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丁咚 //www.sinovision.net/?454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世事乱谭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英国媒体搞窃听,为何苏联垮了?

已有 1054 次阅读2011-8-7 20:03 |个人分类:国际评论|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英国媒体搞窃听,为何苏联垮了?

丁咚 文

 

英国首相卡梅伦称民众对国家失去信心。他说,“过去几年,这个国家遭受了一些沉重打击,人们对于我们国家的信任已经彻底动摇。我说的是开支丑闻、金融危机以及此次可耻的、令人遗憾的电话窃听事件。”

卡梅伦所说的“开支丑闻”,就是2009年发生的曾经名震一时的“报销门”事件。该事件是通过最近深陷电话窃听丑闻的新闻媒体披露的,并迅速成为震撼英国政坛的一颗重磅炸弹,引起深刻的政治危机,也引发了二战结束以来英国民众对主宰政坛的政客最严重的质疑。但搅动英国政坛、并让有关政治人物声誉扫地的那些“事实”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近乎微不足道,比如史密斯用于第二住宅的支出暖气104镑,电视机370镑,门垫14镑,洗衣机320镑,牙刷架2镑5,浴缸活塞8毛,比如一些议员报销姜饼、猫粮、冰格、手提袋、圣诞老人形状的朱古力零食、拉尺的费用,就连时任英国首相布朗的“涉案”金额也不满1万英镑。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很小的事件,让英国民众对长久以来实行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怀疑,并对国家的信任发生了动摇,进而提出要进行政治改革。

而金融危机,众所周知,是一个世界性的通病,全球很多国家近年来都在经济上遭遇了寒冬,因此并非是英国所独有的病症。

至于此次电话窃听丑闻,闹得沸沸扬扬,登上了世界多数媒体的头条或者重要版面,也让英国政界、警界和媒体颜面扫地,并导致人们对他们滥用职权或者过度挖掘新闻内幕的指责。《世界新闻报》以及其他媒体对英国公众、包括各界重要人物的电话窃听,无疑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这正是人们愤怒的地方:个人隐私受到法律保护,是各国通行的法则,那些逾越法律的举动自然要遭受公众的质疑和反对,同时,更让公众不安的是,这样的事早已不是秘密,政客、警察们对此早已了如指掌,却出于个人私利,对此不闻不问,甚至为之掩盖,扮演了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如果说新闻界对窃听的爱好,纯属于职业的需要的话,那么政客和警察对它们的暗中保护,则让它们变得更加肮脏。英国公众不依不饶的态度,促使英国各界反思此一事件带来的深刻影响,并将使多年来大行其道的窃听行为从此销声匿迹。

相对于有些国家官员腐败动辄成千万甚至上亿,英国官员们的贪渎行为简直算是“小儿科”,然而即使如此,它也引发了英国政坛的一场风暴,英国社会借此次事件,进一步整肃了政治,使政治更加清明,政治制度更加完善,将腐败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也让国家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

有些人认为,英国新闻界爆出的窃听门丑闻,说明了新闻自由的错误,倒是一些国家的舆论管制制度显得如何如何“英明”了。其实这是一个逻辑陷阱,也是典型的误导。不可否认,英国新闻界的窃听门事件,损害了新闻界的形象。但并非表明舆论监督的不当,而是更加说明舆论监督的重要,即舆论监督也需要监督,这个监督来自全社会,来自普通民众。只有民众的有效监督,才能避免权力包括新闻权,逾越界限,并将之限定在符合民众利益的范围之内。

事实上,无论是“开支丑闻”,还是“窃听丑闻”,都强有力地表明了英国社会对侵犯公众利益行为的警觉,表明了英国民众可以随时对政客、警察和媒体的不当行为进行监督和纠错,并将错误的行为可能导致的社会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使国家永远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国家,公开披露的总是少数大贪巨恶,而对侵蚀社会肌体的更大范围的腐败毒瘤,听之任之,甚至不以为意,自我感觉良好。

与此同时,对来自媒体,来自社会,来自民众的监督,总以警惕的眼神来打量,先入为主地认为不怀好意,从而让自身失去自我完善的机会,由此导致毒瘤恶化,以致病入膏肓,还不自觉。

如果说英国的新闻自由有点“过”了,使新闻界蒙受羞辱,那么在世界的有些地方,新闻界沦为政治的婢女,则是何等地可怜!

至于“窃听门”,英国新闻界还不是最可恶的,即使冒着让舆论监督遭受质疑的风险,英国社会还是毫不客气地进行了披露,因为它丧失了对人权的基本尊重。由此可见人的隐私权是多么重要,这关系到人类的尊严和自由。

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窃听事件层出不穷,而且不是来自媒体,而是某些见不得阳光的人在地底下的“窥视”,这几乎是个公开的“秘密”,但永远是个“秘密”,没有地方可以让这些“秘密”晾在阳光下,因为不屑于英国式的“新闻自由”。

我们所知道的,这样的国家有前苏联,东德,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人们耳熟能详的有一长串,但大家都知道,在它们堕入尘埃之前,没人能够“知道”这些“秘密”。虽然他们时刻体验着“那种”感觉,就如同德国现总理默克尔仍然挥之不去的对前东德的这个遗产的感觉......

卡梅伦先生真是坦率得“可怕”,如此区区的“瑕疵”,竟让他老人家感到了整个国家的信任基础受到了动摇,这让世界上的某些地方情何以堪?无须任何人、任何机构披露,情况严重十倍、百倍都是众所皆知的事情,却没有任何人抱着这样深重的忧患意识,愿意出来坦承“整个国家”的信任基础受到了动摇,从而为国家寻求疗治的良方,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反而继续沉浸在歌舞升平的迷梦之中......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