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吴春安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6445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发表文学、音乐创作以及儒学研究的成果。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纪实文学】荣福村的老戏班子

已有 476 次阅读2023-3-13 21:35 |系统分类:文学| 吴春安, 湖南花鼓戏, 荣福村, 邹福保, 吴长安 分享到微信

戏台搭在雷家洲电排站堤坡下,也就是大队平常放电影的地方,但那天的观众人山人海,比看电影要多一倍:电影按大队为单位放,不必跨境来看,这场戏不同,邻近大队的一些中老年人得了消息,老早就跑来了。我天还没黑就坐到了人群中。听人们议论,知道观众还有河对面来的,都只为过一把戏瘾。

这是1978年上半年的事,时间能够肯定:当时我读高一,一个梅雨天,住五中附近的独眼同学夏敬平借我一双解放鞋,供我去县城看动画片《大闹天宫》,因为逼脚,结果鞋子穿破了,花了三角钱才补好,他想让我赔,又因我是班长,鞋也他主动提出借的,碍着面子不好开口,我也没钱赔,双方都有些尴尬,所以记忆深刻——当时进电影院时,我看到了墙面上《十五贯》《野猪林》两部古装剧电影的海报,这标志着老戏复出。不久就听伍法星同学说,大队几个老戏子,在他的邻居曾梅生家在排戏。

我们县是有名的“花鼓戏窝子”,1958年育才公社成立时,就成立了剧团,邹福保当团长,老艺人曹长生精心传授,他们自己也四处剽学,会唱剧目多达100个,其中代表剧目有《诸葛亮吊孝》和《卖子葬婆》等几部,都是要唱67个钟头一台的大戏。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破“四旧”,老戏遭禁,班子解散,邹福保、曾梅生甘蓝仙夫妇、蔡元生(蔡麻子)陈桂芝夫妇、黄桂山和吴长安等主要演员都落户在我们荣福大队,只有段罗生、黄绍先等人落在别的地方。可以讲,在全公社甚至全县范围,没其他任何一个大队有这种专业水准的戏班子!

1966年夏天,大队业余班子贺老师、曹育英、龚新政、刘重清、刘明清(男扮女)等人排好了《珍珠塔》,因文革已开始,搭好台即将开演时,被大队治保主任李子荣制止。12年过去,观众的戏瘾已经憋得太久了!其实,艺人们的心情显得更为急迫,他们做梦都渴望再上舞台,重操旧业。听说古装戏曲片《十五贯》在县城电影院放了,就认定是老戏放开的信号,大家凑钱购置了行头,白天参加田间劳动,晚上就认真排戏到深夜。排的是《秦香莲》,还有《访友》,曾梅生、甘蓝仙两公婆都是主角,特别积极。

老戏终于要复出了。大家已经化好妆,曾梅生的戏装都已经换好,后台有锣鼓响,琴师开始在格吱格吱地试弦子,有人不停地从台上跑上跑下。国家拨乱反正,恢复和弘扬传统文化,看来,文艺会搞真正的百花齐放,“八亿人民八个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这是全国人民文艺生活中的大事,更是乡村文娱生活中的大事。身边,有陌生老年观众面对舞台,很庆幸很激动地说:“想不到这辈子还会看到老戏!”他抬袖擦了一下眼睛。

余二伯母接口道:“都说‘唱戏的癫子,看戏的傻子’没得看的时候,真还蛮想当这个傻子哩!”他们的话里显露着激情,那是因为欲望被压抑得太久。我其实也很激动,因为平生将要第一次看老戏了。

文革期间,虽然不准唱老戏,但晚上歇凉时,多次听干兄大牛哥拉过《西湖调》《采茶调》《木马调》《神调》和《四六调》等,偶而也有大人随着节拍轻几句《西湖调》,我感觉好听。感觉花鼓戏移植革命样板戏那都只是跟形势凑热闹,只有这积淀着历史文化底蕴并掺入乡土文化气息的古装花鼓戏,才是我真正喜欢的。

如今要看的古装大戏,各种曲调都汇齐,加上动作,可能还有武打,那不更好听更好看啊?我期盼着开演。

然而,这时候公社来人了,是公安特派员曾广记,宣布禁止唱!理由是上面没发文件通知开放。艺人们据理力争,说县里都放了老戏的电影,应该是放开了。但曾广记仍然强词夺理:“电影是电影,经过审查的,你们排的戏经过上面审查了吗?……”

胳膊扭不过大腿,艺人们无奈,只得执行第二方案:唱已经公开放了电影的新戏《打铜锣》,甘蓝仙饰林十娘,周光礼饰蔡九哥。听说看不到邹福保、曾梅生演的老戏,中老年人走了一多半,河对面来的一个人在骂:“妈妈的逼,花掉老子两角过河钱,想看邹福保的戏又看不成!”我虽然看过两遍电影《打铜锣》,还是决定看,因为此戏是当年文革前陶铸当中南局书记时汇演获奖剧目,编得相当好。两个农民演农民,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两个月后,在我读书的南县五中北面黄绍先家门口附近,也搭了台准备唱戏,因堤矮坡陡,场地过于狭小,加上黄绍先本人的影响有限,只聚集了观众约二百人,结果等了一个半小时都未能开演,不知道是不是也遭了禁,看观众开始离开,黄绍先于是上去打快板留人:“……妈的逼,下箩索,暂时把他捆起着……”大家笑起来,暂时稳住了人。我有上次的教训,没继续等下去,不知最终是否唱成。

再过了一个把月,县花鼓戏剧团也排演了老戏,邹福保他们就步他们的后尘,也排演《十五贯》,重新搭台演了。他们做功很好,一招一式很正规,演小生的曾梅生的摇头甩辫功让我惊叹不已,长安哥演的三花子娄阿鼠翻斤头出场,上窜下跳,插科打诨,让观众大笑。圆满砣砣是个老单身,评论角度自然与众不同:“狗肏的,甘蓝仙四十几的人了,妆出来,妹几一样的!”最吸引人的当然还是邹福保的老生唱腔,将早年唱小生的韵味融入了其中,庄重之中有轻松,浑厚中夹着清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嗓音有磁性最惹人喜爱,早年堂客被雷打死,要嫁他的妹几排队,路平的妈,那是经过激烈竞争才上岗的。

从此,唱老戏再无阻碍,他们一发而不可收,北上湖北的沙市、荆州、江陵、石首、公安,西到本省的安乡,东去华容,南往沅江、益阳。他们每次排好一曲戏,都会先在大队的堤坡下搭台免费演头一场,演过《辕门斩子》《刀劈华山》《秦雪梅吊孝》……

安乡做泥瓦匠的刘克因为爱看戏、唱戏,跟着剧团跑了许多地方,最后通过曾梅生联系,搬迁到了我村8队来住,加入了剧团,观众评价,青须演得还不错。

我看过《山伯访友》等几场,没全部看,因为要以高考复习为主,第一目标是上大学。我发现,我们南县花鼓戏唱腔以产生于本土的《西湖调》为主,60%以上的唱段用它唱,其中,以小生将尾字音用假嗓子上去最出味,而老生则慢唱,向后稍作平拖,旦角唱则稍往下压,韵味各不相同,且与他们的年龄、身份相符合。喜欢的调子还有《十字调》《木马调》《神调》《辞店调》《花石调》《梁山调》《采茶调》《宁乡正调》《讨学钱调》《渔鼓调》和《三流调》等。我想,若高考失败,家境也不允许重读,就退而求其次,随长安哥他们去学戏,我发现心中蕴藏着一种强烈的表演欲望,当年,长安哥小学毕业就不读书了,想必也是源自这种冲动。

邹福保他们打着“浪拔湖花鼓戏剧团”的牌子在外唱了很多年,但没摄过一张剧照,没录过一盒磁带,也没政府部门的人来收集整理剧本或宣传事迹。从这一个角度来说,他们完全是自生自灭。他们也没赚到多少钱,因为票价卖得很便宜。随着年龄增大,邹福保等人都渐次离开了舞台,班子人才不继(培养过李立求、谭迪敖、张楚华、杨小春和刘娇娥等人,演过几场,均半途而废),也就散了。

只有古稀之年的段罗生进了南县实验花鼓戏剧团,仍在发挥余热。该团所演戏的剧本多是他提供,后来由董建军导演组织拍成100多部戏曲TV,在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天天播放,连着放很多年,周春桃、丁向荣一批名角因此闻名遐迩而此时省花鼓戏剧院随着凌国康、李小嘉这一批角色老去,偃旗息鼓很多年了。

我想为他们树碑立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太阳下·故乡》这本书里略为提及,为的是不让这些耕耘于田野的农民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的辉煌成绩,被时间完全彻底地掩埋。        

                                  2007.3.18.翠华街


【作者简介】吴春安,笔名尚平子、尚笑、吴戈,1963年生于湖南省南县,重庆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油料系7961班毕业,工学士,原广州军区联勤部某部上校工程师,二等功臣。广州军区1987年知识竞赛冠军,广州军区后勤部1996年度手枪射击第一名、1997年度新闻报道先进个人。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出版作品集《藕池河边人》,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2007年曾独自编修湖南望城《吴氏支谱》;2001年退役从事证券投资分析,出版炒股工具书、参考书《炒股真经》《灵验股谚二百条详解》和《怎样用股谚选黑马》,夺得16届《投资快报》股王争霸实盘战冠军、深圳金股信51届分析师模拟盘纪实赛冠军,为股谚实战理论集大成者,知名股市评论家;2014年起开始歌曲创作,作词谱曲《湖南花鼓戏》《花城之树圆舞曲》等10余首,均全球发行,为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研究儒学富有成果,出版(发表)专著《论语新解》《平学奠基石》,创立了平学。迄今,人生成果横跨军油管理、机关文秘、素质训练、新闻采写、当代微观史料记录、文学创作、方言民俗研究、谱牒研究与编纂、歌曲创作和MTV制作、书报刊编辑、股市评论、儒学研究、中专教学和旅行等界,著述一千万字,是典型的复合型人才,另类博士。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