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右上角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美国中文电视
精彩视界 与您相伴

智能守护无人区 全球首只“机器藏羚羊”进入可可西里

创建日期:

2025年08月12日

来源:

它能跑会跳、体态丰满,外形和藏羚羊几可乱真,只是混迹在羊群中,步履稍显僵硬,脚步也没有那么轻盈。它就是全球首只“机器藏羚羊”。8月11日,它出现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可可西里卓乃湖畔,虽然目前仅有一只,然而作为人类观测野生动物的实验和探索,对于赋能守护可可西里“人类禁区”、更好地保护藏羚羊意义重大。

8月12日,“机器藏羚羊”外形制作团队负责人刘玉丽对香港中通社、香港新闻网记者介绍了模型制造的过程,而这只“羊”的本体实际上是杭州云深处科技公司制作的四足机器人。专家认为,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中国硬核科技协助保护工作,将为可可西里提供“科技动能”,更将助力全球自然生态保护。

这只撅着屁股的“藏羚羊”其实是一只四足机器人(图源:云深处科技)

“混迹”羊群 突破人类观测野生动物距离限制

以藏羚羊为代表的珍稀物种,是青藏高原生态的重要指标。每年夏季,数以万计的雌性藏羚羊,汇聚到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卓乃湖畔等地产仔育幼。这里因此也被称为藏羚羊的“大产房”。 “藏羚羊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譬如它为何迁徙产仔,原因还众说纷纭。藏羚羊的研究和保护需要依托科技的进步。”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对媒体介绍,在青藏高原的极端环境下,工作人员面临低温、缺氧等恶劣气候条件,崎岖地形也为设备的进入设立重重障碍。中科院专家认为,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可可西里,对科研、保护所发挥的作用值得期待。

在海拔4800米以上,可可西里无人区深处的卓乃湖,“机器藏羚羊”慢慢潜入藏羚羊群,与它们一起移动迁徙。 “这只藏羚羊从设计到制作大概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仔细研究了动物骨骼结构,在毛发外形方面,第一次设计的效果不是那么理想,又进行了二次设计,力求逼真。最后在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进行现场安装调试,中科院专家对我们的外形制作非常满意。虽然在高原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是能有机会参与可可西里无人区科研项目的仿真动物制作,为生态保护做点贡献非常开心。”

外形制作团队,苏州白鹿鸣团队负责人介绍,设计人员在机器藏羚羊的眼睛下方留了一个摄像头的拍摄口,当机器藏羚羊缓缓融入藏羚羊群,就可以进行近距离观测和零干扰的拍摄,避免了车辆和人员对藏羚羊的干扰和惊吓。“机器藏羚羊突破了人类观测野生动物的常规距离限制,将为藏羚羊行为研究提供更精准可靠的影像和数据。”

力求逼真的机器藏羚羊(图源:采访对象提供)

无惧-20℃至55℃温差 智能守护无人区

可可西里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海拔近50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高寒缺氧,却因不受干扰被誉为“动物王国”。每年5月至8月,来自青海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的藏羚羊纷纷迁徙,来到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产仔。藏羚羊等野生动物极其敏感,为防止盗猎盗采、非法穿越等,可可西里巡山队员需冒着生命威胁和健康损害,常年在此巡护,此次任务中,“机器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开阔地带操控距离达2公里,行进中从容应对坎坷山路、泥泞湿地等障碍,避免了车辆和人员对藏羚羊的打扰和惊吓,成功融入藏羚羊群进行近距离观测、零干扰拍摄。

杭州云深处科技市场品牌高级经理钱晓宇介绍,这是具身智能机器人首次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机器藏羚羊”里面藏的X30机器狗之前一般用在危险、复杂环境和恶劣地形条件,可以成功跨越雪地、沼泽、荒漠、河流等复杂地形,代替人类从事巡逻、救援等工作。“X30机器狗搭载了自组网通讯模组,能在极限情况下搭载最高85公斤的重物,续航时间达到2.5-4小时,独创的融合感知能力能稳健深入更多复杂、极端地形,自带实时监控系统及应急处理系统,目前已在电站、工厂、管廊巡检,以及应急救援、消防侦查等领域广泛落地应用。”

力求逼真的机器藏羚羊(图源:采访对象提供)

而此次进行共同实验的另一款四足机器人“山猫M20” 为工作团队背负氧气瓶等应急物资的测试,也经受住了高原恶劣气候与地形的挑战。它拥有独特的轮足设计,兼具轮足机器人的速度与足式机器人的越障优势,运动速度可达5米/秒。针对恶劣天气与气候条件,拥有IP67防水防尘和在-20℃至55℃温差下工作的能力。钱晓宇表示,“做机器人的初心,就是代替人类去那些危险的地方、做重复的工作,未来会根据可可西里的环境和需求,进一步改善优化产品方案,协同智能守护藏羚羊。”

来源:香港中通社

评论

猜你想看

热门视频