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神州芳草 //www.sinovision.net/?790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数风流人物且看明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共富论

已有 2020 次阅读2011-9-4 08:50 |个人分类:原创博文|系统分类:时政资讯分享到微信

   

     

                                          改革硬道理之一

邓公在上世纪南巡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诉老百姓:“不改革放,不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社的本,是解放生力,展生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到共同富裕。”

时经三十年,十三亿人民努力“共产”的结果;我国经济发展,在总体上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老百姓的生活,也在不同程度上,比以前有所改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具体地考察城、乡大多数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情况;则不难发现,离“共同富裕”的要求,还是有相当的差距。这就值得我们深思!

为什么经过三十年的“共产”,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景况却是国富民贫?即相对于全体民众耒讲只能算是少数人:如国企高管、各行各业的私企老板、影艺体育界明星、科技界精英、社会各界的高层管理人员,大型跨国外企的白领、政府的中、高层官员…等先富起来了。而广大工人、农民、城市各界劳动群众及普通老百姓,却只达到初具温饱的水平。这表明我国当前社会“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是明显存在的;并无缩小的迹象。跟邓公告诫的有所不符,难怪引起老百姓的某些愤懑和疑虑。

因为当初提出,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其目的在于,激发、带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是三十年为时不短,目前的阶段性结果却令人“望富兴叹”;这到底是哪里出了毛病?

在传媒上常看到一些所谓“经济学家”、“著名学者”、“党校教授”等名流的文章,谈起伟大成就,则“莺歌燕语”,令人陶醉。一涉及存在“问题”,则吞吞吐吐,语焉不详。或“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好意思对民众讲真话。而老百姓也心知肚明,

大家都明白,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共富”。没有“共富”只讲竞争和斗争,那来的和谐!其实社会主义的目标,归根结底也不外乎是实现“共富”。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人人共富”。所谓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就在于“共富”。因此,可以说“共富”就是要继续推进改革的“硬道理”。

“先富”是为了实现“共富”。而“共富”当然并非“均富”。不是要等到总体上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可供大家同过富裕生活时才兑现。也不是像小学生做算术题那样,“纸上谈兵”式地求平均数达到何等指标。那不过是用来“忽悠”老百姓而已。

“共富”的实现,应是个发展的过程。即对已迅速增长的社会财富,要及时实施相对平等合理地调节分配,使民众普遍直接受惠。并在这渐进的发展过程中,拉近不同社会人群被此之间收入的差距。这才是老百姓衷心所希望的。也是政府为人民服务的核心职责。舍此,即便唱尽各式各样好听的 “为民”、“惠民”的高调。老百姓也是无法“感动”起来的。如果模仿戈培尔的方法去“宣传教育”老百姓接受这种现状,那结果却只能适得其反。历史已经有过不少令人摇头叹息的例证。

     如何适时,且相对平等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说难不难;说易也并不容易。关键在于你心中是否装着亿万百姓,并且诚心实意坚定不移地去做。世界上许多现代化的国家,所采取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其效果也被老百姓颇为认可。综观其主要施政举措,不外乎以下几方面:

一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群,要适当多交利、税。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使“未富群体”通过社会福利保障(如居者有其屋等)、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全覆盖的普惠措施;在实际上普遍得到物质受益,从而缩小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这是促进“共富”,嬴得民心之根本。

过去,极“左”思潮盛行时期,动辙把增加政善,给老百姓普遍享受的福利待遇,歪批为荒唐的“经济主义”予以“封杀”。这种恶习流毒至今,尚未在某些决策者头脑里清除干净。因此一提政府发展经济的投资,便热衷于搞大型基建项目。什么“形象工程” 呀、“政绩工程”呀;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中国首创”等等。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空泛无益民生。甚至官商勾结,损公肥私,。反成为滋生贪污腐败的温床。而对直接普遍惠民的福利投入,不但十分悭吝,而且装“穷”叫“难”,甘居世界排名之“尾”。甚至不如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如此心态何能有力促进“共富”的早日实现?

二是按天道辩证法原理,制定并坚持实行积极的最低工资制度;且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进行“水涨船高”,的合理调整。确保劳、资双方的合作和利益兼顾,能在既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保持生产关系和谐的条件下协调运行。要充份发挥工会等社会机构的积极配合作用,不宜把它们搁在一边当“花瓶”。政府只宜退居“裁判”的职能才是正道。切不可渗和到商业利益追逐竞争的邪路上去。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的滋生。欲求执政地位的稳固,不是靠“绝对领导”一切所能达到。而是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和能否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拥戴。丨

三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中国自古以来,关系国运兴衰存亡的根本大计。。

开国之初,经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地权革命。农民梦寐以求,拥有自已土地,努力发展生产,发家致富的积极性,刚被激发出来不久。便在1953年之后,不顾当时小农经济普遍存在的历史状况,违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在强调“一边倒”的领导思想支配下。盲从模仿外国“老大哥”,搞农业集体化的失误榜样。并实质上也受其“经援条件”所左右影响。于是就好高骛远,头脑发热,轻摔冒进。大搞社会主义改造;以政治高压和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合作化、集体化以至最后人民公社化。把农民原分得归私人所有的土地,实质上变相一举收归“国有”。使农民失去赖以存活的唯一根基—土地,变成名副其实的“最革命的无产者”。这样失信于农,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追求致富的积极性。终于在“大跃进”的“五风”胡吹下,陷入“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搞得广大农村生产凋蔽,民不聊生,野有饿殍。

改革开放以后。在农村只落实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不是所有权。。因此农民要想“共富”,却没有可靠物质基础保障,也没吃到什么有效的“补药”。更令人遗憾的是,参与市场经济运作的各级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创造“政绩”、大捞地方财政小金库收入。不惜利用所拥有的行政权力;大量征用农地。通过高价卖地,低价补偿;而且不管失地农民长远的生活安置,所必需的经济支撑有无着落;只追求大搞各种开发项目。因此失地农民,便在中华大地上,汇集成约1.3亿,世界罕见的流动劳力大军—农民工。这是任何市场经济都难以承受容纳的“就业大山”。其严重的后果,随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蔓延。将更加凸显。想以发展城市工业经济来化解,那不过是杯水车薪。

因此,当前农村和农民要实现 “共富”的有效途径。恐怕关键首先在于解决农民的土地所有权问题。让农民回归到农村去有用武之“地”。在此基础上,再积极稳妥的引导。通过自愿、平等、互利、共富的原则下,在农村逐步组织起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的农场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冲破小农经济生产关系的束缚。经由农业现代化经营的道路,使农民真正地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其间十分关键的,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常做的:就是政府通过财政对农业的直接“补贴”和对农产品免税、减税的优惠待遇,来克服工、农业产品交换价格的“剪刀差”。从而调节城、乡和工、农实际收入的差距。实现全民的“共富”。

“共富”的前提,是要以亿万生民为念;以民心所向为施政决策的依据。不是凭领导者的主观想像或浪漫的空想为出发点。提出各式各样的“主意”就要老百姓盲目“紧跟”。因为领导的各种“主意”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道。那种一出台某项“指示”,便大力吹捧其多么正确的习惯是危险的。

要认真按天道辩证规律,来审视当前政局中出现的矛盾和事端。见微知著,居安思危,深明“载舟覆舟”之大义。锐意进取,不等“交班”。要审时度势,稳健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只有依靠民主政治制度,才能在经济上实现“共富”。否则,只一心发展经济,而让上层建筑政治制度民主化改革滞后。那就会变成“跛脚鸭”。不但走起来艰难,能继续走多远也成问题。

我国历史表明,在独裁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下,只图皇帝、贵族官僚、及地主集团等少数人的荣华富贵。根本不慎图老百姓的“共富”。其结果无例外的,历代政权的更迭,都是在 “无可奈何花落去”状态下告终

时至今日,如果执政党一心只在意,执政地位能否“万岁”?总觉得“一党专政”搞起来,得心应手甚是好使,那就有点危险了。君不见,上世纪初叶,也有原来是革命的执政党,后来却变成“被革命”的前车之鉴。切莫让无情的历史,再出现一个大惊叹号!

要为为改革开放的继续前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那种碰到困难就想走回头路。是没有出息的懦夫。因循守旧,夜郎自大;在已取得成就面前,固步自封;骄奢享乐,那终将沦为“八旗子弟”。若好大喜功,只陶醉于“伟大复兴”的美梦;以奢谈“倔起”以自慰的阿Q精神,实在可以休矣!老百姓恕难捧场。

“文革”的殷鉴不远。全球金融经济危机,在未来的岁月中,对中华民族将是世纪的严竣考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共富”的理想。是真正前无古人的艰巨事业。不可能靠假、大、空的“豪言壮语”所能实现!           

(2009年2月5日)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上一篇: 真假之间
下一篇: 路在何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