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x

博客栏目停服公告

因网站改版更新,从9月1日零时起美国中文网将不再保留博客栏目,请各位博主自行做好备份,由此带来的不便我们深感歉意,同时欢迎 广大网友入驻新平台!

美国中文网

2024.8.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学唱经典民歌,感悟神奇历史

已有 764 次阅读2023-6-3 22:14 |个人分类:鄂尔多斯文化|系统分类:艺术分享到微信

      唱经典民歌,感悟神奇历史
            包海山
     鄂尔多斯市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8个项目中,有4个与民歌直接相关即鄂尔多斯短调民歌、古如歌、漫瀚调以及集中展现鄂尔多斯歌舞的鄂尔多斯婚礼,可见鄂尔多斯民歌在鄂尔多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近四年来,我先后在鄂尔多斯市老年大学和市文化馆学习声乐和民歌。声乐是基础,民歌是重点。通过学习鄂尔多斯经典民歌,能够更真切地感悟到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神奇魅力。
     学唱鄂尔多斯民歌,首先要理解鄂尔多斯的含义。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共同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鄂尔多斯内涵。鄂尔多斯古陆、古海、盆地、高原、草原、沙漠等,是就其自然生态演化而言的;鄂尔多斯是众多宫殿、祭祀宫帐、蒙古部落、古代都城、现代名城等,是就其人文历史发展而言的。学唱民歌,主要了解人文历史。鄂尔多斯有很多经典民歌,是因为产生民歌的人文历史丰富多彩、神秘传奇。
     民歌是浓缩的历史,传承的历史,唱出来的历史。例如,鄂尔多斯古如歌,是鄂尔多斯宫廷之歌。那么,鄂尔多斯宫廷是什么年代、谁建造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如,在《送亲歌》里唱到把姑娘从“鄂尔多斯六旗”嫁到“察哈尔八旗”。那么,什么年代有鄂尔多斯六旗察哈尔八旗?鄂尔多斯与察哈尔是什么关系?等等,只有了解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才能理解鄂尔多斯民歌的丰富内涵。因此,学唱鄂尔多斯民歌,了解鄂尔多斯的历史文化是必要的。
    一、过去具有应变能力的鄂尔多斯
   从众多宫殿到蒙古部落,从古代都城到现代名城,鄂尔多斯显著特征是具有神奇的应变能力。鄂尔多斯不是人受围城所封闭,而是城随人所变迁,鄂尔多斯在宫帐与部落、地域与城市之间具有转换自如的应变能力和生命活力。正是这种应变能力和生命活力,在古代都城、在万里迁徙中、在现代名城,八百多年来鄂尔多斯人依然是鄂尔多斯人,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一个传奇。
   在成吉思汗时期,“鄂尔多斯”是“众多宫殿”。成吉思汗决定把哈剌和林建成都城之前,蒙古汗国已经有起着首都作用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那就是成吉思汗亲自创建的作为众多宫殿的鄂尔多斯。当时有四大鄂尔多斡耳朵),分布于蒙古高原不同的地方,每个鄂尔多斡耳朵)都是由上千座营帐组成的帐幕群,是在四个蒙古老营基础上建立的。成吉思汗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到1227年去世,鄂尔多斯作为众多宫殿即大蒙古国都城,在历史上存在了21年。鄂尔多斯古如歌就是在那个年代产生的,后来古如歌并不是在宫廷里唱的歌,而是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年代传唱着曾经在宫廷里唱过的歌。
   成吉思汗去世之后,鄂尔多斯由都城变成旧都,汗廷宫殿变为祭祀宫帐,众多宫殿还原为众多营帐组成的帐幕群,但是鄂尔多斯依然是鄂尔多斯,居住鄂尔多斯的部众依然在。1368年,元大都被明军攻克后,元朝皇帝迁往哈剌和林,各地的祭祀宫帐、八白室等,最后都汇集到北元政权之都哈拉和林。1380年,明军攻克哈剌和林,焚火毁城。从1227年到1380年,也就是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的部众,带着具有众多宫殿鄂尔多斯象征意义的八白室撤离漠北,这一历史时期大约153年。
   草原都城哈剌和林失守后,漠北的鄂尔多斯部众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等奉祀之神,辗转在蒙古高原,并先后从蒙古高原向西迁移,定居于阿尔泰山脉的伊犁、哈密一带,约在15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开始进入“河套”即宝日套亥地区,其地宝日套亥地区为鄂尔多斯部众游牧地。在这期间鄂尔多斯部众是在流动迁徙状态中度过的,自然地理实体变换淡化,人文地理实体传承凸显,守护和祭祀成吉思汗英灵的鄂尔多斯部众便以鄂尔多斯部落的名称活跃在历史舞台,这一历史时期大约108年。
    “河套”即宝日套亥地区,成为真正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地理单元,成为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地域标识的“鄂尔多斯”,是从鄂尔多斯部众入住该地区开始的。鄂尔多斯人走到哪里,那里就是作为鄂尔多斯人母亲怀抱的鄂尔多斯大地。“15世纪中叶,大批鄂尔多斯人带着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进入黄河宝日套亥(河套)地区,定居在这里。因而,宝日套亥也称之为鄂尔多斯。”鄂尔多斯是部落名称,也是地域名称;鄂尔多斯部落入驻鄂尔多斯地区之后,鄂尔多斯是部落和地区的总称。这一历史时期,从1488—1649年,大约161年。
    清顺治六年(1649年),以清制将鄂尔多斯部众编为或者说将鄂尔多斯地区划为鄂尔多斯左翼前、中、后旗和鄂尔多斯右翼前、中、后旗这6个旗,各旗设任札萨克(行政长官),首次在鄂尔多斯左翼后旗(今达拉特旗)王爱召会盟,结成伊克昭盟。清乾隆元年(1736年),析鄂尔多斯右翼前旗和鄂尔多斯左翼中旗部分地区增设鄂尔多斯右翼前末旗,即札萨克旗,伊克昭盟成为7旗。在鄂尔多斯各旗中,部落称谓、地理区域称谓、行政区域称谓三者合一。后来旗区名称有所改变和增减,而伊克昭盟这一行政区域名称历经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到21世纪初2001年撤伊克昭盟改设为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这一行政区域名称从1649—2001年,一直沿用了352年。
    二、现在具有包容性的鄂尔多斯
   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伊克昭盟设鄂尔多斯市,掀开了鄂尔多斯历史的新篇章,开启了鄂尔多斯发展的新纪元。从古代都城到现代名城,鄂尔多斯凸显了在应变能力基础上的包容性发展。
   鄂尔多斯的包容性,首先体现在市民主体的包容性。鄂尔多斯部落是在百年流离、万里迁徙中形成的,而在众多宫殿组成的古代都城鄂尔多斯以及高楼大厦建成的现代名城鄂尔多斯,所有居民不分民族阶层都是鄂尔多斯人。鄂尔多斯的包容性也体现在城市建设中。例如,成吉思汗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吉思汗祭奠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并且在此建成了成吉思汗陵国家森林公园,可谓是陵园、祭奠、景区、公园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彰显成吉思汗文化的丰富而深刻内涵,也彰显着鄂尔多斯城市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包容性。
   鄂尔多斯有草原文化、游牧文化、黄河文化、农耕文化等等,而最凸显的还是城市文化。在鄂尔多斯蒙古源流文化旅游AAAA级景区,展现着成吉思汗子孙三代的“一帐”“三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蒙元帝国“四古都”的文化魅力“一帐”是成吉思汗建立的众多宫殿鄂尔多斯,“三城”包括当时举世瞩目的“草原皇城”、“国际大都会”即窝阔台建立的都城哈拉和林以及忽必烈创建的元上都、元大都,它们共同构成“四古都”在成吉思汗、窝阔台、忽必烈子孙三代的一帐三城四古都中,儿子窝阔台的哈拉和林遗址所在地“鄂尔浑峡谷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孙子忽必烈的“两都”之一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另一都即元大都成为中国古代都城最后的结晶北京城,肇始于元大都城规划设计的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推进北京中轴线保护和申遗工作;而爷爷成吉思汗的都城即众多宫殿鄂尔多斯,演化为现代名城鄂尔多斯。这是非常神奇的现象,能够令人感悟到蒙古族城市文明的深刻文化内涵和持久生命活力
   鄂尔多斯的包容性也体现在民歌中。表现成吉思汗两匹骏马的雕塑《天驹行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康巴什旅游区南北中心轴北部,鄂尔多斯大街南侧。蒙古族叙事诗《成吉思汗的两匹骏马》一直流传于鄂尔多斯,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古如歌中,民歌《圣主的两匹骏马》是历史悠久的代表作之一。歌中唱到:“阿尔泰杭盖是大地之高处,两匹骏马是苍天的驹子”。“杭盖”是森林边缘的优质牧场。有河流从密林深山中发源,滋养山下的草地,山林、河流与草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这是牧民眼里天堂般的蒙古杭盖。圣主的两匹骏马是苍天的驹子,从大地之高处、欧亚大陆之中心的阿尔泰杭盖,穿越时空,成为坐落在鄂尔多斯成吉思汗雕塑广场上的《天驹行空》,令人感悟天地造化的神奇,人文历史的微妙。
   现在学习和传承鄂尔多斯民歌的人们,不局限于蒙古族。从市文化馆开设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班来看,2022届、2023届学员中,蒙古族学员少,大部分是汉族学员。汉族学员们不懂蒙古语,但是喜欢蒙古族民歌旋律,因此学习简谱,在蒙古语歌词上注汉语发音学唱,也把蒙古语歌词翻译成汉语歌唱。
   民歌,是民众之歌,是“本土人民的心曲”。“流传民间”是成为民歌的基本条件,因此民歌也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民歌是经过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送亲歌》在鄂尔多斯可谓家喻户晓,腾格尔、阿云嘎、敖日其楞等歌手的精彩而深情演绎,更是使《送亲歌》走出草原,传遍大江南北。《送亲歌》的歌词很长,在《鄂尔多斯民歌精粹》中选录了40段歌词,这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心情、不同场景创作、传唱、汇集的民歌。歌中唱到展旦召、孟克召、宝日陶亥等地,而更广阔地域还是鄂尔多斯六旗和察哈尔八旗。送亲的人们,告别鄂尔多斯六旗(1649--1736年)草原,来到察哈尔八旗原野,不仅有女儿出嫁远方的怜惜、忧伤,也有结识新朋好友的期盼、快乐。根据歌曲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关键词是:送亲(女儿出嫁);告别(鄂尔多斯);达到(察哈尔)。由此,我写了一篇文章《一首送亲歌,百年部落史,未来共同体》刊载于红歌会网、美国中文网等,其中翻译了三段歌词:
   冰滩上驰骋向远方,银色斑驳好骏马。白色珊瑚装饰美,女儿长大嫁人家。
   登上高山望故乡,清泉潺潺在流淌。鄂尔多斯六旗美,映入眼帘永不忘。
   白色原野的源头,白色珍珠是宝贝。在察哈尔八旗里,我们朋友更宝贵。
   蒙古族有很多部落,最具神秘色彩和传奇故事的是一文一武的鄂尔多斯部和察哈尔部。他们都是以职业关系为纽带组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是在成吉思汗时期创建的斡耳朵组织和怯薛组织基础上形成的特殊部落。他们在几百年前就唱着“送亲歌”联姻。如今,在鄂尔多斯各部落、各民族之间的联姻现象很普遍,是鄂尔多斯文化包容性的深刻体现。未来,鄂尔多斯将顺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全球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形成融合发展的文化和民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