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taichi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1497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博文

分享 师徒相遇是前世的缘分,你若是高徒,必不错过真师!
2017-8-3 20:49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迟早会遇到自己的师父。当多生的那份缘成熟师徒相遇,弟子的内心总是有莫名的触动。或悲怆,或欣喜,或释然,或感伤,难以言表。多数是师父找弟子,有时也看似是弟子找上门来,但师父心中自然明了。当师父一眼认出了弟子时,而你却全然不知。 师父会以特殊的方式来点化你,使你自己来到师父的 ...
283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老祖宗的话
2017-7-29 11:13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 睡前洗脚,胜吃补药。晚上开窗,一觉都香。贪凉失盖,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气, 贪房贪睡, 添病减岁。夜里磨牙, 肚里虫爬。 一天吃一头猪,不如床上打呼噜。 三天吃一只羊, 不如洗脚再上床。 枕头不选对, 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后睡人,睡觉睡 ...
87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癌症治療創新 用「硬度」當標靶
2017-7-29 11:09
記者吳珮甄/洛杉磯報導 近年癌症治療研究主要以癌細胞的生物化學特質,為藥物作用目標。爾灣加大(UCI)藥學系幹細胞研究中心與綜合癌症中心副教授趙偉安與帶領的團隊,創新使用癌細胞的物理特色「硬度」,作為癌症治療的新標靶,並使用生物體內微環境因子作為改造幹細胞誘因,感應組織硬度後進而進行攻擊。該研究發 ...
101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馬侃金句 句句經典
2017-7-26 23:17
記者顏伶如/綜合報導 亞利桑納州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馬侃25日在參院發表的演說中,出現許多讓人印象深刻的金句。中英文對照如下: I voted for the motion to proceed to allow debate to continue and amendments to be offered. I will not vote for the bill as it is today. It’s a shell of a bill right n ...
90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种种退热法
2017-7-24 10:43
作者/ 秦伯未 一、发汗退热法 适用于外感发热,临床上最常用。因外邪发热病在于表,称为表热。外邪的种类不一,性质不同,发汗仅是一个基本法则,具体应用上必须诊断是哪一种外邪,然后选用哪一类方剂。一般分为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类,就是把有发汗作用的辛味药物里兼有温性或凉性的药物,取其发汗中有祛 ...
86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金匮要略》中关于痰饮病的方
2017-7-24 10:40
痰饮方不少,何止二十一。本文只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诸方,按其辨证类型,作大体分析,阐述各方之使用临证要点,故曰“痰饮二十一方”,便于辨析运用。(清·陈修园说:“痰饮源,水气作……十六方,各凿凿”。陈氏将《金匮》痰饮方自苓桂术甘汤到五苓散十五方,加上外台茯苓饮,合为十六方。而删去了后面苓桂味 ...
283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伤寒论》112方证
2017-7-24 10:38
1.汤证:桂枝汤(12) 病机:汗孔失固(表虚),汗出伤营,故曰"营弱";风邪乘虚而入,在腠理,故曰"卫强". 脉症: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口和不渴,脉浮缓(阳浮而阴弱). 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处方:桂枝6g 芍药6g 炙甘草3g 生姜6g 大枣4枚 应用:外感病初期,项背部诸疮病的初期,见桂枝汤证者,及自汗等证可用此方.此外,现 ...
104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伤寒论》50味主药
2017-7-24 10:37
《伤寒论》50味主药适应症 1 桂枝 -------主气上冲汗出脉浮缓虚1)上冲感2)搏动感。 2 芍药 -------主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 3 甘草 -------单味主咽痛,复方主治气液不足之症。 4大枣 -------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下药可保护胃气。 5 麻黄 ------主 ...
7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针灸对穴
2017-7-24 10:36
针灸穴位古歌配方汇集大全 (寒热、精气神选穴) 古人以歌赋形式记载、传授,流传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实为针灸之一发明,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读易记,不少用之临床效如桴鼓。如《玉龙歌》中“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以这种先针承浆,后针风府的方法,用于落枕项强,风 ...
153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老子的宇宙模型与霍金的宇宙模型
2017-7-20 22:46
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产生了如下永恒的哲学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我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每个民族都用朴素的语言回答过这些问题,并形成传说流传至今。其实这些传说故事,就是这些民族认为的宇宙模型。其中最引人入胜的是中华民族“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以及 《三五历记》中描述的宇宙模型:“未有天地之时,混沌状 ...
40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