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布法罗的鸡翅膀 //www.sinovision.net/?32734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归不归?美国移民何去何从?

已有 2850 次阅读2011-5-2 11:20 分享到微信

移民改革是美国每届政府提得起而一直放不下的议题。以移民精神享誉世界的美国,现如今移民政策却变成黑色幽默的“第22条军 规”,移民进退两难。在美国内部也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亚利桑那州州长为首的坚持苛刻的移民法,一派以纽约市长彭博为首的,坚持有容乃大的移民方案。现在 移民美国难,更难的则是来自中印两国的移民。面对祖籍国在强大,留美学生海归渐成潮流。

归不归?美国移民何去何从?_图1-1
图为移民学生参加去年五月份的移民大游行。

移民美国的历史变迁

如 果你在1970年代来到美国留学,毕业之后用不了几个月,你就可以申请得到一张绿卡;如果你在1980年代来到美国,哪怕你是一个非法移民,你也可以根据 1986年的移民特赦法令,获得永久居留;如果你在1990年代来到美国,最多你等上三五年,也可以通过劳工纸获得一张绿卡。

但 是,如果你在2000年以后来到美国,而且你是来自印度或者中国大陆,那你通过职业移民获得永久居留权的机会已经大不如前,你需要像契约制下的奴隶一样辛 勤耕作8到10年,中间不得转换工作或者在公司内调职,最终你有可能获得一张绿卡,也有可能因为申请表上的一个小数点错误而前功尽弃。而如果你根本就没有 合法身份,你是1100万非法移民中的一员,那你在美国几乎不会再有“重见天日”的机会,你在某个餐馆或者指甲店辛苦劳作数年,重新确立一种生活,但最 终,等待你的将是残酷的移民监狱——每年有40万以上的非法移民被戴上手铐和脚镣,押送上遣返的飞机。

式微的移民精神

抑 或你在美国没有合法的居留身份,但碰巧你找到一位美国公民配偶,根据移民法律,你可以回到你以前的国家,从那重新申请签证,然后靠亲属移民,重新进入美 国。但事实上,你一旦离开美国,根据同样的移民法律,你在10年之内将不得进入这个国家。你面对的是一种类似于第22条军规的法令。(《第22条军 规》(Catch-22)是美国作家约瑟夫·海勒(Joseph Heller)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英文名字“Catch-22”已经进入英语词典之中,成为常用的英语词。这个词在英语中象征着人们处在一种荒谬的两难 之中。翻译家黄文范把这种状况翻译为“坑人二十二”。如:一个人因为没有工作经验而不能得到一个工作,但是他又因为没有一个工作而得不到工作经验。)

另 一方面,如果你已经是一个美国人,那你最有可能具备的心理是,你对自己或者自己的祖先当初来美国寻求美国梦感到无比自豪,你对身边某个新移民的种种遭遇也 会感到无比同情与认可,你会为这个国家的移民精神大唱赞歌,同时对自由女神充满浪漫主义的幻想,但一旦在讨论到整个国家的移民政策时,你多半会站在反对移 民的一边,不管这些移民是合法还是不合法——这便是前美国移民改革委员会主任、现任哈佛大学法学院人口硏究学者的迈克·泰特包姆(Michael Teitelbaum)通过调查所得出的结论。

事实上,以移民精神享誉世界的美国,已经逐渐成为全 世界移民政策最为严苛的国家之一。即便是合法移民,最长的等待时间达到8至10年,甚至更长。到目前为止,超过百万的职业移民申请者在每年10多万个移民 限额面前排队,而具体到每个国家,每年的配额只有9000多个——无论国家大小。

归不归?美国移民何去何从?_图1-2
曾照亮移民之路的自由女神像,如今却令移民去意彷徨。     

中印两国“海归”成潮

在 职业移民排期出现有史以来等待最为漫长的现实面前,众多来自中国大陆和印度的留学生开始选择回国发展。这一方面由于中国和印度经济在过去十年飞速发展所带 来的巨大机遇,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技术移民面临着其他国家的移民所不必面对的漫长移民排期,而这一排期问题在非法移民这一压倒性焦点议题面 前,几乎无人知晓和关注。

事实上,就连联邦移民局长也未必明白中国和印度的移民面临8到10年的移民排期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移民申请者来说,并不存在。

在 几个月前,移民与公民服务局局长梅亚卡斯(Alejandro Mayorkas)应新校大学(The New School)校长凯利(Bob Kerrey)的邀请,就移民问题在该校举行座谈。当有听众问梅亚卡斯对EB3类的移民排期有何感想时,不料梅亚卡斯却面露尴尬,不得不让人提醒一下“哪 一类是EB3?”

而对于为何一张绿卡通常要等上10年左右,梅亚卡斯却将绿卡和入籍混为一谈,表示申请者要居住满五年以后才可以申请成为美国公民,因此时间很长。

或 许不该责备移民局局长本人,因为整个社会的移民辩论从来没有将中印两国移民的特殊情况作为焦点,正如梅亚卡斯反复强调的,移民局的工作人员每天都非常敬 业,比如在海地地震灾难后,移民局相关部门几乎是每天24小时都有人在工作,为那些孤儿和其他受灾者提供移民方面的协助。目前移民局有1万名正式的联邦雇 员,8000名外包的合同人员,这些人除了处理各类申请外,还包括每年遣返30-40多万人次的非法居留者。

另一方面,根据考夫曼创业者基金会(Kauffman Foundation)在今年4月份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印两国“海归”人员的调查报吿,越来越多的中国大陆和印度移民在漫长的移民排期和祖籍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巨大机遇面前,选择了后者。

报吿引述中国敎育部数据显示,在2009年,从海外回国的留学人员数量达到10万人,较前一年增长了56.2%,而在2010年,中国“海归”的数量达到了13万4800人,创下历史新高。

在所有接受调查的中国“海归”人员中,90%表示经济和个人发展机遇是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印度的“海归”者中,也有60%的人表示经济机遇是他们选择回国的主要原因。

更为重要的是,81%的中国“海归”和72%的印度“海归”认为祖籍国的创业环境优于美国的创业环境,只有5%的中国“海归”和14%的印度“海归”认为美国的发展机遇好于中国或者印度。

尴尬的移民体制

从前总统小布什开始,两任美国总统和众多国会议员都公开认同美国的移民体系已经崩溃的事实。但综合性移民改革却在国会寸步难行。根据美国宪法精神,国会全权负责制定有关移民法律,理论上,国会甚至可以通过专门针对外国移民、用在本国公民身上会违宪的法律。

正 是由于国会在制定移民法律方面的不容挑战的地位,才导致了综合性移民改革步步维艰。因为作为民意代表的国会议员,在面对占多数的反对移民并拥有投票权的普 通民众,和支持移民、拥有相当资金实力的许多宗教、行业、社区和族裔团体时,几乎总是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倒向任何一方都将会给这些议员自身的选举带来 负面的影响。每个议员都在根据各自选区的民意倾向精心算计自己在移民政策方面的立场。

移民学者迈 克·泰特包姆在一份硏究报吿中分析表示,众多议员在移民问题上面临两难的选择,他们因此采取了一种近乎自相矛盾的立场,结果出现了目前这种象征性的严厉打 击非法移民的政策,同时在这种政策背后,却隐藏了许多无法实际执行的因素。许多公开主张加强打击非法移民的议员在私下却反对执法机构的强力执法行为。

国 会在移民政策方面的分裂是美国公众在这方面“精神分裂”的直接反应。多数普通民众担心宽松的移民政策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移民前来争夺有限的教育、医疗、就业 和社保资源,一些人甚至声称宽松的移民政策会给恐怖分子可乘之机。但另一方面,多数民众在个人层面上却对移民持有“浪漫主义”的想法,因为除了印第安人之 外,每一个美国家庭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移民传奇。

根据皮尤中心(Pew Center)在2006年的一项民意调查,美国社会不同阶层在移民问题上的看法截然不同——占压倒性多数的普通民众(83%)反对宽松的移民政策,不管 是合法还是非法,而占社会少数的精英阶层却往往对移民持有宽容的态度。这些“精英”阶层人士常指国会议员和工作人员、政府官员、大学管理人员和教授、资深 媒体人、公司主管,以及宗教和利益团体的负责人等。

芝加哥全球事务硏究协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在几年前的一项类似调查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超过60%的普通民众对移民持有警惕的态度,57%的民众主张减少合法移 民,甚至有近80%的人主张限制来自阿拉伯和穆斯林国家的移民。而另一方面,主张减少移民的精英阶层人士从来不超过该阶层的20%。

“摘桃”式移民政策

美国各界都在极力主张的综合性移民改革迟迟没有进展的原因之一,便是将所有移民问题都捆绑在了一起,而非法移民问题成为所有问题的焦点,在就这一焦点问题达成一致之前,任何其他问题,比如许多人主张的增加高科技移民的问题,都将难以获得实质性进展。

为了取悦公众意见,任何主张移民的官员或议员,都已经远远抛离了一两百年前那种理想主义的移民主张,转而支持“摘桃”式的、对外来移民精挑细选、高科技技术人才优先的移民政策,希望籍此赢得主流民意的支持,同时将这些改革内容同解决非法移民的问题分开来单独解决。

上 述政策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近两年由部分议员提出的简称REPAIR的提议。该提议类似于许多开放人士所形象描述的“在毕业证上附赠绿卡”的建议,即任何在美 国高校获得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高级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均可以快速获得绿卡,无须等待排期,没有国别限额。而为了讨好底层民众,REPAIR同时也主 张,在为理工科技术人才提供便利的同时,加强对普通H1b申请的监管,对雇主雇佣外国劳工的招聘过程和条件进行更严格的控制。

类似于上述内容的主张获得了从总统奥巴马到纽约市长彭博等众多民选官员的支持。奥巴马日前并特地前往硅谷,访问脸谱等科技企业,向外界传达优先招揽外国科技人才的移民主张。

而 在今年3月份移民硏究中心和州立大学莱文学院联合举办的综合性移民论坛上,市长彭博表示,他一直以来都坚信移民对美国的发展有利,而美国目前的移民政策无 异于“民族自杀”。这个社会需要移民,这其实也就是为何国会在1986年修改移民法时故意漏掉了具体执行的条款,因为美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移民。而现 在的移民政策毫无道理。纽约市不能被动地等待国会和联邦政府采取行动,而是要从现在开始积极帮助移民在纽约发展。

彭 博还当场宣布了支持移民人士在纽约创业的三项政策,其中之一是与德意志银行美洲基金会合作举办移民创业大赛,邀请各族裔的移民人士提交商业计划,优胜者将 获得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计划之二便是要为移民人士免费提供中文、韩语、西班牙语和俄语的商业辅助课程,帮助他们掌握同创业有关的各种知识和资源。计划之 三是举办一个移民商业展,邀请纽约本地由移民人士创办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参展,从而将他们推介给全美各地的客户。
归不归?美国移民何去何从?_图1-3
图为市长彭博出席莱文学院移民论坛。

结语:式微式微,胡不归?

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官员和科技、商业及学术领域的主管人士呼吁,培养一个高学历人才的平均花费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美国没有理由放弃这些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创造就业的外国优秀人才,美国硅谷的高科技企业中,一半以上均是由外来移民所创办,包括像谷歌、英特尔这样的公司。

尽管如此,移民改革仍是美国历届政府提得起而一直放不下的议题。

而对于那些面临种种苛刻移民条件,同时祖籍国创业条件又日益宽松的大环境下的留学生而言,在做去留选择时心中自然会有一杆秤。

《诗经》有云:“式微,式微,胡不归?微灯之故,胡爲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灯之躬,胡爲乎土中?”

移民走到了十字路口,究竟该向左转,还是向右转?

根 据移民硏究中心的一项分析,在1776年至2006年间,如果禁止外来移民,美国的人口将停留在1亿2700万人,而现实是,外来移民让人口达到了3亿 1000万。根据这一趋势,如果接纳更多移民,美国人口到2050年将达到大约4亿3900万,如果禁止移民,美国人口将停留在3亿2300万的水平。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敬亭游侠 2011-5-3 09:39
美国移民政策何去何从?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