建州纪程图记》记载,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正月,努尔哈赤在给朝鲜国王的回信中有“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尔哈赤禀”的字样。这封回信是申忠一亲自带回朝鲜并转交给朝鲜国王的,努尔哈赤自称姓佟。申忠一在辽东曾经受到努尔哈赤接见,并居住过一段时间,他的记载是可信的。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0年10期 《努尔哈赤姓氏考》 作者 陈力{1979年生,湖北省武汉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2009级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清史、满族史。}
爱新觉罗姓氏的出处,陈力的研究是可信的。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金国,努尔哈赤定国姓为“爱新觉罗”,汉文之意为“金姓”。




二十
觉罗起源明确,就是从宁古台到温春镇长江村觉罗洼子,别无他处。

《满洲源流考》:东注镜泊又东出绕宁古塔城旁古大城及觉罗城之南复东北折入混同江
——————————————————————————————
这个宁古塔是新宁古塔,觉罗城就是长江村的觉罗城遗址。这个“古大城”是怎么回事?
应该是布库里雍顺在上京龙泉府西北东北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里还有一些敖东名称的地点。

各个觉罗姓氏,最初可能聚集在觉罗古城,可能都是布库里雍顺联系一些渤海国王公贵族的后裔,秘密的集结在一起。

我及天女佛庫倫所生姓愛新【漢語金也】覺羅【姓也】名布庫哩雍順
————————————————————————
明确的说觉罗是姓。也就是觉罗城的几个不同部落的人都以觉罗为姓。事实上,爱新觉罗的姓氏是福满才开始的。之前是什么觉罗,或是什么姓氏,云山雾罩了。

伊尔根觉罗氏、西林觉罗氏、阿哈觉罗氏、察喇觉罗氏、巴雅拉氏、舒舒觉罗氏、爱新觉罗,这些觉罗的来龙去脉至今还莫名其妙。


清朝在编写历史的时候做了刻意的抹杀隐瞒。觉罗的起源完全抹杀,觉罗城的历史记载完全抹杀,各个觉罗氏族的关系和来龙去脉也完全抹杀。


觉罗与其他满族姓氏不能牵强附会,与交罗交鲁也许有一些同义词的来源。如同锡伯族也有瓜尔佳姓氏,当然与满族瓜尔佳同义不同源。就像不能把汪古部与蒙古部的联系起来。觉罗与历史上的卓鲁、卓陀、纽罗氏也没有关系。


觉罗的考证疑问

宁古塔旧城原在今海林县旧街古城村附近。宁古塔来自宁古台,今天的宁古村。宁古村东侧大约一两公里处有座小山,叫宁古台。宁古台的北侧有条河,东侧有一片树林,据说它叫觉罗,是努尔哈赤祖上的龙兴之地。
《盛京通志》第三十一卷载: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有树林,名为觉罗,被视为努尔哈赤祖龙兴之地;旧城城东4公里有觉罗古城,传为清始祖发迹之处。

古城村向东偏北27公里就是温春镇,温春镇也有一个觉罗古城。
细说“觉罗城”作者:满族后裔
说起“觉罗城”这里真是块丰腴的沃土,依山傍水,现在当地百姓称之为“九垧地”。这几垧地就位于宁安镇长江村北不足一公里的高岗上。细看其地势,东临牡丹江,金代称呼(虎)尔哈河,明清时称穆丹乌拉,后称牡丹江。觉罗城就在这牡丹江的拐弯处,江对岸是大山,当地人称其为“勃利哈达”,勃利应为满语,可译为“碗豆”之意,又译为“幸福”、“吉利”之意,而哈达则可译为山崖之意。这里隔江北望是温春,满语“兴额里温车根”可译为老鼠尾巴山。牡丹江水始终沿着这两座山的山脚下而行,而且拐弯的角度很大,几乎成了直角。觉罗城所在之地地处江边,平时得益于江水,农耕收获很丰富,但也常受水气,每隔几年牡丹江发威之时,觉罗城周围的耕地大都被水淹过,唯独觉罗城这里水没有上来过,由此被当地百姓看成是个风水宝地。

温春镇南5.7公里就是长江村,这个觉罗城应该是温春镇南4.8公里。长江村南还有一个蛟龙洼子村,以前叫江龙洼子,据说是转音觉罗洼子。

这个——旧城城东4公里的觉罗古城,与温春镇南的长江村之间的觉罗古城,是什么关系?需要考证。


[转载]爱新觉罗.密雅纳支系家谱 (2011-02-17 14:25:43)
爱新觉罗.密雅纳支系家谱    作者:满族后裔
据《太祖高皇帝实录》云爱新为金觉罗姓也。说明觉罗是我们的本姓,爱新是区别,我们与其它几个觉罗的不同血缘关系,如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等,虽同属觉罗但却非同家、同宗,血缘关系也远了。
但我们却可以从我们各家家谱看到我家族在近古中一些蛛丝马迹。查吉林省敦化市的《敖东城》,即我家各谱书上所写的鄂多里城(斡朵怜)据我们亲临其境考察,知道它是渤海国的旧都,渤海与爱新觉罗是同族,也是在说明从前这里确是满族活动的中心···




二十一

宁古台觉罗树林东面是否有一个觉罗城?长江村北面也有一个觉罗古城遗址。

这两个都是觉罗城还是其中一个才是,或者两个都不是?

应该是布库里雍顺在上京龙泉府西北东北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里还有一些敖东名称的地点。


在长江村的觉罗古城遗址,一位张姓农民在承包田发现了一枚金代铜印,印文为方形九叠篆字“勾当公事之印”,边宽5.7cm×5.6cm,基本近似于正方形,侧面有“勾当公事之印”的注释,背面有“贞佑五年、月、日,行六部造”字样。贞佑为金宣宗完颜珣的年号,而“贞佑五年”为公元1217年,农历丁丑。这枚“勾当公事之印”的发现,证明了此处确为金代之城池。

觉罗城存在多少年,何时由城池荒废变成耕地,没有十分准确的史料记载。这里成了后来的觉罗洼子,在国家图书馆发现的《宁古塔村屯里数》一文中记载“宁古塔(新宁古塔城,今宁安市)城北,相距五里觉罗洼子屯,共三十户,东靠牡丹江。”




二十二
《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的发现,又给爱新觉罗氏的来源提出了新的说法。此谱书作为民间谱书,称觉尔察氏源自爱新觉罗氏,其谱内所记述的谱系和来源,与清代《玉牒》和学术界的想法大相径庭,目前还在研究之中。 
————————————————————————————
觉尔察城系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长兄德世库所建的城寨,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觉尔察城位于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南半公里。



大笑话—史学南郭泛滥照本宣科混日撞钟
2018-10-03 10:42:52
爱新觉罗氏的研究暴露了中国史学界的严重问题。

爱新觉罗氏与猛哥贴木儿没有任何关系。
建州卫在1467“成化之役”的战争中,建州女真蒙受了灭顶之灾。朝鲜军大将鱼有诏率军攻破李满柱父子据守的山寨后,大肆斩杀,李满柱中箭后被鱼有诏所杀,其子李古纳哈也死于乱军之中。三卫首领的世代承袭,大体为父死子继。从此以后,建州卫其实名存实亡,建州三卫的领导权已经落入强者为王的乱世。

嘉靖二十年(1541)前后,群雄争长。先是王杲自称建州右卫首领,以古勒寨(今辽宁新宾县古楼)为中心,统治三卫,遭到明军的攻击。万历三年被擒,死于京师。同时王兀堂自称建州左卫首领,崛起于今桓仁一带,其统辖之地北至清河,南抵鸭绿江下游。

其实史料已经证明,爱新觉罗氏到了觉常安父亲时,在赫图阿拉一带开始努力崛起,他们家族的地位是乱世斗争的结果。根本不是什么继承的,首领的名称地位靠的是实力。

现在,关于努尔哈赤外祖父阿古都督的考证,李凤民的《清太祖外祖父阿古都督史迹新发现》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01期},通过“喜塔拉”家谱的比对,“阿古都督”与“王杲”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而且很有趣的是,现在永陵的图氏就是喜塔拉氏,家谱中有《阿古都督传》。但是阿古的生卒年月没有记载,与觉常安一起过河来到赫图阿拉的年份明显有误。
这个家谱记载阿古与觉常安一起过河来到赫图阿拉,应该是阿古的喜塔拉氏前人和觉常安前人在1488年来到赫图阿拉。爱新觉罗氏就是界藩山温都河(今社河)一带的温都卫(今社河流域到大伙房水库)的人,这应该是建州卫人损失殆尽,觉罗氏来到赫图阿拉抢地盘。但是不能说明白,因为不好听,甚至还趁火打劫过。

其实,为什么如此讳莫如深,如此弄得莫名其妙,是光天化日很明显的。

笔者现指出,通过这个小事情,可以发现现在的史学界到了什么地步,为什么各项国家历史工程搞得如此水准。
不要以为这是史学界一个小小的领域如此,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又如何,比史学界好呢,还是有过之无不及
五千年历史,内地南方的历史,为什么?怎么解释?
就从史学界开始


日本人稻叶君山和中国众多吃历史饭的信口胡诌,硬说王杲和努尔哈赤外祖父阿古都督是同一个人,王杲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

李凤民在《清太祖外祖父阿古都督史迹新发现》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15年01期}指出,“阿古都督”经与“喜塔拉”家谱比对,“阿古都督”与“王杲”并不是同一个人。




二十三
鼓吹爱新觉罗氏来自依兰呀猛哥贴木儿呀,举出了五花八门的假证据。其实,笔者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就等反对笔者考证的搞笑分子。
那就是,清皇室明确指出,为什么自称满洲,是因为始祖布库里雍顺建立了满洲部。依兰呀猛哥贴木儿呀,与满洲有什么关系,给个证明嘛

努尔哈赤斥责布占泰:“尔我先世,俱系一国之裔,载籍甚明。尔纵不知百世以前的事,岂十世之远亦不知耶”。
温都部乌春说:“来流水以南、匹古敦水以北,皆吾土也”。从扈伦国始祖纳奇布禄开始,到解体为乌拉、辉发、叶赫、哈达四部,乌拉部的范围向东到达牡丹江。整个历史清清楚楚,清皇室也承认祖宗发祥地在哪里。

清皇室历史的考证,竟然出现如此胡言乱语的情况,竟然出现如此肆意的照本宣科式的胡编乱造。治学如同泔水,学风极其低劣




二十四
满语萨尔虎或沙儿浒,为民居“隔板”、“碗架”之意。而“浒”之一字,寓意古城在海浪河“水边”。
张缙彦的《宁古塔山水记》中,曾记载宁古塔六个著名的村屯,分别是觉罗、牡丹、沙兰、旧街、泥浆(密江)、沙儿浒(虎)
宁古村东北25.5公里,海林市海南乡沙虎村,有辽、金萨尔虎古城遗址,从海浪镇到德林石,是姑里甸。
萨尔浒风景名胜区原名大伙房水库风景区,1982年改为萨尔浒风景名胜区。“萨尔浒”是满语,汉译为“木橱”,意思是此山森林茂密,物产丰富,取之不尽。
清朝记载的萨尔浒就是今界潘山,萨尔浒附近也有温都卫,温都河,是什么来历?是巧合吗?

[鄂漠] 海西女真乌喇部属城,伊尔根觉罗氏、兀札喇氏、纳喇氏世居地,今吉林市东北。

[鄂漠和索罗] 东海女真窝集部属地,又作俄漠和苏鲁路、俄漠惠。呼伦觉罗氏、伊尔根觉罗氏、佟佳氏、穆佳氏、穆齐氏、索佳氏、扎特黑氏、章佳氏世居地,今吉林省敦化市额穆镇。

[鄂莫浑] 建州女真哲陈部、东海女真窝集部属地,又作俄漠和,索佳氏、呼伦觉罗氏、萨克达氏世居地,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界藩山一带。


今辽宁省抚顺县李家乡界藩山一带和社河流域的鄂莫浑(俄漠和)、温都卫、温都河的来历?



《钦定满洲源流考》:
温都卫(旧讹干滩今改正明实录永乐四年与嘉河同置原文作斡滩又讹斡难乃元始兴之地即今鄂嫩河与嘉河逺不相涉考兴京西百五十里有温都河出八盘岭入浑河音转而讹为斡滩耳)


考兴京西百五十里有温都河出八盘岭入浑河——————
社河发源于抚顺县后安镇馒首村新开岭西侧,另有西支五龙河发源于夏家村大长沟的大八盘岭。社河全长59公里。
社河旧称“温道河”,《奉天通志》作“温渡河”,又因此河流经东社村西(故地今已被大伙房水库水体淹没,居民全体迁入现东洲区碾盘乡碾盘村),故得名“社河”。昔日在后安镇郑家村、后安村一带河段有漏河,干旱年份水流时隐时现,故这一段又有“干河子”之

赫图阿拉距离社河东支流直线距离46.1公里多一点。宁古塔旧城距离赫图阿拉461.3公里。


东洲河发源于抚顺县救兵镇木龙沟沟里,清代称为“玛哈丹河”。



界藩城建于铁背山上,其西侧不远便是浑河与苏子河的交汇处,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
铁背山上树木浓密、怪石嶙峋、三面临水、一面连山,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这里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前,原是建州女真哲陈部的“界藩寨”(亦作“界凡寨”的)。界藩城循山势而筑,城周长为4612.5米。



“界藩山”与“铁背山”
时间:2012-12-28 10:43:40  作者:曹德全  来源:抚顺新闻网 
洼轰木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的村寨。在《满文老档》中记为“瓦浑鄂谟”,努尔哈赤在天命三年(1618)四月向抚顺城进军时曾在此过夜。乾隆皇帝在《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上将其注为“斡湖穆”。

抚顺的老同志有的可能还记得:洼轰木村在1959年大伙房水库修成后才被淹没。它原来位于营盘以西的浑河北岸,东距铁背山至少有10里多路。洼轰木和铁背山在1911年出版的《抚顺县志略》 “村屯户口表”和“山川表”中也分别都有记载。一个是村屯名,一个是山川名,焉能合而为一。

辽宁省抚顺县章党镇营盘村-大伙房水库北部中间。据东洲河入浑河口直线距离18公里

至于高士奇在《日录》中将“洼轰木”说成是铁背山,更是一大误解。高士奇在《扈从东巡日录》中说:努尔哈赤曾“设伏洼轰木,与(杜)松大战,松没于阵”,又注云:“洼轰木,汉语为铁背山”。显然,高士奇在界藩山、铁背山和洼轰木之间划了个等号。对高士奇来讲,这实在是一个他不该犯的错误。

在所有的清前史料或图表中,洼轰木及其曾用名要么与界藩山并存,要么与铁背山同现于书。可见,洼轰木与铁背山完全是位于不同地点的两个地名。


“界藩”为满语,汉译为“豁口”。此山有相邻的两座山峰,两峰之间的豁口即是山城的关隘,也是山上居民下山取水的生命线。因此,山以“界藩”名之,它是涵盖了两种山峰和其间的豁口的,不可能只指一个山峰而言的。


“界藩”为满语,汉译为“豁口”。
哪个正确
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


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界藩城
时间:2017/5/9 21:07:28   作者:作者不详   来源:元帅林网站 
界藩城建于铁背山上,其西侧不远便是浑河与苏子河的交汇处,满语“界藩”正是两河交汇处之意。
铁背山上树木浓密、怪石嶙峋、三面临水、一面连山,地理位置极为险要,这里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前,原是建州女真哲陈部的“界藩寨”(亦作“界凡寨”的)。界藩城循山势而筑,城周长为4612.5米。




二十五
依兰在阿城区东北225公里
辽代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的“生女真人”建立了越里吉、奥里米、剖阿里、盆奴里、越里笃五大部落,史称五国部。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部。依兰是五国部第一城之越里吉城,为五国部会盟之城,因此称为国头城。1127年金灭北宋后,将徽宗、钦宗二帝押解北归,于1130年7月抵达五国城,并囚禁于城内。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于是范嗏得出,遂隐其身以终焉。满州后世子孙俱以鹊为祖故不加害。其孙都督孟特木,生有智略,将杀祖仇人之子孙四十余,计诱于苏苏河虎栏哈达山名下黑秃阿喇黑秃华言横也阿喇岗也,距鳌朵里两千五百余里{与《清实录》《钦定源流考》所说赫图阿拉距离鄂多里一千五百里差距甚大,这更是为了掩盖历史,故意扰乱实情。写皇家的事情出现笔误可能性不大。},杀其半以雪仇,执其半以索眷族,既得,遂释之。于是孟特木居于黑秃阿喇”。
——————————————————————————————
这个鳌朵里是指的依兰,因为依兰是俄朵怜万户府所在地。这是以后故意篡改的。




二十六
请注意,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是比较可靠的史料。基本上证明温都部、鄂模惠、鄂多里的密切关系。

景方昶《东北舆地释略》 
乌春传 乌春曰胡里改与女直岂可为亲 是乌春即胡里改之证 考乌春之境在宁古塔以南越乌纪迤东之地 则胡里改南境接【接:直】 跨今马尔胡里岭 【 即金史把忽岭之音转】 又南则抵大小海兰河与合懒接界矣 其南{疑有误,应该是北}境之西则与窝谋罕接壤 即今俄漠惠是已


《东北舆地释略卷二》
○窝谋罕
窝谋罕 又作窝谋海 按即今俄漠惠 亦作鄂模和 古今译音之转变也 今设额穆县治 地在色齐窝集之东南 与乌春相近 色齐窝集岭即青岭 亦曰乌纪岭 腊醅传云过青岭东与乌春窝谋罕交结 乌春传曰世祖过乌纪岭至窝谋海邨 即窝谋罕也 世纪云窝谋罕弃城遁去 破其城或即额多力城矣 俗名敖东城 腊醅传云窝谋罕以姑里甸兵百有十七人助之 乌春传云德邻石以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 此是举窝谋罕所属之地 以卸己过 则瑚尔喀河之西德邻石之北属于窝谋罕之明证矣


乌春传云德邻石以北姑里甸之民所管不及·此是举窝谋罕所属之地·以卸己过·则瑚尔喀河之西德邻石之北属于窝谋罕之明证矣
—————————————————————————
德邻石以北是姑里甸。觉罗古城属于姑里甸。姑里甸和觉罗古城与鄂模惠一定有密切关系。


○长白山 青岭 乌纪岭
地理志会宁有长白山青岭乌纪岭 世纪云昭祖耀武至于青岭白山 入苏滨耶懒之地方 昶按 白山即长白山  青岭今名庆岭亦名嵩岭乌纪 即窝集 今色齐窝集迤东至马尔胡里岭 迤南至额多力城一带山岭是也  长白又在其南 当时有长白山部族 其地东近喝懒 即今海兰水地 又东则赴绥芬 故耀武青岭白山入于苏滨【即绥芬】耶懒之地也 乌春在今色齐窝集之东 故腊醅传云过青岭与乌春窝谋罕交结  青岭之南其山东出者今曰英额岭 【俗名鹦哥岭】 又东即马尔胡里岭 金史谓之把忽岭 【俗名老松岭】 又东分二支 一东北出者亦曰兴安岭 此岭之东世纪所谓岭东诸部是也 一东南出者今名穆克德亨岭即太祖纪所谓盆搦岭【疑即乙离骨岭】 浑蠢统门乌古论诸部所在 本纪所谓东南至乙离骨喝懒耶懒土骨论是己

金景祖异母弟跋黑有异志,世祖虑其为变,加意事之,不使将兵,但为部长。
乌春,阿跋斯水温都部人,以锻铁为业。因岁歉,策杖负檐与其族属来归。景祖与之处,以本业自给。既而知其果敢善断,命为本部长,仍遣族人盆德送归旧部。盆德,乌春之甥也。
————————————————————
当时,两大靺鞨分散出很多部落,穆昆达(部落长)是从宗族到神权的最高领导者。部长是部族中的一个高管之类的地位,并不是首脑。乌春应该是温都部的一个高管,并不是温都部首脑。乌春属于温都部,金景祖完颜乌古乃让乌春做的是温都部的一个部落长。乌春具体是温都部在敦化市区北部到黑石乡一带的分支。



二十七
据说南朝鲜有些人把爱新觉罗氏与新罗鼓捣牵强附会的曲解。而有些貌似咒骂的,言不由衷,倒像是附和南朝鲜的曲解搞笑,还包含着诋毁清朝的目的。这就不单纯装疯卖傻搞笑了,好像还有中情局基金会的影子了。,

其实,满洲源流考的意思很明白,与历史事实对照,是很清楚的。满洲源流考的上半部,很明确自己属于古代肃慎挹娄,这也间接证明挹娄源自肃慎,越过黑龙江后,有一些重新南下形成挹娄。
为什么提到三韩?因为要明确自己祖先一直在白山黑水。也有自己私心的需要,强调满洲和朝鲜半岛血缘关系,弱化朝鲜半岛与以前中央政权的血缘关系。
朝鲜半岛南部人口初期应该源自濊族。事实上,三韩时期大多数人口是中央政权和东北地方政府人口迁入的。比如,辰韩因语言、称谓、器物等与秦朝相似而被称为“秦韩”。三韩在西汉时与中央政权已经交往密切了。《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曾提到:“桓、灵之末,韩濊强盛,郡县不能制,民多流入韩国”,此系“韩国”这一名称的最早记录。
历史事实是这样,汉朝管辖朝鲜半岛中部北部,因为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朝鲜半岛南部的人口大量北迁。到了桓帝灵帝,社会矛盾加剧,人口大量逃往朝鲜半岛南部,这当然包括一些挹娄人。
清朝一方面需要密切与朝鲜半岛的关系,因为当时朝鲜半岛对明朝的认同感很强。另一方面,历史上,温都部失败后一些人逃往朝鲜半岛,爱新觉罗氏对朝鲜半岛是有感情的,而且还曾经利用建州卫的名义,朝鲜方面也提供了掩护。
所以,满洲源流考恰恰说明,挹娄源自肃慎,朝鲜半岛人源自肃慎,辽东和朝鲜半岛的族群和政权变迁都是肃慎的延续。通读满洲源流考上半部,爱新觉罗氏明确祖先所属之地是牡丹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天女所浴之布勒瑚里池即在長白山原不外白山黑水之境也”。并且通过习俗的考据,说明朝鲜半岛人源自满洲祖先。



二十八
满洲源流考把建州说的弯弯绕绕,因为要模糊自己祖先具体真正的历史。但是大体位置又要明确。也需要继续模糊祖先与建州卫的历史真相。

清皇室说祖宗布库里雍顺的所在之处是渤海国建州,其实应该是元一统志记载的金上京以南的建州。温都部最盛期,也交集了一些后来元朝建州所辖之地。

额穆镇黑石乡在渤海国属于显德府。金上京以南是姑里甸,有觉罗古城。

努尔哈赤的前几代祖先是从大伙房水库一带跑到建州卫抢的地盘,并且冒充顶替了建州卫官职。这是必须要掩盖的,因此正好将错就错的写自家历史了。

清朝篡改的渤海辽代金代元代明代的历史资料。以建州的解释为例,弄得莫名其妙乱七八糟,故意扰乱误导。但是,大体可以发现。元朝把鄂模惠的人迁往依兰,成立俄朵怜路。明代设立建州卫,主要是依据俄朵怜路的人在元代所在之处为名。

其实用意明摆着,清皇室绕来绕去的,一方面混淆视听云山雾罩。一方面是很明显的不承认自己祖先是建州卫———“按元承遼金之舊非明時之建州也”。



满洲源流考·渤海國境
率賓府
新唐書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按華州無可考當為附郭地】
遼史東京率賓府刺史故率賓國地【按遼率賓府在洓州定理府之間當即渤海舊治】
遼史東京康州率賓縣本渤海率賓府地【按康州屬顯州在渤海為顯德府地當係遷率賓民戶所置非故地也】
金史上京率賓【舊訛恤品今改正】路遼時為率賓府置刺史本率賓故地西北至上京一千五百七十里東北至呼爾哈【舊作胡里改今改】一千一百里西南至海蘭【舊作曷懶今改】一千二百里北至邊界威伊克阿林【舊作斡可阿憐今改】二千里【按恤品即率賓之訛金史亦作速頻音實相同也以金史道里計之則率賓故府當在今鄂多理城之南威伊克阿林今 盛京極東北大山也上無樹木惟生青苔與俄羅斯邊界又明志建州衛東南有率賓河率賓路之名以此】
益州
遼史東京益州觀察屬黄龍府
契丹國志宋政和五年金太祖攻遼取賓祥威三州進薄益州【按鴨緑江一名益州江則益州實與鴨緑江近當在長白山西南遼改屬黄龍府遼史不言仍渤海之舊或因其名而不必即其故地也】
建州
元一統志金上京之南曰建州
明實録永樂二年置建州衛【按我 朝肇興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遼金元皆有建州並在今喀喇沁及土默特境為遼時所移非渤海之舊詳見前部族門】

欽定滿洲源流考卷十二·疆域【五】·金上京
【按此則金上京正我 朝創業之地並詳後山川門】
元一統志混同江自長白山北流經建州【另條見前】西五十里會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達五國城北又東北注於海


我朝
王迹肇基在渤海國建州【另條見前】之境故明人又有建州


满洲源流考
{牡丹江·呼爾哈河}东注镜泊又东出绕宁古塔城旁古大城及觉罗城之南复东北折入混同江
本朝
始祖定居之地屯河在寧古塔東北呼爾哈近繞寧古塔城咸平府近威遠堡門肇州博索府則上承金舊雖元一統志經世大典諸書已不復傳元史地理志所載亦僅存其大畧然設官分域猶可參稽若遼陽廣寧大寧三路則具載
——————————————————————————
这个宁古塔是新宁古塔,觉罗城就是温春镇长江村的觉罗城遗址。布库里雍顺在这里建起了觉罗城,收留一些渤海国遗民,形成了一些不同名称的觉罗氏。



钦定满洲源流考

建州
  唐
  新唐書渤海傳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按建州之名始見於此 考率賓故地在今吉林烏拉境  遼地理志云康州世宗遷率賓人戶置所屬有率賓縣志云本渤海率賓府地  考遼康州及率賓縣俱屬顯州為渤海顯德府地  在今廣寧境當亦遷率賓人戶所置   非故府地盖遼志固别有率賓府在涑州定理之間也   又鴨渌江本名益州江  則益州亦去長白不遠  渤海建州固與 國初所統之地相近矣】
————————————————————
渤海国的率宾府有華州益州建州。考率賓故地在今吉林烏拉境———吉林市向东

  遼
  遼史營衛志孝文皇太弟敦睦宫以渤海【另條見前】建瀋巖三州戶置屬州三建瀋巖【按此為建州移于西北之始志云以三州戶置明非渤海建州之舊率賓故地在遼為東京此屬中京遼史所謂在靈河之南者是也】
  遼史地理志中京道興中府本號霸州彰武軍節度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建州保静軍節度使唐武德中置昌樂縣太祖完葺故壘置州【按此云置不言仍渤海之舊其非率賓故地明矣】漢乾祐元年石晉太后詣世宗求於漢城側耕墾自贍許於建州南四十里給地五十頃州在靈河之南【按靈河以元一統志考之當即凌河】屡遭水害聖宗遷於河北唐崇州故地初屬武寧軍隸永興宫後屬敦睦宫統縣二永霸永康【按此則建州再移於遼聖宗時其在靈河之南者遼初所置州城是也在靈河之北者自聖宗以後至金元相承不改考大清一統志在今喀喇沁及土默特地故城在土默時右翼西南一百二十里周二里餘四門與喀喇沁左翼毗連明屬三衛】契丹國志節鎮三十三處有建州
————————————————————
辽代建州是另外的地方


  金
  金史地理志建州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今名金因之領縣一永霸【唐昌黎縣地】大金國志刺史七十五處有建州【按金承遼舊非渤海建州故地也】
——————————————————
金代的建州也不在渤海国的建州


  元
  元史地理志大寧路唐初屬營州貞觀中置饒樂郡遼為中京大定府金因之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川建等十州元至元七年改北京為大寧仍領川建等州【按元承遼金之舊非明時之建州也】
  元一統志金上京城古肅慎【另條見前】氏地按圖册所載京之南曰建州京之西曰賓州又西曰黄龍府北曰肇州府之東曰永州曰昌州延州東北曰呢嚕干城皆渤海遼金所置州縣並廢城址猶存海蘭河經故建州東南一千里入於海混同江北流經故建州五十里會諸水東北流經故上京下逹五國頭城【按此所云故建州盖渤海之舊在金上京之南者金之上京自開元東抵寜古塔自長白北抵阿勒椘喀幅員甚廣考金地理志云上京山有長白青嶺水有阿勒椘喀混同江拉林河皆在今吉林境又云東至呼尔哈路六百三十里西至肇州五百五十里東南至海蘭路一千八百里呼尔哈河在寧古塔城旁海蘭河在寧古塔城南四百十里據四至以求其中則金上京正在今吉林城東北阿尔椘哈阿旁而渤海之建州東去松花江北流之所五十里東南去海蘭河一千里亦在吉林境明初土人猶沿舊稱耳又按 大清一統志海蘭河有五皆在寧古塔吉林境内一入呼爾哈河三入混同江皆去海遠惟在寧古塔城南四百一十里源出無名山者東流會布爾哈圖河入海元志所云海蘭應即指此也並詳後疆域及山川門】
  元一統志碓觜河在大寧路金源縣西東南入建州境合於靈河凌河在大寧路興中州源出龍山縣經本州下流逹建州境大凌河自建州界流經興中州東南下流入義州境凌水在大寧府建州南五里自富庶縣流至本境四十里入興中界一云發源龍山縣南八十里東北流百里入利州界又北經富庶縣東南三十里入建州境【按此所云建州盖元時大寧所領即遼時以渤海建州人戶移置者在凌河南者故城在錦縣西北在凌河北者故城在土默特右翼西南皆非渤海之舊也金源龍山富庶並元大寧路屬縣今屬喀喇沁土默特界】
————————————————————————————
元一統志金上京城古肅慎【另條見前】氏地按圖册所載京之南曰建州。···


钦定满洲源流考卷十·建州
元一统志金上京之南曰建州【按此所云故建州盖渤海之舊在金上京之南者···考金地理志云上京山有長白青嶺水有阿勒椘喀混同江拉林河 皆在今吉林境   ···則金上京正在今吉林城東北阿尔椘哈阿旁  而渤海之建州東去松花江北流之所五十里
————————————————————————————
金上京是阿城,以南就是五常舒兰蛟河。是窝谋罕乌春温都部的势力范围。也足以说明鄂模惠之野鄂多里城的方位。


  明實録永樂二年置建州衛十年置建州左衛宣德七年置建州右衛
  謹按建州為
  本朝岐邠故地州置於渤海本在今吉林境至遼時一移於凌河之南再移於凌河之北金元相承置節度刺史而建州遂在今錦州邊外喀喇沁土默特之間大抵東土州郡之名多始於渤海而移於遼遼志所載襲渤海之名而易其地者十居七八如率賓府遼遷其人戶於今廣寧謂之率賓縣而其故地仍有率賓府在涑州定理之間涑州以涑沫江名定理府據一統志為
  興京而率賓府與之相連則所領之建州寔即國初所統之建州也以元一統志考之其祗稱建州者屬興中府在凌河南北為遼金所置明屬烏梁海其稱故建州者近混同江北流之所即渤海所置是州雖已移而故地相傳舊稱尚在明初因以名衛耳迨我




二十九
猛哥贴木儿后裔已经不在,李满住的后代在1523年后也没了消息。

五女山城瓮村在桓仁县桓仁镇刘家沟村一带。{桓仁县东北方向直线距离4.8公里}

李满住三卫合一在兀剌山瓮城,而不是佛阿拉硕里阿拉城。
从1996年开始,桓仁县史志办与考古队联合,在桓仁境内进行了8年考古调查,通过各种生活遗迹,证明了吴晗根据史料进行的判断,兀剌山瓮城(今五女山城瓮村)就是三卫合一后建州女真的活动区域。今天女真人在建州的活动,以及这段历史在清前史中所处的地位,已经写进“清史工程”正在撰写的《清史》中。今年91岁高龄的王从安老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对照查阅《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与中国明代各种史料记载中的差异,并参与了寻找的过程。他告诉《看历史》,当年朝鲜人回国的报告中,描述建州婆猪江(今桓仁浑江)两岸“都已耕种、牛羊遍野”。


阿哈出,姓金,或说古伦,或者童。明朝建州(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及穆陵河流域一带地区)女真族首领,胡里改部酋长。原居于松花江下游一带。明初从居奉州(今吉林省吉林市南)。1403年(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初置建州卫,授任指挥使,明代赐名为李诚善。

李满住(?~1467)祖父阿哈出(明赐名李思诚),父释加奴(明赐名李显忠)。原姓古伦氏。在明廷的允许下,建州卫迁到了佛阿拉城居住下来。同时谕令李满柱“为明守边,不得有违”。李满柱已经成为明王朝在辽东的守土官员。

正统三年(1438)移居灶突山东浑河上游的苏子河流域。五年,建州左卫凡察童仓(董山)等从朝鲜阿木河迁来与其一处居住。七年,明从建州左卫中析出建州右卫,形成建州三卫。满住势力最强,为建州诸卫之首。同年为都督佥亭,十三年升都督同知。他合建州三卫之力,势力大增


成化年间两次大规模进攻建州卫
成化三年(1467)明约朝鲜共同出兵,夹击建州卫。九月斩杀李满住及其子古纳哈等。1471年,其孙完者秃病重而死。
明政府于成化三年(1467)、十四年(1481),两次征调朝鲜军队与明军夹击建州三卫,使其遭受严重的挫伤。


1488年努尔哈赤先人率领喜塔拉先人来到赫图阿拉


满族先世在桓仁
《满族研究》1986年第03期 作者:邵文津  王从安
猛哥贴木儿的儿子董山,继承建州左卫。董山与李满柱共同居住在瓮城。
猛哥贴木儿的弟弟凡察,新设建州右卫的首领,凡察已死,由孙子纳郎哈继承职位,居住地在桓仁县北十八里的六道沟村一带。{五女山博物馆北直线距离6.3公里}
成化三年(1467),董山、纳郎哈被明朝处死在广宁。{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至明代,广宁成为明朝在东北最高的军事机关驻地}


《福陵觉尔察氏家谱》已经完全证明,爱新觉罗与猛哥贴木儿根本不是一回事。
清皇室自己的记载是,布库里雍顺的后代被部属推翻,只有一个范察逃了出来。范察的孙子叫孟特穆,给家族报仇来到了赫图阿拉。

猛哥贴木儿家族的历史完全不符合。而且,建州三卫的核心地理位置是在今桓仁县北。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