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yumyum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12370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美国之音的解密时刻:大饥荒——天灾还是人祸?

热度 3已有 29149 次阅读2012-11-7 20:12 | 解密, , 美国之音 分享到微信

各位听众观众,这里是美国之音的《解密时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中国发生过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饥荒。国内外专家统计,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中 国共有大约3,000万到4,000万人饿死。对于这场大饥荒,中国官方迄今为止都没有公布过系统的记载和准确的数字统计,部分官方史料将其归咎于天灾。 这场灾难究竟是如何酿成的呢?

旁白:为了弄清事实真相,前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进行了多年努力,跑遍了当年受灾最严重的十几个省份,访问当事人,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并且在香港出版了描述这场大饥荒的巨著——《墓碑》。杨继绳得出结论说,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并非天灾,而是人祸。

三面红旗,全民大炼钢铁

杨继绳: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集团希望经济发展得快一点,革命和建设都可以快一点,这样可以超英赶美,甚至超过苏联。

旁白: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并发动大跃进运动。为了落实毛泽东提出的钢产量比1957年翻一番的目标,全民开始大炼钢铁,土高炉四处可见。

杨继绳:连中南海都炼钢(照片说明:毛泽东1958年观看中南海炼钢炉)的,宋庆龄跟着一起炼钢啊。文化部大院里搭起了钢炉,中南海毛泽东的秘书是总指挥,毛泽东还去铲了几铲子。

再加上农民说粮食多得不得了,又大炼钢铁,粮食就在田里没办法收获,都烂掉了。全国当时有几亿人炼钢铁,地里都没人收粮食。

卫星上天,粮食困境顿显

旁白:在农业方面,人们声称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亩产上万斤粮食的消息频频传出,同时大办公共食堂,宣扬“吃饭不要钱”。

杨继绳:反正卫星放得高,粮食产量报得高,那征购粮食就高了。你本来产了1万斤粮食,我征购2,000斤;你如果是10万斤粮食,我就征购2万斤。所谓征购是两个字,征就是征收,是公粮,这是强制性的。

旁白:中共高层领导人深信,共产主义完全可以提前到来。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

杨继绳:经济上高指标,57年钢铁产量是535万吨,58年达到1,070万吨。

旁白:与此同时,1959年,中国粮食产量比1958年下降15%,1960年又继续下降15%,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直到大跃进结束之后的1962年,粮食产量才开始回升。

饥饿肆虐,政府拒绝开仓放粮

杨继绳:1959年4月到1960年4月是全国饿死人最多的一年。在这期间,库存粮食最高达到887.03亿斤。

60年4月是春荒最严重的时候,粮食库存是403.5亿斤。

如果拿一半出来救人,也不会饿死人。

信 阳当时100多万人饿死,在信阳所在的河南省,至少有25.07亿斤粮食库存;在信阳附近的湖北省,还有13.22亿斤的粮食库存。如果开仓放粮,仅动用 这两个省的粮食库存,800万信阳人每人可以得到50多斤的粮食,还是贸易粮,根本不会饿死人。就是当时明明知道有粮食,就不去开仓放粮。

旁白:原河南省信阳地区专员张树藩的秘书余德鸿说:“我们当时整个地区还有11亿斤,那是国库的粮食,是不能动的。当时执行也不行,不执行这个命令也不行。当时上面的政策很紧,地委书记、县委书记都非常着急,但谁也不敢开仓,没有粮食你急也没办法。”

杨继绳:所谓三面红旗就是大跃进、总路线、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制造了全国混乱造成大饥荒,三面红旗是大饥荒的直接原因。

请您继续关注美国之音《解密时刻:大饥荒 (1) — 天灾还是人祸?》(完整版)







回国也能看海外华人网站——

51@555111.info——提供最新翻墙软件。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1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求清风 2012-11-7 23:06
一派胡言,毫无根据,我们就出生在那个年化,按照美国之音的说法,我们就得该死了?或者饿死了?当时的全国人口有多少?三年死了十分之一或者二十分之一?问问60几岁的人就清楚了,根本不需要美国的所谓什么资料,无稽之谈,根本不足信!
回复 风木 2012-11-7 23:05
历史不会重演!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