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包海山 //www.sinovision.net/?243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鄂尔多斯学与全球地方学

已有 229 次阅读2019-5-9 05:15 |个人分类:地方学研究|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鄂尔多斯学与全球地方学

                  包海山

         鄂尔多斯学是地方学。

             我们探讨地方学,一般容易联想到有关的各种学科。

             有关的学科很多,例如地貌学、地磁学、地热学、地震学、地名学、地图学、地史学、地理学、地质学等等,有关的学科有方志学等。

             相对而言,地球科学几乎包含了相关地球的所有自然科学,也开始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例如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环境地理学评价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等。地球科学与地方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地球科学侧重于自然科学,是从研究地球的角度研究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和发展;而地方学侧重于人文社会科学,是从研究人的角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相互关系,系统性研究人作为类主体的地球自然村这个地方的人与自然演化规律。

             方志学与地方学的主要差别在于,方志学主要研究方志所记述的有形的事物和现象(所谓上记天、下记地、中间还记空气,就是不记思想和规律),而地方学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无形的思想和规律(认识和把握规律的思想能够穿越时空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方发挥作用)。方志有封闭性,只记述某个特定地方的事物和现象,而地方学有开放性,不仅立足某个特定地方,同时跳出地方看地方,以更开阔的视野、在更大的系统内研究各个地方之间的必然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地方学即所谓“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中,其地方的范围以及系统性,这些都是相对而言的。一方面,无论是根据行政区域还是地理单元来划分,每个地方都是地球自然村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地球自然村本身也只是一个地方;另一方面,总有一个系统包含了所有的系统。因此,地方学既包括对当地跨学科的系统性研究,也包括各地方学之间跨学科的系统性研究,而最终必然是全球地方学的系统性研究,在一个巨系统内形成有机整体。 

           从宏观上来看,在地球自然村,人类整体科学文化是由无数个网线和网结形成的一张网络,即天网恢恢;而全球各个地方文化是其中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网格,即疏而不失。我们探索和构建系统性地方学学科知识体系,就是在全球文化网络上进行整体研究,在地方特色网格里进行微观研究,在各个网线和结点进行对比和平行研究,使这种网络、网格、网线、结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地方学,是在地方文化研究基础上构建新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如果说地方凸显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发展特色,那么注重的是普遍原理,即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这两个系列在本质上是同一的”客观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规律得以实现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形成各具特色的不同地方文化,而内在本质规律是不受地域局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本质意义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是人类思维的产物,而人类本身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人和自然都服从同样的规律。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深刻理解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虽然是两个系列,但是运动的一般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这对构建天地人合一的学科知识体系非常重要。由此可以说,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演化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回归中,地方学是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地方学研究的优势,是在同一片蓝天下,能够以相同的根本任务和终极目标,促进全球地方学的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

          目前全球各地有很多地方学,国外有伦敦学”“巴黎学”“首尔学”“东京学等,国内有北京学”“上海学”“内蒙古学”“台湾学”“广州学”“香港学”“澳门学”等。对北京学”“上海学”“内蒙古学”,“中国地方学”“日本地方学”“韩国地方学”,“欧洲地方学”“亚洲地方学”“美洲地方学”等,可以分别看作是平行并列的关系;而鄂尔多斯学、内蒙古学、中国地方学、亚洲地方学、全球地方学则是扩展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然而,无论是哪个地方学,也不管彼此什么关系最终必然在一个巨系统内,形成以人法地为切入点、以探索客观规律为根本任务、以道法自然为终极目标的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全球各地有地方学,而与全球地方学形式不同、实质相同的还有“全球学”。地球自然村是地球的各个地方组成的。没有各个地方,就无所谓全球;而之所以称全球,是因为地球包括很多地方。全球学不仅有全球视野,而且是全球范围跨学科的综合性系统性学科知识体系。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国内学术界第一本全球学理论著作《全球学导论》作者蔡拓教授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全球学的时代价值》中说:全球学是一门以世界为视角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经济全球化为时代和学科背景,以经济全球化和全球问题所催生的全球现象、全球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探寻全球治理为目标,以挖掘、揭示全球性规律为学术宗旨,探究世界的整体联系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特点、进程与趋势。任何一个学科的产生都有其特定的背景与条件,一方面表现为社会实践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增进的需要。全球学正是基于上述两种需要而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2018年,在首届“内蒙古学”论坛上,蔡拓教授在《全球学与地方学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的主题发言中认为,无论是全球学还是地方学,都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而人类文明的大道,就是人类文明的普遍性

          从全球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全球学与地方学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都要探索和遵循人类文明的普遍性规律;从地方学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根本任务是探寻认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由此可见,全球学与地方学这两个学科,只是研究的角度和形式不同,而研究的对象是遵循同样的客观规律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

           人,人所创造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自然法则,这是三个不同层次上的概念。相对而言,个体生命是短暂的,科学文化可以穿越时空世代传承积累和创新发展,而科学文化所揭示、反映、转化和体现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即客观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然能量“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我们认为,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是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智慧结晶。在老子、老子道学、老子道学所探索的道,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文化、成吉思汗文化所遵循的长生天,马克思、马克思理论、马克思理论所揭示的真理中,老子、成吉思汗、马克思是个体生命,其道学、文化、理论是他们创造的科学文化,是认识论层次上的表现形式,而所探索、遵循、揭示的道、长生天、真理是本体论层次上的客观存在,可以统称为自然法则。

          就个体生命与自然法则的关系而言,不仅在老子出生之前早已存在,而且“先天地生”,“可以为天地母”;与长生天的关系来看,成吉思汗也跪拜祈求长生天保佑,“哈勒敦·不儿罕山,庇护了我蝼蚁之命”;与真理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真理像光一样”,“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我只有构成我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

       真理寂兮寥兮,像光一样普照大地;真理不仅占有马克思,也占有老子、成吉思汗等古今中外任何人;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等,都只是构成自己的精神个体性的形式,都只是在探索和遵循真理,而不是真理本身。我们是学习和掌握他们的方式方法,通过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努力更接近于真理即自然法则,最终感悟和遵循原本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本身。

           近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开展“老子道学、成吉思汗文化、马克思理论比较研究与集成创新”课题研究,最重要的收获是明确了鄂尔多斯学的根本任务是探索规律,终极目标是道法自然。我们确信,这能够在地方学研究领域得到普遍认可并形成共识,因而鄂尔多斯学将会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地方学。鄂尔多斯学乃至全球地方学所能产生的影响力,最终体现在所揭示和转化的自然法则的巨大能量。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而全球地方学必然都会研究探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老子云:执大象,天下往;马克思说: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种真理的各个分散环节最终都相互结合在一起。全球各地方学研究只要执大象”,只要作“合乎真理的探讨,那么最终必然都相互结合在一起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顺其道者成。地方学的构建与应用,要探寻根本之道,顺应必然趋势。

          (本文系《鄂尔多斯学的构建与应用》之二)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