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辉山兰狐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674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常胜将军”被俘之后

已有 1212 次阅读2019-2-24 20:10 |系统分类:军事分享到微信

[按] 对于美国政府的新闻封锁,许多人不以为然,现在回放一段历史镜头,让大家看看美国政府及舆论工具是如何掩耳盗铃,采用驼鸟办法,一头扎进沙堆中,以为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全世界人民就谁也看不到。联想到美国对伊拉克战争的种种丑闻的掩盖,就不难理解,美国所谓的新闻自由是什么东西。
 
     1950年 11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司令部,妄图在朝鲜战场上“全面推进,速战速决”将美军最精锐的“王牌”部队陆军第24师,调至“突破口”的大田前线。
     该师早在“二战”时,就以“百战百胜”而傲视天下。其师长威廉·迪安少将,曾获得美国国会颁发的最高荣誉梅花勋章,被总统杜鲁门亲自授予过“帝国功臣”、“常胜将军”等称号。此次接到调令,他狂妄叫嚣:“在世界一流的强兵面前,任何敌手必败无疑!”
     可是,威廉·迪安带领部队人朝才18天,便在大青山地区遭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重创。迪安本人在狼狈逃命中钻进一个山洞,居然被志愿军的几个炊事兵活捉。美军将军被俘,是史无前例的丑闻,美国政府恐碍声誉,对此事一直守口如瓶。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才授意美联社,于11月25日报道迪安将军迷途失踪。一周后,在其亲属一再追究下,又报道他亲临前沿阵地率部突围时,“临危不惧,以身殉职”。于是,众多官方媒体,一哄而上,极力颂扬这位“英勇捐躯”的“英雄将军”。国会还作出决定,追授他特级荣誉勋章和特等战功证书。接着,国防部为迪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
     此事刚刚平息了一些时日,不想翌年五月下旬,香港《大公报》记者朱启平去朝鲜碧潼战俘营采访,竟然在六营营房中见到了迪安。迪安接受采访时说,当初不愿暴露真实身份,是因为他一直难以理解:自己武装到牙齿的部队,不知何故却被一向瞧不起的敌手击溃,堂堂的美军少将。居然成了志愿军的阶下囚。迪安在战俘营中几次想自杀,幸看守人员及时制止。他很感激中朝部队能考虑某种战略需要,没有公开他被俘的真相,并且按战俘政策,使他享受到十分优惠的待遇。最后,他向朱启平提出了请求,希望将他尚在人世的信息,设法通知自己的妻,嘱咐她耐心地等待。
     1951年12月,开城谈判刚开始,朱启平采写的新闻突然见报,令美国政府及“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 瑟大为震惊,措手不及!美联社马上抹煞事实,诬栽朱启乎“别有用心地造谣生事,充当了共产党的宣传工具”,并且编造了好些材料,加以“反证”、“批驳”和“否定”。此事惹怒了朱启平,他不得不在《大公报》上披露了迪安在战俘营的几张近照,还通过一家电台,播放了几节现场采访录音。
     这下,使得杜鲁门和麦克阿瑟十分尴尬,只得通过白宫新闻发言人发表了“尚在调查个中原委”的声明;拖延了近两年,最后还是石沉大海了。
     1953年7月 28日,朝鲜停战协议正式签字。8月5日,双方开始遣返战俘,美方代表提前约见中朝方代表,要求将迪安列为“特殊对象”,其姓名、身份等“不予当众宣布,已秘密遣返为妥”,但是,中方遣返委员会对此未予接受,仍按计划执行、翌日,中朝方在开城设便宴,公开为这位美国将军送行。席间,迪安百感交集,异常亢奋,居然喝得酩耵大醉,将我方赠送的新制服呕吐得不成样子,急得服务员赶忙到街市上给他另购了一套西服。分别时,迪安紧紧握住中方代表的手,连连说道:“但愿咱们永远和平共处,不再打仗!”
     迪安回到三八线的另一侧,即接受美国出版商的斯·卡尔特的请求,给予单独会见。卡尔特提出:当场预付5万美金,约请迪安写一部《在朝鲜被俘历险记》的书稿,迪安先是讪笑不语,然后严肃指出:一位美利坚合众国的常胜将军,沦为战败的俘虏,以价值观衡量,除了“传奇”的色彩外,更有其不可言喻的意义和影响。迪安出口要价50万美元,以显示“经历”的“价值”。
     迪安回国后,遵照国会、军方的“暗示”闭门谢客,不作任何表态。他正好借此机会,完成了撰著任务。其间,他还写过一封信给彭德怀,“以一个普通军人的身份,表达了有别于战场的特殊感情。”信尾署名为“死而复生的 美国公民”。(转自徐瑞的文稿)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