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重求思考 //www.sinovision.net/?567136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9、蒙古族历史考证{稿}

热度 1已有 549 次阅读2020-9-23 03:22 分享到微信

9、蒙古族历史考证{稿}

2019·8·16 第一次发表
2019·9·17 修订稿
2020-2-16  增添改正阿兰夫人来历和老仆人来历。

1、
东亚东北亚的人类来源
新仙女木事件期间,亚洲的人类基本上是在华胥一带能够生存并且继续发展。初步扩散到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后,人类开始加速度扩散。从河北进入东北和西伯利亚有森林的地方。进一步发展后全面扩散,一些分支进入美洲,还有的向西进入欧洲。

在距今九千年开始的文明萌芽,东北亚文明基本上是红山文化的带动,红山文化明显是继承了女娲的影响。
赵宝沟时代的鹿崇拜,内蒙古赵宝沟文化所出的陶尊,东北和东西伯利亚关于鹿在各种传说和萨满教中的出现。鹿类,特别是驯鹿,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鹿曾经对人类的意义重大,这个时期鹿的使用在牛马出现之前。鹿石遗迹从东到西远至欧洲全境。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有一些森林与草原交接地带的生存经验,来到高加索山脉后,与斯拉夫人共同掌握了马的驯化饲养。马和牛的使用,让人们放弃了鹿的使用。

黄帝时代,为了考察天下管理天下,向四面八方派遣了很多部落,这就是山海经的素材来源。史料记载,东胡鲜卑都是黄帝的直系后裔。


《周书》卷一·帝纪第一·文帝:“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讳泰,字黑獭,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遯居朔野。……”
《辽史》第六十三卷·表第一·世表:“……庖牺氏降,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无穷,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考之宇文周之书,辽本炎帝之後,而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後。俨志晚出,盍从周书。盖炎帝之裔曰葛乌菟者,世雄朔陲,後为冒顿可汗所袭,保鲜卑山以居,号鲜卑氏。既而慕容燕破之,析其部曰宇文,曰库莫奚,曰契丹。契丹之名,见于此。……”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说文》对齐的解释是———禾麦吐穗上平也,《注》徐锴曰:生而齐者,莫如禾麦。山海经的“北齐”应该是炎帝后裔在东北开展种植。后来的姜子牙的封国名号,可能于此有关系。


2、
人类进入东北后,继续向北扩散,沿着森林发展形成通古斯,这就是为什么通古斯语系是西伯利亚主流,印第安人也是汉藏语系。沙俄的老照片证明,西伯利亚人口的服饰与满族很接近。

而蒙古草原最初人口的形成,比如早期匈奴,更多的是受到红山文化以后,炎黄以后,西北陕甘宁的影响。
草原的语言,突厥语呀的,都是更接近夏商周的语言影响。比如,“吾我胡”发音接近,都是本人的自称。 

蒙古族学者芒牧林先生《试探汉藏-阿尔泰语系亲缘关系》中说,他在长期研究蒙古语辞源过程中,积累了蒙古语和汉语间音近义同的字达2000个,它们的特点有四:
1. 有着较为严整的语音对应规律。
2. 大都见于春秋战国时代以及夏、商、周时代的金文、甲古文、籀文、大篆等文献。
3. 词类具全,不仅有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代词、数词、副词、虚词等。
4. 在构词形态和语法结构上,表现出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他认为,这些共性成份很难用民族间的接触关系来解释,应在发生学上存在某种关联性,是两者存在亲缘关系的反映。

3、
黄帝北伐荤粥,来到西伯利亚。《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大兴安岭东胡是黄帝族后裔,游牧族群都是从森林开始来到草原的。

鲜卑契丹蒙古,语言相通,应该都来自东胡。
井沟子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双井店乡敖包吐村井沟子自然村北约 400m 处,其年代初步判断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前后。墓葬人骨所拥有的北亚蒙古人种性状与鲜卑、契丹颇为一致,而且井沟子遗存所反映出的游牧文化气息,符合历史文献对“东胡”地域的记载。
井沟子西梁遗址,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林西县井沟子(西拉木伦河北支)西侧的山坡上。2003年进行发掘。其年代大体相当于兴隆洼文化晚期。遗址还分布着红山文化遗存。

东胡是黄帝族的直系后裔,鲜卑是东胡的后裔。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国语》记载{《国语》卷十四,《晋语八》},周成王姬诵平息武庚的叛乱后,成王亲自来到歧阳(今陕西歧山县东北),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鲜卑也被邀请出席。

东胡是黄帝族在乌兰察布到赤峰,北部至少到兴安盟一带的分支。随着气候的恶化,中央政权向内地收缩,这里留守的人们形成东胡。

黄火地遗址的一道道圆周石墙,与红山文化遗址和山海经的有关环绕记载,是一致的。


4、
黄帝对高加索和西亚欧洲的影响,欧罗巴人种向东发展,一部分进入印度,一部分被尧舜时期在帕米尔的炎黄子孙俘虏。商朝打击鬼方,鬼方西迁形成卡拉苏克文化。从黄帝到卡拉苏克文化,是形成图兰人中的过程。
辛梅里安人、斯基泰人、萨尔马特人、马萨格泰人、塞种人,都是血缘成分或多或少的图兰人种。
鲜卑击败匈奴,到柔然退出蒙古草原,再到契丹,蒙古帝国,蒙古语系的人们不断向西扩散。古代有自立门户的习俗,游牧民族的这个现象保留的较晚。因为元朝时期蒙古语族的环境优越,各地散落的人口大量增加,在明朝初期形成西部蒙古。
西伯利亚名称的由来,应该是早在鲜卑时期蒙古语族就来到失必尔。


——————————————————————————————————————————


1、
匈奴与蒙古族是同根共祖的关系,不是血缘传承关系

诺因乌拉匈奴墓葬,位于蒙古中央省色楞格河畔,乌兰巴托以北130公里的哈拉陕山系诺因乌拉山区,墓葬中发现了「苍狼白鹿」图腾。
对诺因乌拉匈奴贵族墓的一具女性颅骨和一具男性颅骨的人类学鉴定结果表明,他们皆为北亚蒙古人种古西伯利亚类型。这应该是代表匈奴主体民族的人种类型。DNA的检测,可以证明与祖先来自室韦的蒙古族接近。

这是因为激流河一带保留着古老的犬与驯鹿的传统和传说,一部分匈奴人来自于古代激流河一带,所以最初也有苍狼白鹿的传说。后来的蒙兀室韦也来自这里。匈奴最初南下遇到东胡的阻碍西迁,夏朝的一些亡国遗民通过山西河北与西迁的匈奴融合。所以,匈奴人也是分地域的,接近河套地区的匈奴血缘与北方匈奴可能存在一点差异。

周穆王缴获的四白狼白廘,这可能是早期的匈奴人来到了蒙古草原南部。

匈奴语、东胡语、叶尼塞语,都属于汉藏语系,这是新鲜女木事件后,蒙古人种集中从华胥开始扩散。

匈奴在尧舜时期还没有出现,到了春秋中后期才开始出现。匈奴是额尔古纳河上游一些游离的牧民,还有草原的一些游牧族群,春秋时期从兴安岭南下后避开东胡西进,与河套地区的夏后氏淳维的后代融合,形成了匈奴。早期匈奴南下必然受到东胡山戎的阻碍,以此只能向西南发展。注意,匈奴与柔然的命运过程比较相似。

匈奴组成应该包括————大兴安岭南下的游离草原牧民,夏朝遗民,商朝鬼方遗民,春秋戎狄遗民,匈奴也应该包括一些上古时期奴隶部落的后裔。匈奴所以开始强大,是春秋时期被北逐的戎狄与南下的匈奴结合。
匈奴在形成的过程中,融合了从东北到西亚,从阴山燕山到贝加尔湖的各个族群。东胡的后裔鲜卑族也融合了许多匈奴人。所以,今天的蒙古族有匈奴的基因。

但是,匈奴是山西省以北的游牧族群和来自兴安岭的游牧族群融合的后裔。东胡是黄帝族在河北北部到大兴安岭的后裔。所以,不能把东胡与匈奴的源头混为一谈。东胡不是匈奴的祖先,匈奴更不是东胡的祖先,他们之间存在互相融合。

突厥才是匈奴的直系后裔,是阿尔泰山的匈奴发展起来的,这是传说和历史所证明的。


2、
东胡因为在匈奴的东部,所以被称之为东胡
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匈奴和东胡在风俗和语言方面有着共同之处。“胡(hun)”是北亚民族语言中“人”的意思,这个语音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被山海经所记载。秦汉时期塞北胡人统一后被汉人称为匈奴,匈奴则自称为胡。后来胡人一词则被用来作为中国北方和西方的外族或外国人的泛称。所以,东胡的名称起源很明确。东胡是鲜卑柔然的直系祖先,也是契丹蒙古的直系祖先。
东胡是黄帝族在乌兰察布到赤峰,北部至少到兴安盟一带的分支。随着气候的恶化,中央政权向内地收缩,这里留守的人们形成东胡。

从东胡到蒙古族的形成的全部历史,可以发现与通古斯族群的各方面关系更密切。

3、
北匈奴的一处墓葬已经证明,早期匈奴也是源自额尔古纳河东岸大兴安岭,所以最初有苍狼白鹿的传说。匈奴最初南下遇到东胡的阻碍西迁,夏朝的一些亡国遗民通过山西河北与西迁的匈奴融合。

匈奴没有出现祖先逃难的传说,没有任何历史传说和记载认为蒙古部祖先是匈奴。

南匈奴出现一些图兰人种的现象,是匈奴俘获的西域图兰人种后的混血。这些匈奴混血儿,必然被驱离家乡。元朝、明朝、清朝都是让各部落迁移。

同化是普遍存在的。黄种人到了欧洲,经过混血就会成为白种人特征;犹太人在中国的后裔,现在完全是黄种人外表。

4、
历史上,山海经已经记载了丁零,黄帝北逐荤粥,匈奴、突厥、蒙古都是一次次向北征服贝加尔湖周围的部落。
所以,丁零铁勒只能是草原各民族和蒙古族的组成部分。不能本末倒置变次为主。所以语言也是汉藏语系的叶尼塞语系。

勒勒车就是高大车轮的车,是蒙古高原的人们一脉相承的。丁零的名称变为高车,可能也包含春秋时期被驱逐的狄戎,匈奴残部,鲜卑的一些游牧部落。


5、{2020-2-4}
《草原帝国》———成吉思汗在被举为“毡帐民族”的最高汗时,他宣布这个古老帝国依次被突厥之祖(匈奴)、蒙古之祖(柔然和厌哒)、然后又被突厥人(突厥和回鹘)占有之后,现在永久地回到了蒙古人手中。于是,突厥人和蒙古人都合并于这个新的蒙古国家之中,此后,正是以蒙古一名,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克烈部、乃蛮部、孛儿只斤部——都将为人所知,“居毡帐的各代”正是在蒙古这一名称下都出了名。

成吉思汗对蒙古祖先说的很清楚。成吉思汗完全清楚的说明了匈奴突厥与蒙古的历史区分,匈奴蒙古不存在传承关系,都是黄种人的后裔。《草原帝国》清楚的记载了匈奴与突厥的关系,突厥方方面面的后裔对欧洲西亚非的扩散,蒙古语的柔然阿瓦尔契丹钦察人对欧洲的影响。

还有,契丹赶走戛吉斯后,还击溃了库莫奚和一些室韦部落,这些人有一些西迁时避开了突厥进入欧洲,这可能是欧洲最早出现的鞑靼人。史料记载证明蒙古先人出山后也已经扩散到贝加尔湖以西。

必须完全按照成吉思汗的说法,世界上任何背离成吉思汗说法的都是胡编乱造,都是没有合法性代表资格的。

历史是很清楚的,华胥时期的蒙古人种北上,进入大兴安岭,并且渐渐的接近森林草原结合部。黄帝兴起后,向今长城以北扩展的人有一些形成东胡。

匈奴的形成包括:大兴安岭一些外溢的人口,一些逃亡奴隶后裔、一些自上古时期以来各方面原因成为奴隶部落的后裔、战国春秋一些被驱赶的游牧部落,还有,夏朝灭亡后一些夏人逃亡———因为禹攻占舜时期遗留的共工部落,大概是鄂尔多斯一带有禹夏的后裔。

一开始,匈奴是在自然条件差一些的地方,不如东胡的地理条件优越,后来打败东胡。一些东胡逃亡,形成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都是鲜卑乌桓的后裔。

草原帝国作者认识到,存在———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这三大母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和通古斯语族。契丹与蒙古同源,语言相同,只是契丹颚音重一些。拉施特记载契丹语和蒙古语的关系密切。
匈奴、突厥、蒙古都是大兴安岭西部到阿勒泰之间蒙古人种的。《草原帝国》———中国人描绘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征,我们在他们的继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尔概括道:“他们的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阔脸,颧骨高,鼻翼宽,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撮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戴着一只耳环。头部除了头顶上留着一束头发外,其余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长齐小腿的、两边开叉的宽松长袍,腰上系有腰带,腰带两端都垂在前面,由于寒冷,袖子在手腕处收紧。一条短毛皮围在肩上,头戴皮帽。鞋是皮制的,宽大的裤子用一条皮带在踝部捆扎紧。弓箭袋系在腰带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带上横吊在腰背部,箭头朝着右边。”


自黄帝时代到奥斯曼土耳其停止扩张,都是蒙古人种向西一次次的扩散到亚欧非。都是蒙古人种融合各地的后裔。

突厥源于匈奴的向西扩张和西迁。突厥向西对欧亚非扩散的时间更长和重复性连续性,地理面积更大。突厥更多是是从中亚逐步的漫长的、重复的扩展,因此在文化语言方面影响更深一些。

维吾尔与突厥是有区别的,维吾尔是回鹘的后裔,一些人成为裕固族,一些到达新疆与各族融合成为维吾尔。

戛吉斯的胜利让回鹘西迁。924年的耶律阿保机的契丹让戛吉斯西迁。

黄帝向西来到西亚欧洲,影响了高加索人种。促成了白种人在四千多年前的东进。蒙古人种俘获白种人后融合的后裔,开始形成后来的图兰人种,斯基泰人有一些图兰人种的血缘。后来的匈奴在阿勒泰山后裔形成早期突厥,突厥西迁后与图兰人种的融合,又与匈人的融合,形成中亚到东欧、巴尔干、非洲的延续至今的一些突厥血缘文化。除此之外的任何突厥说法都是胡编乱造的。

所谓的印度雅利安人,完全是不准确的。印度所以还有自称雅利安的,是为了维持种族不平等。历史上,一次次的突厥和蒙古的进入,早就没有真正的雅利安了。只是这些征服者为了自身利益也接受了种族不平等的玩意儿。伊朗、东欧、巴尔干、北非也或多或少是突厥血缘。





应考证寒温带蒙古人种的蓝眼睛黄头发 2018-09-25 23:37
根据史料记载,匈奴一些人是蓝眼睛,一些鲜卑族和鲜卑族后裔,比如室韦、契丹人、蒙古族,有黄头发蓝眼睛的记载。还有史料记载,东北地区历史上有黄头女真。
现在可以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的鲜卑和女真是黄头发蓝眼睛。没有任何记载说这些黄头发蓝眼睛的蒙古人种有白种人的脸部特征。观察现在的东北亚的黄头发蒙古人种,往往没有蓝眼睛。成吉思汗父子是蓝眼睛,并没有记载是黄头发。
出现金发碧眼的气候带和环境因素很明显,蒙古人种出现黄头发蓝眼睛也是不奇怪的。首先,都是从温带的北部开始向北,再有就是生活在森林。白种人的分布越往南越是黑头发黑眼睛,蒙古人种往北进入金发碧眼白种人相同的气候带和森林环境,当然也会出现黄头发蓝眼睛。他们的后裔来到草原,不会短时期就能改变。

笔者发现有一个现象,欧洲吃牛肉往往是几分熟。据《松漠纪闻》记载蒙古族吃生肉。可以推测,出现一些黄头发蓝眼睛的鲜卑和女真,是否因为这些部落存在吃生肉的情况?蓝眼睛更适合黑暗,不容易青光眼。欧亚大陆的黄头发蓝眼睛人的饮食也有共同特点,以牛羊的肉和奶为主。
成吉思汗以后,就没有发现温带北部的人们还有吃生肉的情况,而且出现了新的大融合。这样就导致蓝眼睛黄头发的现象极大减少。现在即使有黄头发的,也没有蓝眼睛了。

白种人普遍是大眼睛和能收缩双眼皮。因为在寒冷的森林,眼睛要大。能收缩的双眼皮在眨眼时可以持续给眼球提供热量。这与黄种人的形成环境是很不一样的。

拉施特在《史集》记载,乞牙惕(乞颜)-孛儿只斤的意思是蓝眼睛的乞颜人。孛儿只斤作为姓氏开始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皮肤微黄。

这是成吉思汗嫡系祖先居住在森林的证明,在这个环境中,出现黄头发蓝眼睛现象。

也有可能是也速该的外婆有白种人血统,因为母系对人种外貌特征影响更大。

白种人虽然也是寒冷的森林,但是长期的高加索地质环境和各种因素,导致白种人与黄种人的区别。
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的人,是鼻梁不高眼睛不大的黄种人特征。

———————————————————————————————————————————

1、
蒙古部祖先逃难的时间和原因

波斯伊尔汗国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拉施特(1247-1318)主持完成的《史集》,记载了蒙古族的起源和历史。
《史集》:“大约距今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作蒙古的部落,与另一些突厥部落发生了纠纷,终于引起战争。据值得信任的可尊敬的人们口头转述的一个故事说:其他部落战胜了蒙古人,并对他们进行残酷的屠杀,活下来的只有两个男人和两个女人。这两家人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周围都是山林,除了一条狭窄难寻的小径之外,别无他路可通。那些山中间有丰富的青草和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为额尔古纳-昆。那两个人的名字是捏古思和乞颜,他们和他们的后裔就长久的居留在这个地方生息繁衍”。

按照史集记载是在14世纪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之间。蒙古祖先逃难的时间不可能是柔然灭亡的时期,只能是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打败东胡之间。

因此,蒙古部传说祖先逃难到额尔古涅昆,原因有几种可能:
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与游牧族群的战争,游牧族群北上引起互相争斗
早期匈奴部落出现内讧
匈奴冒顿单于打败东胡
匈奴冒顿单于北征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犂 
东胡各部落在公元前七世纪后某次内讧

丁零之类的族群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内部出现你死我活的矛盾不太可能,这个原因可能性最小。

关于这个灾难发生的时间有各种说法,笔者认为,有可能是春秋时期的各游牧族群被逐后在草原发生矛盾,或东胡内部在公元前七世纪后发生的内讧。
匈奴开始因为东胡的阻挡,所以南下受阻,因此向西南方向迁移。匈奴墓葬显示,匈奴也有苍狼白鹿传说,应该也是从额尔古纳河黑龙江走出来的,然后整合了夏朝遗民和一些北狄,形成匈奴。匈奴在公元前七世纪还是是原始社会,你死我活的矛盾是没有的,那个时候还没有匈奴的名称。
东胡是黄帝族后裔,早就出现在历史记载,已经进入既得利益阶级社会。东胡本来就是黄帝族的,只是在夏朝建立后,政权收缩,神木石峁古城被放弃。因此向东到岱海黄旗海的平民百姓就成了东胡。
当然,匈奴大败东胡的时期也是可能的。

为什么蒙古族祖先拼命逃难而不是投降呢?很可能他们的身份是想投降都不行。蒙古族祖先或许是东胡贵族,无论是匈奴还是东胡内部敌人,都会把他们作为重点消灭的对象。这些蒙古族祖先,只能逃往更北更寒冷的地方,而且有森林的掩护。由于人数少,冰冻期长,发展的缓慢,所以他们比鲜卑柔然突厥更晚的出现在历史舞台。因为比其他族群更长期的生活在额尔古纳东岸,因此能保留最远的传说。

蒙古秘史更是没说祖先逃难是什么方向进入额尔古涅-昆,蒙古部祖先逃难之前属于什么族群更是完全回避。但是,通过历史实际情况分析,蒙古族祖先与鄂温克鄂伦春在各方面是不同的,与鲜卑以来的发展在各方面是相通的,比如语言和亲近程度。因此,很可能是东胡自己内讧,或者匈奴打败东胡的时候。按照史集记载是在14世纪之前约两千年,应该是公元前七世纪以来的某个时间。

蒙古祖先逃难不可能发生在柔然灭亡的时期,只能是公元前七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匈奴打败东胡之间。

蒙古族传说,祖先被打败逃难到额尔古涅-昆,是两男两女。当然,只有两男两女是不可能的,很可能是两个家族。

2、
就像爱新觉罗氏的来历云山雾罩,回避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蒙古部祖先的传说,也回避真实的时间原因,因为不好听,还不利于草原大团结。
为什么往事秘而不宣随风而去了,因为不是都光辉灿烂。清朝皇室的来历云山雾罩,明朝皇室的来历也没有如此隐秘。这一方面反映了进入既得利益阶级社会后出现的思想观念的扭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被披上神话传说的外衣。
蒙古秘史也有一些事件没有记载。蒙古秘史在元朝就不能公开,披上神秘的外衣。

史集中以波斯宗教传说和阿拉伯宗教传说的,不足为信。对史集和蒙古秘史,基本上可以推测哪些是不可信的,哪些是半真半假的,哪些是可以作为推测依据的,哪些是可信的。
史集记载,蒙古族祖先逃难是因为与突厥部落冲突,当时还没有突厥,但是可以推测是指额尔古纳河西边的部落。史集记载是突厥各部落的内讧,这是抬高突厥历史地位,因为伊利尔汗国是古波斯,认为图兰人种是古波斯的分支。

3、
额尔古涅-昆的位置

史集:蒙古族祖先“逃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那里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过一条羊肠小道,历尽艰难险阻可达其间外,任何一面别无途径。在这些山中间,有丰盛的草和〔气候〕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叫额尔古涅-昆。昆的意思是山坡,额尔古涅的意思是险峻,额尔古涅昆就是峻岭。”
————————————————
注意——“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所以,不可能是额尔古纳河岸边。现在的奇乾乡是最近几十年才搬迁过来的,老奇乾乡在新奇乾乡四公里外的额尔古纳河岸边。

①综合史集的记载,可以明确的是:蒙古族祖先战败后,来到一处人迹罕至,周围是陡峭山岭的地方。但是还住在额尔古涅-昆附近的人们,则明确的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艰苦。笔者综合分析,真正的额尔古涅-昆,从史集记载判断,不存在大的河流,应该不是在额尔古纳河边,当然会存在泉水小河小溪之类,很有可能是奇乾乡东北方位的高山峻岭。
②已经发现史集对历史记载是有一些遗漏的,这些提供历史材料的人们也不能面面俱到的准确知道一切。孟松林老师指出: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以前,蒙古人“既无书册,亦无文字”,所以只能靠草原史官根据老人的口述传说和历史掌故来写传著,这样难免有错,比如,事件发生时间上等等。
③注意,史集中的额尔古涅-昆,昆与额尔古涅是分开的。按照史集的记载,额尔古涅是险峻的意思,昆是山坡的意思,额尔古涅-昆的意思是险峻的山。但是现在可以明确的是:额尔古纳是蒙古语“捧呈、敬献”之意,丘陵的蒙古语发音为“锡林”,“昆”为蒙古语“人”之意。“胡(hun)”是北亚民族语言中“人”的意思。考古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表明:匈奴和东胡在风俗和语言方面有共同之处。现在蒙古语“混”的发音(homun)就是——人。所以,按照蒙古语就难以解释额尔古涅-昆。
④通古斯语的额尔古纳之意是宽阔的河,昆的意思山岗。激流河注入额尔古纳河,特别是又注入阿坝河以后,额尔古纳河的流量和宽度明显扩大,汛期的河面宽度更是加倍。
很有这些可能:蒙古族祖先最初避难的地方是一处周围高山峻岭的山谷。附近通古斯族告知这里的地名是额尔古涅-昆,意思是宽阔河附近的山岗。额尔古涅-昆源自通古斯语。笔者综合各方面材料,很明显这个山谷最有可能是奇乾乡东北的高山峻岭。
⑤额尔古涅-额尔古纳的发音,或许是古蒙古语“捧呈、敬献”之意,或许是后来的蒙古语把这个发音定义为“捧呈、敬献”之意,是蒙古族为了敬仰祖先祭祀祖先。已经发现额尔古纳河流域东侧有几处祭祀遗址,比如莫尔道嘎的黄火地。就像嘎仙洞一样,时间长了距离远了,就渐渐的遗忘了。额尔古涅-昆的蒙古语意思应该是祭祀敬仰的人,给拉施特《史集》提供材料的人们也不好意思说明真相,反而夸大这里的交通不便。因为结合历史记载和现在考古,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废弃了到这里的祭祀。

蒙古先人所到之处是比较陡峭的山包围的一块地方,当地的通古斯人称这里是额尔古涅-昆。通古斯语的额尔古纳是宽阔的河,并不是额尔古涅是险峻的意思,是讲述人搞混了。


额尔古涅-昆的准确位置 2019-01-28 09:30
《史集》:“这两家人逃到了一个偏僻的地方,那里周围都是山林,除了一条狭窄难寻的小径之外,别无他路可通。那些山中间有丰富的青草和良好的草原,这个地方名为额尔古涅-昆”。
额尔古涅-昆一定是米斜依。位于现在的奇乾乡东北方向直线距离7公里。奇乾乡原来的位置就在米斜依西面的额尔古纳河边,距离米斜依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因为河中岛的原因,是额尔古纳河最宽阔的地方。从卫星地图看,明显是山谷中的草地。周边青色是山上的森林。
蒙古族先人逃难时选择来到这里,应该是有历史渊源的,与大兴安岭的通古斯族群是有联系的。草原上呆久了,一般都是向西迁徙。选择向东的,应该都是更接近额尔古纳河,与大兴安岭的联系更多。


4、
蒙古族先人乞颜捏古思,应该是从额尔古涅-昆向东发展到盘古镇满归镇。奇乾、满归、盘古镇,纬度接近漠河市,北纬52—53。气候条件在古代是严酷的。
乞颜的名称是后来在激流河生存生活时的名称,乞颜部比捏古思部更繁荣。

乞颜和一些蒙古部的名称来历
①史集记载,乞颜是蒙古语“从山上流下的狂暴湍急的洪流”,成吉思汗的苍狼白鹿祖先是乞颜部的一个分支。现有人考证,奇乾是通古斯语“乞颜千”,乞颜部落之意,“千”是通古斯语部落之意。有多位学者专家考证:乞颜是蒙古语激流的意思,乞颜部生活在激流河流域。
②有一种说法认为丁零有乞袁部,是乞颜部的来历,却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明确的是,《魏书》记载北魏有乞袁氏。这可能是乞颜部的一些人加入了鲜卑,然后扩散到高车。高车的出现,应该是鲜卑一些部落融合了铁勒。
③蒙古族一个传说,柔然残部逃难的时候被天鹅叫声所救。因此,有的人在承认自己是“乞雅惕”的同时,又自称“其莫额德”,“其莫额”是声音或信息之意,这里指天鹅的鸣叫声,以示天鹅之声拯救了自己。这个“其莫额德”一称,久而又演化成“其莫德”或“其木德”。
④笔者综合分析:蒙古族有两个部落或家族,逃入奇乾乡东北方向的高山峻岭,这两个集体最初的名称并不是乞颜和捏古斯,其中一个把姓氏称为乞颜,另一个把姓氏称为捏古斯。他们的后裔来到激流河流域,再后来发展到到孟库依河盘古河,而且各个分支给自己取了新的姓氏。在古代,部落的分支往往会给自己取新的姓氏,这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比如,孛儿只斤的姓是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开始的,
⑤蒙古部有一些部落姓氏,与阴山燕山的族群姓氏和蒙古高原族群的姓氏相同,比如兀良合与自古以来的乌梁海部名称,巴牙兀与自古以来的巴尔虎姓氏部落名称。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各个时期的鲜卑柔然丁零回纥溃散的人们进入额尔古纳河东岸,大部分加入了乞颜捏古思的各个分支,有一些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姓氏。他们互相通婚形成共同体,在8世纪从额尔古纳河东岸共同融山化铁,开启了蒙古族的崛起之路。史集记载,化铁熔山就有巴尔虎名称的部族。

奇乾的名称含义有两种
①奇乾”二字是汉字对乞颜部落(kiyan qin)的译写。现有人考证,乞颜应为“奇乾”,奇乾是通古斯语“乞颜千”,乞颜部落之意,“千”是通古斯语部落之意。
②奇乾因境内的奇雅河的“奇”及乾东河的“乾”字而组合命名。
到底怎么回事?奇乾的名称是自古有之还是什么时候的?
奇乾因境内的奇雅河的“奇”及乾东河的“乾”字而组合命名———这应该更合理。因为奇乾乡特别是老奇乾乡,没有激流,而是更宽阔的额尔古纳河,应该与乞颜激流的意思没有关系。




1、
蒙古的名称来历
语言的字义词义,特别是发音,不同地方和不同族群存在阴差阳错的影响,时过境迁更是带来极大的转变。这是研究古代语言文字所必须注意的。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讲英语的外国人听到中国小姑娘说饱了,以为这个小姑娘说的是香蕉。

孟松林老师指出,过去研究蒙古族的族源和蒙古民族的发源地,主要是依靠史料到史料,很少用语言学、地理学、民族学和考古学来分析研究。内蒙古大学达瓦(布里亚特蒙古人)教授说过,肯特山、大兴安岭森林住的是通古斯人,讲通古斯语,好多地名只能用通古斯语解释。随着额尔古纳森林考古发现的增多,通古斯语的应用,民族学的考证,为研究蒙古族的族源和蒙古民族的发源地提供了新的佐证,极大地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比如,斡难河的斡难(onun,通古斯语意为“长”;《蒙古秘史》中斡难河为“斡难沐涟”,即意为长长的江);萨满教的“博”,通古斯语意为“天、地、宇宙”,萨满只是传达上天旨意的使者。另外,汉字注音的原版《蒙古秘史》的时候,也有好多的通古斯语。蒙古国的《蒙古秘史》研究专家苏和巴特尔说:“《蒙古秘史》中大概有九种民族的语言在内,没有扎实的语言学基础研究不好《蒙古秘史》”。

有人考证认为额尔古纳河是通古斯语“宽阔河面的河”。笔者认为存在这些可能性:蒙古族祖先逃难到额尔古纳河东岸,与这里讲通古斯语的人们杂居,接受了通古斯语对地名的称呼。也存在不同语言的相似发音带来的各种误会。就像是讲英语的人听到讲中国汉语的人说“饱了”,还以为是说的香蕉。当然,蒙古族崛起时把“蒙古”发音改为“忙豁勒”,词义也变的好听了。

2、
史集这样说:“距今{拉施特撰写史集的年代}大约两千年前,古代被称为蒙古的那个部落”。那个时候蒙古祖先的部落名称应该不是蒙古。历史明确记载,蒙古是蒙兀的转音词。

拉施特关于蒙古词意的记载其实是把不同的概念搞混了。通古斯语的“蒙古盘古”是水流湍急的河,蒙古语发音“乞颜”。乞颜的名称来源,是因为曾经生活在激流河流域和盘古河流域。蒙古先人一开始就受到通古斯族群的方方面面影响。

对“蒙古”这个词及其意义有很多的解释,其一是“银”,其二是“永恒,长生”,其三是“火”。后来用“忙豁勒”代替最初的蒙兀,含义是永恒之火,

这些都是后来的美化。“蒙兀”一词最初来自通古斯语的小木船小筏子之类,蒙古族先人早期是淳朴弱小的。给《史集》提供史料的蒙古人说“蒙古”是淳朴弱小的词义,要么没有实话实说,要么也不明就里,只是含含糊糊知道和弱小简单(朴实)有关。这应该是拉施特道听途说的“蒙古”的词意是弱小的原因。

蒙兀应该是激流河流域为主发展起来的,并且大量使用小木舟。所以传闻有弱小的意思,其实是小木舟。小木舟的使用是学习效仿了通古斯族群。

激流河南岸阿娘山峭壁的岩画上的图案均为萨满神像、神龛及生活的写照。这反映了蒙古族先人受到通古斯族群的影响。

“威呼”是松花江牡丹江一带通古斯语对独木舟的发音,“蒙兀”可能是内蒙北部和黑龙江省一带的通古斯语对独木舟的发音。当时蒙古先人学会了通古斯族群的独木舟之类或树皮筏子之类,通古斯语叫“威呼”,接近蒙兀发音。向拉施特讲述的人们可能混淆了,把蒙古的发音认为是孱弱,其实是小船的意思。

鄂温克人称“蒙古人”的发音为“蒙奎·贝伊(mong kiu beiyi)”,也可能是蒙兀一词的来源。
孟松林老师的考证———“蒙古”一词在通古斯语、鄂温克和鄂伦春语中为“独木舟”,在达斡尔语(古蒙古语)中仍保留着“蒙古”这个词意为“独木舟、木槽子”。

笔者认为,激流河与盘古河,所以被鄂温克和鄂伦春称为蒙古河,并不是因为通古斯语的水流湍急,而是大量使用小船的蒙古先人长期居住在这里,所以称激流河是蒙古河。

[宋]洪皓《松漠纪闻》:“契丹德光破晋,改为混同江。其俗刳木为舟,长可八尺,形如梭”。契丹源自鲜卑,所以,鲜卑蒙古先人早就有使用独木舟的传统。

宁古塔交通工具有桦皮船,以桦树皮为之,由于船不大,只能容纳一人,用两头桨来划船。如出海捕鱼,则将船负之海边,置于水中,遇到风,桦皮船则可以自己航行了(《清稗类钞》第十三册《宁古塔桦皮船》)。这种船满语叫作威呼或扎哈,风平浪静时轻便快捷,一遇到风浪时,便令人有几分害怕。有诗为证:“江上威呼独木舟,桦皮小艇更轻浮。行人怕见风波险,独坐船中闭双眸。”(沈兆褆:《吉林纪事诗》)

蒙兀这个词被蒙古族接受,可能也因为接近蒙古语发音“永恒的火”之意。因为蒙古前辈化铁熔山,蒙古族希望有充足的火改善生活,火还能带来光明和安全。


3、
蒙古部祖先前期的核心区
额尔古纳河下游的奇乾的到满归镇,再到盘古河蒙可山,这就是蒙古族祖先逃难后又发展壮大的核心区。盘古是鄂伦春语,意为“翻滚流急”的河流,发源于大兴安岭白卡鲁山东麓,在二十三站东北10公里处注入黑龙江。蒙可山就在盘古镇东边,位于今蒙可山林场。盘古镇东北部还有望河山望河尖,盘古河流经盘古镇望河山望河尖,是黑龙江上游右岸支流。蒙古蒙兀的名称,应该来自盘古河蒙可山,这与历史记载的蒙兀室韦的范围是符合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蒙兀室韦南下西迁,与历史记载相符合。所以称蒙兀其实是发展到了盘古河流域。蒙古先人为了安全就尽可能的向东,到达了盘古河蒙可山。一开始的两姓人,不一定叫捏古思河乞颜,这是后来根据所在之处起名。

孟松林老师的考察:
2011年秋,孟松林老师考察漂流了“激流河”,证实了两岸陡峭的山崖,高落差的河道,湍急轰鸣的河流。从语言学角度,走访了当地的鄂温克、鄂伦春和达斡尔老人并做了录音,当地人仍叫激流河为蒙古河,他们的解释“蒙古河(monggo bir)”即意为“在像独木舟一样的河谷中湍急流淌的河”。
在漂流考证的过程中发现,激流河两岸都是高大的山体和悬崖峭壁,河流湍急,落差很大,很远就能听到流水的轰鸣声。激流河南岸阿娘山峭壁的岩画上的图案均为萨满神像、神龛及生活的写照。
激流河支流涅尔涅斯涅河可能为“涅古思部落”的居住地。长达几百年、近千年居住繁衍生活于蒙古山和蒙古河一带,故他们自称为“蒙古人、蒙古部落”,自唐代称他们为“蒙兀室韦(森林蒙古人)”,登上历史舞台。正如拉施特《史集》所说的那样:“各部族起源于遁入额儿古涅·昆的两个人(部族)。由于生息繁衍,其氏族人数渐众,蒙古一词成了他们氏族的名称。”


蒙克山的位置 2018-08-19 21:34 
孟松林老师在《呼伦贝尔是蒙古民族发源地初探》认为———满归镇就是“蒙古镇”,满归是蒙古的转音词。
笔者发现:黑龙江塔河县盘古镇,东南30公里有蒙克山。盘古河流经盘古镇。盘古,鄂伦春语意为“翻滚流急”的河流。
综合的看,激流河与盘古河是蒙古先人曾经的核心生存区。所以叫蒙古(盘古)河。
孟松林老师认为蒙可山就是激流河两岸的山,那兀江是额尔古纳河。其实,蒙可山在满归镇到伊勒呼里山之间,那兀江可能是呼玛河。

4、
满归镇的名称是近现代才有的。所以,孟松林老师从外蒙学者听说的“蒙古镇”,并不是满归镇,最有可能是盘古镇。
董连声———据素有“大兴安岭活地图”美誉的“使鹿部”鄂温克老猎民杰什克·索、阿力克山德拉·古等人介绍,120年前即清光绪年间,有几个骑马狩猎的俄罗斯猎民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狩猎,在路过这条河边时,发现一个人打渔后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在沙滩上晒太阳,下身全部暴露并露出小便器。经简单沟通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人。原始林区未开发前,除鄂温克猎民外,极少有其他民族进入这一地区,一个蒙古人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捕鱼极为罕见。这几个俄罗斯猎民路过鄂温克猎民的驻地时,将在河边发现一个蒙古人一丝不挂地在河边晒太阳露出小便器的这个故事讲给在这一地区狩猎的索罗托斯氏族鄂温克猎民听,鄂温克猎民相互传讲这段趣闻,便将这条河称为“孟库依河”。“孟库依”即鄂温克语“蒙古人(脱光衣服洗澡)露出下身”之意,以后代代相传,约定俗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开发大兴安岭原始林区,修建牙林铁路。1965年末,牙林铁路修至满归地区,确定车站名称时,便以“孟库依”河定名,将火车站定名“满归”车站,以后建立的镇及建立的林业局均由此河得名。

5、
蒙古先人后来扩展到莫尔道嘎

在激流河岸边的黄火地的林区中,林区工人在作业时发现的石堆、石墙及于里亚铁矿附近修路时发现的一处山坡上被烧焦的矿石痕迹的遗址

距激流河南岸11公里的于力亚(蒙古语:狼嚎之意)铁矿为表浅的矿带,含铁品位高达62%,这种高品位的铁矿,用木炭燃烧其热量可高达1200度,足以将高品位铁矿融化为铁。所以,于力亚铁矿可能为蒙古先祖乞颜部、捏古思部、弘吉剌部的“化铁融山”之地。由此,几个史料记载的“元素”同时在一个地域出现实属少见。孟松林老师指出“化铁融山”的传说已不是传说,而是真实的事实。

《史集》:“······于是众乃聚而议出山之法,然昔日小道已荒芜堵塞,族人四出觅之,终觅得一废铁矿。众乃合力,伐木炽炭,篝火穴中,屠牡牛及马各七十,剖革以制风箱,于山麓鼓风助火,直至烈火将铁石熔化。然后制成大量铁工具,复打开出山通道。全部落乃倶迁出狭窄之山谷,至于辽阔草原。其后成吉思汗之家族为纪念祖先化铁出山之壮举,每遇年终大典,便炼铁···”。

应该是从激流河流域向于里亚河铁矿发展,然后沿额尔古纳河南下。成吉思汗祖先具体是从白鹿岛一带出发的。

从额尔古纳到莫尔道嘎,古代的森林植被更茂密,以当时人们的能力,选择烧树开路是必然的。而且正好在这里可以冶炼钢铁。

各部应该是经过于里亚河铁矿,然后顺着莫尔道嘎河来到室韦,还有的顺着现在的修建了铁路公路的路线逐步发展到呼伦贝尔。还有的到达室韦后再顺着额尔古纳河南下发展。

成吉思汗祖先南下受到了弘吉剌部和契丹辽的阻挡,也是因为经过几代的适应,逐步向草原发展,渡过呼伦湖。

———————————————————————————————————————————


1、
匈奴打败东胡,是东胡一些人逃到大兴安岭,这些地方也属于东胡,语言相通。嘎仙洞的鲜卑山,应该也属于东胡,早就在此,历史记载也明确,是黄帝的一脉相承。东胡失败后,一些人投靠鲜卑山,乌桓山。所以,这些地方很快发展起来。

拓跋毛(前?年—前204年),西汉时期索头部鲜卑部族的领袖,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4年为索头首领,在位时统一了索头部鲜卑部族。
《魏书·序记》记载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魏道武帝拓跋圭称帝时,谥其为成。
鲜卑后来的发展,应该包括了乞颜部捏古思后裔,后来共同出山。所以,魏书出现了乞袁氏,贝加尔湖出现了土默特。

鲜卑时期,一些乞颜部应该会跟随鲜卑出山。鲜卑退出历史舞台后,这些早期出山各部也融合消失了。蒙古先人的出山,是留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人们再一次出山。

注意,鲜卑遇到乌桓柔然开始兴旺发达。柔然灭亡,有一些应该散落在草原和额尔古纳流域,所以蒙兀室韦开始兴旺发达。

窝集,是满语森林之意,是不是通古斯语都把森林称之为窝集?那么,孟松林老师的———<室韦xigie通古斯语意为“森林”>是错误的,“喜桂图”也不是通古斯语,应该是蒙语。
“喜桂图”蒙语为森林之意,“鲜卑”“室韦”都是蒙语森林的意思。只是不同时期和地方的发音有差异,此起彼伏的各蒙语族群时代发音有差异。“室韦”应该是大兴安岭北部的发音,“鲜卑”发音是南下呼伦贝尔以后出现的,“鲜卑”发音来自“喜桂图”。“喜桂图”蒙语发音即为森林之意,是呼伦贝尔一带的蒙语发音。

鲜卑是南下后的发音,室韦是原来的发音。鲜卑后来取代匈奴,很多小部落扩散到西伯利亚。西伯利亚的西伯是鲜卑的转音词。

2、
鲜卑族南下时的人口,已经有蒙兀室韦所在地的人,包括乞颜部的人。蒙兀室韦是留在原地的人口再一次兴旺起来,加上一些柔然溃散的余部,还有一些通古斯人靺鞨人。

成吉思汗兴起的蒙古历史,突出了成吉思汗嫡系祖先,突出了乞颜部捏古思部的先祖。

鲜卑兴起时期,没有蒙兀这个名词的出现。室韦出现以后,才有蒙兀的名称出现。应该是鲜卑南下后,乞颜捏古思分支向东扩散,与鲜卑留在原地的,还与一些通古斯人融合,后来还有不同时间不同原因进入这里的人,形成蒙兀室韦的主体。

举例———“锡伯国原是金朝所封之国,都城在锡都,即喜都,又称苏完城、苏完颜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元末没落,于明朝第二次称国号,最终于明末衰”。
金代的锡伯国是由锡伯降人、四部中的小黄头室韦部,被金军迁入双阳后创建而形成的。为免遭金军镇压,并“避契丹讳,遂称黄头女直”,渐渐的被满族通古斯语同化。这间接说明这些室韦属于鲜卑,与契丹历史语言接近。这些黄头发室韦人,应该不是鲜卑核心,是属于鲜卑嘎仙洞以北的人。

事实上,蒙古部祖先在额尔古涅昆到莫尔道嘎之间,尽管期间有许多人跟随鲜卑柔然进入蒙古高原和南下,但是留守的人们发展成为蒙兀室韦。室韦到了宋朝,已经发展成为蒙古高原的许多部落。乞颜部的历史传说完整而悠久,是额尔古涅-昆到莫尔道嘎的蒙古族祖先的一脉相承。

而成吉思汗统一后的蒙古高原,统称为蒙古族,也纳入一些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人,还有阴山燕山一带长期居住的部落。

3、
史集有这些记载:“据说,源于乞颜的一个主要分支曾拉过风箱,以捏古思之名著称的部落和属于它的分支兀良合惕部落也曾拉过风箱”“另一些部落声称曾参加拉风箱,但上述诸部落{乞颜捏古思}不承认他们有过此事”“一些分支组成的弘吉剌部不与别的部落商议就先自己出山了”“继续留在额尔古涅-昆附近的人明确的说,虽然这个地方很艰苦,但并没有达到出山的人们所说的程度,化铁融山的目的是为了求发展而开辟了另一条道路”。
史集的这些记载说明,是蒙古各部共同出山,并没有说是孛尔帖赤那(苍狼白鹿)故事。自称是乞颜各部的功劳,其实就是抬高乞颜部。兀良合惕源自捏古思部。蒙古先人各部落互相通婚,这就是蒙兀室韦。现在的奇乾乡穴居遗址与黄火地遗址证明在12世纪还有人在此居住。

至少在12世纪,蒙古族还在莫尔道嘎的黄火地祭祀祖先。


4、
室韦
室韦是鲜卑柔然融合了从贝加尔湖到大兴安岭东侧的各群落形成的。在南为契丹、库莫奚,在北号室韦。居地在今黑龙江中上游两岸及嫩江流域。室韦,初作失韦,隋时始用室韦,后也有写作失韦、失围的。现在的蒙古各部几乎都是来自古代各个室韦,所以蒙古语的室韦词义,也是森林之意。用作族称,意为“林中人”。
室韦族的渊源,史书说其为“契丹之类”,或“丁零之苗裔”。结合史载其地理位置社会生产和风俗习惯等考察,其主体部分出自鲜卑,是东胡的后裔。《魏书》说其语言与库莫奚、契丹和豆莫娄同,《隋书》记其偏处西北方的大室韦“语言不通”,《新唐书》又谓“其语言,靺鞨也”,这些不同记载,又反映了室韦不是单一的民族共同体,而是一个多源的民族综合体,即它还包含有出自濊貊、突厥和通古斯语言的一些部落或氏族,也有东胡族系乌桓族的遗民。若以地区作大体划分,中部的属东胡族系,西部的属突厥系统,东部的属肃慎、濊貊族系。正是由于这种情况,造成今天学术界对其族源众说纷坛,有起源于鲜卑、或乌桓、或肃慎、或丁零、或自成一族系等不同说法,还有说其是春秋战国前原居中原“豕韦”的北迁居民。

现在还不能确定的,据《唐书》《中国姓氏大全》《绎史》《路史》《帝系谱》等记载:夏帝少康封包羲字伏羲后裔彭祖孙元哲为包豕韦奉祀包羲,立豕韦国(今河南滑县一带),商武丁灭包豕韦国后,一部分迁东北为东胡钵室韦。史记记载,夏朝灭亡后一些夏朝遗民逃往蒙古高原与那里人结合成为匈奴。

(百度百科)额木尔河,  又作“额穆尔河”。黑龙江上游右岸支流。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漠河县境内。古名“室韦水”,其流域为古室韦族所居,故名。发源于大兴安岭北侧雉鸡场山,由南向北集老槽河(老潮河)、大林河、古莲河等支流,横贯漠河县全境,在兴安乡大河西村附近注入黑龙江。全长469公里,河宽20—150米,水深2—5米,流域面积16280平方公里。上游段支流较多,河谷较宽;西林吉以下河流曲折,谷深河窄,比降较大。

5、
蒙兀室韦范围
北魏破柔然之战是北魏神麚二年(429)。室韦见于汉文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6世纪中叶突厥又灭亡柔然。所以,室韦的出现,特别是蒙兀室韦的出现和迅速扩展,是这时期柔然一些溃散的人们,向东进入额尔古纳河流域和大兴安岭地区,与这里生活的东胡后裔和通古斯族群,共同形成蒙兀室韦,因为他们的语言相通。
“蒙兀”一名最早见于《旧唐书》,《室韦传》云:“今室韦最西与回纥接界者乌素固部落,当俱轮泊之西南……俱轮泊(呼伦湖 额尔古纳河)屈曲东流,经西室韦界,又东经大室韦界,又东经蒙兀室韦之北、落俎室韦之南,又东流与那河(黑龙江)、忽汗河(忽汗河今牡丹江,这里似乎包括了松花江下游)合。这里已经是靺鞨的北部 ,所以《新唐书》又谓室韦“其语言,靺鞨也”。

蒙古高原战争此起彼伏,人口大量迁徙流失。到了公元八世纪,草原战乱人口大减。草原承载有限,生态破坏,还有大量人和牲畜的尸体,人们难以在这样的环境生存,所以西迁中亚欧洲。这样。蒙兀开始南下西迁进入草原。

还有,这个时期是渤海国大扩张时期,许多大兴安岭东侧的人们向西躲避,也促使室韦的人们迁移。

为什么蒙古草原的人口总是西迁,因为草原承载有限。如果没有现代社会,300万外蒙人是难以维持的,尽管这是当代人口密度最低的地方之一。

总的来看,没有蒙古高原人口大减,成吉思汗祖先是不可能来到草原的。外蒙认为蒙古族是蒙古高原人口一脉相承的延续是不正确的。只有突厥是匈奴直系后裔。即使回鹘也是源自鲜卑丁零的融合。归根结底,蒙古草原的人口基本上来自大小兴安岭地区。

6、
现在,有形形色色的胡言乱语否定蒙古族与室韦的联系,但是确切的历史事实记载是不容置疑的。所谓各种证据证明蒙古族是匈奴后裔,事实上恰恰证明匈奴也有额尔古纳河东岸人们的血缘,而突厥其实是匈奴的血缘后裔。

蒙兀室韦,现在看就是以蒙古先人逃难到额尔古涅-昆的乞颜和捏古思两姓为主体,发展扩散,又融合了各个时期不同原因加入的人们。

鲜卑兴起时期,蒙兀这个名词还不见经传。室韦出现以后,才有蒙兀的记载。室韦大范围的出现,应该与柔然溃散后的余部加入有关。柔然一些人投靠室韦,室韦很快发展起来。

7、
蒙兀室韦的后发优势
蒙兀的人文是最好的,人文好才能兴起。一定抛弃了许多不好的人文,所以兴起。任何民族国家都是这样。欧洲也是这样,文艺复兴。英国的兴起美国的兴起,就是新教徒抛弃宗教的各种压迫束缚。
蒙兀室韦为什么成为室韦主流,最后又统一了蒙古高原,因为人文最好。乞颜部又是蒙兀室韦最成功的。

蒙古部祖先逃难到额尔古涅昆,在生死存亡的过程中,在生存生产生活的奋斗中,他们最是体会到团结的极其重要性。所以,告诉一切后代,有共同生死相依、患难与共、亲密无间如一家人的祖先,让后代保持团结。这个思想,直到阿兰夫人用一根箭被折断,一把箭杆折不断的道理,让儿子们更加知道团结的重要性。阿兰夫人的小儿子孛端察儿是孛儿只斤氏的祖先,他和他的几个哥哥的故事,告诉后来的蒙古族,不能破坏公平,不能狭隘自利损人利己,而是团结起来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壮大。

蒙古族从额尔古纳河流域扩展到肯特山,时间上与南北朝后期的历史记载相印证。当时,经历了北魏、柔然、突厥的战乱,蒙古高原东北部人口锐减,恶化了自然环境,比如到处大量的人畜尸体。在回鹘灭亡突厥,黠戛斯大败回鹘时期,更是加剧了灾难,人们纷纷南下进入内地和契丹领地。这个时期,蒙古族开始南下,因为受到契丹的阻碍,所以向西来到蒙古高原东部,乞颜部来到肯特山。

蒙古族传说,孛儿帖赤那(蒙古语,汉译“苍狼”)和妻子豁埃马阑勒(蒙古语,汉译“白鹿”),开始出山时————“宰杀了七十头牛马”,用皮“作成了风箱”,煽起熊熊烈焰,“直到山壁熔化”,“从那里获得了无数的铁”,开辟了通道。蒙兀室韦男女老幼乘着马,驾着幌车,赶着牲畜,走出深邃的森林地区。

现在的莫尔道嘎就有于里亚河铁矿,也有以苍狼白鹿命名的地方。从中可看到,蒙古族南下时,对祖先故地祖先传说的深厚情感。所以把这个事件的祖先叫孛儿帖赤那、豁埃马阑勒,就是为了记住祖先的传说,也是记住莫尔道嘎这个祖先发祥地。

而经过的“腾吉思水”,现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是贝加尔湖。还有一个十九世纪的喇嘛金巴道尔吉写了个《水晶鉴》,胡说“腾吉思水”在阿尔泰。这个人应该是因为敌视清朝,所以编造如此荒诞的说法。

事实上,贝加尔湖那里与苍狼白鹿的传说根本不符合。“腾吉思水”应该就是呼伦湖贝尔湖,而且古代的湖水面积更大。蒙古族历史记载所以语焉不详,是因为蒙古族南下没有战胜契丹的阻碍,不得已向西来到蒙古高原。而历史事实让人看到,无心插柳柳成荫。

8、
出山的时间地点
九世纪回纥汗国衰败,公元840年被来自剑河流域的黠(xia)戛(jia)斯部所灭。但黠戛斯统治回纥故地的时间并不长,公元848年曾发兵攻打室韦,抢夺了被室韦人瓜分的回纥余众而去,退回到剑河流域。黠戛斯为什么离开,是长期战争导致的环境条件恶劣。


黄火地遗址文物保护总体规划
2015.05.12
近年来“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考察研究”项目不断取得新的进展,黄火地遗址作为原始森林深处的一处大型祭祀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森林草原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探寻蒙古族起源和早期发展进程方面意义重大。2014年5月黄火地遗址公布为第五批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火地遗址位于呼伦贝尔市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北97公里的原始森林深处,激流河东的山坡台地上。经调查,黄火地遗址共有石堆82处,石墙8道,遗址东西长200米,南北长260米,分布面积约52000平方米。经勘探初步断定黄火地遗址为古代室韦人的祭祀遗址,年代约为唐代。
遗址地表为石块垒砌的石堆和石墙,经调查,共有石堆82处,石墙8道,石墙把石堆分割成若干区域。石堆大都围着树干起于地表垒砌堆放,多呈圆形、椭圆形,少有长方形、梯形、不规则形等,石墙垒砌方法与石堆基本相同。树干多位于石堆中间,另有少量的石堆中间未见树木。石头上长有苔藓,常被枯枝落叶覆盖。树干有的已腐朽,仅余树桩,有火烧痕迹。石堆最大直径约5.6米,最小直径约2米,最高距地面约1米;石墙多呈东西和南北方向,中间有间断。


专家考证额尔古纳“化铁熔山”古代人类活动遗址
中广网 2009-11-12 15:09
中广网呼和浩特11月12日消息(记者陈青平 呼伦贝尔台崔蕾 秦绪伟 孙晓崴)为更进一步展示呼伦贝尔的历史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11月10号,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的专家齐聚一堂,对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的古代人类活动遗址的勘探成果进行研讨。
据了解,11月8号至9号,来自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的专家深入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的一处名为黄火地的林区中,对林区工人在作业时发现的石堆、石墙及于里亚铁矿附近修路时发现的一处山坡上被烧焦的矿石痕迹的遗址进行了考证。遗址现场尽管已被前几日的大雪所覆盖,但仍可以清晰地看到断断续续,几十米长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石墙。除此之外,遗址地表还分布着很多石砌的圆包,外表基本成圆形,垒砌的较为齐整,有一定高度。从石块的表面痕迹看经历的年代较为久远,而且上面长有很多苔藓。而于里亚铁矿附近修路时发现的山坡上被烧焦的矿石痕迹的极有可能是蒙古先祖起源传说之一的“化铁熔山”的遗迹。
专家们在研究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座谈论证,确信位于额尔古纳市莫尔道嘎镇的遗址为古代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认为呼伦贝尔考古在中国的考古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现有北方民族文献资料较少的情况下,考古的成果对于佐证历史记载具有重要意义。


至少在12世纪,蒙古族还在莫尔道嘎的黄火地祭祀祖先。成吉思汗曾经来到莫尔道嘎祭祖。


1、
从传说中可以发现,是蒙古部各个分支,都来自乞颜捏古思。乞颜捏古思的后裔共同化铁熔山。

孛儿帖赤那(蒙古语,汉译“苍狼”)是该部颇“受尊敬”的首领,“‘有许多妻子和孩子”。“长妻”叫豁埃马阑勒(蒙古语,汉译“白鹿”),在其所生“诸子中最有出息”的是巴塔赤。
由于蒙兀室韦部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人口蕃衍,其“所占的地域显得日益狭窄”,生活出现困难。基此而“互相商量”,如何才能“走出这个严寒的峡谷和狭窄的山道”,以寻求新的生活空间。于是孛儿帖赤那领导部众开始了著名的西迁活动。“宰杀了七十头牛马”,用皮“作成了风箱”,煽起熊熊烈焰,“直到山壁熔化”,“从那里获得了无数的铁”,开辟了通道。蒙兀室韦男女老幼乘着马,驾着幌车,赶着牲畜,走出深邃的森林地区,来到今呼伦贝尔地区。经“腾吉思水”即今达赉湖,继续向西偏南前进。进入漠北之后,穿过大片草原、沙漠和山林,来到斡难河源头,亦即不儿罕山地区住下来,终于完成这次大规模西迁的历史任务。
孛儿帖赤那卒,儿子巴塔赤成为该部首领,称“巴塔赤合罕”(蒙古语,汉译“牧民的首领”)。这支人,当是蒙古民族正宗部分的“源头”。
————————————————————————————————
这个传说抬高了成吉思汗嫡系祖先的位置作用,抬高了乞颜部的位置作用。其实,成吉思汗的祖先只是乞颜的一个分支,地点是现在的苍狼白鹿公园。一开始不是最强大的,只能西迁。弘吉剌更加强大,因此占据了现在拉布达林一带。后来蒙古族兴起,还是要用蒙兀-蒙古的名称。


2、
蒙古早期首领有很多妻子的说法是不可能的,比如成吉思汗父亲好像就两三个。这是对人口来源和血缘关系的一个掩饰,为了团结起来。事实上,部落的组成已经不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了。当时是首领想多多招揽人口,人们也希望有个好首领。

3、
苍狼白鹿的考证
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苍狼白鹿是草原民族的图腾。可事实上,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普遍信仰萨满教。
考察研究历史,要从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中去寻找,进入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还要从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种种假与伪的邪恶企图去寻找。
自从类人猿从树上来到地面成为人猿,又进化到猿人,进化到人类,可以说几乎不能离开森林。一百万年前开始的人类从温带扩散到寒带,更是这样。因为这样才能充足的取暖,才能躲避猛兽的袭击。即使在智人阶段,人类也不能冒冒失失跑到大草原的。
在东亚,东西伯利亚的南部,是帕米尔高原、西伯利亚、蒙古高原、爱斯基摩、印第安最主要的祖先原始定居处。人类从温带来到这里,是最有条件发展起来的。从扎赉诺尔为中心的额尔古纳河流域,特别是东岸,是最主要的起源地发祥地,这是有充分的古生物学古人类学证据的。
人类在这里能够生存,特别是能够全面发展起来,越来越提升在寒冷与旷野的生存能力,方方面面有很多有利条件。本文只说两个好帮手——狗和驯鹿。这里最初生产生活和交通的助力,是对驯鹿的驯养。驯鹿的饲养,人类的驮运还有交通能力出现飞跃的进步。人类狩猎能力的提高,保护自己和牲畜的能力,特别是从森林向草原扩展,离不开对狼的驯养。甚至在古代蒙古族的语言中,犬和狼的界限有些模糊。
在原始社会,不论男女老少每一个成员都是宝贵的,而狗和驯鹿这样重要的助手,当然就像部族的一员。可以想象,当成年人为了生产生活劳作的时候,是狗保护着孩子,孩子饿了就吃驯鹿的奶汁。这样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所以苍狼白鹿反映了人们不同于图腾的,而是对亲密长者般的感情。
驯鹿就是从大小外兴安岭整体起源的。可以说,从北欧直到北美的驯鹿,都是上古时期兴安岭的人们依靠驯鹿扩展到这些地方的。驯鹿能来到这些地方,是人类和狗的保护所以比较安全的通过旷野进行迁徙。
人类在狗和驯鹿的助力中,实现了大范围的扩散,这就是亚洲北部,也是爱斯基摩印第安,蒙古人种的历史。而且,在狗的助力中,人类才能不惧草原狼逐渐进入草原。苍狼传说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向草原扩展的开始,这就是历史上一些族群出现苍狼传说的原因。
{狗在上古时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狩猎部族和开始向草原游牧的部族。上古时期开始出现在陕北甘肃的犬戎,就是自称祖先是二白犬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卷记载,唐朝初年有“白简、白狗羌并遣使入贡”,唐朝“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直到东汉,四川雅安还有白狼国。据文献记载,“白狼”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早见于汉书,起源于青海省果洛地区。}
可以说,曾经某个阶段,狗和驯鹿对人类的意义,不亚于弓箭的发明。当然,向草原的扩展,生产力的发展,驯鹿和狗的作用降低了。


苍狼白鹿,是蒙古高原很早就有的,有的匈奴墓葬就有苍狼白鹿的图案,可以说是蒙古高原东西伯利亚人们共同的传说。这恰恰证明,蒙古高原的一切族群,包括匈奴,都源自额尔古纳东岸的兴安岭森林。如果多方面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就会发现为什么后来出现一些不同的传说。

东胡被匈奴打败,逃亡到额尔古涅昆的蒙古族祖先,不得不向森林原始居民学习饲养驯鹿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受到这里人们的同化。

苍狼白鹿的传说为什么只有蒙古族保留下来呢?额尔古纳河流域东岸的北部在古代相对来说比较平稳,所以这里还能保留苍狼白鹿的传说。而其他各个时期各个名称的部族政权,因为蒙古高原的人们长期迁徙融合,战争的此起彼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因此遗忘了。这不奇怪,就像鲜卑族丢失了嘎仙洞的历史,印度丢失了阿育王的历史。

苍狼白鹿的传说早在匈奴就已经存在,苍狼白鹿只能是东西伯利亚开始的。蒙古族祖先同样有这个传说,证明了蒙古族来自哪里,特别是来自一直保留苍狼白鹿传说的地方。也就解释了匈奴与蒙古的基因关系。

现在的室韦镇、莫尔道嘎、奇乾乡,还有奇乾乡以北的古代遗址,完全可以与历史记载相印证是蒙古族的发祥地。

蒙古族的苍狼白鹿传说,是额尔古纳河东岸人口向西伯利亚蒙古高原扩散规律的又一次体现。苍狼只能是森林狼,草原狼和西伯利亚狼都不可能是苍狼。白鹿就是驯鹿,不可能是西伯利亚阿尔泰山的马鹿。而且驯鹿容易与人类共生,所以现在东北鄂温克族和东西伯利亚的人们还在饲养驯鹿。

鄂温克族被皇太极认为是同根共组的,而鄂温克族与蒙古族也有关联。苍狼传说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向草原扩展的开始。事实上,蒙古族记载的额尔古涅昆就是森林与草原的结合部。

4、
鲜卑族就有苍狼的传说,其实就是大兴安岭的森林狼。锡伯族的白图腾有一个远古时代的神秘传说:在锡伯族民间传说中,锡伯族先民——鲜卑,古时南迁时,在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迷失了方向,被困在山里。后来,有一种神兽在前引路乃得出山,才来到南方大泽(呼伦贝尔草原)。这种兽,状如虎而五爪,文如狸而色青,大如狗而迅走。锡伯族保留有供奉“鲜卑兽”(瑞兽)的习俗。将绘制的兽形图案,挂在住室西或北墙上,久而久之就成为锡伯族标志性图案。
东胡是上古时期黄帝族后裔,鲜卑族源自东胡,逃亡到大鲜卑山,较早的南下,这个时候还保留了自己是黄帝族后裔的历史记忆。鲜卑族这个时期只有苍狼没有了白鹿,其实是反映了马的饲养使用已经占据了生产生活的主流。匈奴汉化或西迁后,东胡在草原森林的后裔共同以同源的鲜卑为自称,契丹、室韦、柔然都是鲜卑的分支,西伯利亚的西伯就是鲜卑的转音词。

5、
苍狼的考证 2018-08-22 06:51
黑色的犬基本上都是人类驯养的结果,自然界很少出现黑色白色的狼。东北森林里光线幽暗,狼的外貌是背部黑色,腹部是浅灰棕色。经过人类的驯养,因为不再经常远距离跑动,所以出现适应环境的保护色,因此出现黑色的犬。因为是肉食,所以皮毛油亮,在阳光下就显得黑青。《萨满论》记载一句话:“他从黑暗中的一点微光处走来,是一只巨大的苍色的狼”
传说的苍狼,是指在阳光下皮毛油亮显现青黑色的犬。白鹿就是驯鹿。东北的狩猎部落进入草原,犬和驯鹿被牛马羊取代,现在有一种华北黑犬就是草原游牧部落遗弃后的品种。

蓝色的蒙古语发音“呼和”。
蒙古秘史解释“孛儿帖”意为“苍色的”、“灰青色的”。孛儿帖应该是青的意思,孛儿帖赤那的意思是青色的狼。
拉施特在《史集》记载,乞牙惕(乞颜)-孛儿只斤的意思是蓝眼睛的乞颜人。成吉思汗化铁熔山的祖先名字是孛儿帖赤那,成吉思汗妻子的名字是孛儿帖。孛儿帖的词义应该是青色的意思。
古代的东北,犬和驯鹿对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后来的牛马。需要指出的是,现在的犬,无论是体格外貌和各方面指标,肯定不如古代的犬,因为没有过去保持水平的生存环境了。正如城市里的犬类祖先也是狼,退化很明显。


1、
蒙古先人的西迁和壮大是有一些客观历史背景的。

首先,汉朝打击了匈奴,让鲜卑和乌桓发展壮大。从东汉到唐朝时期的蒙古草原经过了多次大动荡大变迁,匈奴突厥语系的人口大多数离开。契丹在崛起的过程中,也是蒙古语系的族群发展壮大的时期。这个时期蒙古部西迁,而契丹主要是南下。

现在的蒙古族中,也有一些有匈奴突厥血缘,但是大多数应该是东胡血缘。

史集记载有一些蒙古草原部落说自己的祖先也参加了化铁熔山拉风箱,但是,蒙古部不承认。这其实是反映了乞颜捏古思只是蒙兀室韦的组成部分。当然,乞颜部捏古思部是蒙兀室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吉思汗嫡系祖先只是乞颜部的一个分支。
乞颜的名称应该是后来在激流河盘古河生存生活时开始的自称。蒙古语“乞颜”是激流的河,因此是蒙古语发音自称得名。乞颜比捏古思部更繁荣。
蒙古族先人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也不断的加入各个时期在东北的、蒙古草原的、东西伯利亚的许多群落。

室韦的出现与柔然灭亡时间就能发现,室韦的出现与柔然的溃散加入有关系。
“室韦最初见于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进入11世纪后(金前期),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经历6个世纪左右”。“北魏破柔然之战是北魏神麚二年(429)。室韦见于汉文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6世纪中叶突厥又灭亡柔然”。


2、
蒙古部西迁
转帖———室韦最初见于文献,始于5世纪(北魏),进入11世纪后(金前期),史书上才无室韦活动记事,经历6个世纪左右。其间,约从9世纪末起,因累遭契丹袭击等原因,一些部落西迁南徙,采用了新的称号,走上新的发展道路,中世纪后期名震亚欧大陆的蒙古族,即是其中蒙兀部西迁后发展形成。

3、
《蒙古秘史》开头就说:“成吉思汗的根源乃奉天命而生的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渡过腾吉思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峏罕·合勒敦山扎营下来。他们生下的儿子名为巴塔赤罕”。
为什么来到不峏罕·合勒敦山?因为要避开契丹和其他的强大部落。而不峏罕·合勒敦山恰恰也是成吉思汗青年时代全家躲避敌人的地方。

成吉思汗祖先孛儿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一代人不太可能完成从融山化铁到南下又西迁到不儿罕山,从森林到草原的适应更不可能在一两代人完成。事实很明显是,这个乞颜部落不是最强的。一开始有很多阻碍和失败,只能向偏远迁移,好地方都被弘吉剌这样强势的占据了。

契丹打败库莫奚,又逼使当时弱小的蒙兀部落继续西迁。这就是阿阑豁阿丈夫朵奔蔑儿干(成吉思汗的11世祖)在战斗中死去的原因。或许是直接与契丹人交锋,或许是附近的部落遇到强敌后逃避,却想侵占邻居的地盘。

转帖———20世纪50年代,俄国考古学家在鄂嫩河与石勒喀河流域发现一种新型考古文化,奥克拉德尼科夫后来命名为“布尔霍图伊文化”。这个文化采用竖穴土坑墓,无葬具(个别用石棺),侧身屈肢葬,头向西或西北。随葬器物为附加堆纹和刻划纹平底陶器、桦树皮器皿、柄端带圆环的铁刀、骨弓弭、骨镞等,不随葬家畜。虽然,布霍图伊文化的分布范围覆盖了蒙古人起源地,其年代也不晚于公元8世纪,当然和蒙古祖先——室韦部落有联系,这里的屈肢葬是典型的室韦部落的丧葬习俗。

4、
额尔古纳市的上库力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20°03’,北纬50°00’,2006年7月13日撤乡并镇后改建而成上库力街道办事处。
根河沿岸,是森林向草原过渡地带,向北是森林,向南是草原。在拉布达林西山的东汉拓跋鲜卑24座古墓群,证明鲜卑从嘎仙洞沿根河发展到额尔古纳。
化铁熔山后的各部,特别是弘吉剌部,也大体是这个路线。

5、
蒙古秘史记载:都蛙锁豁儿和弟弟朵奔蔑在不儿罕山合勒敦山的统格黎克小河,遇到阿阑豁阿的父亲带领家人东迁来到这里。阿阑豁阿的母亲是贝加尔湖东边的。
大不儿罕合勒敦山及其周围的神圣景观坐落于蒙古国的东北部,肯特山(不儿罕山)的中部,是中亚大草原和西伯利亚泰加群落针叶林的交界处。
统格黎克小河—小河,原文为豁罗罕。《元史太祖纪》作统忽里忽鲁。为今肯特山东麓、鄂嫩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小河。
熔山化铁各部有一些已经加入大室韦来到贝加尔湖。后来库莫奚溃败后也加入了草原。

6、
根据拉施特的《史集》记载,从额尔古涅昆走出来的就有弘吉剌部、豁罗刺思部。弘吉剌部自己的传说,弘吉剌惕、亦乞剌思、豁罗刺思的祖先是一个金器出生的三兄弟。“阿阑豁阿出自豁罗刺思部落”。
豁罗刺思后来迁徙到今天的郭尔罗斯,位于吉林省松原市。根据传说,金器三兄弟是最早离开额尔古涅昆的。豁罗刺思应该是比较早的来到贝加尔湖西边,后来又向东回迁。可以发现,阿阑豁阿的族群是一直东迁的,这不是偶然的。


按《史集》记载,巴牙兀惕部也是融山化铁的部落之一。
内蒙古赤峰地区宁城古代有按答罕山游牧民族,姓伯牙吾台氏。其地原为奚王牙帐所在地。约在辽末金初时该伯牙吾台氏部族离开故土,万里西迁至位于欧洲草原的押亦水(即今乌拉尔河)和也的里水(今伏尔加河)之间的玉里伯里山地区。降服了当地部落而统治之,世为国主,号钦察玉里伯牙吾氏。这可能是化铁熔山后的巴牙兀惕部先是南下与库莫奚融合,然后西迁。

贝加尔湖的拔野古部,应该是鲜卑时期一些部族来到贝加尔湖,融合了丁零铁勒,这就是拔野古(巴儿忽惕)的历史。

融山化铁在8世纪,契丹灭亡库莫奚在9世纪末10世纪初。
当时的部落已经不是完全血缘关系,而是部落首领家族为核心,吸收愿意加入的人们。孛端察儿兄弟们召集的那些流散的人们,应该是库莫奚流散的人。因为当时除了库莫奚方向,其他的地方已经被塔塔尔、弘吉剌、贝加尔湖部落、 札剌亦儿、乃蛮占据。比如,札剌亦儿部,当时在哈拉和林一带,曾经吞并了源于额儿古涅-昆的札惕部,在海都汗之前,对乞颜部构成极大的威胁。

契丹征服库莫奚,施行“苛虐”政策,奚人不断起来反抗契丹的民族压迫,契丹贵族为此多次出兵征讨,阿保机任挞马狱沙里后就曾几次讨伐奚人。他为可汗后,鉴于奚族叛服不常,于911年又亲率大军对奚族进行大规模镇压,先攻克西奚地,接着分兵讨东奚,“亦平之”。923年阿保机镇压了胡损领导的奚人起义。
也就是说,逃难到不尔罕山的最有可能是库莫奚人。当时只有库莫奚溃败后流散到不尔罕山。


7、
阿兰夫人的来历:
《史集》记载,豁罗喇思与弘吉剌惕是同一祖先,都是迭儿列勤蒙古的分支,阿兰夫人出自豁罗喇思部。
《秘史》记载:“豁里剌儿台蔑而干的(妻子)巴儿忽真豁阿在豁里秃马惕部的阿里黑兀孙地方生下了名叫的阿阑豁阿女儿”。
有研究认为,“豁里剌”就是唐代贝加尔湖南部敕勒的三姓“骨利干”,“秃马惕”是唐代的“都播”。《辽史》称之曰阻卜,《辽史·文学上·萧韩家奴传》:“阻卜诸部,自来有之”,指出阻卜部族是早就存在的。有考证认为:阻卜是拓跋的转音词,卜音读跋,今土默特人仍读卜为跋,阻卜为拓跋之裔。


《秘史》:
朵奔蔑而干问道:“你是什么人”?那人说:“我是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我穷困地走着。你给我些鹿肉,我就把我自己地这个孩子给你”。
以前朵奔蔑而干生前所生下的两个儿子,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暗中议论自己的母亲阿阑豁阿:“咱俩的母亲没有(丈夫的)兄弟、房亲,也没有丈夫,却又生下了这三个儿子。家里只有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这三个儿子是他的儿子吧?”
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这个名字应该是这个仆人父亲的,这个仆人是什么名字已经难以考证。
《史集》记载,巴牙兀惕部是属于迭列斤蒙古。
注意,《史集》记载,薛灵哥河北{今色楞格河北},还有巴儿忽惕、豁里、秃喇思部落,秃马惕是巴儿忽惕的分支{这是不准确的}。巴牙兀惕和巴儿忽惕应该是不同的部落,这是许多写史弄混的。
贝加尔湖的拔野古部,应该是鲜卑时期一些部族来到贝加尔湖,融合了丁零铁勒,这就是拔野古(巴儿忽惕)的历史。

朵奔蔑尔干死后,留下一个仆人,巴牙兀惕部人马阿里黑。这个时期应该是契丹征服库莫奚,并且向西向北扩张,马阿里黑父子很可能是因为某些原因脱离巴牙兀惕部的难民。这样就清楚了,尼伦蒙古应该是阿阑豁阿的后裔为中心,收容东南部的一些流散人口组成。

尼伦蒙古是阿兰夫人寡居后生的三个儿子。蒙古秘史专门清楚的记载这个老仆人,其实不言自明。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赤那的第十二世孙朵奔篾儿干死后,其妻阿阑豁阿没有丈夫寡居,却又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名叫不忽合塔吉,一个名叫不合秃撒勒只,一个名叫孛端察儿。蒙古人传说,他们是感光而生的“天子”。他们是从阿兰豁阿洁白的腰里出生的,所以他们的后裔被称为“尼伦蒙古”。不属于阿兰豁阿夫人后裔的蒙古人,被称作“迭儿列斤蒙古”。


8、
不儿罕山是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脉的最高峰,这里并不是最好的草原牧场,从海都汗开始占据了这里。

拉施特在《史集》这样说:由于神对他们(蒙古人)的佑助,在四百年左右他们(蒙古人)繁衍出许多分支,人数超过了其他族群,由于他们(蒙古人)的强大,这些地区的其他族群也冠以他们(蒙古人)的名称,以至于大多数游牧族群都被称为蒙古人。正如在此之前,塔塔儿人成为胜利者时,一切游牧族群都被称为塔塔儿(鞑靼)人。甚至现在塔塔儿(鞑靼)人在阿拉伯、忻都斯坦和乞台也还享有盛名。

考证历史可以发现,其他各个室韦成为鞑靼尔人,并且早就尾随突厥的脚步不断的西进。这就是欧洲最早知道的鞑靼。


9、
成吉思汗出生地最有可能是达达勒 2019·7·31
拉施特的史集记载,也速该的“禹儿惕”(属地、营盘的意思)在斡难河(鄂嫩河)和怯绿连河(克鲁伦河)境内。所以,成吉思汗出生地只能是达达勒或宾德尔。
《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把阿秃儿在斡难河畔放鹰捕猎,遇见从斡勒忽讷兀惕部娶妻回来的篾儿乞惕部人也客赤列都。
斡勒忽讷兀惕部与亦乞列思部、翁吉剌惕部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与后二部均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被认为是翁吉剌惕部的一个分支。篾儿乞惕部在金代游牧于今色楞格河一带。
按这个事件各因素推测,也间接证明也速该的属地范围是达达勒或宾德尔。
宾德尔可能是忽图剌汗所在地,各方面条件符合忽图剌汗的政治军事地位。金朝于1161年与塔塔尔联合进攻蒙兀汗国,忽图剌汗可能在这个时候遇难。也速该只是合不勒汗系的乞颜各部首领。以这样的情况,也速该更可能把家属安置在易守难攻便于躲藏的达达勒。
当然,也需要考证,成吉思汗童年时,也速该是否把蒙兀国幸存的各部收聚在宾德尔。但是以当时的情况,还有蒙古秘史关于也速该死后的记载,成吉思汗一家应该生活在达达勒,直到被迫逃往不儿罕合勒敦山。
俄罗斯学者提出的成吉思汗诞生地是在距察苏材村五公里的德伦宝立德格山,是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这里比较繁华一些,应该是俺巴孩汗系的泰赤乌部所在地。蒙古秘史记载,也速该死后,“泰亦赤兀惕人(泰赤乌部)顺斡难河而下迁走”,应该是来到察苏材村一带,或许泰赤乌部在俺巴孩汗时就在这里。这里接近“豁儿豁纳黑草原”,成吉思汗与札木合又在这里欢庆再次结为安答(义兄弟)。这里也是成吉思汗崛起时重要的活动地点。


1、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统称为蒙古,也纳入一些蒙古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的人,还有阴山燕山一带长期居住的部落。

今天蒙古族的形成,是各个地方各个时期也加入了东北的、蒙古草原的、东西伯利亚的许多群落。
比如,金史记载,辽宋时期一些蒙古族姓氏就加入了女真金。

转帖
除尼伦蒙古、迭儿列勤蒙古诸部外,还有非源出于蒙兀室韦,而源出于其他室韦的蒙古语族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亦惕、札剌亦儿等部落。此外,还有原非蒙古语族部落,后来由于大量室韦·鞑靼人的加入,逐渐蒙古化,到十一、二世纪时成为蒙古语族部落的诸部落,如篾儿乞惕、巴儿忽惕、豁里等部落。

蒙古人种的名称来自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影响。

2、
在历史文献中,有关蒙古最可靠的记载始于辽代。《辽史》作“盟古”、“萌古”;《金史》亦作“盟古”;《契丹事迹》作“朦古”;《松漠纪闻》称“盲骨子”;《契丹国志》称“蒙古里”;《蒙古秘史》作“忙豁勒”,这些均为汉字“蒙古”的同音异写。
宋人洪皓在公元1140年前后所著《松漠纪闻》中曰:“盲骨子《契丹事迹》谓之朦骨国,即唐书所谓蒙兀部。”

3、
蒙古族的主要祖先是东胡,后来的柔然对蒙古族最终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柔然的主体应该是乌桓。乌桓与中央政权更密切,柔然是认为自己属于中华的,恢复中华这个词最早出自柔然。

4、
木骨闾最有可能是乌桓人(2018-08-19 20:58) 
乌桓国人自小便为髡头,木骨闾被鲜卑虏获时是秃头,木骨闾的鲜卑语意为“秃头”。
拓跋力微258年南迁至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北。木骨闾幼年时被鲜卑拓跋力微(220-277年在位)部贵族掳获,充当奴隶。至拓跋猗卢(307-316年在位)时,因死罪逃入沙漠和山谷间,招集逃亡者百余人,投靠纥突邻部。
也就是说,木骨闾幼年被捕发生在拓跋力微晚年,应该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北一带。
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公元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
也就是说,木骨闾最有可能是乌桓人。乌桓是东胡的后裔。
郁久闾社仑(公元?-410年)柔然可汗,木骨闾六世孙,号丘豆伐可汗。郁久闾社仑勇猛而有谋略,他率众攻杀匹侯跋,北渡大漠,征服高车和匈奴余部,控制了东起大兴安岭,西逾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雄据漠北。
所以,柔然与丁灵{丁零 铁勒 高车}和匈奴,并不是同一个族群。

5、
因为室韦和蒙古部与契丹语言相同,所以比较和平共处,与完颜女真就不一样了。

6、
蒙古族不可能来自青藏和西部

阿兰夫人为什么给孩子们讲五支箭不能折断,不团结就灭亡,这是因为草原社会环境险恶,也恶化了自然环境。当时的草原人口大量西迁,对蒙古高原已经避之唯恐不及。那个时候跑到蒙古高原乐逍遥还有艳遇,可能吗?100个命也玩完。

7、
鼓吹蒙古族是西藏青海西来论,是喇嘛教分子的胡编乱造。有了喇嘛教,蒙古族开始一蹶不振。祸国殃民出卖祖宗。

蒙古族有了喇嘛教呀这个那个呀,没有长生天了,一蹶不振了,稀里糊涂了。

格尔丹就没有祖先的真才实学,在西藏学喇嘛教,和喇嘛教的人混在一起。

蒙古大军到了维也纳,从此基督教的天主教呀东正教呀之类的老黄历撑不住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教徒开始了。

重求相信真知真理比长生天对付伊斯兰呀基督呀,更所向无敌,把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资本主义一扫而光。


1、
从东向西

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匈奴以来都是这样


2、
东北亚的鹿类,特别是驯鹿,在一万年前开始,曾经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赵宝沟文化时期已经十分普及。

鹿石从呼伦贝尔地区开始向西到达欧洲。
现已发现可称作鹿石的碑状石刻有近600通之多,尤以蒙古国最为集中。它历史悠久,最早可以上溯至3000年以前,俄蒙学者认为更早,有3500年~4000年的历史。
何为鹿石? 顾名思义——刻着鹿的石头,然而这只是一个概称,有很多名叫鹿石的各类形状石碑并没有鹿纹。它分布极其广泛,从内蒙古呼伦贝尔横跨蒙古高原、俄罗斯图瓦和南西伯利亚、我国新疆的阿勒泰地区,经过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黑海,直到欧洲的德国和保加利亚等地,几乎遍及整个欧亚草原。


3、
都是向东发展联合,向西进军,南下需要先向西。这是历史一再的经验。

成吉思汗父亲就开始与东部的弘吉喇部联姻,这是大远见。

不能再像从前联合宗教呀既得利益呀,结果自己腐蚀分裂没落成了被欺侮奴役的。


记住,蒙古的强大需要注意哪里

“假如呼伦贝尔草原在中国历史上是个闹市,那么大兴安岭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幽静的后院”。这是1960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到大兴安岭的断言。随着近期考古的发现及历史研究的整体推进,翦伯赞先生从不同角度逐步得到了印证。
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他的《内蒙访古》一书中,曾谈到过呼伦贝尔和大兴安岭的历史地位。他说,呼伦贝尔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摇篮,我国历史上的几个主要游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

匈奴人是蒙古人种,当然是叶尼塞语系。叶尼塞河,世界大河之一,位于亚洲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说叶尼塞语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Yenisei River),但却和汉藏语系以及北美洲的纳-德内语系(Na-Dene)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间接证明匈奴和印第安来自哪里,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关联。

4、
吉尔吉斯祖先是戛吉思人。黠戛斯在840年大败回鹘,回鹘汗国亡于846年,黠戛斯追击回鹘后退回阿尔泰山。
回鹘一开始没有白种人血统,是进入新疆后融合了图兰人种。维吾尔族是回纥与图兰人种通婚的结果。同样是回纥后代的裕固族还是蒙古人种的外貌。

5、
没有东兴就没有西兴。这是历史一再如此的,全部蒙古都要明白。

成吉思汗发现西方的威胁,就先西征花剌子模。

而愚蠢的格儿丹则不是。

历史上,没有西征就没有气势。

多大的西征,有多大的历史名声,多大的气势。

鲜卑、柔然、鞑靼{塔塔尔}、契丹、突厥、蒙古都是从东向西兴起的。

6、
据说外蒙有些人硬说柔然是尼伦蒙古,这真是愚蠢透顶的自作聪明。这是学世界上的小聪明把自己学的shabi了。

据《史集》记载,弘吉刺惕是远古传说中的涅古思的后代。据说,弘吉刺惕部是最先离开涅古思和乞颜二人生息的摇篮“额尔古讷-昆”的。豁罗剌思与弘吉剌特和亦乞剌思两部落同源。

圣母阿兰的父亲就是从西向东遇到朵蔑。

那个老仆人也是东边的人。为什么强调这个老仆人,就是说明祖先的名字来历。

圣母诃额仑  圣母孛儿帖  都是东部。

蒙古民众永怀歌颂孛儿帖为"有日月一样的光明,大海一样的心胸"。

突厥祖先的传说就是东来的。


7、
大不儿罕合勒敦山在蒙古的东北部,被认为是成吉思汗的诞生地和安葬处,是极为神圣的地方。

成吉思汗所出的蒙古乞颜部、弘吉剌部、塔塔儿部的原始驻牧地就在克鲁伦河流域和呼伦湖呼伦贝尔,故它又有“蒙古人母亲河”之称。


8、
库莫奚是汉光武帝南迁乌桓的后裔。

契丹是鲜卑族在辽东辽西的后裔。

库莫奚与契丹都是东胡后裔,库莫奚在赤峰市到辽宁省朝阳市北面的老哈河流域。《魏书》记载室韦的语言与库莫奚、契丹、豆莫娄相同。

9、
至少在12世纪,蒙古族还在莫尔道嘎的黄火地祭祀祖先。

蒙古族最初的萨满教信仰和各种风俗,特别是语言,完全证明不可能是来自吐蕃和阿尔泰。只能是东西伯利亚。
现在的蒙古族受到一些喇嘛教的影响,但大多数还是蒙古族自己传统。

10、
裕固族祖先也是回鹘,因为没有在新疆,当然还是黄种人面孔。
维吾尔人就像历史上黄种人西迁融合了欧罗巴人种,从中国新疆一直到波斯土耳其之间,图兰人种都是这样形成的。

回鹘汗国840年大败于黠戛斯,亡于846年。黠戛斯追击回鹘退回阿尔泰山。
回鹘一开始没有白种人血统,维吾尔族是回纥与图兰人种通婚的结果。同样是回纥后代的裕固族还是蒙古人种的外貌。

回鹘人就是今天新疆维吾尔族的祖先,黠戛斯打败回鹘人,回鹘一些人逃到室韦。历史记载,黠戛斯曾经攻打室韦,把逃到室韦的回纥人抢了过来。

《周书突厥传》引用突厥自己关于族源的传说也和狼有关:“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有牝狼以肉饲之。及长,与狼合,遂有孕焉。彼王闻此儿尚在,重遣杀之。使者见狼在侧,并欲杀狼。狼遂逃于高昌国之西北山。山有洞穴,穴内有平壤茂草,周回数百里,四面俱山。狼匿其中,遂生十男。十男长大,外托妻孕,其后各有一姓,阿史那即一也。子孙蕃育,渐至数百家”。
——————————————————————
这个传说是说突厥祖先来自匈奴,向西逃入高昌国。因此在阿尔泰山崛起。突厥这个词广泛用于地理、语言、种群,恰恰是因为来自东方的匈奴鲜卑柔然对中亚的深刻影响形成的。中亚到近东在此之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各种社会观念,是语言相通的匈奴鲜卑柔然包括后来的契丹和蒙古,一次次的深刻影响形成的。


唐《酉阳杂俎》记载的突厥起源传说中也有关于白鹿的:“突厥之先曰射摩舍利海神,神在阿史德窟西。射摩有神异,又海神女每日暮,以白鹿迎射摩入海,至明送出。经数十年。后部落将大猎,至夜中,海神谓射摩曰:“明日猎时,尔上代所生之窟当有金角白鹿出,尔若射中此鹿,毕形与吾来往。或射不中,即缘绝矣。”至明入围,果所生窟中有金角白鹿起,射摩遣其左右固其围。将跳出围,遂杀之。射摩怒,遂手斩呵尔首领,仍誓之曰:“自杀此之后,须人祭天。”即取呵尔部落子孙斩之以祭也。至今突厥以人祭纛,常取呵尔部落用之”。射摩既斩呵尔,至暮还,海神女报射摩曰:“尔手斩人,血气腥秽,因缘绝矣。”
——————————————————————————
查腾人以查干诺尔苏木分为东查腾和西查腾部落。人口300人,102户,查腾人主要居住在蒙古国西北部库苏古尔省查干诺尔苏木,平均海拔1800米,冬季寒冷,气温达零下50—60度,夏季炎热、潮湿,蚊虫多。查腾人讲突厥语系的图瓦语。蒙古人听不懂他们的语言,生活习惯也与当地的蒙古人不同。
他们是匈奴人的一部分,在这里还是萨满教。但是语言突厥化。
突厥是匈奴在中亚的混血后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语言风俗的混合。
事实证明,匈奴最初也出自额尔古纳河东岸。

11、
“土耳其”一词由“突厥”演变而来。在鞑靼语中,“突厥”是“勇敢”的意思,“土耳其”意即“勇敢人的国家”。

12、
帖木儿帝国的缔造者帖木儿是突厥化的蒙古巴鲁剌斯部巴鲁剌思氏。印度莫卧儿帝国就是帖木儿后代建立的。
《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八世祖乞颜·蔑年土敦的第三个儿子叫乞颜·合赤兀,乞颜·合赤兀的儿子长得魁伟雄壮,饭量很大,因此又取名叫“巴鲁剌岱”。乞颜·巴鲁剌岱后来组建了著名的巴鲁剌思部落,其后人形成了巴鲁剌思氏,亦称巴鲁剌氏、八鲁剌氏。
帖木儿家族世系
图蛮乃----哈出来---亦尔占赤巴鲁拉------速忽车臣------哈拉察尔----亦连吉尔-----布尔赫勒----塔拉海---帖木儿
哈拉察尔是成吉思汗的从兄弟,为成吉思汗的八十五功臣之一,封千户。

13、
印度在莫卧儿帝国时代才实现了统一,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波斯语发音。印度在古代是没有什么天下观念的。是莫卧儿帝国的影响,才有现在印度的国家观念。

14、
匈奴人是蒙古人种,当然是叶尼塞语系。叶尼塞河,世界大河之一,位于亚洲北部,中西伯利亚高原西侧。叶尼塞语系的民族主要聚居在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Yenisei River),但却和汉藏语系以及北美洲的纳-德内语系(Na-Dene)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这也间接证明匈奴和印第安来自哪里,与东亚蒙古人种的关联。

15、
现在室韦镇恩和乡居住的是俄罗斯族,难道俄罗斯族自古以来就在这里吗。同样,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蒙古高原吗?别扯了。
苍狼白廘的传说是哪里来的?

16、
蒙古族满族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以一次次兴起打江山坐天下。如果出现狭隘的民族主义,恰恰不是真正的蒙古族满族。

蒙古人口突然壮大,与柔然、库莫奚、契丹的一些溃散残部的加入有关。与成吉思汗在班朱尼河共患难的人就有不是土生土长的蒙古人。其实,历史上的一些部族的突然壮大,应该有吸纳一些外来人口的原因。俄罗斯比其他斯拉夫突然壮大,就是因为融入了繁衍更强的亚洲蒙古人种血缘。

时代不同了,现在不能再搞既得利益阶级社会了,也不能杀伐了。而且历史进步已经表明,要走真正的文明之路先进之路。蒙古族的未来,是联合世界各地的真才实学的正义人们。

17、
狭隘的民族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不能搞打着民族主义幌子为非作歹的组织团伙,不务正业,坐井观天,貌似民族主义观念强烈,其实最是破坏蒙古。外蒙现在就有这样的团伙。

成吉思汗努尔哈赤,恰恰是先消灭这些冠冕堂皇不讲理没远见的,维持分裂的。

恰恰是这些人让蒙古不能兴旺发达,不能团结起来,命运更糟糕。

这是为自己狭隘利益,被各种势力收买的,胡闹。

其实,蒙古族来龙去脉的历史考证,是不存在任何大的困难的。外蒙俄罗斯出现的关于蒙古历史的一些谬论谬误,都是存在狭隘、愚蠢、短视的私心杂念。世界各地出现类似的谬论胡说八道,都是别有用心。



十一
想一想为什么愚鲁的孛端察儿有孛儿只斤这样的后代

阿阑豁后来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名叫不忽合塔吉,一个名叫不合秃撒勒只,一个名叫孛端察儿蒙合黑。
注释:
不忽合塔吉—《元史太祖纪》作博寒葛答黑。“不忽”,意为“公鹿”。
不合秃撒勒只—《元史太祖纪》作博合睹撒里直。“不合秃”,意为“有公牛的”。
孛端察儿—《元史太祖纪》、《宗室世系表》作孛端叉儿。蒙合黑—意为“愚鲁者”。

他们在阿阑豁阿死后,兄弟五人把马群、食物等分了。别勒古讷台、不古讷台、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四人各自分取了一份。认为孛端察儿蒙合黑愚弱,不当作亲族看待,没有分一份给他。

第24节
孛端察儿没有被(哥哥们)当作亲族看待,便说道:“我还在这里住什么?”
他骑着一匹患脊疮的短尾、黑脊青白色马出走,说道:“(走出去)死就死吧,活就活吧!”
顺着斡难河水的流向,纵马而行,来到了巴勒谆阿剌勒,在那里搭了个草棚住下。
注释:巴勒谆阿剌勒—《元史太祖纪》作“八里屯阿懒”。“阿剌勒”,意为岛或俩河汇流处形成的半岛地区。


1、
室韦保持原始社会的时期,不断发展壮大。为什么到了后来出现了残酷的社会局面?人们被毒害愚弄?而且被封建王朝欺凌摧残?后来为什么一蹶不振?
因为出现了既得利益阶级社会。这在蒙古秘史和史集记载中,就可以发现。在阿兰夫人以后,草原越来越不得安宁。
比如,成吉思汗父亲的妾,这个女人为什么不敢反抗儿子被杀,后来因为被俘害怕给小儿子丢脸而自杀,可见当时的思想观念已经被愚弄的很严重了。
哈拉和林,保存了当时最完整的南宋建筑、中西亚建筑各种宗教寺庙,后期被明朝的冯胜一把火烧了。

2、
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些为非作歹的,这个既得利益阶级社会的现象,现在还严重存在。打着各种幌子和借口,其实更错谬混蛋,反对真正的让社会进步,反对大团结,反对真正的让人们获得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大利益。

3、
任何政权灭亡归根结底是脱离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腐化泛滥成灾。

任何民族的衰败灭亡,归根结底是没有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假与伪的花言巧语和活动泛滥成灾。

4、
明代愚蠢的俺达汗,大肆鼓捣喇嘛教,排斥蒙古族传统的萨满和长生天。这是愚蠢狭隘的为了既得利益集团,结果导致蒙古族一蹶不振。
清代萨囊彻辰编造的《蒙古源流》,金巴道尔吉编造的《水晶鉴》,喀尔喀噶勒丹协理编造的《宝鬘》,还有一些16——18世纪的蒙古文痞,胡说孛儿帖赤那是来自青藏高原。这是喇嘛教衍生的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喇嘛教编造的胡说八道。

蒙古封建贵族要喇嘛教维护其统治,喇嘛教得到地方封建主的大力支持,导致蒙古民族一蹶不振。一大批精通蒙、藏梵文的文痞开始大肆胡说八道。既得利益集团和文痞丧尽天良,蒙古民族的祖先历史被篡改抹杀,蒙古民族传统的长生天被排斥。
结果到了清朝时期,喇嘛教对蒙古民族造成更加深重的灾难。后来的格儿丹愚蠢的勾搭沙俄引狼入室。

蒙古民族的一蹶不振,社会环境更加衰败,欧洲的性病开始危害蒙古民族,导致蒙古民族的数量质量直线下降。

5、
以为俄罗斯轻工业不擅长,工匠精神也不行。但是见到俄罗斯工艺品大吃一惊。有店铺说俄罗斯工艺品细节不行,但一位老太太的店指出俄罗斯的做工好,国产仿造的不行。

中亚波斯西亚工艺品也很好,发现成吉思汗时代金币工艺不行。

应该是那个时候开始,被征服地区的人们努力做好工匠,结果让这些人有了真本领。中亚-莫卧儿帝国、土耳其、俄罗斯崛起了。今天的波斯-伊朗也是这样的影响。

成吉思汗就不杀工匠。

6、
俄罗斯成为最成功的斯拉夫人。而别的斯拉夫人,比如波兰乌克兰西部的,比如南斯拉夫的分崩离析,人文有很多毛病弱点。而东部的俄罗斯人则没有,而且强大起来。这是因为蒙古族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俄罗斯是斯拉夫化的蒙古人。

黄帝到达里海,接近高加索,可能有大量被俘的白种人,当时白种人全面向黄帝学习借鉴。所以,后来有了白种人的东迁,进入中亚、新疆、印度。
商朝中后期,也有一些亚洲人种西征,进一步提高了白种人的各方面水平。据俄罗斯《雅库特报》报道,在俄罗斯的马里-埃尔境内韦特卢加河口一带的一个沙丘中,人们收集到为数不少的亚洲游牧民族某个时代遗留下来的工具和装饰品。据说这是3500年前从南西伯利亚来到伏尔加河流域的民族,其冶金和军事都高度发达。这些外来的骑兵队,用青铜矛和青铜斧给伏尔加河及其支流流域的原住民带来了灾难。这些游牧部落的骑士们向西越走越远,留下的只有阵亡将士的坟墓。这些亚洲人墓穴中随葬的矛、刀、弓箭等物使当今的武器库藏品内容大为丰富。随葬物中偶尔还发现有一些装饰品,例如玉环、玉璧之类。时至今日,俄罗斯的考古学家们尽人皆知的是:奥卡河和卡马河两岸所发现的此类玉器计有50件之多。
所以,完全可以清楚,周穆王能远至哈萨克平原狩猎,并且召见各地首领,一路以黄帝政权的继承者受到广泛的觐见。

俄罗斯如何看待受蒙古人奴役的两百年?
非常日报  2017-12-01 01:01 
俄罗斯习惯把遭受蒙古人奴役的两百多年时间称为"鞑靼枷锁",但18—19世纪的学者卡拉姆津唱反调:"莫斯科的强大应该归功于蒙古"。到了当代,以古米廖夫为代表,又有了所谓的"鞑靼枷锁"并不存在一说:"俄罗斯与蒙古的联合,使俄罗斯在与西方的争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克柳切夫斯基和他的学生认为“俄罗斯的统一,蒙古至少有一半功劳”。另一位欧亚主义哲学家特鲁别茨科伊在《论俄罗斯文化中的图兰成份》中说:“莫斯科要感谢蒙古统治,俄罗斯在占领喀山与阿斯特拉罕后才成为强国。在伊凡沙皇登基时,俄罗斯宫廷中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蒙古血统,俄罗斯政府制度也是蒙古式的。俄罗斯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东正教蒙古国家。俄罗斯人的日常生活深受蒙古影响,有大量蒙古语借字、邮政、税收、服饰也受蒙古影响,军法制度也是跟蒙古学的。”





附  参考资料

1、
魏书-高车传(作者是北齐魏收)
高车部,是古代赤狄族的余脉,最初叫做狄历,北方将它称之为敕勒,中原称之为高车、丁零。这个部族的语言同匈奴大体相同但略有差异,有人说它的先祖是匈奴的外甥。高车族的分支有狄氏、袁纥氏、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
民间传说匈奴单于生下两个女儿,姿态容貌非常美丽,国中之人都认为她们是神仙下凡。单于说:“我有这样两个美丽的女儿,怎么能把她们嫁给普通凡人,我打算把她们嫁到天上去。”单于就在匈奴国的北方无人居住的地方,建筑一座高台,把两个女儿安置在高台之上,对天祈请说:“恳请天神自己来把她们接去。”过了三年,两个女儿的母亲想要把她们接回去,单于阻止说:“不可以,还没有到撤回的时间。”又过了一年,就有一只老狼日夜守候在高台旁边嗥叫呼号,并且就在高台下边打了一个洞穴,过了好长时间都不离去。单于的小女儿说道:“我们的父亲把我们安置在这座高台上,想把我们送给上天,如今那只老狼来到这里,也许它是个神物,是上天派它前来的。”于是她打算走到台下去靠近那只老狼。她的姐姐大惊失色,说道:“这是一头畜牲,你要是去跟了它,岂不是有辱于我们的生身父母!”妹妹不听她的话,便走下高台做了老狼的妻子并且生下一个儿子,后来子孙逐渐滋生繁衍,终于成了一个国,就是由于这个缘故,那里的人都喜欢引颈大声歌唱,又非常像是狼在嚎叫。
高车族没有统领全部族的首领,各个姓氏分支都有自己的君长,人们性情粗犷豪放,同族的人都非常齐心,共同对付外族的侵袭,大家聚合在一起相依为命。战斗时不讲究军队的行列阵势,各自为战,左冲右突,忽出忽进,不能够持久作战。那里的人们习惯于蹲腿而坐,风俗轻慢而不庄重,无所顾忌和避讳。
高车这个部族,又分为十二姓:一是泣伏利氏,二是吐卢氏,三是乙旃氏,四是大连氏,五是窟贺氏,六是达薄干氏,七是阿仑氏,八是莫允氏,九是俟分氏,十是副伏罗氏,十一是乞袁氏,十二是右叔沛氏

2、
山海经记载,上古时期已经有钉灵在贝加尔湖。丁零成为高车,后来又称铁勒,铁勒是丁零的转音词。这里有不同时期蒙古高原的人们互相迁徙融合。丁零铁勒与高车只是融合并不是完全一个祖先。
山海经记载的,北海之内的幽都,钉灵,应该不是浑庾,而是与黄帝族北方后裔关系密切。尧时期还对这里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控。勒勒车就是高大车轮的车,是蒙古高原的人们一脉相承的。
注意,很明显,浑庾和丁零不是一个族群。
赤狄亦作"赤翟",春秋时狄人的一支,或说因其俗尚赤衣而得名。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注意,魏书高车传指出,高车是赤狄的后裔分支,而赤狄在春秋时期在山西省一带。赤狄北上与丁零融合形成高车铁勒。高车经过春秋战国时间段和汉晋鲜卑魏,在蒙古草原一直属于附属状态。

3、
不排除赤狄北上导致乞颜捏古思先人的东逃。

注意,高车有“乞袁氏”。是否匈奴征服东胡以后,北上征服钉灵,乞袁氏上层家族逃难。因为一定要消灭首领,收服族众。
更可能是一些乞颜部的人较早的渡过额尔古纳河,来到贝加尔湖加入高车。

蒙古祖先逃亡额尔古涅昆,为什么东逃,因为他们源自大兴安岭所以东逃。有可能是与草原逐渐形成的匈奴发生冲突,具体时间待考。很有可能是西汉初年的匈奴灭东胡。

4、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始均在大兴安岭,后人早就有南下的,来到现在的山西陕北。岳山名称改为狄山,反映了狄人南下占领了这些地方。
白民是否是穿白衣服?山海经说北海之内幽都的人穿黑衣服。白狄可能是东北的白民国南下,还有一些在上古时期就来到山东,大荒东经记载的在山东的白民。

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当胡人南下后已融入胡人之中,成为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东胡与狄是一个起源,东胡是尧时期没有南下的。

5、
春秋开始的对戎狄的打击,促使一些部落北上,与河套地区和蒙古草原的人逐步形成匈奴。大多数的戎和一部分狄融入匈奴。匈奴应该是集合了猃狁-犬戎、夏朝后裔、大兴安岭呼伦贝尔来到草原的,共同形成的。
丁零的壮大有春秋时期狄人北逃加入的原因,也有后来被鲜卑打败的匈奴残部加入的原因。匈奴所以强大,是春秋时期北逐戎狄后与南下的匈奴结合。室韦的壮大是柔然溃败、突厥溃败、库莫奚溃败的一些残部加入。

6、
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当时汉军已经自祁连山到漠北一次次的打败匈奴。而且很明确,元狩四年(前119年),伊稚斜单于先是进攻右北平和定襄,然后按照赵信计谋,退守漠北,以逸待劳。所以,综合起来,结合汉武帝嘉奖霍去病的话,可以确定,狼居胥山在外蒙。

克鲁伦河曾称弓卢水、卢朐河、庐朐河、胪朐河、饮马河、怯绿连河。这里一直是蒙古草原休养生息的必争之地。被蒙古族称之为母亲河。
现有资料认为于姑衍山在狼居胥山的西边,不知道有什么线索?
现在的天坛公园和地坛公园的位置是,天坛在南,地坛在北。《史记·孝武本纪》公玉带曰:“黄帝时虽封泰山,然风后、封钜、岐伯令黄帝封东泰山(沂山),禅凡山(今纪山)合符,然後不死焉”———也是沂山在南纪山在北。于姑衍山是否在狼居胥山北面?

霍去病应该是打败匈奴后,在狼居胥山和于姑衍山举行仪式,可能是祈祷天地保佑,还有宣告这里开始成为汉朝疆土。黄帝时期就已经有这样的仪式了。然后向西再南返,清剿漏网之鱼,沿戈壁滩回师。

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亦名狼山,所以被称为狼居胥山,应该是后来的南匈奴建立的。这样的事早有先例,清顺治以前的恒山是指河北大茂山。相传北岳恒山,原来就是山西浑源的恒山,舜去祭扫恒山,走到河北曲阳的大茂山,天下起大雪,无法再向北行。这时,又有石头飞堕而下。于是就将大茂山祭扫一番,不再往北行去祭礼恒山了。后来,就在那里立曲阳庙,将大茂山作为北岳恒山祭祀了。下雪就不去是借口,其实是地理位置的政治考量。

7、
北方将高车称之为敕勒————是否因为知道是赤狄所以渐渐地成为转音词“敕勒”?
传说与匈奴有关系,应该有着密切的通婚关系。

高车虽然经历了匈奴鲜卑,还是原始社会的状况。

注意-匈人也是没有匈奴的王朝制,不比匈奴更先进,其实不难解释。

唐朝初年,室韦人还处在典型的原始公社阶段,“其国无君长”,“无赋额”。 部落首领称为 “莫贺弗”。在原始的农耕中使用人拽的木犁。盛行集体围猎。在父权家族中保留着明显的母权制遗迹:男子娶妻,要在岳丈家劳动3年,才能领回妻子。

经过了几百年,室韦在蒙古高原完成了向父系社会的转变。

8、
董连声———据素有“大兴安岭活地图”美誉的“使鹿部”鄂温克老猎民杰什克·索、阿力克山德拉·古等人介绍,120年前即清光绪年间,有几个骑马狩猎的俄罗斯猎民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狩猎,在路过这条河边时,发现一个人打渔后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在沙滩上晒太阳,下身全部暴露并露出小便器。经简单沟通后,才知道这是一个来自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人。原始林区未开发前,除鄂温克猎民外,极少有其他民族进入这一地区,一个蒙古人进入鄂温克人狩猎区捕鱼极为罕见。这几个俄罗斯猎民路过鄂温克猎民的驻地时,将在河边发现一个蒙古人一丝不挂地在河边晒太阳露出小便器的这个故事讲给在这一地区狩猎的索罗托斯氏族鄂温克猎民听,鄂温克猎民相互传讲这段趣闻,便将这条河称为“孟库依河”。“孟库依”即鄂温克语“蒙古人(脱光衣服洗澡)露出下身”之意,以后代代相传,约定俗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家大规模开发大兴安岭原始林区,修建牙林铁路。1965年末,牙林铁路修至满归地区,确定车站名称时,便以“孟库依”河定名,将火车站定名“满归”车站,以后建立的镇及建立的林业局均由此河得名。

【董连声,现为汉语方言学会会员(国家一级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呼伦贝尔分院特邀研究员、呼伦贝尔学院文学院客座教授、呼伦贝尔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特聘研究员。致力于“北方三少民族”民族历史研究、地方发展史研究、东北方言研究、东北民俗研究、扎兰屯市旅游研究、中东铁路研究等研究工作。先后主编《扎兰屯市志》(1993年版)、《扎兰屯商业志》等大型志书,调查、研究“使鹿部”鄂温克人民族历史近40年,取得了珍贵的研究成果,编著出版发行“使鹿部”鄂温克人民族历史研究成果专著《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2013年出版发行东北方言词条专著《中国·东北方言》一书,收集载入东北方言13000余条。】


东北方言词条大全(全4册)   作者: 董连声
出版社: 线装书局出版社    ISBN: 9787512017658
出版时间: 2015-05         印刷时间: 2015-05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2980.00    售价¥ 2026.40 6.8折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