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美国中文网首页 博客首页 美食专栏

辉山兰狐的个人空间 //www.sinovision.net/?5674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从中国农历的科技优越性狐说到黄帝纪年

已有 1269 次阅读2019-2-2 21:08 |系统分类:科技教育分享到微信

        历法是纪录时间的坐标系,古代各民族都根据天象的观察来确定历法,从而有按太阳在星空中的位置(也就是地球运行的轨道)确定的“阳历”、按月相的盈亏确定的阴历、和我国兼顾月亮和太阳天象的农历(古称夏历)。在这三种历法中,辉山兰狐认为农历的科技含量最高,对生产的指导意义也最大。地球自转一周的单位“日”和一个月相周期的“月”,以及一个四季寒暑周期的“年”(回归年)之间,凑不到一起,一个月相周期是29日外加一个很零碎的余数,而一年的时间长度等于12个月相周期外加10天和一个很零碎的余数。一年的时间长度同“日”的关系也不能凑整,一年等于365日外加一个很零碎的余数。
         如何处理年、月、日之间的零碎余数,就成为编制历法的困难课题。所谓“阳历”,一般称呼为公历、西历、格列历,相传是起源于古埃及,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阳历作了修改,之后称呼为“儒略历”。为了处理日和年的零碎关系,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这样,儒略历百个历年(对历法中一年的称呼)的平均长度便同回归年长度相差不到一天了。至于这种历法的月,是纯粹胡乱划定的,同天文现象没有一点关系。尤其荒唐的是,公元前8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生日是八月,就硬通过自己的权力,从二月中拿出一天放到八月,把八月由小月变成大月。虽然这种历法使历年同回归年的差别变小了,但毕竟还有差别,日久天长积累起来,就不能视而不见了,到了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共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现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就是如此不怎么科学的东西。
     阴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历元定在穆罕穆德从麦加迁到麦地拿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回历虽然让“年”的单位同回归年(四季寒暑周期)完全脱钩,但却没有人为的干扰,基本是以天象为根据的,所以科学性要好于公历。
      我国传统的农历,是世界三大历法中最科学的历法体系。农历同回历一样,以一个月相周期为一个月,但却不机械地规定大小月互相轮替。农历严格地按天象规律为依据,规定“月初必合朔”,即把月朔之日(看不见月亮的的“朔”日)定为初一(定朔),由于月相周期是29天加一个零碎(平均相差12小时44分03秒),还有月亮运行的周期或非周期的变化,这样按定朔确定一个月有多少天,就不一定大小月交替,可能出现两个小月连在一起的时候,也有两个大月连在一起的时候。例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连续四个月是大月。这显然比机械地规定大小月交替更符合天象规律。
       我国农历还使用24节气,这是根据回归年来确定的,把回归年等分为24段,就有了24节气。24节气对于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极大,所以我国古代把24节气同历法的月挂钩,把24个节气中单数序列的(立春、惊蛰……小寒)称为“节气”,双数序列的(雨水、春分……大寒)称为“中气”,且规定,农历月序由相应的中气决定,即每个月中必须包含一个中气,以雨水定正月,以春分定二月……依次类推到以大寒定腊月。由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大于12个月相周期,不用很久,月序和相应的中气就会脱离,为解决此问题,采用闰月的办法,若某个月只有一个节气而没有中气,则这个月叫闰月,这一年就有13个月,并按天文观察,确定了19年7闰的规则,这样一来,虽然每一个农历平年的长度都小于回归年9天左右,但闰年却大于回归年19天左右,19个农历年的平均值就同回归年相差不多(相差2小时9分36秒),为了消除这一差距,我国古代科学家也有卓越的成果,祖冲之创制了《大明历》,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制,这样一来,400个农历年的平均长度仅仅比回归年相差55秒,两千年下来,也相差不到5分钟,这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高科技顶峰。
       有人可能问,既然我国古代对回归年的测算如此准确,为何不使用“阳历”,而坚持使用“农历”。这是因为即使在农历中24节气不能固定在某一日,但可以通过置闰的办法基本稳定在固定月(如上文所述,雨水定正月,以春分定二月……)上,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就足够了,而用月相周期来确定月,初一是朔(看不见月亮),十五是望(满月),对于潮汐的意义极大,初一、十五两天在日月的共同引力作用下,将引起大潮,而在月相为上弦和下弦时,太阳引潮力和月球引潮力互相抵消了一部分,所以就发生了“小潮”,故农谚中有“初一十五涨大潮,初八二十三到处见海滩”之说,可见,普通老百姓很容易按历法推测潮汐的起落。掌握潮汐的规律性对于渔业、航海和军事甚至旅游(如钱塘潮)都有重要意义,而把潮汐现象同历法联系起来,无疑问是很方便的。由此可见,农历实在比现在通用的公历高明得多。解放后,为了方便国际交往,国家规定使用公历,同时又保留了农历,实在是因为农历有利于生产发展,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既然按某个朔望月是否有中气来确定闰月,则每个月都可能是闰月,在古代确实如此,因为古代24节气是按等分回归年来确定的,这样来确定节气的方法叫“平气法”,由于地球运转轨道并非圆形,所以按“平气”法确定节气,若以冬至和夏至为基准点,则秋分日和春分日的昼夜长度就不相等。唐高宗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傅仁均、崔善为在《戊寅元历》中,改按黄道角度等分二十四节气——“定气法”,这样一来,就使得秋分日和春分日昼夜相等,这当然使历法更符合天体运行规律,但因使用“平气法”编制历法更简便,所以此后在历法编制中一直没有使用“定气法”。直到清代康熙时代,才真正把“定气法”引进到中国农历中。引进“定气法”后,由于北半球夏季在近日点,所以运动速度快,从而节气之间的间隔短,而冬季则相反,地球运动速度慢,节气之间的间隔变长。这样一来,闰月出现在夏季月分的概率就远大于在冬季出现的概率。从现在前推百年或后推百年,蜡月和正月都没有闰月。这也不是绝对的,从1647——2796的1150年中,有7年闰正月,但却没有闰十一月或闰蜡月,因这两个月距离冬至日最接近,而最接近夏至日的五月,则有82个闰月,在总共419个闰月中,有338个闰月出现在3、4、5、6、7五个月。对于闰月不能看作历法月(时间)的重复,只是一种平差技术措施,所以只能把闰月看作前一个月的延伸,即使是闰正月,也不必设置两个春节。那么有没有闰正月呢?在使用“定气法”后,闰正月是相当少见的。1984年闰了10月,按37021网站的“万年历”,冬至日在闰10月29,因此,该闰月不符合置闰规则。但查找别的万年历,发现冬至日在11月初一的0时23分,这样冬至日就离开了前一个月,闰10月才合乎道理。若当年真没有了闰十月,而第二年(乙丑年)的二月也没有中气,若在这个月置闰,正好是闰正月。不过,时间坐标不能假定,现在只能尊重1984年闰十月的事实。根据推算,未来2262年、2357年、2520年、2539年、2634年都是闰正月,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谁也遇不到了,公元26世纪,相隔19年就有两个闰正月,那真是千载难逢啊。
       公历各月份天数的混乱和没有科学依据早就引起了国际有识之士的批评,主张创建“世界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几十年来都无所作为,不知道若干年前该组织吃了什么壮阳药,发起了“世界历2012年启用运动”。我国国内关于是否启用黄帝纪年也在争论不休,辉山兰狐认为,既然保留了农历,而农历的科学性、实用性都优于公历,那么,不管有没有什么“世界历”,我国给农历一个坐标原点,也不用大惊小怪。既然现在的公元纪年(耶稣基督诞生年)是以一个传说或胡说为根据确定坐标原点的,那么,我国把一个远古传说(绝不是胡说)作为纪年的坐标原点,至少比公历更具有传奇性和历史渊源。在日历2010年附近多印一行字——黄帝4708年,可以多用点油墨,增加GDP,多少也是经济贡献。至于大家七嘴八舌地争论,自然提高了网络点击率和报纸发行量。因为争论不休就要劳心费神,当然要进补,所以对扩大内需绝对有好处。至于黄帝元年从何日算起,也不必争论,既然没有任何一种说法更有权威性,那么谁最早使用的就采用谁的说法,反正都是传说,何不尊重一下首创者?


免责声明:本文中使用的图片均由博主自行发布,与本网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博主进行删除。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留言请遵守道德与有关法律,请勿发表与本文章无关的内容(包括告状信、上访信、广告等)。
 所有留言均为网友自行发布,仅代表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网观点。

关于我们| 节目信息| 反馈意见 |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返回手机版| 美国中文网

©2024  美国中文网 Sinovision,Inc.  All Rights Reserved. TOP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