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悟无误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8332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第27篇 美国精神·全球战争

已有 796 次阅读2020-3-9 23:20 |系统分类:杂谈分享到微信

原载: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7155942 
地7篇   美国精神·全球战争

2019年4月15日卡特(第39任总统)接川普电话,批评说“我们一直在不停地开战”。对川普“美国被中国超越”的担忧,卡特的回应是,中国没把一分钱浪费在战争上,而美国花费了3万亿美元。卡特(1977年1月20日—1981年1月20日在任)是二战以后唯一没有让美国参加过任何战争的“和平总统”,于2002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美国演员作家卡林(George Denis Patrick Carlin,1937-2008)曾说:“我们(美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我们酷爱战争,因为我们很擅长战争。事实上,我们在这个…国家里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战争。”2018年,意大利“24小时消息网”(http://Notiziario24.com)刊登了关于一个好战国家的文章,内容说:世界上有个国家,酷爱战争:立国才242年,竟打了至少224场战争。无疑是说美国。

1、美国战争

细数1776~2018年战争编年史,美国的和平年头只有20年,即:1796-1797年,1807-1809年,1826年,1828-1830年,1935-1940年,1978-1981年,1997年,2000年。这并不包括颠覆或打击其它国家的阴谋或阳谋行动。242年时间,连续五年没打战仅一次:1935-1940年,与1929年华尔街股市崩盘引发“大萧条”导致后续影响不无关系;连续三年没打战有三次:1807-1809年,1828-1830年,卡特任期前后五年(1976-1981),1977年支持萨尔瓦多军事政变,7万当地人和4名美国修女被杀;1979年爆发伊朗人质危机,持续一年多,得以和平解决。

美国的战争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美西战争到二战是分水岭,此前是本土开疆拓土时期,中间是跨海布局谋霸时期,其后是“世界警察”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45~2008年的63年间,美国共参加了全球30场战争。不计算每场战争的持续时间,平均每2.1年卷入或发动一场战争。1947年美苏开始冷战,1991年苏联解体,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崩盘,美国“不战而胜”。

二战以后的世界性局部战争,大多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继续。欧洲开辟大航海时代,资本社会竞相海外扩张、殖民侵略及领土扩张,形成列强对峙局面,法德矛盾英德矛盾俄奥矛盾终于引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列强的争霸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实质是列强争霸的延续,直接导火索源自美国“银行家”两边谋利和资助希特勒。二战跟一战的最大不同,在于一战末俄国政变为苏联,使得地缘之争夹杂着意识形态的强烈对立。一战后苏俄接受马克思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在二战中“解放”东欧而形成社会主义阵营,使得欧美资本主义阵营第一次面临意识形态的强大挑战。

两次世界大战是分水岭。世界走势、资本格局、意识形态,战前是欧洲列强主导,地缘之争是资本主义列强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的战争、纷争,包括各种被利用被操作的政变;战后是美国主导,赤裸裸的利益主导增添了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随着苏联“冷战”落败,当今世界进入“颜色革命”时代。

鉴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在二战后期,由美国罗斯福总统设想,1943年美苏英中四国宣言,1945年50个国家通过,成立了联合国,它远远超越“国际联盟”,从此国际社会有了一个研判、裁决、调处国际纠纷的机构。这是美国的伟大贡献。的确,在国家之上还应有一个国际秩序,国际秩序需要有个公德、公义、公理、公议的裁度机制。从理论上说,联合国的研判、裁决、调处,是一个公德为起点、以公议为手段、以公理为原则、以公约为遵循、以公义为依归的过程。但是,公德、公理、公义,谁说了算?五大常任理事国?

二战后期,1943年苏、美、英三国首脑德黑兰会议,相比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就明显更具公德、公义、公理。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丘吉尔一再提出“地中海”方案,实质是不让苏联势力打入中欧南欧,罗斯福意会后表示不同意,“如果在地中海登陆作战,就会把战役推迟两三个月”,而第二次开罗会议丘吉尔仍坚持,只因土耳其不愿冒险而作罢。在对日开战问题上,苏联要求获得整个库页岛(原为中国领土,列宁说过归还)作为回报。在朝鲜半岛问题上,罗斯福也有过适当时候实现独立的想法。随着联合国缔造者罗斯福的去世(1945年4月12日),美国作为世界老大应有的公共良心,不断美国化,即美国利益至上的世界良心。从此“美国再也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了”(美国《新闻编辑室》2013年节目)。

美国通过二次世界大战,走上“世界老大”之旅,美国战略也就走上绝不允许僭越“老大”位置之旅,只是被认为可能危及,就必诛之。英国如此,日本亦如此,遑论意识形态、社会体制不同者。任何国家都存在统治与被统治的阶级矛盾,第二次世界大战引发世界性民族独立浪潮,使得种族纷争、阶级矛盾更加激烈。殖民帝国,往往在被迫退出时,总是基于地缘政治关系乃至全球战略布局,刻意安排或有意遗留地缘矛盾或政治隐患,英美两国尤为突出。1947年英国从南亚印度半岛退出,欲将其肢解为几十个国家,被甘地坚决反对而出台“蒙巴顿方案”,即按宗教划分,还对中国制造“麦克马洪线”、“克什米尔”问题。

民族独立、种族纷争、阶级矛盾,看似简单,实际很复杂:民族独立是国际纠纷,阶级矛盾是国内纠纷,有时还是民族独立、种族纷争、阶级矛盾三者搅和。从人道看,任何纠纷甚至战争不应该超出人道主义底线,否则,完全可以进行人道主义干涉;从现实看,纠纷一旦诉诸战争,战争最在乎取胜,因而具体尺度难于把控。对于旁观者,大多基于各自利益和地缘战略,决定自己的态度。二战以下,世界各地的地缘之争乃至民族独立,大国往往是根据自己地缘利益,选择站边支持或双边贸易。近代文明下的国家利益至上,不同于殖民时代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大国总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人类走出世界大战阴霾,走向21世纪,应该建立“普世价值”(Universal value),即普遍认可而不分领域,并超越宗教、国家、民族,出于人之良知和理性的共同价值观念。但不能把“自由、民主、人权”不能沦为肆意践踏民族意志、国家主权的工具。二战以后,“世界警察”美国一路走来,对付苏联是“冷战”加“竞赛”,因为苏俄更懂强权霸道;对付盟友是“保护”加算计,因为欧洲列强同根同源;对付发展中国家则是“人权”加“革命”,因为需要道德立牌坊。在欧美列强中,英国是美国跟班,大抵是面临欧洲大陆法国、德国的强势,选择紧跟美国而能强化这个岛国的存在感。二战后的美国,除了美苏“冷战”,作为世界警察,还参与了哪些的重大热战呢?

第27篇  美国精神·全球战争_图1-1世界警察美利坚

2、亚太地区之争

美国是移民开发国家,1607年詹姆斯敦登陆,1620年普利茅斯登陆,1628年波士顿登陆,历经150余年走出殖民,于1776年实现独立。这个时期,正是欧洲资本社会成熟时期,世界迈进市场经济全球化、海外扩张霸权化、资本经营多样化的新时代,1602年世界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诞生, 1773年英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在伦敦成立,1790年美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所在费城挂牌。作为殖民发迹立的移民国家,对于“移民”和“开发”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从美国独立到1898年美西战争,历经120余年,美国完成了进军世界的布局。本土扩张,唯独觊觎加拿大地区,以及“合法”购买法属路易斯安那地区、俄属阿拉斯加之外,俄勒冈地区、佛罗里达地区、得克萨斯地区、加利福尼亚地区,都是先“移民”“开发”,然后“调解”或“护侨”而收归己有或纳入麾下。

19世纪后期,完成大陆开疆拓土的美国,开始谋划海外扩张和战略布局,但实力不足以跟英法对抗,于是选择了气数已衰的老朽殖民帝国西班牙。太平洋战略布局,首先是夏威夷地区,1893年美国传教士推翻君主立宪王国(1993年为此道歉),1897年麦金莱总统(第25任),签署兼并条约。1898年美西战争后,沿途夏威夷、马绍尔、密克罗尼西亚,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南端),帕劳(帛琉),菲律宾群岛,成为辖属或“托管”。夏威夷1959年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关岛为美国非宪辖管制领土。夏威夷到美国旧金山3850公里,关岛距夏威夷约6000公里,距菲律宾2500公里。

横跨太平洋,美国进行了三次战争:二战是美日战争,二战后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1943年德黑兰会议,罗斯福同意朝鲜半岛“适当的时候”应实现独立。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确定美英苏中四国托管,8月美国提出北纬38度线为界,朝鲜半岛南北分裂由此而来。1948年美苏撤离后,三八线纠纷冲突不断。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北朝鲜因事先得到斯大林同意(金日成特使事先就“解放”来华,毛泽东认为无胜算而不主张),越过三八线发动对韩战争。6月26日美国杜鲁门宣布协助韩战,27日命令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苏联(斯大林故意)不出席联合国会议,导致7月7日联合国通过了第84号决议,授权美国组成联合国军。

中国积极备战的同时,通过印度大使转告:“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8日中国中共高层最终决定介入朝鲜战争。1950年10月25日打响第一次战役。1951年5月15日布莱德利(Omar Bradley)在国会听证会的警告,“红色中国不是一个谋求统治全世界的强大国家,坦率地说,根据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意见,这个战略(麦克阿瑟把战争扩大到中国的战略)将会把我们卷入一场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同错误的敌人打的错误的战争”,由于中国出兵而铸成现实,并使克拉克(Mark Wayne Clark)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朝鲜战争,实质是美苏地缘争夺而伤及中国的战争。

越南战争。二战前,越南是法属印度支那殖民地。1940年6月法国投降德国成立了维希政权。1941年日军占领法属印支,即越南、老挝、柬埔寨。这激怒了美国而导致对日全面禁运。1945年北越政权建立,1949年南越政权建立。1954年5月奠边府战役法军落败投降,7月五大国和印支等国签署法越停战协定,日内瓦会议规定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双方未签署统一选举条款)。美国从1948年底到1952年,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防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1954年美国公开用“多米诺骨牌效应”说明印支形势,并提供援助;1955年美国支持南越政权通过公民投票建国,得到英法支持。

1959年北越渗入南越,并于次年在南越组建“南方民族解放阵线”。1961年美军“特种作战部队”进入,支援南越军。1962年中国开始军事援助。1963年11月在美国支持下,吴廷艳被推翻灭杀,杨文明组建军政府,此后两年再三政变。1964年1964年7月,美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在北部湾(东京湾)被北越击沉1艘军舰,即“北部湾事件”。8月美国实施“报复性轰炸”。苏联派遣情报人员入越。1965年春中国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入越(北越1963年要求协同作战),1965年3月美国批准“滚雷行动”越南战争正式爆发。1967年苏联提供军事装备,并参与部分军事行动。美国深陷越战,国内爆发反战运动,1967年5月开始秘密谈判,11月停止对北越轰炸。1969年1月20日,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上台,积极进行“四方会谈”,同时开始从北越撤军,展开柬埔寨“进入”打击,至1971年会谈未有进展。1972年,美国B-52对北越实施空中战役,1973年1月北越重返和谈。四方签署了《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两个月内撤出。1975年4月南越杨文明政权投降。越南战争是美国继朝战之后再次感受了中苏同盟的地缘强势,也就有了“尼克松主义”——1969年7月,尼克松在关岛提出美国收缩战线、转变策略的“新亚洲政策”,1972年访华,1974年因“水门事件”辞职,但“尼克松主义”得以延续。

1976年,在苏联支持下,推行“印度支那联邦”计划。所谓“印支联邦”是19世纪英法以暹罗(今泰国)为缓冲区,对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印支)进行殖民地分割,法国占据东侧(即老挝、柬埔寨、越南)。1976年,越南违越协议,逼迫华人入籍,南部数万华人被赶进海里;1977年,北部展开针对华侨的“净化边境计划”。1979年2月中国对越实施“自卫反击”。

越南战争带来的“尼克松主义”,对于美国,成功地促进了苏东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崩盘,所谓“1999,不战而胜”;对于中国,成功地抓住了开放时代发展了自己。

3、美洲后院之争

美国后院是加勒比海。其西岸连接南北美洲,其东岸是系列环岛,这里是中美洲和北美洲南部、南美洲西北部通往欧洲大陆和非洲的最佳通道。所以早期殖民帝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有殖民地,从古巴数过去,古巴(西属),特克斯和凯科斯(英属),伊斯帕尼奥拉岛(今分海地、多米尼加;西属,法属),波多黎各(西属),维尔京群岛(今北为英属,南为美属),圣马丁(荷属),圣基茨和尼维斯,安提瓜和巴布达,瓜德罗普(法属),多米尼克,马提尼克(法属),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格林纳达。其中,维尔京群岛,由于地处加勒比海东北出口,直对欧洲大陆,尤为复杂先,先由荷兰占有,1666年英国夺得北部小岛,1672年丹麦开发中南部诸岛,于1917年出售给美国。

1898年美西战争,始发于美国后院的古巴。1510年,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762年英国占领两年,1895年再次爆发独立战争,西班牙总督实施冷酷镇压,被称为“屠夫”。美国认为大好时机,1896年4月议会通过决议,认可古巴反叛者,并督促总统帮助独立。1898年1月美国赴古巴“护侨”军舰爆炸(原因至今未明)成为导火索,美国以古巴独立、西班牙撤军为要求,使得“美国需要一场战争”如愿以偿。日薄西山的西班牙,4月宣战,8月请停,12月签订“巴黎和约”:放弃古巴承认独立,割让波多黎各、关岛,菲律宾群岛主权转让2千万美元。从此,美国后院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古巴被美国占领,1902年5月扶植亲美政权;1959年卡斯特罗推翻了军人政权,建立新政府;至今仍租用关塔那摩海军基地。波多黎各、南维尔京群岛成为美属领土。

二战后,世界各地民族独立运动如火如荼,美国后院同样不例外。

1954年危地马拉政变。这是美国国务卿及联合果品公司撺掇,总统艾森豪威尔(第34任)授权中情局1953年8月执行“成功计划”(PBSUCCESS),即“9.11备忘录”,资助、训练反政府力量,对危地马拉民选政权展开政治战、精神战、舆论战,1954年扶持反政府力量,并实行空中打击,逼迫首次民选总统阿本兹辞职,扶持专制政权,终结了1944-1954年的危地马拉革命,把民主制度和土地改革扼杀于摇篮中,以至内战延续至1996年。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说:“危地马拉在1954年后,是拉丁美洲第一个将土地改革倒退回去的国家。”危地马拉政变,备受国际社会批评和拉美国家不满,而实质是美国绝不允许任何“共产主义”嫌疑出现于后院。

1965年多米尼加内乱。加勒比海北边中部,与古巴隔海相望(有海地为邻),1961年5月,美国扶持30年的家族独裁总统遇刺身亡,引发民选与独裁的争权内战,12月,革命党领袖、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博什当选总统。博什政权民主改革有共产党思想影响,被美国警戒,于1963年9月策动军事政变,推翻博什政权,建立了以卡米拉尔为首的“三人委员会”而引发不满。1965年4月24日,以卡马诺军官为首发起武装起义,拥戴博什重新执政。25日,美国第36任总统约翰逊基于“不允许在西半球建立另一个共产党政府”的国策,于1964年4月以保护美国侨民为由,出兵干涉,使得局势倒向有美国支持的军政府。迫于拉美国家和国际舆论,改为与起义军谈判,软硬兼施达成“和解法”,1966年扶持巴拉格尔“当选”新总统后撤兵。1981年,里根政府训练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1986年尼加拉瓜上诉到海牙仲裁庭,判决美国败诉并赔偿;又到安理会申请执行,被美国连续五年否决,1992年撤诉。

1977年萨尔瓦多军事政变。萨尔瓦多,毗邻加勒比海东侧的洪都拉斯,南向太平洋。从20年代开始,一直是亲美的军政府独裁,家族资本控制了国家大部分财富,引发民众不满。1977年国防部长罗梅罗舞弊当选,大主教抵制就职仪式。当政后实施独裁和镇压,1978年5月召开暴力问题讨论会,未邀请人民革命集团参加而遭到所有反对派抵制,10月,在东邻尼加拉瓜反美革命胜利的影响下,萨尔瓦多人民武装斗争高涨,矛头直指独裁政府。美国政府为阻止革命向中美洲蔓延,实施干涉,支持宪法派军人政变,废黜罗梅罗,建立温和政府“执政委员会”进行社会改良,但国内经济趋向恶化,对抗加剧。1980年3月大主教呼吁制止流血冲突遭暗杀,9月革命民主阵线5名领导人被绑架杀害。10月,社会各方联合成立“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1981年1月向政府军发动总攻,1983年战争进入僵持阶段。1984年两方开始谈判,1987年在《中美洲建立稳定和持久和平的程序》影响下建立了对话委员会,始终未有实质进展,杀戮不断,对抗走高。联合国1990年初介入和谈进程,9月双方签署《人权协议》,1991年达成修改宪法协议,1992年裁减政府军、遣散游击队,结束内战。

1979年尼加拉瓜内战。尼加拉瓜地处加勒比海西南,西濒太平洋。1821年独立,1927年建国,1912年美国建立军事基地。1927年桑地诺领导反美游击战争,1933年美军撤离。1934年,在美国(罗斯福总统)指使下,国民警卫队司令索摩查暗杀了桑地诺,并于1936年政变夺权,索摩查父子三人先后出任总统,历时43年。1961年“(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成立,坚持反索摩查斗争,于1979年7月推翻亲美独裁政权,建立了新政府,走上民主化进程,1984年11月实现大选。美国里根政府称它是“第二个古巴”,“癌症扩散”(《华尔街日报》1986年3月31日社论:《第二任期议程》)。在美国施压下,尼政府1988年与反政府武装开始谈判,最后达成协议。

1983年暴怒行动。格林纳达(加勒比海东南角)自1979年毕晓普执政,一直奉行亲苏政策,1980年后,古巴在其西南部建造大型机场,对美国石油运输线成虎视之态,美国第40任里根再三声称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来教训”,格总理毕晓普谋求改善对美关系。古巴于1983年10月策动政变,杀死准备跟美改善关系的毕晓普,扶持有社会主义倾向的强硬派将军奥古斯丁被扶持上台。美国绝不允许后院再出“古巴”,第40任总统里根牛刀杀鸡(格林纳达总兵力不过1千多人),借口营救800余名美国留学生,并授意东加勒比海六国“请求”出兵,于10月25日发起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镇压政变,28日实现军事占领,夺回格林纳达,为亲美政府铺平道路。此役,是美军越战后首次三军联合作战,既扼杀了后院社会主义力量,又恢复了美海外作战信心。

1989年正义事业行动。1903年美击败英、法,谋与哥伦比亚政府签定修建、租借运河条约被议会拒绝。11月3日,美军登陆,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成立巴拿马共和国;18日取得修建、经营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运河区的永久使用权,1914年贯通太平洋、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开始通航,运河区也就成了国中国。60年代被中情局吸收的铁腕人物诺列加由于力主收回,就成为眼中钉。美国支持反对派掀起“倒诺浪潮”,1989年5月反对派领导人恩达拉大选获胜,诺列加控制的政府以美国干涉为由宣布大选无效。10月,美国支持军事政变不力导致流产,叛军领导人被枪毙,布什政府因此大受指责。美国以“参与贩毒”起诉诺列加(60~80年代还是中情局的情报员),并部署“捉拿归案”行动,方案一再修改为“蓝色调羹”计划:除掉诺列加,摧毁国防军。12月17日以美军官遭枪杀为由发动武装入侵,至20日基本控制全境,22日驻地美军司令部被民兵突袭,23日美军解除了各地民兵武装,扶植出亲美政权,国防军被解散,诺列加被监禁至死。1977年美巴签约,从1990年至1999年底,完成巴拉马运河主权的全部归还。

4、“中东”地区之争

中东,欧美人使用的地理概念,即西亚+北非。以地中海西亚海岸为核心的大西亚陆海圈,东地中海,北岸有意大利、希腊和土耳其,南岸有突尼斯、利比亚、埃及,东为西亚诸国,西北沙特连接北非,东北土耳其连通南欧。这里,产生了人类三大古文明——两河文明、爱琴海文明、古埃及文明,也是南亚古印度文明、东亚中华文明的枢纽。

西亚,呈两腿变形的X地块,整个陆地像一个中国古代着官服张手而东向之人,从官帽处(格鲁吉亚)进入东欧,左袖处(小亚细亚,土耳其)进入南欧,右袖处(伊朗)进入中亚、南亚,臀部处(沙特)进入非洲,后腰临地中海可达西欧、北非,后腿隔红海望非洲,前腿临波斯湾而出阿拉伯海通印度洋。从地形来看,可视为三块,中部是著名的两河平原连接着地中海沿岸低谷带(迦南地区),西部是阿拉伯半岛的沙漠接高原,东部是喜马拉雅山脉延伸过来的伊朗至小亚细亚高原,四面环海,北黑海和里海、西地中海、西南红海、南阿拉伯海。从气候来看,可视为两大块,土耳其-伊朗板块是温带大陆性气候,阿拉伯半岛是热带沙漠气候。大西亚地区,山地、沙漠占了很大部分,宜居之地主要是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平原,再就是散落于沿海的低地平原,意大利的波河平原处于半岛内陆了。这体量不大的板块,仅723.7万平方公里,比巴西(854.7万)、澳大利亚(774.1万)还小,现有19个国家(阿富汗除外)。

地理地缘,即有限的宜居地域和原始的生活手段,使得这儿自古以来就成为族群争斗及融合的战乱之地。迦南(地中海东岸),后来称“巴勒斯坦”,祖居是闪米特人(族源未明,分支甚多);两河流域中下游是闪族另一支。前18世纪闪族亚伯拉罕族群从两河流域中下游迁入,亚伯拉罕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共同“先知”。前11世纪,爱琴海腓力斯丁人移入。围绕这片热土,你争我夺从未消停。首次统一中东是波斯帝国(前550—前330),接下来是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前323),波斯人安息王朝(前247—224),埃及人托勒密王朝(前305—前30),罗马帝国(前27—395—1453),波斯人萨珊王朝(224-651年)再次统一中东。波斯、罗马争战400年换来阿拉伯人的崛起,阿拉伯帝国灭了波斯王朝,延续了600多年辉煌(632—1258),历经突厥人一度侵占劫掠,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1299—1922)再造600多年辉煌。外来民族和本地土著不断杂混融合,造成民族的多样化,更造成了文化的多样化。

由于地缘关系,阿拉伯文化十分传统,而紧邻中亚的古波斯文化较开放,紧邻欧洲的奥斯曼文化还实现了罗马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结合,它们曾带来过繁荣。由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共1250年的统治,这种文化差异深深渗透在本土宗教之中。

公元七世纪,童年失学的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于612年开始传播,632年去世后教派走向分裂,最后形成成逊尼派、什叶派两大派和诸多小派。伊斯兰教不断分支,直接原因是没有指定教主继承人或接班方式,深刻原因则是话语权争夺,说到底是利益纷争。这就是“中东”地区的阿拉伯文化圈(以伊斯兰教、阿拉伯语为主要特征的非民族血缘群体)原初的是非难点。伊斯兰教专注“顺从真主”、忠诚组织、“功修”道德而重生活方式、少精神追求。笃信真主“安拉”、祸患与共,使得阿拉伯人能够团结;生态贫瘠、族群利益又使得各种族群容易争斗;遵循传统、文化守旧使得近代之后大大落后于欧洲。伊斯兰教整合传统的力量十分强大,即便奥斯曼(今土耳其)统治600多年也选择了逊尼派,几度统治而最终被灭的波斯(今伊朗)选择了什叶派,遑论其他被统治过的国度。今天,利比亚奉为国教,穆斯林人口占95%(其中逊97%,柏柏尔人属艾巴德派);埃及奉为国教,84%(主要是逊尼派),其他人(科普特人约11.8%)信奉基督教等;沙特奉为国教,逊尼派85%、什15%;伊拉克,穆斯林95%(什5.73、逊4.26),少数基督教或犹太教;科威特奉为国教,占95%(约逊7、什3);也门奉为国教,各占约一半;阿曼奉为国教,占98%(逊9);阿联酋奉为国教,占76%(逊多什少),印度教15%,还有基督教、佛教等。地中海东岸,叙利亚,穆斯林85%(约逊8、什2);黎巴嫩,穆斯林54%(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基督教46%;约旦,92%逊尼派,6%东正教;以色列,76.1%犹太教,16.2%基督教,还有伊斯兰教等。

中东,地缘决定了很难形成威震四方的核心板块,这就酿造了“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说中东乱象,不能不知道《赛克斯-皮科协定》。1876年,奥斯曼帝国“苏丹”(君主)倡行宪政,到1878年又宣布议会休会。宪政运动失败,导致英国改变了维护奥斯曼的策略,于1878年、1882年先后将地中海东湾的塞浦路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纳入势力范围。1912年法国要求叙利亚的控制权得到认可并签署协议。1912年、1913年两次“巴尔干战争”,奥斯曼彻底衰败,欧洲领土几近全失。1915年8月,英国与谢里夫侯赛因•伊本•阿里(1854-1931)密谈,阿提出“大起义”战后要在新月地带和阿拉伯半岛建立阿拉伯国;10月法国向英国宣称领土要求而与之重合。英国秘密“选择接受”了阿的基本要求,“不考虑法国”而签订了《麦克马洪-侯赛因协定》。11月,英法代表开始谈判。鉴于法方弗朗索瓦•皮科强硬表态,“无论如何都不会接受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存在”,英方透露协议内容,由马克•赛克斯提出分割线,即“赛克斯线”——从海法(今以色列境)到基尔库克(今伊拉克东北部),南北划出英法势力范围,巴勒斯坦为中立区。1916年 5月16日签署协定,俄国赞同的交换条件是吞并安那托利亚(小亚细亚)的东北部。1916年6月,阿拉伯军在汉志地区(今沙特西部地区沿海,有麦加、麦地那)发动“阿拉伯大起”义,在英军配合下,1918年攻入大马士革,1920年3月宣布叙利亚独立。

1908年5月英国勘探队在两伊边境打出石油井,很快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61.5%。从此,这个原本因各族群争夺生存空间和优势资源以至是非难断之地,由于大国出于石油资源和地缘战略进行介入,使得是是非非更加莫衷一是,往往回到赢者为是。

中东战争。这是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宗教矛盾和地缘石油资源的交织。罗马人驱逐犹太人后阿拉伯人成为主体。19世纪末犹太人回归故土,构成地缘矛盾。1947年联合国通过181号决议,分割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各占43%,57%,阿拉伯人不接受。11月开始发生冲突,阿拉伯国家联盟决定用战争消灭争端,于1948年5月爆发“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很快占领以色列过半领土。美国提议联合国下达停火要求,以色列完成军备。7月联军重开战陷入被动,节节败退,还被包抄埃军后方。以色列先败后胜,占领了巴勒斯坦地区的80%,战后停火线比分治面积扩大了6200平方公里。

第27篇  美国精神·全球战争_图1-2中东战争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埃及将英法持有的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为争夺通行权,英法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发动战争,连连得手,埃及动员人民战争,致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塞得港。军事行动受到国际社会谴责,美苏两国施压,英法以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三国军队先后撤出埃及,以获得取得了蒂朗海峡航行权。第二次中东战争,昭示了美苏在中东的地位。

第三次中东战争,以称六日战争,阿称六五战争等。1964年5月,阿拉伯联盟支持下,第一次巴勒斯坦国民大会在耶路撒冷东城区举行,确定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及其武装“法塔赫”。1966年春,巴解组织和游击队不断袭击以色列,10月以色列向联合国控诉无果。双方冲突升级,背后明显有苏和美英的影子。1967年5月,埃及要求联合国部队派遣国撤出埃及和加沙地带,并宣布封锁西奈半岛堤蓝海峡,约旦埃及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构成对以色列的威胁态势。1967年6月以色列发动闪电式袭击,先攻埃及、约旦,再攻叙利亚,前者3天、后者两天同意“停火”。以色列占领了加沙地带、约旦河西岸、耶路撒冷旧城、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6.5万平方公里的,确立了战略优势。第三次中东战争,实质是美苏的较量。

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等。以色列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阿拉伯国家为了收复失地,1973年10月6日,即伊斯兰教斋月和犹太教赎罪日,发动战争。埃叙联军首战全胜,以后逆转,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越过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在联合国安理会调解下停战,签署和平协议,埃及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1978年9月,受美国总统卡特邀请,埃及、以色列在戴维营会谈,签署“戴维营协议”。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成为首次公开与以色列对话、首个承认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美国赢得战略胜利。

第五次中东战争,始于1975年黎巴嫩内战。1970年9月,由于约旦当局的镇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驻黎巴嫩,对内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对外袭击以色列而遭报复。黎巴嫩基督教派当局极为不满,1975年当局袭击巴解车队而引爆全面内战。美国和阿拉伯国家插手两派之争,加重危机。

1976年10月叙利亚(人口85%为穆斯林)驻军黎巴嫩,1978年以色列因3月11 日“海岸公路大屠杀”进军黎巴嫩,联合国安理会3月19日出台第425号、第426号决议。1982年6月,以色列因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武装暗杀,进攻黎巴嫩境内巴解组织和叙利亚军队,围困贝鲁特,摧毁了贝卡谷地导弹基地,占领南部。1982年9月14日黎巴嫩新任总统被炸身亡,引发次日的报复行动,长枪党在以军配合下,“净化”行动变成“贝鲁特大屠杀”,激起了世界公愤。联合国斡旋,多国部队参与,督促撤军;次年黎以签定协议又因叙利亚、巴解反对而废止。以军2000年完全撤出,叙军2005年撤出。

1958年蓝湾行动。黎巴嫩,以基督徒、穆斯林为主,1943年宪法规定总统是基督徒(不能连任)、总理为逊尼派、议长为什叶派,并按人口比例分配议员、部长席位。一度号称“近东巴黎”,穆斯林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占多数。1958年亲美总统夏蒙修宪谋连任,爆发内战。7月,邻国伊拉克爆发流血政变,推翻亲西政权。夏蒙政权、约旦国王吁请援助。美国出兵展开“蓝湾行动”,英国处于戒备状态,第六舰队驶入地中海,第七舰队蛰伏霍尔木兹海峡,美陆战队占领贝鲁特。这次“仁川登陆”后最大的两栖军事行动,遭到苏中等国家谴责,美军于10月撤军。导致内乱持续十载,并影响周边。艾森豪威尔总统私人代表,事后说“共产主义没有直接参与”,即便当时白宫会议,中情局也表明苏联除了广播并没介入。艾森豪威尔(第34任总统)说了大白话:“如果小国一个接一个被苏联支持的扩张主义势力和侵略势力所吞并,那才会带来真正的战争危险。”

美国与伊拉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奥斯曼帝国被分裂,美国国会短视,否决了《凡尔赛和约》草案,也就放弃了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中东地区的机会。中东事务由英法主导,伊拉克1921年在英国保护下独立(1932年完全独立)。美国佬睡醒后,扮演“支持民族自决”“反对殖民主义”形象,赢得阿拉伯人好感。1941年德国策划亲纳粹政变,美国使馆掩护伊拉克王室外逃。苏联一直谋求对1936年《蒙特勒公约》修改,招致英美抵制,引发1946年土耳其危机,1946-1949年希腊内战。1954年美伊签订军事援助协定,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美国军事联盟的中坚力量。1955年以“观察员”身份参加“巴格达条约组织”,1959年与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签署双边防御协定。1958年卡塞姆效法“十月革命”夺取政权,肃清亲西方势力,次年遭复兴党暗杀未死。1968年,美中情局继续资助复兴党,萨达姆推翻政变政权当“辅臣”(1979年接任总统)。萨达姆实现石油工业国有化,树立阿拉伯世界“大英雄”形象。美国需要伊拉克,先是遏制苏联,后是对付霍梅尼伊朗,“两伊战争”在“严守中立”之下暗中支持伊拉克,对使用化学武器装聋作哑,并于1984年恢复外交关系,还辗转提供集束炸弹甚至病毒样本。

1990年“科威特战争”。科威特早在1899年就成了英国殖民地,伊拉克独立于1921年,1932年8月正式确定边界(其时英国间接控制伊拉克、直接控制科威特),波斯湾出口处的布比延岛划归科威特。伊拉克像个倒置而不齐边的圆锥瓶,瓶口朝波斯湾,仅60公里宽;最要命的是,这阿拉伯河由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汇合后193公里到海口还只有800米宽,这河口还被对岸的布比延岛把波斯湾出口堵成了弯弯的河道,更要命的是上游伊朗境内的卡伦河泥沙多,导致需要经常疏浚,才能通行吃水浅的远洋轮。伊朗石油丰富,河道没指望,连同阿拉伯河才60公里的出海口,对岸就是科威特的布比延岛。1961年6月科威特独立,英国人回家。一周后,伊拉克由于有苏联撑腰,开讲历史课,奥斯曼时代,科威特是巴士拉省一部分,而巴士拉现归伊拉克,所以科威特应属伊拉克;同时陈兵边境。英国、沙特受邀出兵,伊拉克熄火。1963年伊拉克温和派上台,承认科威特底盘。伊拉克1990年出兵科威特,也是太不看天时了:苏联行将崩盘。

1990年萨达姆入侵科威特,力图改变地缘格局,这惹恼了美国和国际社会,联合国授权,多国部队出兵,即“海湾战争”,解放科威特。在长达12年的经济制裁中,美国尝试种种颠覆活动均告破,1998年联合国核查行动因伊拉克以“美国间谍太多”而中断。为了避免示范效应,“改造”伊拉克成为美国的最终选择,联合国斡旋已无意义。2001年“911”,美国祭起反恐大旗,2003年3月以“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莫须有罪名,出兵伊拉克,即“第二次海湾战争”,年底“宰牲节”第一天绞死萨达姆。“伊拉克战争”遭到法、德、俄、中等国和国际组织的批评。2011年12月美军全部撤出。

美国与伊朗。1921年巴列维发动政变,1935年改国名为伊朗。1941年,受英美教育的王储小巴列维登基。英美进驻,赶走苏联。1951年改革派摩萨台经民选出任首相,实施石油业国有化(1913年起一直由英国掌控)。1953年英美策动政变,美中情局称为“阿贾克斯行动”,8月推翻民选首相,扶持巴列维重新上台成为亲美政权的国王(1979年2月被推翻)。为了遏制苏联,美英一手造就了“伊朗政治脱离民主的日子”(美.马尔科姆•贝恩),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在1953年10月8日记下日记:我们所做的事情是秘密的,“如果一旦公开,那么我们不但在中东的地位会变得尴尬,而且我们未来做更多事情的机会也就随之消失了。”新政权实行政教分离,进行西方化世俗化改革,1963年公投通过“白色革命”,推行分田、扫盲、女性平权。伊斯兰教领袖霍梅尼为此举哀48天,于次年被流放。“白色革命”带来巨大变化,也带来经济失调、奢侈腐化、贫富悬殊、通货膨胀。1977年反对派群起,霍梅尼宣扬抵制自由资本主义、共产主义影响,提出“既不倚东,也不靠西的伊斯兰共和国”口号,鼓励教徒殉道。美国低估事态,只是“善意提醒”,次年示威升级,美中情局仍认为“没有发生革命或处于面临革命的状况”;8月“雷克斯戏院火灾”因公信力尽失而被误读,推波逐浪,8月末新首相上任,9月8日,开火杀死示威者数十人酿成“黑色星期五”。年末,反对派领袖出任首相,旋即被逐离。1979年1月16日国王离开伊朗,2月1日,霍梅尼返回德黑兰。3月底,全民公投98%支持伊斯兰共和国取代君主政体。11月,公投通过宪法,霍梅尼就职为最高神权领袖,又称为“革命领袖”。11月4日爆发“人质危机”,美国营救行动失败,次年第39任总统卡特解冻80亿美元资产而结束。1980年爆发两伊战争,长达8年,没有胜者。“阿贾克斯行动”最终导致了“伊斯兰革命”导致了伊朗乃至伊斯兰教的回归保守。

两伊战争。两伊战争,根源复杂,起因简单。两国是多民族国家,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朗是波斯人占66%,伊拉克是阿拉伯人占78%;伊朗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还有逊尼派;伊朗“伊斯兰革命”后退回政教合一,伊拉克不是,宗教干预国家权力作用甚小。两伊根本问题还是利益,即领土争端。源头还是英法留下的祸端。伊朗是上有里海、下有波斯湾及阿拉伯海的海岸国家,伊拉克是内陆国家,波斯湾是唯一的出海口。这出海口科威特、伊朗各占一半,科威特的布比延岛还屏障了阿拉伯河口,伊朗的卡伦河还常把泥沙带进阿拉伯河。这阿拉伯河下游(卡伦河入口以下)还是两国界河。

奥斯曼与波斯(伊朗)打了数百年,一直未涉及阿拉伯河归属。1847年,在英俄干涉下,奥伊签订了《埃尔祖鲁姆条约》,卡伦河入口主航道东侧的阿巴丹洲岛划给伊朗,换得阿拉伯伯河部分所有权,但伊朗船可以通航。发现石油后,阿拉伯河成了两伊的外运通道,扯皮也就来了。1913年,奥、伊、英、俄四国签订《伊斯坦布尔协议》,奥斯曼确定了对阿拉伯河的所有权,包括河中洲岛。1921年伊拉克独立,仍要履行协议,伊朗不干了。1936年,双方签协议,伊朗获得河东岸6.4公里水域的所有权。1971年,英国撤出中东,伊朗支持伊拉克的库德尔人,还占领霍尔木兹海峡出海口的几座岛屿,等于控制了伊拉克进出的大门。1975年,两伊在阿尔及尔签约,伊朗不再支持库尔德人,伊拉克同意以深水河道为界。1979年,伊朗宗教领袖霍梅尼执政,倚仗90%以上什叶派国情对伊拉克(什叶派发源地,占一半多)输出革命。1979年,萨达姆·侯赛因由复兴党第二号领导人物就任总统,他奉行泛阿拉伯主义。1980年9月,在美苏暗中支持下,伊拉克宣布《阿尔及尔协议》不再有效,乘伊朗“伊斯兰革命”未稳发动军事进攻。伊朗“受到刺激”,团结一心反抗入侵,至1982年初几近收复所有侵占领土;6月伊拉克单方面停火撤军准备和谈。伊朗乘胜出击,陷入消耗战,1986年“袭船战”一再升级,影响非交战国利益,科威特要求护航,苏美同意护航,加派军舰。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通过了第598号决议,两伊积怨已深,互不让步。1988年两伊战争升级为导弹的“袭城战”,4月伊拉克“斋月”攻势,出现转折,边界恢复到了战前状况。1988年美因护卫舰在波斯湾被炸,再行海空袭击,7月伊朗同意接受598号决议。两伊战争,被认为是“先进武器打低水平战争”的典型范例,动用了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先进武器(化学武器都用上了),打成了长期消耗战。

战后,伊朗在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监控下重启核设施建设,1992年以后,尤其2003年侦察秘密核设施,美国通过法案和政令进行制裁,因视为“邪恶轴心”,1997年温和派哈塔米当选总统也未能改善关系。2015年美伊达成了《伊核协议》。2016年中国投资建成瓜达尔港。2017年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上台,2018年退出《伊核协议》,重施制裁,风云再起。

美国与利比亚。1951年12月,利比亚独立,建立联邦制王国。1969年,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推翻亲西方的王国,成立共和国,逐步走向专权,还想利用黄金储备创建泛非货币以对抗美元。1975年,苏联军方开始支持。1979年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卡扎菲号召民众游行声援,游行队伍冲击了美国代办处。1981年,两架利比亚飞机用导弹攻击美海军锡得拉湾演习飞机,被击落。1985年12月底,罗马、维也纳机场先后发生恐怖分子袭击惨案,20人遇害,其中5名美国人,美国认定有利比亚支持。1986年展开“草原烈火”行动,航空母舰编队开进锡德拉湾,贴近利比亚海岸飞行,利比亚导弹拦截被干扰而调入海湾,美军“自卫反击”。卡扎菲“血战到底”,美国升级为“黄金峡谷”行动,实施现代化(包括电子干扰战进攻防御)的大规模空袭,成功实施了“外科手术式”打击,包括总统住所。1999年利比亚同意移交两名疑凶给联合国受审,2003年联合国解除长达11年的制裁。

卡扎菲政权,对外狂热,对内腐败,最终导致“利比亚战争”。2011年2月民众示威抗议蔓延,要求政府下台,反对派在第二大城市班加西起兵。卡扎菲不惜动用机枪、迫击炮镇压示威者。联合国安理会15个成员国一致谴责,通过制裁决议,后又通过“禁飞区”决议案。法美英等七国先后参与空袭行动,英出动特种兵,后意大利宣战,美要求“停火、撤退、下台”,北约接管军事行动指挥权,最终剿灭卡扎菲及其势力,由反对派执政。此后,冲突不断,2019年政府军与东部武装“国民军”爆发首都争夺战。

“禁飞区”议案由黎巴嫩提出,俄、中、德、巴西、印度反对干涉内政而投弃权票。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此前与奥巴马有充分沟通,还解雇了提醒他“重要盟友可能丧生”驻利大使。俄总理普京投票没有阅读文本,事后他说“它授权一个主权国家采取任何措施,让我想起中世纪十字军东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想促成谈判,利外长提出叛军群龙无首,我跟谁谈?联合国派出特使到利比亚促请各方谈。

战后,对联合国安理会“设立禁飞区”的第1973号决议,备受争议,该决议存在模糊地带,而开了“非常危险的先例”。“多国部队充分利用了禁飞区决议”,“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把“禁飞”变成了空袭,若依此逻辑,派地面部队也可合理。利比亚战争是内战国际化,也是第四次对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前三次是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美国与叙利亚。(见《8.大国战略》)

5、欧洲地区之争

欧亚非金三角,是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首选之地,是四大文明(爱琴海、古埃及、)碰撞的荟萃之地,是三大古游牧民族(闪米特系、雅利安系、蒙古系)蚕食之地,是资本文明的发源之地,是帝国战争的风云之地,奥斯曼结束古代帝国之争,大航海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德国新帝国之争。一战、二战两次内斗,成就了儿孙辈的美国,远在数千公里外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老大,动辄指手画脚。而且这种地位不可撼动。

美国的后发优势,关键是地缘和体量。法国本土约55.4万平方公里,德国35.7万,英国、爱尔兰板块约31.5万。西班牙、葡萄牙板块约60万,造成这种局面是欧洲的地缘,欧洲大陆的不成板块的板块,依附亚洲,连通非洲,四面八海通海。这地缘导致谁也不希望谁独大,谁想独大则群殴谁,更要命的是这种意识深深扎根于整个地域各民族之间,欧洲殖民地时代还把这种意识带到世界各地,邻居非洲受害最深。美国体量地缘都有绝对优势,欧洲内斗犹酣时,美国从13个邦扩张为50个邦,北美洲只有加拿大和墨西哥为邻。东隔大西洋、西隔太平洋,谁能奈何我?美国937万,即便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连成板块,60+55.4+35.7还不到151.04万余,即便加上波兰也不过189.85万,刚过五分之一。

一战赶走了欧洲宪兵俄国,二战迎来了世界警察美国,20世纪末“北约”了东欧,但对俄国的地缘恐惧并未消减,于是有了欧盟。

1991年底,经济共同体升级为政治联盟,2002年欧元成为法定货币,2004年会员国跨国选举,筹建军事装备局,2007年欧盟50岁,欧盟宪法新条约《里斯本条约》草案达成协议。2013年克罗地亚成为28个成员国。2017年英国(这个1946年“欧洲合众国”倡建者)酝酿退群。欧盟一路走来,内外压力甚大,内部压力是调动各国共同维护的积极意识,这或许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来解决,外部则是美国压力,这是不可变更的,因为美国奉行的是零和思维而誓死捍卫美元霸权。英国退群,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岛国,再把领土扩张到欧洲大陆几乎不可能了。对岸都是曾经的帝国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德国,与其在欧盟为欧洲担当,还不如紧跟美国老大在欧洲彰显胸肌。

1992~1995年波黑战争。匈族入欧,斯拉夫人南迁巴尔干半岛,衍生诸多分支,以后历经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波黑地区三大族群:塞尔维亚族信奉东正教(波斯尼亚部分塞族成了穆斯林)、克罗地亚族信奉天主教、穆斯林族信奉伊斯兰教。1991年6月,南斯拉夫走向解体,波黑三族议而不同,1992年2月全民公决,克穆宣布成立邦联,塞族拒绝独立,于是拉开领土争夺战,由对战变为三方争的波黑战争。联合国1992年干预无收效,至1993年底,塞族人口31.4%控制领土约70%,克族人口17.3%控制领土约20%,穆族人口43.7%控制领土约10%。1994年北约实施有限空中打击,穆克两族在美国敦促下签署协议。1994年底穆塞一度停火,1995年7月塞族制造了“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8月美国提出和解政策,实施空中突击,夺取相当领土,塞族被迫和谈,11月达成《波黑和平框架协议》,波黑为主权国,穆克联邦控制领土51%,塞族控制49%。

1999年科索沃战争。1918年一战结束后,奥匈帝国退出巴尔干半岛,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联成王国,于1929年定名南斯拉夫。1945年二战结束,德国退出,铁托重建联邦,1963年修改宪法,由6个共和国和2个省组成。铁托打压主体民族塞尔维亚人,埋下祸端。1974年修改宪法,赋予加盟共和国自治地位。1980年铁托去世,民族冲突加剧,最终在1991~1992年走向解体,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塞尔维亚、黑山、北马其顿。2008年黑山再分裂,科索沃脱离塞尔维亚独立,首先得到美国和欧盟承认。

二战,苏联和英美分别从东西夹攻纳粹德国,获胜后东欧沿袭社会主义体制,并成为苏联势力范围,南欧南联盟坚持不结盟,欧美很不爽。20世纪70年代,欧共体见南斯拉夫民族撕裂,就提出放弃一党制就可接为成员国。铁托继任者米洛啥维奇,虽然改革了国家体制,实行三权分立,但坚称自己“是最后一个布尔维克”。南联盟与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并处巴尔干半岛要冲,俄罗斯跟奥斯曼帝国百年战争也未能获得。苏联解体后,这里成为北约的心腹之患,故资助反对派。1989年,科索沃地区塞族阿(阿尔巴尼亚)族紧张关系升级,南联盟宣布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出兵进入。1991年阿族公决立国,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独立,次年塞尔维亚和黑山组成联盟,伴随独立的是内战,波黑最严重,并波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1992年,安理会实行全面制裁。1995年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签约停战。1996年,阿族激进派成立“科索沃解放军”力争分离;南联盟塞族武装进驻。1998年10月,欧安会进入,年底美国介入,北约13国参战,余6国支援,于1999年空袭78天,5月8日中国使馆被炸,6月南联盟接受了俄、美和芬兰提出的和平协议,联合国接管。科索沃战争是远程与近程、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高技术战争,战后南斯拉夫退出历史,俄国挤出原有势力圈。2006年在押的南联盟前总统米洛舍维奇死亡。

6、其它地区之争

1960年刚果(金)战争。1960年7月,刚果治安部队发动了要求赶走比利时籍军官、改善待遇的兵变,比利时为了殖民利益决定武装镇压,增兵至1万人。英、法、美各有盘算,英国陈兵边境煽动独立;法国鼓动归并法属刚果;美国因苏联支持得到派遣联合国军授权。联合政府总统、总理分裂分立,形成两个政府,陆军总参谋长(后为司令)蒙博托于1960年9月发动军事政变,美国选择性干预而配合灭总理,于1961年组成新政府,1962年打败了比、英、法支持的冲伯军队。1964年联合国军撤出,美国召回冲伯替换总理。1965年总统逼冲伯下台,任命金巴组织新政府。蒙博托再次发动政变,自任总统,镇压反对武装,结束战乱。

1973年智利政变。从1970年社会主义倾向的阿连德当选,就卷入阻止和推翻活动,“看看能为阻止阿连德上台做些什么”(尼克松)。中情局“按照白宫和情报机构政策协调委员会的指令”支持反对派,1973年9月皮诺切特发动血腥军事政变,阿连德自杀,皮诺切特实施铁腕独裁统治,解密文件承认“影响了智利民主选举和法治的正常进行”。

反恐战争。2001年“911事件”,是一起背景深受诟病的恐怖袭击。美国以此拉开了世界反恐行动,首先是阿富汗战争。阿富汗地缘很特殊,位置为中亚,传承为南亚,战略为西亚。地形,高原和山地占4/5,集中在中部,北部、西南部多平原,东南部有沙漠。阿国普什图族占40%,塔吉克占25%,还有哈扎拉、乌兹别克、土库曼等20多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普鲁士(波斯)、马其顿(亚历山大)、匈奴、嚈哒(白匈奴)、西突厥曾先后入主,唐朝灭西突厥而称臣。8世纪初,阿拉伯人入主,751年怛罗斯之战后,葱岭之西诸国尽数归属,此域逐渐伊斯兰化。9世纪前期开始,王朝几度更替,12世纪蒙古人一度攻占,16世纪回到波斯人。1839-1919年间,英国发动殖民地战争未胜。二战后苏联乘虚而入,50年代借阿、巴两国普什图斯坦之争,支持阿富汗对抗亲美的巴基斯坦,1973年至1979年3次政变。1979年9月阿明上台后抵制苏联控制,11月苏联“支援阶级兄弟”出兵,于12月27日攻克总统府杀死阿明,扶持起卡尔迈勒政权。1980年1月,联合国作出《要求外国军队无条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决议。2月开始,苏军发动三次大规模攻势,清剿反对派武装。1981年反对派组建“阿富汗圣战者伊斯兰联盟”,接受巴基斯坦、沙特和埃及等军事援助,美中情局1979年开始旋风行动,出资训练本•拉登,1982年圣战者联盟领导人访问美国与里根总统会谈。阿富汗战争使得苏联深陷泥淖,边打边谈,1988年5月至次年2月苏军撤离阿富汗。

阿富汗塔利班,是美国支持做大的对抗苏军的武装。1994年,奥马尔组建学生武装,称“塔利班”(阿拉伯语:学生),代表普什图人利益,视《古兰经》为法,坚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提出铲除军阀、重建国家、反对腐败等,颇得贫苦民众支持。在阿富汗战争期间,在美国等支援下,越战越强。苏军撤离后,阿富汗军阀混战,以马苏德及拉巴尼、村斯塔姆、希克马蒂亚尔势力较大,美国选择了没有苏联影子的希派,哪知是扶不起的“阿斗”,于是改选圣战联盟成员的塔利班,其首领奥马尔是抗战英雄。1995年,塔利班攻占首都喀布尔,1996年建立全国塔利班政权“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实施政教合一,1997年基本控制全国,2000年得到美国资助。2001年炸毁巴米扬大佛雕像。2006年东山再起,大败北约夺回南部地区,不断扩张。

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针对塔利班的阿富汗反恐战争,北约英等国参战。联军进入阿富汗,与北方联盟接触达成协议,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权。11月攻下首都,12月成立卡尔扎伊政权。塔利班武装撤到阿巴边境山区(这里地形复杂、边界如无),陷入僵居。2006年塔利班反攻北约,夺回南部地区。新政府要求与塔利班和解,被美国拒绝。2013年6月塔利班突袭总统府及附近建筑群。2014年12月美国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2016年7月放缓撤军,2019年1月美政府与塔利班签署协议草案。阿富汗反恐战争,使得美军认识到,高科技用于远距离打击可显神威,近距离作战却受限制。俄国防部长绍伊古指出:“美国在阿富汗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却使阿富汗成了塔利班的温床,也成为伊斯兰国恐怖势力发展的温床,成为伊斯兰国恐怖势力向外渗透的一个跳板。”

巴基斯坦反恐战争。塔利班的大本营在巴阿中部边境,与阿富汗帕克蒂卡省毗邻,包括瓦纳、勒兹默格(约北纬32°东经69°)、米兰沙阿的瓦济里斯坦地区,是普什图人的主要聚居地,历史上曾为英俄势力缓冲区,与北面巴焦尔统称“联邦直辖部落地区”(FATA),享有自治地位,实际谁也管不了。塔利班的崛起,与当年巴国政府的幕后支持有关。英国殖民地时期,伊斯兰教德奥班德(Deobandi)派融合了瓦哈比(Wahhabism)派与而开展反殖复兴运动,印巴分治后成为巴基斯坦激进精神领袖,普什图族占主导地位。巴国政府支持普什图族跨境“立国”(阿富汗曾建塔利班政权),促进“塔利班”做大,齐亚•哈克总统(1978-1988年)大力发展德奥班德学校,贝娜齐尔•布托总理(1988出任)称塔利班为“好孩子”。穆沙拉夫当政时代,“军队与‘毛拉’(伊斯兰教士)传统上一直是盟友”(阿耶沙·斯蒂卡Ayesha Siddiqa)。FATA地区贫穷落后,成为输送“圣战士”的基地,时,宗教学校“马德拉撒”由1947年独立时的2百多所,到2001年激增到6000多所。

2001年美军深入阿富汗反恐,塔利班被逐出喀布尔,退到巴国瓦济里斯坦山区,出现基地组织“巴基斯坦化”,至2006年塔利班已经北扩到巴焦尔特区(FATA北部)、斯瓦特河谷,甚至白沙瓦,受到这里“同属普什图族的部落民的欢迎”,至2007年活动区域不断增大、报复行动不断加剧。

2004年,巴国穆沙拉夫政府,在美国要求与资助下,抛弃塔利班,与FATA部族武装爆发全面战争,这里七大部落干脆成立“瓦济里斯坦酋长国”,甚至图谋实现阿富汗全境“普什图斯坦”(Pushtunistan)。政府军虽进剿不断(先后进剿七大部落中的6个),但受挫亦不断。2006 年签署《瓦济里斯坦协定》,默认“自治”。2009年2月,巴国总统扎尔达里电视讲话说,“我们注意到塔利班正试图攫取巴基斯坦政权”;媒体又传政府同意斯瓦特谷地实施伊斯兰法,同巴焦尔部落区秘密签署协议。2011年5月1日,奥萨马•本•拉登在伊斯兰堡郊外被空袭击毙。2014年谢里夫政府和谈无果,转为武装清剿。陷入反恐之困。2016年5月21日,塔利班最高领导毛拉•阿赫塔尔•穆罕默德•曼苏尔在巴边境被空袭死亡。

巴基斯坦反恐战争,美国总统川普认为,巴国“致力于为恐怖分子提供安全庇护所”,美国被“当成傻瓜”。2009年3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前往海牙参加阿富汗问题会议,对随行记者说:“(奥巴马)政府已经不再使用‘反恐战争’这个词,我认为其含义不言而喻。”奥巴马总统的反恐事务高级顾问约翰•布伦南明确表示,奥巴马不想继续让“反恐战争”一词来界定美国及其所有的外交政策目标。2010年初,美国根据基地组织恐怖袭击的情报,重提“全球反恐战争”,认为“基地组织可能将也门作为基地”,并加强也门当局合作,共同“打击基地恐怖组织活动”。

2018年11月14日美国《新闻周刊》网站发布文章,指出:美国在7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反恐”活动,截至2019财年,自“9·11”事件后的战争经费支出共5.93万亿美元。其中,战争直接支出约2万亿,因战争增加的常规国防预算9180亿,老兵医疗费用3530亿,国土安全部预防恐怖主义袭击支出9240亿美元,因军费举债产生利息7160亿美元,等。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反恐战争中,已有48~50.7万人死亡(不包括叙利亚的50多万人),造成1010万人流离失所。

7、人权主权之争

20世纪90 年代,美国理论界正式形成了“人权高于主权”理论,主要是三条:人权是没有国界,国家主权应有限制,不干涉内政让位于人道主义干涉。科索沃战争后,成为美国对外战争的一个重要旗号。人权、主权,孰大孰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很复杂的问题。说简单,近期看,统治阶级希望主权高于人权,被统治阶级希望人权高于主权;终极看,人类社会应该走向人权至上。近期难以解决,关键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人类社会的纷争,不只是人权问题,这就难免利用人权侵犯主权;当人类的纷争还存在,就很难没有战争,当战争还存在,以暴制暴、以战争弭息战争,就还需要,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度,如何评判其尺度,就成为难题。它只能通过公议来解决。目前最有效最服众的裁决机构是联合国及其安理会,如何最公正最有益的行使公议、公决?2011年利比亚战争,第一次对联合国的公决决议,提出了思考。这是一大进步。

1993年“恢复希望行动”。1991年1月,索马里亲美总统巴雷被政变推翻,引发内战,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恢复希望行动”实施人道主义援救,被索马里各派和民众认为是觊觎石油而普遍不满和顽强抵抗。美国动用特种兵,两架“黑鹰”被击落,抓捕突袭变为拯救对战,陷入全民皆兵的重围,激战15小时,造成美军20人、索马里兵民1000余人的死亡。美国单方妥协交换俘虏(尸体),维和部队1995年3月全部撤出。摩加迪沙之战促使美国以后改为非接触作战方式,即空袭战,还使得国际舆论1994年卢旺达屠杀失语。

1998~2002年卢旺达大屠杀。卢旺达一直是图西族(约15-18%)、胡图族(约80%)及少量特瓦族等杂居,图族多放牧,胡族多种地。1890年沦为德国殖民地,一战后转为比利时。殖民者扶持图族统治胡族,1935年实行种族身份证制度,强化种族矛盾。1959年,卢旺达南部胡族农民反抗图族贵族并夺权。1962年比利时撤出时又将政权交给胡族。独立后的卢旺达胡族政府始终坚持种族歧视,直至公开煽仇恨。1990年在乌干达协助推翻独裁者的图族兵组成爱国阵线联盟,重返卢旺达被政府军和法国军队击退。1993年胡族总统哈比亚利马纳与图族武装签订和约,1994年4月卢旺达总统哈比亚利马纳、布隆迪总统恩塔里亚米拉签订协议。总统座机在基加利坠毁(一说导弹击落)遇难,胡族武装阿卡祖控制广播电台,咬定谋杀系图族极端分子所为,胡族总统卫队于次日杀害图族总理和3名部长,拉开了席卷全国的血腥报复,到7月初约100万人(图族占94%)被屠杀。7月,图族爱国阵线武装在乌干达军队协同下,发起进攻,于7月夺取政权,结束内战。卢旺达政府组织独立调查后指控法国参与了种族大屠杀。

卢旺达大屠杀始作俑者阿卡祖逃入扎伊尔,建立根据地。当时的扎伊尔被称为“盗贼统治的国家”,独裁者蒙博托初期成功,与美国担心苏联介而支持分不开,蒙博托借助种族冲突转移国内矛盾,支持扎伊尔破坏卢旺达新政府的种族和解,并于1996年10月发布驱逐图西人的命令,图西族组建“刚果解放民主力量同盟”进行武装反抗。卢旺达联合乌干达、安哥拉,率多国部队进攻扎伊尔,布隆迪、赞比亚、津巴布韦等间接支持,于1997年5月攻入金沙萨,赶走了蒙博托,卡比拉即位,改称刚果民主共和国。由于新政权多为图西人,引发“抵制图西族入侵”浪潮,卡比拉走向清洗图族的极端,并于1998年7月发布图族离开刚果的命令,图族反抗,卢旺达联合乌干达进攻刚果,数日逼近金沙萨。卡比拉求助南非体,乍得、安哥拉、利比亚、津巴布韦、纳米比亚等国参抗。美俄等表面支持刚果,私下也向卢、乌提供资金,非洲十多个国家参与、世界主要列强代理人介入,战争演变为大战。1999年双方疯打,卢旺达、乌干达反目成仇,参战国不堪重负纳米比亚等先后撤兵,唯有南非售武发财。2001年卡比拉被刺,小卡比拉接任总统,谋求民族和解,于2002年10月外国军队全部撤出刚果,图西人获得国籍,但仍受歧视,冲突不断。

惨案给国际社会留下深刻教训。事发前,联合国对可能发生部族屠杀的报告,未能引起重视;事发后,联合国与10多个国家协商出兵事宜,也未能成功。2004年非盟周二正式成立“和平与安全理事会”,准备“介入成员国之间的冲突”。2005年7月23日克林顿参观卢旺达大屠杀纪念馆,说:“由于我个人的过失(当时不作为),我向死难的人民表示深深的歉意。”

库尔德独立运动。库尔德人有3千万,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突厥、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但没有自己的国家。奥斯曼帝国时代有过半自治式的小王朝“库尔德斯坦”。一战结束后被瓜分,分散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等国边境。二战期间,伊朗欲借德国之力驱逐不断渗透的英国和俄苏,英苏觉察后联手警告,因其国王无视照会而入侵;老国王被迫退位,太子巴列维继位。英苏两军南北相向推进,在伊朗中部设立缓冲区。1945年12月,在苏联支持下,伊朗阿塞拜疆人在东阿塞拜疆省(伊朗西北部中)成立阿塞拜疆人民政府。随后,宗教领袖卡齐穆罕默德在西阿塞拜疆省成立库尔德人民政府,次年1月22日宣布成立“马哈巴德共和国”。12月,伊朗军队占领马哈巴德,明年3月底以叛国罪吊死卡齐穆罕默德。

1958年,伊朗军官推翻英国保护下的旧王朝,成立共和国,退出“巴格达条约组织”,1963年复兴党上台。苏联支持库尔德人争取政治权利,爆发了内战,1970年成立了库尔德自治区。美国秘密介入了伊库区事务,包括提供武器弹药和军事指导。1979年萨达姆执政,展开血腥镇压,造成了仇隙。1991年,伊拉克在“海湾战争”后收到制裁,伊库区抓住时机反抗萨达姆政权。美国第41任总统布什通过《美国之音》表示支持。叙利亚内战爆发,库尔德人乘机争夺地盘,2013年3月底,叙政府同意库尔德人“人民保护部队”“人民防卫军”,共管北部、东北部换取抵御极端组织。2014年,库尔德自治区与伊拉克政府分歧再次凸显。2017年9月,伊库区议会通过公投计划,伊拉克联邦法院裁决停止,欧盟也反对公投。9月25日如期公投,“独立”方获大胜。10月伊库区政府发表声明“冻结”结果,展开对话。

从美国角度看,为了阿拉伯世界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建立一个安身立命的独立国家,是堂而皇之的人权理由。库尔德人独立建国,彰显了人权与主权的两难:库尔德人独立符合人权,建国则要分割他国领土主权。这就是库尔德人独立遭到所在及周边国家联合打压的根本原因。

8、大国战略之争

纵观国际战争史,很多有大国介入的背景,或干脆是大国战略竞争所致。尤其是进入核武时代,大国尽量避免直接冲突,也就演变为代理人战争。大国为了自身的战略利益,以种种借口甚至不惜制造借口,扩大事态,把地区冲突国际化,火中取栗。中东地区最为典范。中东,土耳其曾是奥斯曼帝国,伊朗曾是波斯帝国,有过阿拉伯帝国的辉煌,埃及是阿盟的倡议国、永久地,沙特自诩老大,土耳其是逊尼派,伊朗是什叶派,埃及逊尼派为主,沙特逊尼派是多数,幸亏沙特行事低调。这里跟欧洲一样,自己想当老大、绝不让一家独大,也就形成了列强并存、无一老大的局面。叙利亚内战,最能体现大国的战略较量。

叙利亚,1961年宣布脱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与埃及联合),1963年3月复兴社会党发动政变而执政。复兴党是什叶派,在全国85%穆斯林中占20%。2000年7月巴沙尔出任总统,开始改革,被誉为“大马士革之春”。

叙利亚内战的导火索,是“阿拉伯之春”。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找不到工作,做小贩遭到警察粗暴对待,在当地政府门前自焚,不治身亡。事件引爆突尼斯人对高物价高失业(失业率16%)的怒火,导致当地居民与国民卫队发生冲突,冲突蔓延全国而成社会动乱。2011年1月14日本•阿里总统选择放弃而逃亡沙特,总理接替总统组建新政府,史称“茉莉花革命”。2014年1月制定新宪法,11月举行总统选举。

“茉莉花革命”迅速席卷阿拉伯世界,史称“阿拉伯之春”。埃及总统辞职,并移权给军方;阿尔及利亚通过四项法令和法规草案,解除了1992年开始的紧急状态;摩洛哥准许公投进行宪法改革,7月1日通过新宪法;苏丹总统承诺不谋求连任;叙利亚爆发内战,战乱延续至今;黎巴嫩承诺提高40%的薪金;约旦解散政府重组内阁,以“纠正错误”;沙特批准妇女2015年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科威特首相内阁集体辞职;也门总统签署协议,移权副总统哈迪(次年当选总统);阿曼重组内阁,承诺赋予“咨询委员会”更多权力;利比亚演变为全面内战。阿拉伯地区,至今动荡不已,暴力愈烈。阿拉伯国家一夜之间群体性陷入动乱,发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根本原因是民生凋敝、思想迷失、政治落后,国家政权丧失了政治合理性、合法性,正如叙利亚伊斯兰现代主义者凯瓦基比所说,“伊斯兰国家的威权统治建立在一种宗教心理结构之上”。

2011年“阿拉伯之春”波及叙利亚。3月,学生涂鸦被捕受虐,引发反政府游行示威,总统巴沙尔•阿萨德结束紧急状态法、废除国家安全法庭等,未能缓和事态,流血冲突再三发生。4月29日,联合国通过决议进行谴责,美国宣布“人权制裁”。6月底,反对党派组成“叙利亚全国民主变革力量民族协调机构”。7月,哈马市发生枪战,内战爆发。伊朗“革命卫队”、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援助叙政府。8月,政府军上校阿萨德率倒戈官兵(阿拉维派、逊尼派)以土耳其(逊尼派)为大本营成立“叙利亚自由军”;巴沙尔总统宣布实行多党制、政治改革、修改宪法;美国冻结叙在美资产。9月,欧盟实行石油禁运。11月,在美国等作用下,反对派整合了“叙利亚革命与反对派力量全国联盟”。12月,联合国通过叙利亚人权形势决议,欧盟实行经济制裁,欧盟、美国、阿盟“叙利亚人民之友”三方会议(俄、中拒绝参加),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叙利亚问题国际化。2012年2月,叙利亚颁布新宪法,实现政治多元,直接选举。3月,安理会通过叙问题的主席声明,叙利亚接受和平建议。5-6月,发生“胡拉镇大屠杀”“艾库贝尔大屠杀”。8月18日,奥巴马宣布“巴沙尔下台的时间已到”,欧盟、西方多国发表声明要求巴沙尔下台,美中情局展开行动,美国、欧盟提供资助,法外长宣称:“如果我们想改变政权,就必须支持反对派,我们必须推动局势变化。”2013年1月巴沙尔电视直播,呼吁各方停火,倡议举行全国对话大会,制定国民宪章并全民公投。2月以色列进行空袭。3月6日,反对派扣押联合国维和人员;19日反政府联盟推选希托(Ghassan Hitto,在叙出生的美国公民)出任叙临时政府总理(方金英《叙利亚内战的根源及其前景》);叙利亚出现毒气攻击。2013年5月,欧盟对叙利亚实施武器禁运将于5月31日终止。8月“化学武器袭击事件”。9月,联合国派专家调查毒气事件;美参议院授权军事打击;叙政府同意交出化武,奥巴马同意换取和平。11月7个主要伊斯兰武装派别联合组成“叙利亚伊斯兰阵线”共同对付叙军;年底19支反对派武装组建“沙姆军团”,次年2月大马士革周边5支武装组建“沙姆战士联盟”。

2013年,叙利亚内战出现拐点。除了反对派战争,还有极端组织、库尔德人的争地盘战争。叙利亚库尔德族组建“人民保护部队”“人民防卫军”,为自己争地盘。极端组织也乘机做大。叙利亚穆斯林兄弟会,成立于1930年,主张恢复伊斯兰教原教旨信仰,反对世俗化和政教分离;1963年复兴党执政,反对政府而发生多次冲突,1980年因政府颁行严令而转入地下,1982年被镇压而流亡国外;新一代“圣战”者参与2003-2007年伊拉克战争对抗美军后参入内战。另一部分源于美索不达米亚基地组织的分支“胜利阵线”,一心建立“伊斯兰国”(2014年被基地组织除名后宣布建国)。2013年11月7个伊斯兰武装派别为对抗“伊斯兰国”,联合建立“伊斯兰阵线”。次年1月,包括8支地方性武装“圣战军”成立。到2014年1月,“来自83个国家的约1200支武装在叙境内作战”(人民网-人民日报)。9月,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包括欧盟)将消灭“伊斯兰国”作为核心目标,次年特种部队进入。2015年9月底,俄上院批准空袭打击叙利亚境内IS武装,俄军进入叙利亚;2016年12月攻克阿勒颇(阿芙林南50公里),俄、土和伊朗斡旋和谈。

2016年出现大转折。美国中止扶持ISIS。2016年8月,以空军配合土耳其发动“幼发拉底盾牌”军事行动,扫荡叙利亚西北部“伊斯兰国”武装分子和库尔德武装。2017年11月,伊朗出兵叙利亚参与反恐作战。土耳其打击库尔德武装引发美国不满。因为,美国明确表示支持库尔德建国。2016年3月,库尔德人宣布在叙利亚内成立一个新的自治地区,美国官员表示反对:“我们不支持叙利亚内部自治或半自治的地区。”美国特殊行动指挥官托马斯(Raymond Thomas)回忆说:“我们基本上就告诉他们……宣布自己叫作‘叙利亚民主力量’。”库尔德人一直渴望独立建国,奥斯曼帝国制下有过“库尔德斯坦”。库尔德人聚居在西亚北部,从两河上游到伊朗哈马丹(古称埃克巴坦纳)一带,即土耳其东南角始于伊朗西北部,经伊拉克、叙利亚北部,其中重要城市是哈马丹、摩苏尔、哈赛克、曼比季、阿芙林。阿芙林往西,下经叙利亚西部(阿勒颇、伊德利卜、拉塔基亚三省北部)是地中海东岸,跨土耳其哈塔伊省(仅百余公里)是地中海东北角海湾。这个四国边境的走廊地带,对于中国是古丝绸之路、当今一带一路南线的沿途;对于周边是伊朗倾力打造“什叶派之弧”(包括伊拉克、叙利亚)的要地。库尔德族争取独立是四国的共同问题,伊朗视为波斯人分支,集语充分自治,故较安稳,其它三国很麻烦,伊拉克是有限自治,叙利亚是高度自治,土耳其是强制同化,最担心邻国库尔德自治风潮波及本国。对于苏俄,早有想法,二战后支持伊朗库尔德人于1945年12月成立“马哈巴德共和国”,1947年美国威胁使用原子弹逼迫苏军撤出后被伊朗灭国;土耳其逊尼派,南边是“什叶派之弧”,无异于双保险。

在美国眼中,“什叶派之弧”还包括黎巴嫩——黎巴嫩是阿拉伯世界的西式国家,54%穆斯林(什叶派、逊尼派、德鲁兹派等),46%基督教信(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其真主党是什叶派武装;伊朗是什叶派老大,伊拉克什叶派多1.47成,叙利亚是什叶派执政;伊朗、叙利亚支持黎巴嫩真主党(什叶派)搞事,是以色列的恶梦,也是美国中东战略的利空。时过境迁,现在轮到美国打库尔德牌。从民族独立而言,犹太民族建国、库尔德民族建国,确实无可非议;但美国是把它当棋子,当楔子。小言之,实现了对土耳其的分割包围(只剩亚美尼亚地区通道),还实现了对伊朗的半包围(只剩亚洲通道)——美国主张“航行自由”,不承认《海洋法公约》,本国3海里领海。大言之,阿盟、欧盟、俄国、中国都深感潜在危机深不可测,既强化虎视欧洲的大战略,又构建遏制亚洲的战略布局,还在阿拉伯半岛再下一城。

叙利亚爆发内战,给美国带来利好。叙利亚处于中东中心地带,上联土耳其,下同阿拉伯半岛腹地,与以色列为邻,坚持反美立场,支持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9·11”后被美国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这也是美国促进叙利亚内战国际化、公开支持叙利亚反对派的动因。

美国支持库尔德人独立建国,土耳其首当其冲面临边境危机,所以公开指责美国在搞“邪恶走廊”。土耳其2016年“幼发拉底盾牌”行动后,于2018年1月20日发动“橄榄枝行动”,进入叙利亚阿芙林地区,打击库尔德武装。俄国在前一个月(2017年12月)撤军,建立海军、空军基地,组建常驻部队,要求“尊重叙利亚主权完整”,而拉芙林西南角拉塔基亚海军基地保持静默。叙利亚声称捍卫领土与主权,而后让出曼比季地区Arima村西线阵地。伊朗说“美国……挑衅行为是土耳其出兵的原因”,北约说“土耳其处于一个不稳定地区……有权自卫”,美国也有不同声音,“土耳其有其合理的安全担忧”(国防部长马蒂斯)。2018年1月17日,美国国务卿雷克斯•蒂勒森宣布说,在叙利亚东部建立一个事实上的自治的库尔德国家,这个国家将得到美国的支持。2月24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敦促叙利亚全境停火至少30天的2401号决议。此时的叙利亚现状是:俄罗斯-伊朗-阿萨德政权控制区、黎巴嫩真主党控制区、反对派/基地组织侵入区、“伊斯兰国”控制区、叙利亚库尔德人控制区、土耳其/反对派控制区,还有基地组织对叙利亚西部的控制。4月,美英法对叙实施“精确打击”。9月美国总统特朗普批准了叙利亚新战略,驻军无限期延长。

2019年10月9日,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宣布,向叙利亚北部发动代号为“和平喷泉”的军事行动。原来,土耳其2018年“橄榄枝行动”扫平阿芙琳,库尔德武装主动撤退;再攻曼比季,与美国特种部队交火受挫。尔后在美、俄等谈判压力下,放弃了整个“橄榄枝计划”。“和平喷泉”的目标是曼比季(库尔德武装的战略重地),2016年5月“叙利亚民主力量”从ISIS手中夺取,随后美军进驻。“和平喷泉”行动,声称建立32公里宽的安全区,归置200万难民。10月10日空袭轰炸了曼苏尔大坝(叙利亚东北部哈塞克省马里卡市附近)以困厄下游地区,国际社会哗然。10月13日美国防部长宣布特朗普已下令撤离叙利亚北部所有美军。

2019年11月29日,美国能源信息局发布信息,美国9月石油出口量超过进口量。中东石油不再成为美国的羁绊,战略必有新思维。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