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辉山兰狐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674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关于米的来历

已有 1264 次阅读2019-3-15 20:07 |系统分类:文学分享到微信

       在小说《镜花缘》中,已经有了把“米”作为长度单位的描述,虽然作者李汝珍自己也不晓得“米”的来历。小说中写道,“怪不得今人射鹄,每每所发的箭离那鹄子还有一二尺远,他却大为可惜,只说‘差得一米’,俺听了着实疑惑,以为世上哪有那样大米。今听九公这话,才知他说‘差得一米’,却是煮熟的清肠稻!”这段描述,说明在李汝珍生活的年代,已经知道米是长度单位,却不知道为何把长度单位称呼为米。既然把长度单位称呼为米,那自然就应该让米和长度挂钩,于是,小说在第九回中写道:“迎面有株大树,长有五丈,大有五围;上面并无枝节,惟有无数稻须,如禾穗一般,每穗一个,约长丈余。唐敖道:‘古有木禾之说,今看此树形状,莫非木禾么?’多九公点头道:‘可惜此时稻还未熟。若带几粒大米回去,应是罕见之物。’唐敖道:‘往年所结之稻,大约都被野兽吃去,竟无一颗在地。’林之洋道:‘这些野兽就算嘴馋好吃,也不能吃得颗粒无存。俺们且在草内搜寻,务要找出,长长见识。’说罢,各处寻觅。不多时,拿著一颗大米道:‘俺找著了。’二人进前观看,只见那米有三寸宽,五寸长。唐敖道:‘这米若煮成饭,岂不有一尺长么?’多九公道:‘此米何足为奇!老夫向在海外,曾吃一个大米,足足饱了一年。’”在第五十一回中写道,“婉如道:‘三位姐姐请看:道姑给的这个大米,竟有一尺长,无如只得八个。’”
      小说中虽然介绍了米是长度单位,却不知道究竟这种米尺有多长,所以“木禾”结出的米粒是半尺长,而神仙赠送的大米,长度为一尺,射箭‘差得一米’的长度是一二尺。
      李汝珍为什么把长度单位米同大米的尺度挂钩,而不同别的东西挂钩呢?这是因为他曾读过许多书,想来他应知道,中国古代在确定长度单位时,曾经把粮食颗粒当成自然参照物。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度“起于黄钟之长,以子谷秬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为一分”。即以固定音阶的黄钟律管的长度为9寸,选用中等大小的黍子,横排90粒为黄钟律管之长,100粒恰合一尺。到了清代,尽管清代尺的长度大于汉代尺,仍然利用粮食颗粒作为参照物,康熙皇帝还曾亲自“排黍定尺”。由于清尺长、汉尺短,就把横排黍改为纵排黍,一百粒长32厘米,恰恰正合清营造尺一尺之长。
既然从古至今,都用粮食作为长度单位确定的参照物,当然这个“米”也不能例外,但一米究竟能排多少粒黍子,李汝珍并不知道,所以只能凭借想象,         想象出“木禾”结出的米粒,六粒长度应大体等于一米,神仙给的大米,只用三粒就可以了。
李汝珍毕竟不是搞度量衡的专家,他认为,汉代用黍粒定长度,用到一百粒,似乎太费事了,干脆用一个大尺度米粒定长度,既浪漫又简便。可是,他不明白,在所有的谷物中,即使黍粒比其他粮食颗粒大小匀称,也有大有小。之所以用到一百粒,是符合数理统计的大样本要求的。采用大样本作尺度标准,可以消除每颗黍粒大小不同的尺寸差异,这样确定的长度单位能消除偶然误差,具有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汉代人虽然没有发现数理统计的数学规律,但已经知道统计样本大比小好,这是无疑问的。汉代人最高明的地方还在于,把黍粒的长度同“黄钟律管之长”挂钩,这是非常科学的,因为只要音调确定了,则声音的谐振频率是固定的,只同律管的长度相关。这种用物理参数定长度的办法同当代用氪原子跃迁所对应的辐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73个波长的长度来确定米的长度,其思路是一致的。由此可见,我国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是多么深刻,确定度量衡单位的手段多么超前和先进。
      李汝珍只从字面上了解了古代长度单位的确定方法,而忽略了(或不懂得)长度单位确定的物理意义。另外,他对“米”字的来源一无所知。在李汝珍生活的时代,“米”这一长度单位在其创建国法国,也是新事物。1791年法国国民会议决定采用通过巴黎的地球子午线的四分之一的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单位,这一长度单位同传统法尺没有关系,所以必须给一个新名字,所以选取古希腊文中“metron”一词作为这个单位的名称,“metron”的意义为度量。后来演变为“meter”,中文音译为“米突”,简化为“米”。由此可见,米的来历同大米颗粒尺度根本无关。
      想来在李汝珍的成年时代,米这一长度单位尽管才出世未久,已经传到中国。从明末或更早一些时间开始,由西方引进了许多物品和概念,其名称多用意译,比如计量时间用的西洋仪器,翻译成钟和表,虽然中国的钟和表从原理到计量方式都同西洋钟表大不相同,但同是时间计量仪器,所以翻译成“钟表”,是很恰当的意译。有些东西虽然中国有,但却是从西方进口的,为区别其不同,前面加个洋字,如《红楼梦》中出现的“西洋布”、“洋烟”、“洋葡萄酒”、“雪花洋糖”等。在《红楼梦》中描写过这样的场景:“宝玉命取表来看时,果然针已指到亥正”。还有:刘姥姥“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这种表和钟当然是用中国地支刻度的西洋式钟表(在明末和清初,上海、南京、苏州等地的工匠已经会仿制西洋钟表)。可是,把长度单位“米”翻译成汉语,却使用的是音译。按这种译法,汉语字面的含义同外语词汇的含义没有关系。例如,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洋药“依弗那”,中国没有,就用的音译。也难怪李汝珍错会了意,“米”字除了“谷物和其他植物子实去壳后的子实”这一意义外,实在没有其他意义。若米尺的概念传入中国时,那个翻译人员(不论是洋教士还是土通译)把“meter”不翻译成“米”字,而是翻译成其他同音字,如谜、密、蜜、秘、宓等,不知道这位李汝珍能作出什么联想?在辉山兰狐看来,把“meter”翻译成米,实在是笔划最简单而又不容易误解的用字,还是用了心的。
从《镜花缘》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李汝珍对于汉字的音韵有研究,但对外国语的知识显然非常贫乏,虽然在《镜花缘》中描写了许多个国家的场面,但在语言描述上却是一踏糊塗,要么外国人莫名其妙地说汉语,要么是“唧唧呱呱”,不知所云,只能临时用多九公当翻译。总而言之,小说中的人物用汉语同外国人交流,一点语言障碍都没有。李汝珍的外语常识显然大大低于曹雪芹,因为曹雪芹还能写出几个外文单词的译音,如海西“福朗思牙”(法兰西)、“温都里纳”(金星玻璃)、“哦罗斯”(俄罗斯)、“依弗那”(药品名称)等,李汝珍的外国描述还停留在《山海经》时代,所以写外国人说话,除了流利的汉语外,只能模糊地“唧唧呱呱”,他写不出一个外语词汇的中文音译词。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1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