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mrzhu //www.sinovision.net/?3164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mrzhu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扬州琴史拾遗(上)

已有 1282 次阅读2016-1-16 23:19 |个人分类:mrzhu的著述|系统分类:文学| 扬州 分享到微信

:扬州广陵琴派刘少椿先生事迹有关图选:

 

引言〗:扬大商院朱江所撰《扬州琴史拾遗》一文,刊在香港《刘少椿古琴艺术纪念专集》,后于2005-05-30 16:17:35秒,刊于《百度贴吧/邗上五架书屋吧》,今稍作增改并附图,全文如下:


扬州有没有《琴史》?不敢断言。但有张子谦所撰《广陵琴学()过去及将来》传世,时在民国廿六年(1937)五月,载在《今虞琴刊》。他所云的“广陵琴学(的)过去”,当然就是言史的了。所可惜的是,只说及:“吾乡广陵(琴学)一派,不知所自始,疑或兴自唐代?”并引唐人李欣诗:“请奏鸣琴广陵客”,与“李黾年至歧王宅,闻琴声,(而)断弹椘声者,为扬州(人)薛满”为证,得出“广陵琴,由来远矣”般的语焉未详的结论。而后笔锋一转说:“足资考证者,当自清(朝开)始。”
在这篇所云“过去”的部分,所幸尚有以下事例可以补充:
例如,唐代扬州制作的“青铜明镜”,早在公元六世纪或七世纪初,即已名闻全国。因而留下了许多烩炙人口的诗文记载和口头传诵资料,其中的“真子飞霜”铭镜,即是一例明证,而且是唐代扬州有琴、有曲、有人物图像的例证。
扬州出土和收藏的“真子飞霜”镜,有的有铭文,有的无铭文,但皆铸有同一图像,即在镜面的“左方有四竹三笋,一人披衣而坐,置琴于膝。前有几,上置短剑二,置炉一。右方一凤立于石,二树正圆如帚形,下方为水池。池中一莲叶,上有一黾,值镜之中,虚其腹,下即镜之背纽也。上方有山云衔半月形,月中有顾兔。云下作田格,格中四字,曰‘真子飞霜’。真子者,鼓琴之人;飞霜者,其操名也。”(详《朱江考古文选》卷下)其琴、其曲、其人和弹奏的环境,均皆一一表达无遗。
琴,即词书上所说的那种“前广后狭,上圆而敛,下方而平”的七弦琴。
琴曲,虽有、有、有、有之分,但这面铜镜铭文所说的琴曲子,即十二操中的一种。镜铭中的“飞霜”曲名,即“履霜”操名。按《履霜操》曲调的来由,见诸于一书所载:“履霜者,伊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之所以作《履霜操》的故事,因蒙冤被其父流放于野,”编水荷而衣之,采花而食之。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曰:“履朝霜兮采晨寒,孝不明心兮听谗言。孤思别离兮摧肺腑,何辜皇天兮遭斯衍。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说顾兮知我冤。”而有“宣王(出游)闻之曰:此孝子之辞也。吉甫及求伯奇于野而感悟”的故事。鼓琴之人,也就是有“真(孝)子”之誉的伊伯奇了。
这种图案的唐代《真子飞霜》铜镜,早在清代中期即已发现,据《民国江都县续志》记载:一面藏于扬州阮氏,一面藏于岑氏。阮氏所藏仅有“真子飞霜”四字铭文,岑氏所藏除“真子飞霜”四字而外,尚有“凤凰双镜”等四十字边铭,但两镜的尺寸,直径同为五寸七分,于民国年间流失。
全国解放后,扬州出土了一面唐代真子飞霜铜镜,与阮氏收藏品相同。后于宝应又有出土,另在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也有收藏。西历19839
 月,我在日本京都访问住友财团“泉屋博古馆” 时,不料见到了那种有四十字长铭的真子飞霜铜镜。由此说明唐代扬州铸造的“真子飞霜” 镜流传之广了。再综合张正傔的《广陵琴学(的)过去》来说,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那唐代扬州不仅有与琴有关的,与琴有关的,与琴有关的,以及与琴有关的景物图像,即如下说:
一.如唐人李欣“请奏鸣琴广陵客”诗;
二.如唐代流传的《真子履霜操》;
三.如唐人李黾年闻“弹椘之声,为扬州(人)薛满“;
四.如唐代铸造的《真子飞霜》铜镜上的景物图像等。
因是而言,扬州“琴学(的)过去”,如果再深入下去考证,无论是在唐宋以来的文献记载里,或是在唐宋以来的考古发现里,都有可能找到新的史料和实物例证。
在这篇所云的“广陵琴学(的)将来”部分,张子谦先生只言及民国廿五年(1936)以前的人与事,尚未能述及“将来”,幸也有以下实例可以赓续:
例如,王振世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撰《扬州览胜录》时,在《史阁部(可法)祠墓》一节里载:梅花“岭北新筑晴雪轩(俗称遗墨厅)三楹……广陵琴社附属于内,老梅花时,鼓琴一曲,真觉尘襟尽涤,因而确知广陵琴社旧址,即在今史公祠内。

再如《梅曰强先生简介》中说,他曾于公元1956年“拜广陵古琴名家胥桐华女士,及广陵(琴)派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为师”,而且“为精研广陵琴艺,每晚与刘少椿先生抵足而眠。经三年刻苦钻研,得刘先生亲传,琴艺大进”,成为广陵琴社后的一代名家。这里展现出一个问题,即刘少椿先生的事迹,传诸于文献的不多。仅在《今虞琴刊》里,有如下记载:
一.《琴人题名录》记:“刘绍,(字)少椿,三十二(岁),(籍贯)陕西富平,业盐,(家)扬州古旗亭街四(十)三号”。因知先生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扬州盐商家庭,世居在新城古旗亭街上的一所深宅大院内。是宅坐北朝南,据我所知,《琴人题名录》所记,乃是真实记录。因在民国二十八年(1939)之前,我家在古旗亭街南的谢总门内。站在总门口北望,斜对面的深宅大院,即是刘先生家的故居。他家西花园的院墙,是一条呆巷,巷西为楼屋临街的玉皇阁,而今虽风韵无存,但旧楼尚在也。呆巷之底,有门东向,为胡氏私塾,有名于城。其门对面院墙,即刘家花园之西院墙。因之,刘氏旧屋遗址,不难确证也。
民国二十八年(1939)夏,我家迁至东圈门街南七号居住,与街北“青溪旧屋刘”家隔街相望,与罗总门巷口江石溪家,相距不足五十步,闻江家与古旗亭刘家,因琴学常相往还;与东圈门刘家,有姻亲之好。此时,我尚年少,尚在求学,故耳闻多于目见也。迨至成年,又浪迹他乡,及至归里,几已人事皆非,但刘少椿先生仍居旧宅。扬州解放之夕,建国之前,我受命于南乡霍家桥小学执教,恰巧与少椿先生长女同事,因数度至刘家盘桓,而与其家人及其婿相识。其时,刘家深宅厅堂楼屋规模尚在,惟宅西花园业已圮毁。因我在建国前夕,调任北乡黄珏区政府任职,遂与少椿先生及其家人会少离多。约在1951年某时,再过少椿先生家门时,已挂上“苏北行政区总工会”的牌子,
亦不知先生一家迁居何处。后来,我因工作调动频繁,由区而县,又由县而省,虽在省会南京工作长达八年,曾闻少椿先生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琴学,但我因一年有十个月,奔波在全省各地,而未能与之谋面。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