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仁 者 同 盟 //www.sinovision.net/?20527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树立东方本体论,改造哲学,进而改造文化,从而挽救人类与地球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道德经》的本体论思想

热度 1已有 1217 次阅读2012-9-27 23:01 分享到微信

         1、《道德经》本体论是迄今人类本体论思想的高峰
     本体论指哲学中研究世界的本原或本质问题,狭义形而上学专指本体论。我对哲学定义为:哲学是研究和阐释宇宙绝对本体及其与人类关系的学科。  哲学是人类思想的制高点,本体论是哲学的制高点,而现在世界主流哲学距离本体越来越远,这意味着基本环节或方法论上存在重大缺陷,这缺陷是理性本身。哲学中的理性思维只能用于类似制作指向本体的“路牌”,而那路牌应标明:实证本体须泯灭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以及以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手段。对于本体论解决相对彻底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所欠缺的只是更准确的阐释,特别是老子的《道德经》应该看作是“心物同一”本体论的起点。由于古代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使得一些表述不很清晰,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以现代新知见对《道德经》的本体论思想进行再阐释。
    
          2、《道德经》本体论思想
    《道德经》对本体的描述说明老子真切实证本体之境。但《道德经》多数章节立意偏政治哲学,这妨碍了对本体更多地展开和探究。
      2- 1、《道德经》明确的本体论意识
     我们看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第一章)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恒常的本体。开篇就清楚地指向本体论,同时也隐约提示出意识[语言是意识思维所依凭的符号]与本体相排斥。后句句式与前句同,义既凡是可以命名、可称谓的便不是恒常本体。“名”是很重要的概念,名意味着对事物的感知、区别、把握和命名,名即人类智慧的标志。名的心理机制基础是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这一分离使得人类能够将所有事物二元化和对象化,当然也是屏蔽人们认知本体之障。老子注意到本体不可言说的特质,表明由俗常对二元对象思考,改换为对思想进行思考,并注意到俗常的二元式思考面对本体时无能为力。第四、第二十一、二十五章都是描绘了本体性态。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第四章)大“道”空虚,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道德经》二十一章)“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惚,其中似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惚,其中似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其中似有精质;这精质是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2-2、本体与人和人类智慧的关系
     哲学史对于老子的“道”的主流看法是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这表明老子的本体论是“心物同一”[至少与心无隔]的命题。《道德经》说本体除了使用“道”,还出现“一”、“玄”等字词。请读下边章节的“一”既指代本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道德经》三十九章)本体融彻一切时一切域,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宁静;神(人的精神世界)得到道而智慧。再次突出摘引本章主要是注意到最后一句,“神得一以灵”,这里老子指出人的智慧以本体为根据、或说来源于本体,也是《道德经》本体论的形而上领域的定位。寂静本体不仅直接吸引人类集体潜意识去求索自己的,似乎还要求自身形而下、形而上两个方向实现闭合。既要求自然创造力的极至作品:人类,以本体为根据的智慧,亲证本体之境。就地球而言,惟有人类有资格完成本体的闭合运动。本题与人类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内同外通”。
     哲学基本问题有二,一个是本体论,一个是认识论,这章看作是《道德经》认识论思想:本体是人类智慧的根据和来源。智慧的来源是个谜,比较重要的看法是说智慧来自以劳动和进化。但这看法忽略了人类对感知的物象都具有描绘、描摹能力,原始人或儿童也能用树枝,刻画日月花鸟;而猴子等别的动物怎样进化甚至专门训练也做不到。人类与其他动物最核心的区别只能在于一点:人类大脑与本体同一、同构、为相同密码系统。而本体融彻一切物象,所以人类观察任何物象,本质上应看作是本体从观察者人与被观察对象两端自映自。所以从本体意义说,人类知识为先验,本体意义先验、内核同构,非指具体门类知识先验。人面对任何物象无论三、五年、千百年最终能够建立对该对象的系统知识。
      回到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对立的超意识]”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本体]”,可以用“常有欲[二元式俗常思维]”的“大”。这两者来源相同,可以叫做“玄” [本体的又一代称]。然而,“玄”之中还有“玄”,这就是“众妙之门”:所谓“众妙”就是造成天地万物的种种最微小的因素、原始物质[基本粒子]。
         2-3、本体与原始物质的分界
    “道生一,以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一为本体,二为阴阳两仪,三为原始物质[基本粒子],此既老子的本体论形而下作用方向的模型,宇宙生成模型。我想按照老子本章论述,借助伏曦八卦的符号系统直观描绘本题模型,并将上节说到的本体与人类智慧的关系也反映在卦图当中。但应说明不将“三”按纯修辞意义上的虚指理解,因有“三生万物”将“三”实数化。取消八卦的“四象”层级,以阴阳两仪做全排列组合,令阴阳不对称、不对等[对等中和]共得八组三爻卦象,这与八卦相同的。但因纯阴纯阳不成物,将乾坤两卦看作与两仪同而取消,所余为六卦,故认为原始物质[基本粒子]为六种。于此得到可验证的宇宙本体论模型,既:原始物质[基本粒子]多于或少于六种,本模型都被证伪;同时若理性及以理性为基础的科学手段若超越原始物质[基本粒子]级层实证形而上之本体,这个本体论模型也被证伪。
     原始物质[基本粒子]层级还提示本体并不直接生发万物,它与万物间存在一个媒介:原始物质[基本粒子]。这在古代本体论思想中都较模糊,包括《道德经》也较模糊,但这很重要所以需要现代阐释,思想史上许多本体论思考者在这里遇阻,如后来张载的“太虚”与“气”造成许多理解上的混乱。顺便谈谈对于用“周易”及占卜的看法。笔者认为周易错了,错在超越八卦排出六十四卦,这不仅失之繁复,更是掩盖甚至抹杀了八卦的本体论价值。伏曦八卦如龙象,所建立的是本体观;文王六十四卦则为犬马,探究的是事理。若是要依卦象讲事理可以多得无穷,而要预测却不能,古人早发现这问题,大约猜想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所集纳的“要素”、“维数”不够多,到“奇门遁甲”搞得格外复杂,照样不能有效预测。六十四卦的周易害人至深,至少报废了古今百万学人天文数字般的精力与时间。
        2-4、具体自然人证悟本体的路径
    本体的基本特征是排斥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那么人们怎样去实证本体?“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望窗外,就可证悟本体。说明实证本体在心体内下工夫。“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不去向外探求事相,从俗常纷繁中摆脱,收光内敛,同混沌微尘,就能与本体[玄]同一。古代没有意识与潜意识理论,老子这里朦胧地指示要进入特殊的意识态去证悟本体。再看:“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道德经》第十章)精神和形体合一,能不分离吗?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清除杂念使心灵成为没有瑕疵的玄镜。那“玄镜”态能映射本体与心体同一之境。我们以现代心理学提供的新知见去领会和补充老子的思想,既人类原本统一、与本体直接同一的心体在降生分裂为为意识与潜意识两截,屏蔽了本体之境,需要经过必要的训练和修行消弭意识与潜意识的分离,才能回归本体与心体同一的境界。
     2500年前的《道德经》只能朦胧地表达实证本体的方式,若对有些章节以实用主义态度作出修正性注释可以更清楚些[即跟别家解释不同]:“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笔者对“常德”解释为本体与心体同一性态。则“知白守黑”“白”为意识,“知”以“照”替换更为贴切[指非主动的寻思];“黑”为潜识,潜识与本体秒秒无间,以意识平复后的“寂照”等待证悟本体的机缘,证悟本体的基本工夫是消弭意识与潜识的分离,使两者和合;本体之境刹那整体呈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道德经》四十八章)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这里也理解为本体对意识及意识状态的理性思维所依凭的语言符号系统的排斥。意思是试图以思维去琢磨本体便不可得。在探究本体的努力中不可能废弃文字和理性,但它们是用来制作“路牌”,路牌上写着:本体不在东西南北中,去意识思维归附统一心体即显现。觉悟、实证本体也使哲学许多重要范畴获解,如可帮助人类获得了本质自由。
           2-5、本体之德及养生
     老子《道德经》的修身指教,后来成为道教修身修命为要旨的依据,可惜丢大得小,敬奉老子却遮盖了他最有价值的本体论思想。这样说并非否定修行的意义,人类自身与宇宙有呼应,伏羲作八卦也是近取诸身。所以修行有积极意义,对健康也有利,但最该体会和实践的是本体示现之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应该对道与德关系的表述不是很清晰,但《道德经》考察道与德本身就表明老子感知到两者内在联系:道[本体]为宇宙根,也为德之根,但这里的“德”指人类社会伦理基本规则。老子的称为“上德”、“玄德”以区别以一般道德规范。寂静无为的本体无碍万物衍生,所以本体示现之德主生为仁。与本体直接对应的“上德”、“常德”、“玄德”就是这层面的道德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德经》第十章)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道德经》第十章)“上德”的外部特征与道一样是看似“无为”;而仁、义、礼属“有为”。五个层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上德”是德和仁是最高标准,属于本体之德的直接映射,是老子拜访在第一层次的德。从〈〈道德经〉〉散见于各章的表述看,“上德”的外在表现喻为“若谷”、“若辱”、“若不足”等,“上德”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的;“上德”重视生命、轻视名利;“上德”清静无为;“上德”戒除贪欲、知足常乐,永保内心世界的宁静;“上德”顺应自然;“上德”慈悲、宽以待人;“上德”修心养性,与世无争,能获得健康长寿。本体所示现的主生主仁之德的根本意义是应该成为人类社会人类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基础。这也是哲学、本体论研究实践意义上的价值之所在。无论个人还是对人类整体都不仅是从伦理角度劝善说和,而是真正树立以本体之德为社会立法的人类主流意识。
          3、结语
    本体至简,没人能列举出比本体更为简单的东西,哪怕是一粒沙或者一片叶也要比本体复杂千万倍。各主要哲学流派和宗教多承认本体的存在,只是称谓不同,道、理、真如、自性、实相、上帝、绝对理念、绝对真理等等都是表述同一个东西:宇宙绝对本体。本体非物质也非精神,似混沌态、氤氲态、信息态、逻辑态、规则态的纯存在,是显示为“空”的“在”。本体质为“中和”,不对任何粒子或引力形成滞碍,也不与任何元素发生化合,更象是一种“语句”或“指令”,这语句的基本含义是静极而动,其形而上心体应称“无极”,其形而下作用起点称“太极”,两者完全同一。
    心物同一是指本体意义同一,无条件直接重合。意识虽然屏蔽了那同一状态,但仅是屏蔽,潜意识与本体秒秒契合,这性态通过人类集体潜意识吸引人类向同一态回归,图腾、巫术、宗教、哲学、科学都包含这努力。可惜,主流哲学以理性为尺度,将宗教等统统视为迷信而排斥。人类有文字文明史仅仅几千年,人类对理性如此执著和信赖本身才是迷信,将理性树立为唯一尺度等于将盲目信赖提升为信仰堵塞了通往终极真理的唯一路径。
     解决了本体问题,哲学各主要范畴的问题便都随之获解。如人性论古代思想家以自然人的特定行为作为善恶例证难有结果,但本体之德为仁,人的先天之性为善。至于美的本质该定义为:美是本体的感性显现,是融彻于主体与客体的本体以感性方式的交融与呼应[含间接]。自由论。证悟了本体的人类,将获得与本体相齐平的本质自由。
     “心物同一”本体论是中国文化所能贡献于人类社会的最大财富,它将帮助哲学担负自己的责任,引导人类以本体示现的主生为仁之德,对病态价值观和生存方式改造,扬弃竞争、效益、效率、发展等等今天看似当然的理念,结束人类间的拼杀,结束人类整体对于地球的战争,建立本质和谐的文明形态。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1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行者亦乐 2012-9-27 23:08
依天道而行 顺势而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