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葫芦岛连山找小姐上门按摩服务 ... //www.sinovision.net/?942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微信:386654664】葫芦岛连山找小姐上门服务【微信:386654664】葫芦岛连山找小姐保健按摩服务【微信:386654664】《葫芦岛连山小姐服务电话》【 ...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停用QQ一个月

已有 2168 次阅读2010-11-4 01:46 分享到微信

       腾讯今天下午发了一个公告,什么致广大网民的一封信里提到用户电脑上装有360软件的将停止运行QQ软件。这个消息是我今天刚刚登录QQ时候看见的,在之前我还比较支持腾讯,但是今天晚上我彻底的倾向了360,感觉QQ的这个行为是对用户的极大的不负责任,明明知道现在的网民已经离不开QQ跟360其中任何一款软件了,偏偏硬是要用户做一个选择。而且用的是这种手段,的确是不光彩!作为中国最大的聊天门户网络服务公司,竟然用如此卑劣的手段真的是让人感觉有种“狗急了跳墙”的感觉。

    首先,腾讯与360之间的战争不好说谁是谁非,因为这是商场的战争,我们局外人不好插嘴!但是你们之间的战争不要危及到广大用户的利益上,无论你们哪一方谁对谁错,你们的战争谁输谁赢,最后都会给用户们造成不便!都知道,现在腾讯在全国有六亿用户,360软件在国内90%的用户都安装。明明知道,用户离不开这两个软件其中的任何一款,暂且不说360,腾讯今天晚上的公告意图何在?  

    腾讯的“二选一”新招事实上涉嫌滥用网络控制权,作为一个具有社会影响的新兴互联网运用巨头,无论从“二选一”新招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还是从中暴露出的某种意识来看,腾讯的举措都是不负责任的,都无法摆脱“为维护垄断地位不择手段”的指责,这将扩大对腾讯的社会反对面、激化对其不满的社会情绪,其声誉、利益、用户很可能会因此而受到巨大损害。看来小企鹅的后路须更小心,甚至应考虑如何防止由此走向不好的战略转折。

    然而,逼迫腾讯出此“二选一”下策的应不只是360限制了腾讯“扫描用户电脑”,真正的原因很可能在于360通过扫描QQ在线行为数据复制其好友群这一事实,谁也不知道腾讯的QQ用户的在线好友资料已经泄露出去多少,这对QQ是致命打击。

    但在推出自己的杀毒断绝与360抗衡方面,腾讯却面临两难选择。腾讯既希望尽快推出自己的免费杀毒软件,又不敢在“二选一”新招出台后因涉足杀毒业务增加自己的垄断竞争之嫌,更何况仓促涉足专业杀毒领域竞争本就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也许这是腾讯出此下策的重要原因。

    须知,无论从商业伦理还是商业策略来看,腾讯的“二选一”都算不上高明之招,更可能引发对其坚持自身立场、藐视用户利益的广泛指责,也许这不过是一个多年无挑战者的互联网巨头的自然行为方式,但其中无意间表现出的自负和傲慢还是会令不少用户齿冷。不能不说,腾讯“二选一”,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首先“二选一”新招有“过硬”之嫌,容易给用户以忽略用户安全利益和选择权之嫌,事实上这也恰恰被360随后的公告对腾讯此举危害用户和互联网安全的指责所验证。同时奇虎360董事长周鸿掉更很快表示:“对于腾讯这样丧心病狂的行为,360有预案。我们推出了WEB QQ客户端,该款软件可以保证用户既能顺畅的聊天,同时也能避免被QQ软件偷偷扫描硬盘。”这反令腾讯不得不面对流失用户的苦涩后果。

    本来在短期来说腾讯“二选一”新招对那些高度依赖型用户的影响最大,他们为了保持与诸多好友的联系或维持其他QQ功能所提供的习惯的生活方式,将毫不犹豫地卸载360并重新安装另一个免费或盗版杀毒软件,但在360早有准备之下腾讯之举可能难以达成预期效果。

    此外,不管怎么说,腾讯的最新公告事实上是禁止用户在自己电脑上安装其他运用软件,此风一开,天下大乱。故而对QQ此举,政府是否有可能采取干预?

    更好的策略也许是给个期限,比如以向360公开信的方式发布此决定,宣布诸如强烈呼吁360立刻终止有关损害腾讯及其用户的行为,在360没有采取有效行动之前,腾讯决定从即日起一个月内对安装360的电脑实施新政策。同时,不知腾讯有没有在新招出台之前在360的杀毒行业竞争对手中寻找到足够强大的同盟军?
 

    腾讯这么霸道。难道是今年9月份胡总来深圳时到他们公司做了背书?


    商业社会的竞争往往会出现如下的规律,弱势的一方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会提出与强势共存的建议,而强势的一方则会提出“有你没我”或是“有我没你”的方案。那么消费者应该怎么办?特别是面临失去强势一方所给予的利益时,中国人和西方人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中国人喜欢贪图眼前的小恩小惠而倒向强势的一方,而西方人则能敏锐地感觉出一旦强势的一方失去竞争对手,那么最终倒霉的肯定是消费者,这与双方所处的环境有关系。中国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强势的一方可以通过垄断来控制市场,消费者必须通过扶植弱势的一方来进行制衡,因为只有外部的竞争才能达到有效的制衡。强势的一方不可能通过其内部的制衡让利于消费者,这是与人性本身相违背的。

    提出“有你没我”的要挟方案,以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是强势的一方侵害消费者的开始,因为消费者一旦失去强势一方而选择弱势一方肯定会损失一部分利益。但这往往是最关键的选择――帮助强势的一方彻底消灭对手,还是宁愿损失自己眼前的利益而保护弱势的一方?其结果是非常明显的,但选择损失自己眼前的利益的确非常痛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抵制“有你没我”的方案表面是对强势的一方不利,但是从长远来看,一旦强势的一方走向绝对霸权地位肯定会产生内部腐败,而同时人们在内部的争权夺利会变的血淋淋,最后导致整个王国的崩溃。这也是自古以来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况且很多时候还没等到达鼎盛便由于内耗而走向衰亡。

    在政治领域所存在的规律性也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出来1949年之前共产党处于在野党时期的一些言论,拿下天下之前的共产党相对于执政的国民党来说是弱势的。那时候共产党所提出的很多言论是与国民党共存的理念,比如说共同抗日,共同治国,消灭一党专制,提倡民主共和,因此深得百姓喜爱。也就出现了成千上万仁人志士投奔共产党的局面。随着共产党在与国民党内战当中逐渐强势,特别是打到长江边上以后,开始提出“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个时候已经开始背弃自己的诺言,实际上就是提出“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方案了,人们并没有警惕到这一点,帮助共产党让国民党在大陆彻底消失,从此引来了中国人的噩梦。

     那么抵制“有你没我”的提法对于共产党内部有什么好处呢?我们还记得那个被人们称为“战神”的林彪吧。他所指挥的解放军让国民党闻风丧胆,然而打败了国民党以后,却死在自己人手里。还有彭德怀,刘少奇,陈毅这些开国元勋,他们哪曾想到,狡兔死,狐狗烹,要是留着蒋介石在大陆成为在野党,共产党内肯定会好好善待这些有本事的栋梁,哪至于斗争得那么残酷呢。由此看来,提出“有你没我”只有最高统帅一个人是受益的,从内部到外部都是受害者。

     民主制度下的两党竞争表面上看起来是让民众进行二选一,中国人往往理解成为是你死我活的事。这是历来政府有意对人们的一种蒙蔽,其实真正的民主制度是两党相容的。如果当年国民党真的容下共产党作为在野党,也不至于被人赶到小岛上去。那么如果当年国民党真的容不下共产党,重庆谈判的时候足可以把毛泽东给杀了。是的,我经常说,历史不能假如,我们不去讨论这种假如的事情。那么有一点是肯定的,到底是谁发动的中国的国共内战?到底是谁容不下谁?我只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在野党控制了一股自己的军队,并且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是不是合法?如果你是当时的执政党,你该怎么办?如果把执法也看作是发动战争的话,那我们今天的执政党每时每刻都在发动战争了。一个政党腐败无能是应该把他赶下台,但绝对不是斩尽杀绝,前提是不要违背法律。

    学会抵制强势的一方,扶植弱势的一方是学会民主的开始,也是学会适应科学合理制度的开始。因此我们看今天的美国民主社会,共和党与民主党总是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谁要是过于强大,选民就会用自己的选票来进行控制。所以就会出现两党轮流坐庄的局面,输掉的一方为什么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的胜利和自己的失败?除了觉得竞争公平以外,正是因为大家实力相当,过不了几年就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因此就不会你死我活地竞争。而外部的竞争压力导致内部的团结,大家把内部勾心斗角的力气用在一致对外,谁要是在党内矛盾实在太大了,完全可以转身投奔反对党,人家可能还会把你当宝贝呢,谁会把你整死?

    这种制衡机制在西方社会被实践了几百年时间了,中国是反过来实践的,因为你可以清楚地看到历史上国民党一党强大的时候腐败不断,现在轮到共产党了。而两党势均力敌的时候,内部反而是团结的。提出“有你没我”和暴力推翻是统治者欺负百姓的开始,商业上如此,政治上也是如此。人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怎么样才是得人心的?不是给你一些小恩小惠才是得人心,而是促成竞争的机制,提出共存的方案才应该是得人心的。而吹嘘自己是最先进的,鼓动大家消灭所有竞争对手,导致自己没有任何外部制衡,应该是最不得人心的。中国人把这一切颠倒过来,是造成自身利益经常受到侵害的根源,这一点想明白了吗?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扶助弱势的一方去制衡强势是每个人要做的事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