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老榕树 //www.sinovision.net/?799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榕树虽老,枝还繁,叶仍茂,还有生机。希望在老朽之前,能为大地增添一点绿意。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吹糖人,有600年历史的绝活

已有 10499 次阅读2011-9-5 11:10 |个人分类:北京拾趣分享到微信

吹糖人雕塑

吹糖人,有600年历史的绝活_图1-2

每当看到晶莹剔透的糖人,童年的记忆就会浮现在脑海中,那时,看“吹糖人”是一种快乐,玩“糖人”是一种满足。

早年间,吹糖人是一个谋生的行业。做这种生计的人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庙会集市更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的全部家当就是一副担子,担子一头是一个带架子的长方柜,柜子下面有一半圆形开口木圆笼,里面有一个小炭炉,炉上有一个大勺,中间放满了糖稀,据说是麦芽糖溶化后的结果。
  
架子有两层,每层都有很多小插孔,是用来插放糖人的。这玩意儿好看、好玩,玩完后还能吃,孩子们都喜欢,见着就走不动了,不是缠着大人要买,就是跑回家要钱,实在没钱的也不肯离开,眼巴巴地盯着这些糖人。有的小孩心急,就买个现成的,有的小孩则指定形状要现做的。这时,只见小贩拿起一小块棕色的糖稀,用一根细管插入糖稀,边吹边转着圈,同时双手或捏或拉或拽或扯,那糖块便像气球一般,渐渐地鼓了起来。一会儿工夫,一只只活灵活现的猴子或公鸡就趴在他的手上了,神奇得没法说。

糖人有各种形状,有小鹿、金鱼、老鼠、灯笼等,孩子们最喜爱的是孙猴。猴子做好后,要在猴背上敲一个小洞,倒入一些糖稀,再在猴屁股上扎一小孔,让糖浆慢慢地流出来,下面用一个小江米碗接着,用小江米勺舀碗里的糖稀吃,直到糖稀流完或冷却凝固时,则把糖人孙猴以及江米碗、勺一块吃掉。这套玩意儿叫猴拉稀,最受孩子们的欢迎,不过价格要比其他糖人贵一些。

据传,吹糖人儿的祖师爷是刘伯温。说当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以前很多手艺人都是既吹糖人又画糖人的。与吹糖人相比,画糖人要简单一些,先用油毡子在大理石板上轻轻蹭一下,一把很精致的小铜勺舀上少许糖稀,微微倾斜着糖稀就缓缓流出,紧接着手往上一提就成了一条糖线,随着手腕的上下左右地翻飞,一个个或人物或动物或花卉就出现在大理石板上,待得凉了定型,用糖稀在糖人身上点两个点,把竹签朝上一贴就拿起来了,再往草把子上一插大功告成。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可以用牙膏皮换糖人。几支牙膏皮可以换一个孙猴子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招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过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时候是儿童很喜爱的玩物。那时,家门口如果有“吹糖人”的,便会围满了小孩子
  
如今 “糖人”挑子早已不见了踪影,对于孩子们来说,“糖人”已是个陌生的词了,但“拨浪鼓儿风车转,琉璃咯嘣吹糖人”还深藏在一些上了年龄人的心里,那是一段尘封已久的童年记忆,那是一份渐渐远去的欢乐和惊喜。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回复 老榕树 2011-9-8 15:08
To: hczhao 你曾经说:
我小时候上海多见的是卖麦芽糖的。麦芽糖做成大圆盘似的,有点像上海的羌饼。从家里找点铁皮铜渣,多少都能换上从大圆盘上敲下的可大可小的一小块。
只要是糖,小孩就喜欢,但这麦芽糖的形象似乎是差了些。
回复 老榕树 2011-9-8 15:06
To: 国际盲流 你曾经说:
感谢老榕树老师的精彩博文分享!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我也曾干过挤牙膏,拿牙膏皮换糖人的经历,被家人发现后被暴揍一顿!呵呵!
现在我摸索着只学会了画糖画,这吹糖人我也试过,但一直掌握不了配方,在摸索中慢慢体会琢磨!

没想到你还真有偷挤牙膏的经历,不过,也许就是这皮肉之苦给了你灵感,才能摸索出画糖画的本事,看来能吹糖人也指日可待了。
回复 老榕树 2011-9-8 13:47
To: 小月 你曾经说:
鲜活的记忆。惊喜于这篇活龙活现、充满童贞意趣的可爱又洗练的文字。文化、历史、民俗、艺术粘合在一起,脍炙人口。你写的是北京的吹糖人,当年上海穿街的也不少,真不知刘伯温培养了多少徒弟。六百年了,又有多少功臣楼像糖稀,最后被吃了。
如果刘伯温地下有知,还真得感谢这些“徒弟”们,六百年了,还能让他不分南北的家喻户晓。
回复 老榕树 2011-9-8 13:42
To: 寸阴若梦 你曾经说:
看完博主的文章,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博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博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博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开博主的文章,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
过奖了。谢谢
回复 老榕树 2011-9-8 13:41
To: 光头 你曾经说:
回想童年时,最喜欢买这种吹吹糖,但很贵,买不起,所以常看得流口水!今天看不到这种吹吹糖!
童年的记忆是美好的,尽管一些东西在今天看来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你心里,它永远是最好的。
回复 hczhao 2011-9-6 00:13
我小时候上海多见的是卖麦芽糖的。麦芽糖做成大圆盘似的,有点像上海的羌饼。从家里找点铁皮铜渣,多少都能换上从大圆盘上敲下的可大可小的一小块。
回复 国际盲流 2011-9-5 23:17
感谢老榕树老师的精彩博文分享!勾起我童年的回忆,我也曾干过挤牙膏,拿牙膏皮换糖人的经历,被家人发现后被暴揍一顿!呵呵!
现在我摸索着只学会了画糖画,这吹糖人我也试过,但一直掌握不了配方,在摸索中慢慢体会琢磨!
回复 小月 2011-9-5 22:48
鲜活的记忆。惊喜于这篇活龙活现、充满童贞意趣的可爱又洗练的文字。文化、历史、民俗、艺术粘合在一起,脍炙人口。你写的是北京的吹糖人,当年上海穿街的也不少,真不知刘伯温培养了多少徒弟。六百年了,又有多少功臣楼像糖稀,最后被吃了。
回复 寸阴若梦 2011-9-5 19:01
看完博主的文章,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正如老子所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现在终于明白我缺乏的是什么了,正是博主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楼主那种对理想的艰苦实践所产生的厚重感。面对博主的帖子,我震惊得几乎不能动弹了,博主那种裂纸欲出的大手笔,竟使我忍不住一次次地翻开博主的文章,每看一次,赞赏之情就激长数分,我总在想,是否有神灵活在它灵秀的外表下,以至能使人三月不知肉味,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博主,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我惟一能做的,就只有把这个文章顶上去这件事了。人生情缘未可知,也许就在这里,你将找到自己的终身伴侣.
http://asiafriendfinder.com/go/g1275817
回复 光头 2011-9-5 14:27
回想童年时,最喜欢买这种吹吹糖,但很贵,买不起,所以常看得流口水!今天看不到这种吹吹糖!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