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诗人梅梅 //www.sinovision.net/?15109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志于道,依于仁,游于艺----美丽的诗文像一朵格桑花,静悄悄地绽放在你心上!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月香齿颊之椿芽菜(七律)

热度 2已有 2246 次阅读2023-3-29 10:02 |个人分类:散文游记|系统分类:文学| 七律诗词, 香椿, 七律诗词, 七律诗词 分享到微信


月香齿颊之椿芽菜(七律)_图1-1

月香齿颊之椿芽菜(七律)

罗金海/文/摄影

 

椿芽满树叶生情,滴水穿岩曲入声。

自渡八千香皓齿,难分万亿奉连茎。

风神剪影诗书客,火箭冲天将令兵。

馥郁春花言不老,清光画载道芳名。

 

              诗曰:香椿香椿慎勿哗,儿童攀摘来上茶,嚼之竟日香齿牙。明代屠本畯打油诗道出了吃香椿的天然美味。春天,我最爱吃的是一朵朵香椿芽,适用于烫、拌、炒、炝、炸等不同烹调方法,制作出各种佳肴美味,如椿芽拌豆腐、椿芽烘蛋、炸香椿丸子、炸香椿鱼、雪丽香椿等等,都是南北有名的菜肴。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它带着馥郁的清香,搅动着我的味蕾,在嫩绿的叶片里,蕴藏着整个春天的生机,代表着生命的朝气蓬勃;在玉脆的茎上,吸允着整个春天的养分,代表自我生命的旺盛力。在古代,香椿树的古名很多,《书经》名木屯,《山海经》名,《唐本草》名椿,《本草纲目》名。李时珍讲椿树易长而多寿考,故有椿考之称。先秦古籍《山海经》: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櫄木即是香椿,也叫椿芽,灵椿,庄椿,大椿等,平江话称:椿巅,意思是长在树枝的巅峰。春巅被称为树上的蔬菜,其食用历史悠久,早在汉代食椿习俗已遍布大江南北,至唐宋食椿更盛,曾与荔枝一起作为南北两大贡品,深受皇上及宫廷贵人的喜爱。《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意为古代的大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生长的一年,表示寿命之长久。古代诗人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以千椿形容千岁,又如以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以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如古诗词句中的:寿堂已庆灵椿老,年年岁岁,重添嫩叶,频长繁枝。”“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康有为的名句: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道出了古人对香椿的喜爱程度,已经上升到了健康养生之长寿。


            古代民间流传着“常食椿巅,百病不沾,万寿无边”的说法在我小的时候,母亲总会摘一些椿巅回来,打上几个鸡蛋,炒上一碗,叫我们三姐弟吃,说是可以杀肚子里的虫。我夹上一块,放进嘴里,感觉味道怪怪的,竟然没有品出它的清香味。现在想起来,感觉小时候的春天白过了,如此美的味道,尝到嘴边了,为啥就没吃上瘾呢?吃香椿一定要自己亲自去采,因为能观赏到椿芽散发的强盛生命力,能从一根树枝上摘菜很多次,但它依然在发芽生长。从树上采下来的那一刻,椿芽散发着浓浓地馥郁芬芳,这也是我北上遇到王正鹏先生后,才真正品尝出它的天然美味,那种色香齐全的春天味道,一直留在齿里、舌尖、胃中、脾间,无不飘散在身体的每个细胞,直入生命灵魂。在北京,吃香椿让我上了瘾,不单是煎鸡蛋吃,而要伴着吃,是与张家界霉豆腐一起凉拌着吃,每吃一次,竟然一整天都沉浸在月香齿颊间......这种春天的气息仿佛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心房,叶子的红嫩,茎的厚肥,都在香色中环绕,让人醉了一般,迷离中还能看到春姑娘红彤彤的笑脸......身为草药郎中的王正鹏先生喜欢的“怪口味”,让我不知不觉的喜欢上了,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无论走到那里漂泊,都要在春天里先品上一碗时令蔬菜之香椿。在张家界老家,山里的香椿树有很多,我会从大树上采集最鲜嫩的,焯干水后,不用切碎,直接凉伴着吃,让人胃口大开,满满的碗里盛上整个春天的五彩缤纷。印象最深刻的是去云朝山,李大师带我们在一家门前有大水库的山里家里,我尝到了一辈子最难忘的椿芽菜。这种香椿做法很特别,不单是采集了最鲜嫩、最肥厚的香椿芽,而且是压干了水份的香椿芽,每朵香椿有白色的淀粉在里面,我不知道是面粉还是其它植物淀粉,整整齐齐的摆上一碗。因为太过于好吃了,以至于我从吃饭开始那一刻,眼里都只有那天然秀色的一碗椿芽菜。我真想不到张家界山里人能把椿芽菜做到如此诱人,精致,美味, 是淳朴山里人健康养生法,只吃生长在地里天然绿色的季节性蔬菜,无农药,无有机肥,无大棚,无转基因,无生长激素等无害农作物。 为什么云朝山上九十岁的老奶奶还能在地里种菜,健康的体魄是通过一生健康饮食与崇高精神信仰得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密不可分。将近十年,我依然记得这户山里人家,那一碗绝品椿芽菜,是张家界美食最好见证;尽管自己做不出如此纯美的味道,但人走到哪里就是学习,我在考古学家的带领下,全盘学习古老的知识文化。中华文化博大精神就是从饮食文化、诗词文化、绘画艺术、信仰文化、非物质文化等,在历史长河中一代代相传。


            苏东坡有诗曰:“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露芽”就是椿芽菜,这种天然的美味在大城市里,是很难吃到野生的,大部分来自商家的人工栽培。这种时令蔬菜适宜生长在有山,有水,灵秀的自然环境中。因此,人类居住的环境也如同植物生长环境一样,在高楼大厦中住久了,已经完全无视生命自然力,以虚荣的物质面貌对待所谓的高品质生活,实际上是已经远离了人类文明生态链,过度沉弱在“美”的虚幻与假象之中。地球每次发生极大灾害,都是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因为地球是一个活动变体,承载它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如大地震、海啸、火山喷发、龙卷风等等,在毫无征兆中发生。如今地球在人类的操控和各种破坏中,更显得它的遍体鳞伤,无数次炮火、炸弹、核武器、爆炸、采挖、污染下,纵然在繁华的都市里,自然美貌已荡然无存。每一颗香椿树都在延续它的生命力,逢春就生长;人延年益寿的也就是生命力,是一种自然光景的向往,与物质积累财富无任何关系。明代李濂有诗曰:“抱孙探雀舟,留客剪椿芽。无限村居乐,逢人敢自夸。”记录了村居人们的美好时光,以剪椿芽,吃椿芽来表示春天的无限情趣,美好的田园生活自始至终都熏陶在快乐中。在武陵源,跟随王正鹏先生上山采药,就能采到椿巅,它们就长在溪水边,一颗小树上长的椿芽特别红嫩,乍看就像一把刚开的小散,散发着无比诱人的春色,仿如妙龄的少女藏着浓浓的羞涩,飘然的貌美在阳光下更显得娇贵。对春天的爱,往往是一种自然索取,不需要太多的孤芳自赏,生命的真彩是在秀色可餐中品尝,如同这色香诱人的椿芽,总让人回味无穷......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称:“元旦进椿芽、黄瓜,一芽一瓜,几半千钱。”在春节就吃上了椿芽,那是上等的佳肴美味!朱橚在《救荒本草》记载:“采嫩芽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这是香椿最简单的做法,也是最原始的味道。明代徐光启香椿作为救急菜、救荒菜,载入《农政全书》称:“其叶自发芽及嫩时,皆香甜,生熟盐腌皆可茹。”来之自然,取之自然,春天里的长春菜。明代高濂的养生专著《遵生八笺》,详细记录香椿芽的吃法,如“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明代薛宝辰《素食说略》谓“香椿以开水焯过,用香油、盐拌食甚佳;与豆腐同拌,亦佳,清香而馥。”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香椿头拌豆腐,称其“到处有之,嗜者尤众。”清代顾仲《养小录》说:“香椿细切,列日晒干磨粉,煎腐中一小撮,不见椿而香。”湖北禅宗五祖寺的“烫椿芽”就有两种吃法,一种是将叶芽洗净,用沸水一烫,然后切碎,调以芝麻油、精盐、白醋、酱油拌匀即成,吃时脆嫩浓香。另一种是叶芽烫过后,略拌精盐,装入瓷坛压紧封口,存放一年半载,吃时竟鲜、咸、甜、酸四味兼备,十分开胃。可见古人对香椿做法已经达到了十全十美,既保留了香椿的香味,又到达了长时间保鲜。瓷坛子菜是古代各种腌菜的特色,只可惜现代年轻人用习惯了冰箱,完全不重视瓷器存放食物的鲜美味道,以至于这种美食都在不断消失中。古人对椿芽菜的喜爱,已经爱到骨子里,爱到生命极致;正因为椿树以人间八千年当做自己生长的一年,所以每吃一次椿芽,就吃出“长春不老”之珍馐美味。因为吃香椿的时间很短,所以采集多的时候,需要更好的方法保存。王正鹏先生告诉过我可以将香椿晒干吃,这也是古人美食保存方法,虽然有些干,但香味依旧满厨房飘荡。春天浓浓的爱凝聚在香椿里,哪怕是看一看,闻一闻,人的生命灵魂细胞全都在这春天色彩里变得如痴如醉!香椿既是一种菜,也是一种药,很多医书中都有记载,“香椿味苦、性寒,不仅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还能起到醒脾、开胃的作用。”


               “房前一棵椿,吃菜春不断”,老家屋门前栽有一颗颗香椿树,蔬菜不断,椿芽生发极快,欣欣向荣,称“不老之椿”醇香四溢,鲜嫩肥美,让我吃出整个春天芳香四溢之秀色美味。明代唐寅曾写有一首题画诗《椿萱图》:“漆园椿树千年色,堂北萱根三月花。巧画斑衣相向舞,双亲从此寿无涯。”从古代的诗词文赋到书画艺术,香椿在八千岁旺盛的生命力与长生不老的天然品味中,人们早将生命世界与自然世界融为一体,从而也就将这古文明艺术文化世代盛传!

2023年3月23日晚与长沙

月香齿颊之椿芽菜(七律)_图1-2月香齿颊之椿芽菜(七律)_图1-3









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