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悟无误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833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25篇 关于美国精神·两次世界大战

已有 635 次阅读2020-3-19 20:53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原载: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62154 
第25篇  关于美国精神·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美国家的政府都很寒碜,这也是战乱的根源。资本国家多有“无代表不纳税”的历史惯例,政府财政收入通常在国民收入5-6%以下,财富分散在民间,大家族积累尤厚。世界大战改变了这一局面。战争期间,所有交战国的经济已全部货币化。政府借国家安全名义,纳税人的经济主权被转让给政府,政府滥用权力借贷征税以供战争,使得国民收入的大部分被政府掌控。奥匈帝国、沙俄帝国这两个欧洲最穷国,在一战期间通过借贷和赋税获得的资金甚至超过其国民的年收入。
国民财富迅速从实物形式转向货币形式,政府控制和滥用国民财富的权力被极度放大,于是国际金融体系主导地位,就成了列强竞相争夺的最大“肥缺”。英国充当这一角色,出于其日不落的殖民地、威名远扬的不列颠舰队和生气勃勃的工业生产。英国通过政府力量和英格兰银行管理世界金融体系和维护其稳定性,通过英镑与黄金兑换挂钩的金本位制,实行帝国特惠制,即英镑区低关税,使英镑成为一种主要国际储备货币,国际贸易40%以上使用英镑结算。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国民财富1/4投资于外国铁路、港口、城市基础设施和购买外国政府债券,其海外投资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的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英国成了靠投资富足的国家。这不仅让欧洲列强嫉恨,也让崛起的美国觊觎。
1、一战的背后
滑铁卢战役之后,英国做大,列强崛起,国际矛盾纷繁复杂。英、法、德、俄、奥等国矛盾犬牙交错,英法老冤家,法德有世仇,俄奥、德奥还有巴尔干问题,特别是英国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领主地位受到德国挑战。1879年,德奥签署了反俄性质的“同盟条约”,1882年,意大利加入同盟,1903年,德国与土耳其签约,取得了巴格达铁路的建筑权,此举对俄国的黑海通道形成威胁;1892年,法俄达成了军事协议,1904年英法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1905年摩洛哥危机,列强斗法,1906年1月西班牙国际会议,俄英美及意大利支持法国,承认摩洛哥“独立”。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因德皇支持,奥地利于7月28日对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俄对德宣战,8月3日德对法宣战,8月4日英、比对德宣战,8月10日法对德宣战,8月12日黑山对德宣战,欧洲大陆几无静土。同年8月23日日对德宣战(为抢占德国在华势力范围),8月28日意大利(因地缘关系)对德宣战,1916年11月27日希腊对德宣战。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宣战。
美国在一战前期,保持中立,对外贸易迅增,1913年到1916 年,美国对欧洲出口总值从15 亿美元增至38 亿美元,出口总额从约25 亿美元增至55亿美元;进口总额从18亿美元增至24亿美元左右。1917年1月,英国截获德国发出的德墨反美同盟密电,3月美国在国内公布引发民情激愤,4月6日对德宣战。
战争,不仅可以解决内外矛盾(地缘矛盾和国内矛盾),还可以合法征集额外税费。这也成了欧洲列强的习惯。英国参战,明为盟友,实为英镑。1821年英国采用金本位制,1英镑含7.32238克纯金。德国自巴尔干危机(1911-1912)后,一直在增加黄金储备。1914年初英国深入调研黄金储备现状,得到银行报告:“信用系统已经支离破碎……如果我们最大的几家银行纷纷倒闭,我们就不可能募集到战争所需要的资金”。英国中止金银支付,决定参战;同时与摩根银行达成30亿美元的信贷(手续费1%计3000万)。开战后,美国继续支持协约国,提供了60亿美元的战争物资。美国因此大量增加国债,国内货币紧缩,不得不依靠1913年才成立的美联储大量发行债券,国债就由10亿美元暴涨25倍达250亿美元。
一战开打两年多后,美国参战,德国驻土耳其大使问美国大使为何要跟德国打仗?答曰:“我们美国人是为了道德原则而投入战争的。”这位德国大使显然过于死板:美与英几度交战,美籍爱尔兰人对英国素无好感;美与德素无政治、经济过节,当时美籍德裔约800万(约占10%),且颇具影响力。其实,美国政客自己也不信所谓“民主拯救世界”的圣战说,威尔逊总统(第28任)后来也承认“世界大战为的是经济竞争”。事实是,美国对协约国提供了贷款30亿美元、战争物资合60亿美元,如果德国取胜,协约国债券将会一文不值。

第25篇  关于美国精神·两次世界大战_图1-1

1918年1月8日,美国发布14点和平方案,其中有两点足见其跨海参战的老谋深算:(第二点)美国认为只要是公海,美国就有在这里航行的完全自由,不分是不是战时;(第五点)各殖民地所有权的归属,要尊重当地人的意见。从此为美国为自己未来“合理”充当世界警察甚至干涉它国拉开了序幕。
1918年11月11日德军投降。战后清偿债务,英国建议多边清算,美国坚持双边清算,因为它还想从战败国获得贷款利益,更想取代英国在欧洲的位置,多边清算多有不便。1924年美国华尔街启动“道威斯计划”,1929年启动“杨计划”,总共向德国提供贷款1380亿马克(德国支付战争赔款860亿,还富余520亿)。
双边清算,导致英国尤其是法国对德国赔偿实施高压政策,这使得美国贷款在德、奥多被冻结,因为法国的赔偿主要在德国,而这些钱的最终来源都是华尔街。于是美方想找一个代理人能够用“革命”手段来摆脱法国的钳制,最后竟物色了希特勒!西德尼怀揣胡弗总统和洛克菲勒亲笔信,完成使命,先后两次资助公2500万美元,促成希特勒“合法执政”!事后,当事人西德尼感慨说:“我严格执行了我的使命直到最后一个细节。希特勒是欧洲最大的独裁者。这个世界已经观察他有几个月的时间了。他的行为最终会证明他的好坏,我认为他是后者。对德国人民而言,我真心希望我是错的。这个世界仍然要屈从于希特勒,可怜的世界,可怜的人类。”1933年11月24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一本小册子《西德尼•沃伯格》(Sidney Warburg),作者西德尼•沃伯格即美国大银行家族之一的沃伯格家族成员。该书先在荷兰出版,仅数日就被取缔,幸存本被翻译成英文,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后被禁止开放,该书所披露的内容后来被沃伯格家族坚决否认。
德国,借助美国贷款,摆脱了1923年通胀灾难,在巨额战争赔款力下,以惊人速度复苏,仅6年时间就实现了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国能力。美国经济状况,遭遇1929年大萧条,历经十年才得到根本好转。为什么?
战后,美国成为经济最强国,英国虽是美国的债务国,却是欧洲国家的债权国。于是,两国展开了争当国际金融秩序盟主,英国企图通过恢复金汇兑本位,“将破碎的欧洲经济整合到由英国领导的商业、金融共同体中”(Frank Costigliola《19世纪20年代英美金融竞争》),这显然不合美国口味。美国利用经济金融强势,先让德国新币与美元挂钩,又诱逼英国恢复金本位。
1925年英国恢复金本位,引发美国货币宽松,投机失控、投资盛行、消费过热。1929年第一季度,美联储紧缩通货过于严厉,9月经济形势恶化,10月下旬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市崩盘,到11月全国失业人口已达1100万,1930年5月,胡佛总统(第31任)倚仗贸易顺差,不顾1千多名经济学家的强烈呼吁,签署了旨在贸易保护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结果遭到各国反制,经济雪上加霜,12月合众国银行歇业。1932年美国生产水平相比1929年下降51%,失业人口1100万,出现所谓“穷人没有牛奶喝,另一方面却有大量的牛奶被倒入河中”的闹剧。胡佛成为“饥饿”的代名词。
美国1929~1933年大萧条,如果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少数社会集团支出减少的幅度超过了其它社会集团支出增加的幅度。正如1934年布鲁金斯研究所的研究分析论文所说:“美国呈现出了收入分配日益不均的趋势,至少在二十年代前后是如此。这就是说,这个时期人民群众的收入有所增长,而上层阶层的收入水平提高得更快。由于随着上层阶层高额收入的实现,他们的收入中节约部分增加得比消费部分快,也就出现了大富豪及其家族把积累的收入越来越多地作为投资的趋势。” 
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带动的世界性“大萧条”,引发世界政局大变动和世界思潮大转向,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凭藉地缘优势,再次成为最大赢家。
2、二战的背后
在外交上,德国采取支持敌国国内反派来减轻国际压力,最成功是支持俄国的列宁。1917年,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退位,临时政府和苏维埃两个政府并立。4月16日列宁乘坐德国安排“密封列车”回国,17日在圣彼得堡塔夫利达宫发表《四月提纲》的报告,其后大力宣扬“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颇得人心,一时间布尔什维克宣称“德国人是我们的兄弟”。由于德国鼎助和临时政府宽容,列宁赢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起一个迥异的苏维埃政权。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1919年1月28日巴黎和会开始筹备、6月28日44个国家签订,成立“国际联盟”,至1922年有52个国家承认。美国总统威尔逊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美国因与英、法争夺领导权失败,1920年1月19日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否决加入国联。
1929年大萧条,席卷全球,进入现代工业时代的欧洲受到更大冲击。此时的欧洲普遍进入现代政体时代,不论是立宪君主制、二元君主制,还是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宪政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只是推行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宪政是什么?规矩,契约,章法,程序。国家机器的运行必须合法,即被“约法三章”,“无代表不纳税”也就成了国民定势。战争就成为解决财政危机的便捷途径。大萧条带来动乱,促使法西斯主义甚嚣尘上。1922年10月墨索里尼出任意大利总理,到1933年11月法西斯运动波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
大萧条给希特勒带来竞选绝佳时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半年后全民投票赢得90%支持,当选为总统。实施新经济政策,货币发行权收归国有,后人称“命令经济”,迅速复苏,失业率1933年为20%(550万人)到1939年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同时,为了摆脱美国财团的金融控制,提出以生产为本货币基础,所谓“生产才能使货币获得价值”,停止外汇自由,采取以货易货,实现贸易保护,这让美国大失所望。因为美国是黄金供给主要国,如果缺黄金国家纷纷效尤易货贸易,就无人借债,黄金失效,控制世界金融贸易就成为黄粱梦。美国财团联合起来,以排犹虐犹为人道理由,号召在经济上对德国展开“圣战”。
意大利率先耐不住“大萧条”料峭寒风,谋求领土扩张,墨索里尼1934年12月在意属索马里与埃塞俄比亚的边境挑起武装冲突,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美国中立,英法绥靖,还秘密商定:排除一切可能与意大利发生冲突的行动。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不宣而战,历时7个月获全胜。
1936年1月,西班牙共和国左翼派别大联合组成人民阵线,2月16日大选获胜并组阁政府。3月,右翼势力拜谒柏林、罗马谋求支持。墨索里尼很爽快,希特勒虽然一直有跟法国“算总账”的念头(希特勒《我的奋斗》)——西班牙地处要冲,可以遏制法国南下非洲、西出地中海,但显犹豫,在得到西班牙有丰富战略资源的推荐后,决定鼎助。西班牙,汞开采量占世界45%,黄铁矿占50%,大量铁、铜、锰、钨、铅等(王绳祖《国际关系》第5卷)。7月17日,西属摩洛哥的西班牙殖民驻军公开起事,战火烧过直布罗陀海峡,但叛军很快岌岌可危,求助柏林和罗马。希特勒、墨索里尼决定联手援助佛朗哥军,7月28日正式派兵介入西班牙内战,1936年11月28日、1937年3月20日,德国和意大利分别与西班牙叛军签订协定。德国派遣“秃鹰军团”,以空军为主,共1.6万人;意大利派地面部队,总数7.3万人。
英法依旧推行绥靖政策,宣布“中立”,并实行武器禁运,英法策划成立“不干涉委员会”,德国、意大利竟然是成员,武器禁运也就成了针对西班牙共和政府。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高层秘密军事会说:“从德国的立场出发,并不期望佛朗哥获得百分之百的胜利,我们更感兴趣的是,让战争继续打下去,维持地中海的紧张局面。”(德国外交部《德国外交政策文件集1918-11945》)。1936~1937年,德国进口西班牙铁矿335513吨,年底取代英国成为西班牙铁矿主要接收者,仅西斯马(Hisma)这个组织在1937年就运送了162万吨铁矿,95.6万吨黄铁矿,7千吨钨、铜、青铜(G.T.Harper《德国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经济政策》)。1939年3月28日,在德意军队的协助下,马德里被攻占,帝制复辟。
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又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居然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订《慕尼黑协定》,将苏台德等地区划给德国。次年,德国顺势控制捷克全境。

第25篇  关于美国精神·两次世界大战_图1-2第25篇  关于美国精神·两次世界大战_图1-2

英法看到了德国的野心,但出于经济复苏慢等原因,总存一丝侥幸,想把祸水引向别处。1939年4~8月,英、法、苏三国在莫斯科谈判,苏联建议达成反侵略互助条约,而英法一心想把祸水引向苏联,故同意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自由行动。希特勒得知三国谈判,一再通过外长表示无意入侵苏联。5月,日本在苏联远东地区挑起“诺门坎事件”。8月2日,希特勒直接电告斯大林,要求苏德会谈签约。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属议定书还规定:双方以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立陶宛北部边界、波兰的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散河为分界线。同时,德国还默许了苏联在比萨拉比亚的利益。二战初期苏联建立的“东方战线”,大体上就是根据这个边界完成的。这个条约的签订使当时欧洲局势顿时明朗化。
一周后的9月1日,纳粹德国对波兰实施闪电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执行“巴巴罗萨计划”,进攻苏联。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美国始终保持中立,闷声做双边贸易,成为最大的军工产品、战略物资的供运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1年“偷袭珍珠港”这十年里,美国一直源源不断为日本输血。据日本工商省统计,此期间美国对日军需品贸易,在美国全部对日贸易比例是递增的,1937年为33.5%,1938年、1939年为34.3%,1940年为38.7%。
日本发动战争不可缺少的石油、钢铁、飞机、汽车等重要战略物资的绝大部分是从美国输入的。美国成为日本最为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的外贸来源,1937年占运进量的54.4%,1938年占总消耗的92%。前三年消耗汽油4000万吨中的70%是美国供应的,即便1939年废除美日商约,仍增加了对日钢铁和石油出口,珍珠港事件前三个月,出口日本的航空汽油比1940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随着德国虐犹暴行、日本南京屠杀公布,美国国内民情激愤,但深怀厌战情绪,不愿跨海卷入别人的战事。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限运。1941年8月9日,罗斯福、丘吉尔在“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上举行大西洋会议,于14日签署《大西洋宪章》。日本资源匮乏,依赖大量进口,石油禁运迫使日本破釜沉舟,偷袭珍珠港。希特勒傻了,丘吉尔乐了,蒋介石笑了。
珍珠港偷袭,美国事先知多少?1940年夏,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理查森上将认为同日本的战争不可避免,1941年2月18日,继任者金梅尔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日本有可能(用潜艇或飞机,或两者兼用)对珍珠港进行突然袭击。1941年1月至12月初,美国驻日本大使、驻墨西哥商务专员、陆军情报局派驻远东的官员等驻外人员,以及英国双重间谍、朝鲜特工、中国国民党和中共等,先后通过不同渠道,多次向美国有关部门包括总统,提供珍珠港可能遭袭的情报,但都未引起警觉。最关键的是,1940年9月至1941年12月6日,美国陆海军用“紫心”密码机多次截获日本几乎所有重要秘密电报,包括即将开战的“风”密码电报。随着最关键档案神秘失踪,真相成“悬案”。(参见《海军学院评论》,Naval War College Review;实松让《偷袭珍珠港前的365天》,日本光人社1971年第四版;约翰•托兰《美国的耻辱:珍珠港事件内幕》,John Toland, Infamy, Pearl Harbor and Its Aftermath, Doubleday, 1972;阿川弘之《山本五十六》;赫伯特•菲斯《通向珍珠港之路》,Herbert Feis, The Road to Pearl Harbor。)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上的军事基地珍珠港。罗斯福总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除非美国本土遭受攻击,否则美国不会参战。”
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占柏林;5月9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在日本本土先后投掷两枚原子弹。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二战后期,1943年11月26日“开罗会议”(美英中),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德黑兰会议”(美英苏),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雅尔塔会议”(美英苏),1945年7月17日到1945年8月2日“波茨坦会议”(美英苏),1944年8月21日到9月28日(美英苏)、1944年9月29日到10月7日(美英中)“敦巴顿橡树园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达成了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确立了维护战后世界秩序的国际制度。根据雅尔塔会议协定,1945年10月24日发起成立了联合国,美、苏、中、英、法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美国终于实现了一战前期的想法:建立一个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组织。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世界的最大成果是成立了联合国,美国的最大成就是打造了军事霸权和美元霸权。1917年7月威尔逊的想法终于彻底实现:当战争结束的时候,我们就会迫使它们(英法)同意我们的意见,因为,顺便说说,那时它们在财政方面将由我们支配。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全世界,谁就应当管理它。其智囊沃尔特•李普曼更一针见血:美德争执,不仅是法理主义或商业至上的问题,而且是美国寻求公正持久和平的重大利益所产生的问题。美国参战是为了“美国的安全”,“安全在于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建立霸权”,在于反对任何强权国家出现。当然,美国也如愿以偿赢得了道德制高点地位,威尔逊在1917年宣战演讲、1919年获诺奖后宣称美国是为了“世界各民族的解放”:“我比其他任何人更相信美国的命运,我认为它有一种精神能量,任何其它国家都不能用此来使人类获得解放。……美国拥有完成其命运和拯救世界的极强特质(另译无限特权)。”(阿瑟•施莱辛格《美国历史的周期》;薛建中《中国与美国战略•美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论美国参加一战的原因》http://www.docin.com/p-1481429706.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